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体育产业“46号文”第三年:乐视出局 巨头们各走一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体育产业“46号文”第三年:乐视出局 巨头们各走一边

乐视体育的一夜沉沦,让体育市场从热情回归平静。这一年,巨头企业基于各自不同的基因和战略,逐渐找到一个可深耕的方向——苏宁押注足球,腾讯选择篮球,阿里坚持做平台,万达则以并购的方式获取产业上游资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向乐视控股提供一笔多达40亿元的巨额借款,12月中旬,乐视体育CEO雷振剑等人被股东告上法庭。从丢掉中超和亚足联等赛事版权到当前的各种资金危机,这一年乐视体育的日子不好过,即使到了年底仍难免以负面消息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作为赛事版权的先行者和独角兽,曾经风光无限的乐视体育陷入挣扎,这一巨头玩家的遭遇被认为是体育产业泡沫破灭的缩影。

2017年,这是5万亿口号吹响的第三个年头。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5万亿的市场目标让资本界充满想象。在政策利好的驱动下,体育产业成为社会资本的新宠,包括中超80亿版权在内等蒙眼狂奔的剧情接连上演,每一家体育企业都想趁着风口快速布局市场。

不过,激进的扩张并未持续太久,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与过于冒进的资本涌入之间,很快形成激烈冲突。这一年,随着天价版权陷入争议和乐视体育遭遇迷茫,体育市场从热潮迭起逐渐回归了平静,资本泡沫开始破灭,整个行业迎来重新洗牌的起承转合年。

乐视体育版权帝国瓦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独角兽”乐视体育版权帝国瓦解

实际上,2014年3月成立的乐视体育生逢其时,仅半年后国务院“46号文”便将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是首批入局者中跑得最快的一位。曾创纪录的首轮8亿元融资吸引到王健林、马云等大佬,80亿元B轮融资过后估值超过200亿元,一切都在昭示着乐视体育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2015年最风光的时候,CEO雷振剑在各种场合频繁描述乐视体育的野心——他们希望建立全产业链的生态型布局,将体育产业最上游的赛事版权打通到最底层的服务,完成基于版权的“赛事+内容+智能+服务”的布局,一家将体育、互联网和科技相结合的公司。总而言之,乐视体育的愿景是成为体育领域最大而全的生态型企业。

不过,从乐视内部到外围看客,一直没有人能清晰地解释,从最上游赛事版权打通到最底层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是何种具象。时至今日,随着乐视体育走下神坛,这样的设想亦早已失去实现的可能。

对于外界而言,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乐视体育以追求头部赛事版权作为布局的重头戏。其中,砸27亿元获得中超全媒体独家版权,乐视勇当中超天价版权“接盘侠”最被熟知。花费巨资拿下中超版权之后,乐视体育对版权追逐的热情逐渐升至高潮,“热门赛事再下一城”成为其宣传口头禅。

此前负责海外市场版权的副总裁于航曾透露,“乐视体育一年的时间完成250个项目以上的签约,基本上意味着我每天都在签合约。”鼎盛时期,乐视体育几乎聚合了国内全网最多赛事版权资源,从足球、网球、赛车、排球到格斗等涉及领域极其广泛,版权多达310项,其中超过70%是独家。

不惜重金收刮版权的同时,乐视体育亦埋下激进扩张以及缺少版权运营模式的隐患。以斥巨资的中超版权为例,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曾公开谈到,“乐视体育去年中超花费了13.5亿,一共才收回来5000多万,亏了13亿。”

在烧钱无度的资金压力下,乐视版权丢失丧尽的一年如期到来。2017年2月,亚足联宣布与乐视体育解约,原因是乐视无力支付前一年亚足联2675万美元的费用,乐视手中几乎最重磅的版权丧失。此后,昔日的版权帝国逐渐分崩离析,接连丢掉中超、ATP、F1和环法等核心版权资源。

11月底,乐视体育将手中持有的2018年世界杯香港地区的全媒体版权售出,李泽楷拥有的香港电讯盈科以3000多万美元接盘。此前,乐视体育买入的版权价格达到7000万美元,且尚有1400万美元未付清,单就香港世界杯版权,乐视体育一买一卖净亏损超过4000万美元。这场亏本交易进一步显现出乐视资金危机的压力。

