原以为新一季《锋味》会中规中矩,延续前几季的老套路,没想到这档网综跻身互联网领域之后,内容竟大相径庭,新一季节目在模式上做出了一些新鲜的尝试。美食节目早已不再局限于技艺的比拼,以美食为IP衍生了一系列生活方式类节目,在展现“人”的个性、梦想、匠心等方面更加具有看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美食延展开的综艺节目也似乎从未离开过大众视野。早期有央视电视节目《厨王争霸》、东方卫视《顶级厨师》、江苏卫视《星厨驾到》,后有浙江卫视《十二道锋味》《熟悉的味道》、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中餐厅》等,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综艺节目的喷发,《拜托了冰箱》《姐姐好饿》《穿越吧厨房》等垂直类网综也都聚焦在美食上。不难发现,美食节目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其中既有专门的厨艺节目,也有以美食为IP延展开的生活方式真人秀节目,逐渐衍生出一个丰富多样的“美食+”节目系列,比如“美食+竞赛”、“美食+旅行”、“美食+谈话”等等。
而在这些泛美食节目中,质量口碑稂莠不齐,在美食节目中我们看的是什么,是专业的厨艺还是走心的故事?是裸露的人性还是明星的隐私?
强PK类:“歌唱比赛模式”的复制升级
说到强赛制的厨艺节目,不得不提全球排名前三的畅销模式《Master Chef》,它复制了音乐比赛选秀节目的模式,目的是寻找最好的业余厨师,因此通过烹饪技术的比拼,最终选出一位终极厨艺大师,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在于,比赛晋级模式的移花接木——形成了音乐模式的厨师版。东方卫视在2012年购买版权,推出了国内版的《顶级厨师》。
上周优酷刚刚播出的《锋味》,在番外片和先导片分别展现了60进16、16进8的海选过程,素人海选的加入使人眼前一亮。当厨师像歌手晋级一样开始一轮轮PK,我们发现,每一个厨师的形象变得立体,他们是充满不同个性、梦想和匠心的人。
通过海选PK,几个素人厨师的个性被放大,每个参赛厨师不仅表现了精湛的厨艺技巧,还传达出他们做菜的初衷和梦想,比如为儿子做最喜欢美食的年轻妈妈,比如从青春年少便喜欢偶像谢霆锋的重庆兄弟等。并且,这些素人本身的特质,增加了节目看点。比如曾有隔阂的伙伴能否冰释前嫌?比如素菜主义华裔会为了比赛尝试肉食吗?这些怀有不同梦想的普通人构成节目番外片和先导片的看点。
弱规则类:美食故事可以引起情感共鸣
除了直接PK厨艺的节目,以美食为核心衍生的节目可谓更是风生水起。在这类节目里面,没有PK赛制,而是通过“美食+谈话,美食+明星,美食+旅行”勾起人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小到个人的情感故事,大到群体的共性情怀。
美食衍生节目一直是大众关注焦点,并且不断探索出了不同的创新形式。《熟悉的味道》打破美食节目的刻板套路,明星委托人们将回到过去,与记忆中的味觉、场景和人重逢。每个嘉宾都有怀念的一道菜,也许它不是最好吃的,但它一定有最特别的故事。
《年味有FUN》抓住年味这个点,击中无数人对家乡、对儿时的怀念。《宅人食堂》以“达人寻找故乡美味和本地民间高手”为叙述主线,揭开每一道美食所蕴藏的生活意味。《中餐厅》打造明星体验类新品牌,在宣传推广中华美食的前提下,让明星体验经营的不易。
比起规则下的竞争、比拼,轻松、治愈是这类美食衍生真人秀的主打风格。《尹食堂》作为一档以明星开一家餐厅,做饭经营为主线的节目,成为2017年韩国收视率最高的新节目,同时最近热播的《姜食堂》,作为《新西游记》的外传篇,原班嘉宾出演,并且继承了《尹食堂》的风格,首期收视率高达6.6%, 罗PD这档新节目中,延续了他一贯的“真实”,贴近现实生活,展现最平凡的感动。
核心价值:美食代表一种理想和生活态度
美食节目的样态越来越丰富,正证明了美食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无论是强PK还是弱规则,美食节目展现的不仅仅是烹饪本身,通过食物本身体现不同人群的梦想和生活态度,才是节目要传承的核心观念。
正如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轮值总裁兼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所说,优酷跟《锋味》的合作,不仅仅是打造一档成功的美食类综艺,而是希望在阿里大文娱以及阿里的生态体系里,能将一个内容从综艺节目到理想生活方式,从单点做到线到面再到立体,走出一条可规模化复制的生态营销之路。其实,美食节目正是表达生活态度的一种。再比如在《向往的生活》里,黄磊、何炅和刘宪华三个人在一个叫蘑菇屋的房子中过日子,一日三餐自给自足,节目通过让嘉宾回归生活本身,来讲述一些简单的朴实的道理,这个节目通过做饭聊天,传达的是人们对一种简单质朴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一档靠美食火起来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用浓厚的人文感打动了亿万观众。
在看美食节目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种情怀,可以是一抹怀念,甚至可以是一种文化。以“美食”为中介,对历史、人文、文化追根溯源,应该成为将来美食类电视节目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