有意思的是,赛事版权丧失的过程中,“外界爆料+乐视体育否决+最后被证实”的模式曾重复上演。以至于这一年,人们已经习惯了乐视体育坏消息不断的尴尬境况。截至目前,乐视体育旗下版权仅剩中国排超联赛、FE电动方程式、国内赛车、格斗、马拉松和德州扑克等不需要版权费用的非热门赛事,与鼎盛时期相去甚远。

今年5月,乐视体育公开宣布B+轮融资结果,尽管估值达到240亿元,但此次获得的融资主要是中意宁波生态园下属基金提供的一块地,用于乐视体育的体育小镇建设,且计划将总部迁至中意宁波生态园——乐视体育的前景未明,但随着其离开北京,从版权帝国转向体育小镇,这个元老级玩家距离一线体育企业已经越走越远。

苏宁成为国内外足球版权接盘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巨头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乐视体育的失势,更像是中国体育产业萌芽试错时期的“牺牲品”。与风口初期的那场资本游戏不同,它的境遇令行业环境从过度热情走向冷静,国内企业亦从混战中开始审慎考量。

尤其在乐视体育证明大而全的产业链生态设想难以实现之后,巨头企业不再冒进追求所涉猎的规模,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基因、领域、战略以及体量,逐渐找到一个可深耕的方向——苏宁押注足球,腾讯立足以NBA为主的篮球市场,阿里坚持做平台,万达则以并购的方式获取产业上游资源。

去年斥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70%股份的苏宁体育,2017年继续选择押注足球。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随着乐视出局,国内外足球版权江湖格局并未瞬息万变,苏宁及旗下的PPTV成为主要接盘侠。先是2017年3月,苏宁顺势拿走中超及亚足联赛事版权。随后4月份,德甲五个赛季版权同样被苏宁拿下,交易价格多达2.5亿美元以上。

今年8月,这场一统国内外足球头部版权的战役走向高潮——2017-2018赛季,PPTV聚力体育集齐欧洲五大联赛全部版权,这在国内转播版权的历史上前无古人。此外,中超、亚冠、中国之队、欧冠、欧联杯、足总杯、荷甲、苏超和俄超等赛事版权同样被收归囊中,PPTV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亚洲顶级足球版权最齐全的平台之一。

与苏宁一样,腾讯体育是版权市场上另一家巨头,相较于前者重金布局足球,腾讯体育则把重点放在篮球市场上。

两年前,腾讯体育以5亿美元获得NBA中国大陆地区为期5年的新媒体独家版权,并围绕NBA进行赛事运营,从转播画面、技术和个性化上深挖这个超级IP的商业价值。尽管年均1亿的投入比此前新浪的2000万美元翻了几倍,但2017年的数据显示,腾讯体育这笔买卖依然物有所值——腾讯拿下版权的首个赛季,主力用户数量增长超过2倍,由全网1.7亿增至4亿;2017年总决赛决胜场,腾讯观看人次突破1.75亿,创下全球互联网新媒体直播纪录。

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用户愿意为NBA网络直播观看付费。通过一系列增值服务,2016-2017赛季结束时,腾讯体育会员付费收入已占据总收入的20%以上。将NBA收入囊中之后,腾讯过去两年没有任何天价版权,而是在深耕IP运营并获得回报。显然,不计成本砸钱买版权只是一场蒙眼狂奔式的冒险,这终究要成为一门讲究赚钱和变现的生意。

在NBA之外,腾讯早前与国际篮联达成2017至2025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协议,成为FIBA数字媒体中国区独家合作伙伴。今年10月,CBA新媒体版权归属有了最终定论,腾讯成为联赛未来三年新媒体合作伙伴。至此,腾讯几乎囊括全部顶级篮球赛事版权,包括NBA、CBA、NCAA以及FIBA系列赛事。

除了赛事版权的收刮,腾讯还涉猎原创赛事IP,旗下“超级企鹅篮球名人赛”成为国内标杆性的原创篮球赛。这场跨界体育和娱乐的比赛汇集了专业运动员和演艺界明星,主要面向大众篮球爱好者以及女性市场,与NBA、CBA、FIBA等职业篮球赛事形成鲜明的互补。

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阿里体育,看起来却十分低调,几乎从未在狂买版权的赛道中亮相。正如腾讯依靠用户流量的传统优势获得变现,阿里体育则押注在自己的优势基因上,建立体育产业的基础服务平台。

今年4月,阿里体育启动A轮融资,本轮出让股权15%,融资额为12.35亿人民币,原股东云锋基金领投。目前,阿里体育的估值为70亿元,A轮融资过后将升至80亿元以上。CEO张大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阿里体育的商业模式——平台化思维,做体育产业的基础服务平台,不依赖于大型赛事IP的采购,采取轻资产和重运营的模式。

在A轮融资的商业计划书上,阿里体育依然定位于“1万亿的中国体育经济平台”。不仅是售卖体育用品,阿里的愿景是以赛事运营、体育新媒体、体育培训、场馆预定、票务、衍生品等平台性服务为主要业务。显然,这家豪门企业希望将阿里巴巴所拥有的基础与体育实体经济进行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化战略之内,阿里体育的一大重心放在电竞市场。阿里发布的2017年移动电竞战略显示,去年已经成立原创电竞联赛WESG的阿里体育,将与巨人公司共同建立涵盖赛事、直播、明星经纪、装备交易、粉丝运营、内容制作等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完备的职业电竞联盟平台。

在豪门大企业纷纷投身体育的时代,万达体育的选择同样有些独特,比起单纯媒体版权的IP争夺,它瞄准的是产业链上游最顶端的资源。用王健林的话来描述万达体育的商业路径——开展国际产业并购,直接收购和建立重大国际赛事IP。

2015年初收购马竞俱乐部20%股份,是万达体育完成的第一笔正式投资。此后,这家豪门企业的路径一路走高,包括收购全球第二大体育市场营销公司盈方、以6.5亿美元拿下世界铁人公司100%的股权,这场并购使中国拥有一项国际顶级赛事的产权。此外,这家体育领域的巨头企业还拥有中国杯国际足球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自有赛事IP的布局。

王健林曾表示,拥有一支球队的目的是扩大影响力,而不是获取盈利,买卖版权或拥有赛事产权是更容易获利的经营方式。通过引进国际体育上游资源的方式充实产业规模,万达体育产业2016年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9%。

在自有IP铁人三项赛获得甜头的情况下,万达体育在瞄准获取自有赛事产权的同时,把目标重点放在了耐力赛事领域。

今年4月,万达与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WMM达成协议,后者拥有全球规格最高的马拉松赛事,其地位相当于网球运动中的四大满贯。双方计划未来三年内,让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落地中国,填补国内马拉松运动缺乏世界顶级赛事的空白。

仅两个月后,万达体育再次入手重量级马拉松赛事IP——旗下世界铁人公司宣布收购CGI美国竞争者集团,后者拥有超过30个世界级赛事,其中全球知名的摇滚马拉松占据着集团旗舰赛事的地位,摇滚马拉松由此得以正式进入亚洲和中国。得益于对CGI的收购,万达体育悄悄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耐力体育领域的主导企业。

在万达体育的愿景里,除了通过并购来提升国际体育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这家豪门仍想进一步挖掘中国体育市场的潜力,2020年前实现10项重大国际赛事落户中国,并通过赛事招商和出售转播权以保持公司盈利,确保2020年净利润达到10位数。

2018年中国冰雪产业潜力巨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体育大年或遇“冷”反弹

这一年,国内体育巨头在冷静的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部署不同的产业跑道。而在小型创业公司领域,他们同样面临着洗牌。根据懒熊体育的数据,2017年1月至12月中旬,国内体育领域共发生投融资约180起,融资总额近90亿元。相较于2016年全年,投融资的数量与额度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体银商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国际体育投融资报告》显示,目前体育新三板公司有117家,主要布局于体育赛事、俱乐部、传媒、培训、装备、营销等9大细分领域。其中,以电竞为代表的体育赛事类别获得较高的收益,体育科技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新方向。不过,从整体情况看,今年上半年盈利下滑的公司更是超过四成,出现亏损的公司也超过四成。

中国体育产业仍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三年竞争的残酷筛选过后,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应审慎考量,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毕竟,一个朝阳行业既需要政策和资本支持,更需要提高专业性和认清消费端的需求。

2018年是平昌冬奥会和俄罗斯世界杯的举办年,对于希望扩大全球市场影响力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体育大年。其中,平昌冬奥会是中国“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确立后的首届冬奥会,加上北京和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中国冰雪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腾讯体育接连拿下速滑世界杯和NHL中国大陆的独家新媒体版权,可以预见,接下来将有越来越多资本巨头走向冰雪。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体育产业“46号文”第三年:乐视出局 巨头们各走一边

乐视体育的一夜沉沦,让体育市场从热情回归平静。这一年,巨头企业基于各自不同的基因和战略,逐渐找到一个可深耕的方向——苏宁押注足球,腾讯选择篮球,阿里坚持做平台,万达则以并购的方式获取产业上游资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向乐视控股提供一笔多达40亿元的巨额借款,12月中旬,乐视体育CEO雷振剑等人被股东告上法庭。从丢掉中超和亚足联等赛事版权到当前的各种资金危机,这一年乐视体育的日子不好过,即使到了年底仍难免以负面消息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作为赛事版权的先行者和独角兽,曾经风光无限的乐视体育陷入挣扎,这一巨头玩家的遭遇被认为是体育产业泡沫破灭的缩影。

2017年,这是5万亿口号吹响的第三个年头。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5万亿的市场目标让资本界充满想象。在政策利好的驱动下,体育产业成为社会资本的新宠,包括中超80亿版权在内等蒙眼狂奔的剧情接连上演,每一家体育企业都想趁着风口快速布局市场。

不过,激进的扩张并未持续太久,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与过于冒进的资本涌入之间,很快形成激烈冲突。这一年,随着天价版权陷入争议和乐视体育遭遇迷茫,体育市场从热潮迭起逐渐回归了平静,资本泡沫开始破灭,整个行业迎来重新洗牌的起承转合年。

乐视体育版权帝国瓦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独角兽”乐视体育版权帝国瓦解

实际上,2014年3月成立的乐视体育生逢其时,仅半年后国务院“46号文”便将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是首批入局者中跑得最快的一位。曾创纪录的首轮8亿元融资吸引到王健林、马云等大佬,80亿元B轮融资过后估值超过200亿元,一切都在昭示着乐视体育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2015年最风光的时候,CEO雷振剑在各种场合频繁描述乐视体育的野心——他们希望建立全产业链的生态型布局,将体育产业最上游的赛事版权打通到最底层的服务,完成基于版权的“赛事+内容+智能+服务”的布局,一家将体育、互联网和科技相结合的公司。总而言之,乐视体育的愿景是成为体育领域最大而全的生态型企业。

不过,从乐视内部到外围看客,一直没有人能清晰地解释,从最上游赛事版权打通到最底层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是何种具象。时至今日,随着乐视体育走下神坛,这样的设想亦早已失去实现的可能。

对于外界而言,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乐视体育以追求头部赛事版权作为布局的重头戏。其中,砸27亿元获得中超全媒体独家版权,乐视勇当中超天价版权“接盘侠”最被熟知。花费巨资拿下中超版权之后,乐视体育对版权追逐的热情逐渐升至高潮,“热门赛事再下一城”成为其宣传口头禅。

此前负责海外市场版权的副总裁于航曾透露,“乐视体育一年的时间完成250个项目以上的签约,基本上意味着我每天都在签合约。”鼎盛时期,乐视体育几乎聚合了国内全网最多赛事版权资源,从足球、网球、赛车、排球到格斗等涉及领域极其广泛,版权多达310项,其中超过70%是独家。

不惜重金收刮版权的同时,乐视体育亦埋下激进扩张以及缺少版权运营模式的隐患。以斥巨资的中超版权为例,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曾公开谈到,“乐视体育去年中超花费了13.5亿,一共才收回来5000多万,亏了13亿。”

在烧钱无度的资金压力下,乐视版权丢失丧尽的一年如期到来。2017年2月,亚足联宣布与乐视体育解约,原因是乐视无力支付前一年亚足联2675万美元的费用,乐视手中几乎最重磅的版权丧失。此后,昔日的版权帝国逐渐分崩离析,接连丢掉中超、ATP、F1和环法等核心版权资源。

11月底,乐视体育将手中持有的2018年世界杯香港地区的全媒体版权售出,李泽楷拥有的香港电讯盈科以3000多万美元接盘。此前,乐视体育买入的版权价格达到7000万美元,且尚有1400万美元未付清,单就香港世界杯版权,乐视体育一买一卖净亏损超过4000万美元。这场亏本交易进一步显现出乐视资金危机的压力。

有意思的是,赛事版权丧失的过程中,“外界爆料+乐视体育否决+最后被证实”的模式曾重复上演。以至于这一年,人们已经习惯了乐视体育坏消息不断的尴尬境况。截至目前,乐视体育旗下版权仅剩中国排超联赛、FE电动方程式、国内赛车、格斗、马拉松和德州扑克等不需要版权费用的非热门赛事,与鼎盛时期相去甚远。

今年5月,乐视体育公开宣布B+轮融资结果,尽管估值达到240亿元,但此次获得的融资主要是中意宁波生态园下属基金提供的一块地,用于乐视体育的体育小镇建设,且计划将总部迁至中意宁波生态园——乐视体育的前景未明,但随着其离开北京,从版权帝国转向体育小镇,这个元老级玩家距离一线体育企业已经越走越远。

苏宁成为国内外足球版权接盘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巨头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乐视体育的失势,更像是中国体育产业萌芽试错时期的“牺牲品”。与风口初期的那场资本游戏不同,它的境遇令行业环境从过度热情走向冷静,国内企业亦从混战中开始审慎考量。

尤其在乐视体育证明大而全的产业链生态设想难以实现之后,巨头企业不再冒进追求所涉猎的规模,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基因、领域、战略以及体量,逐渐找到一个可深耕的方向——苏宁押注足球,腾讯立足以NBA为主的篮球市场,阿里坚持做平台,万达则以并购的方式获取产业上游资源。

去年斥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70%股份的苏宁体育,2017年继续选择押注足球。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随着乐视出局,国内外足球版权江湖格局并未瞬息万变,苏宁及旗下的PPTV成为主要接盘侠。先是2017年3月,苏宁顺势拿走中超及亚足联赛事版权。随后4月份,德甲五个赛季版权同样被苏宁拿下,交易价格多达2.5亿美元以上。

今年8月,这场一统国内外足球头部版权的战役走向高潮——2017-2018赛季,PPTV聚力体育集齐欧洲五大联赛全部版权,这在国内转播版权的历史上前无古人。此外,中超、亚冠、中国之队、欧冠、欧联杯、足总杯、荷甲、苏超和俄超等赛事版权同样被收归囊中,PPTV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亚洲顶级足球版权最齐全的平台之一。

与苏宁一样,腾讯体育是版权市场上另一家巨头,相较于前者重金布局足球,腾讯体育则把重点放在篮球市场上。

两年前,腾讯体育以5亿美元获得NBA中国大陆地区为期5年的新媒体独家版权,并围绕NBA进行赛事运营,从转播画面、技术和个性化上深挖这个超级IP的商业价值。尽管年均1亿的投入比此前新浪的2000万美元翻了几倍,但2017年的数据显示,腾讯体育这笔买卖依然物有所值——腾讯拿下版权的首个赛季,主力用户数量增长超过2倍,由全网1.7亿增至4亿;2017年总决赛决胜场,腾讯观看人次突破1.75亿,创下全球互联网新媒体直播纪录。

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用户愿意为NBA网络直播观看付费。通过一系列增值服务,2016-2017赛季结束时,腾讯体育会员付费收入已占据总收入的20%以上。将NBA收入囊中之后,腾讯过去两年没有任何天价版权,而是在深耕IP运营并获得回报。显然,不计成本砸钱买版权只是一场蒙眼狂奔式的冒险,这终究要成为一门讲究赚钱和变现的生意。

在NBA之外,腾讯早前与国际篮联达成2017至2025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协议,成为FIBA数字媒体中国区独家合作伙伴。今年10月,CBA新媒体版权归属有了最终定论,腾讯成为联赛未来三年新媒体合作伙伴。至此,腾讯几乎囊括全部顶级篮球赛事版权,包括NBA、CBA、NCAA以及FIBA系列赛事。

除了赛事版权的收刮,腾讯还涉猎原创赛事IP,旗下“超级企鹅篮球名人赛”成为国内标杆性的原创篮球赛。这场跨界体育和娱乐的比赛汇集了专业运动员和演艺界明星,主要面向大众篮球爱好者以及女性市场,与NBA、CBA、FIBA等职业篮球赛事形成鲜明的互补。

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阿里体育,看起来却十分低调,几乎从未在狂买版权的赛道中亮相。正如腾讯依靠用户流量的传统优势获得变现,阿里体育则押注在自己的优势基因上,建立体育产业的基础服务平台。

今年4月,阿里体育启动A轮融资,本轮出让股权15%,融资额为12.35亿人民币,原股东云锋基金领投。目前,阿里体育的估值为70亿元,A轮融资过后将升至80亿元以上。CEO张大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阿里体育的商业模式——平台化思维,做体育产业的基础服务平台,不依赖于大型赛事IP的采购,采取轻资产和重运营的模式。

在A轮融资的商业计划书上,阿里体育依然定位于“1万亿的中国体育经济平台”。不仅是售卖体育用品,阿里的愿景是以赛事运营、体育新媒体、体育培训、场馆预定、票务、衍生品等平台性服务为主要业务。显然,这家豪门企业希望将阿里巴巴所拥有的基础与体育实体经济进行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化战略之内,阿里体育的一大重心放在电竞市场。阿里发布的2017年移动电竞战略显示,去年已经成立原创电竞联赛WESG的阿里体育,将与巨人公司共同建立涵盖赛事、直播、明星经纪、装备交易、粉丝运营、内容制作等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完备的职业电竞联盟平台。

在豪门大企业纷纷投身体育的时代,万达体育的选择同样有些独特,比起单纯媒体版权的IP争夺,它瞄准的是产业链上游最顶端的资源。用王健林的话来描述万达体育的商业路径——开展国际产业并购,直接收购和建立重大国际赛事IP。

2015年初收购马竞俱乐部20%股份,是万达体育完成的第一笔正式投资。此后,这家豪门企业的路径一路走高,包括收购全球第二大体育市场营销公司盈方、以6.5亿美元拿下世界铁人公司100%的股权,这场并购使中国拥有一项国际顶级赛事的产权。此外,这家体育领域的巨头企业还拥有中国杯国际足球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自有赛事IP的布局。

王健林曾表示,拥有一支球队的目的是扩大影响力,而不是获取盈利,买卖版权或拥有赛事产权是更容易获利的经营方式。通过引进国际体育上游资源的方式充实产业规模,万达体育产业2016年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9%。

在自有IP铁人三项赛获得甜头的情况下,万达体育在瞄准获取自有赛事产权的同时,把目标重点放在了耐力赛事领域。

今年4月,万达与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WMM达成协议,后者拥有全球规格最高的马拉松赛事,其地位相当于网球运动中的四大满贯。双方计划未来三年内,让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落地中国,填补国内马拉松运动缺乏世界顶级赛事的空白。

仅两个月后,万达体育再次入手重量级马拉松赛事IP——旗下世界铁人公司宣布收购CGI美国竞争者集团,后者拥有超过30个世界级赛事,其中全球知名的摇滚马拉松占据着集团旗舰赛事的地位,摇滚马拉松由此得以正式进入亚洲和中国。得益于对CGI的收购,万达体育悄悄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耐力体育领域的主导企业。

在万达体育的愿景里,除了通过并购来提升国际体育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这家豪门仍想进一步挖掘中国体育市场的潜力,2020年前实现10项重大国际赛事落户中国,并通过赛事招商和出售转播权以保持公司盈利,确保2020年净利润达到10位数。

2018年中国冰雪产业潜力巨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体育大年或遇“冷”反弹

这一年,国内体育巨头在冷静的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部署不同的产业跑道。而在小型创业公司领域,他们同样面临着洗牌。根据懒熊体育的数据,2017年1月至12月中旬,国内体育领域共发生投融资约180起,融资总额近90亿元。相较于2016年全年,投融资的数量与额度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体银商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国际体育投融资报告》显示,目前体育新三板公司有117家,主要布局于体育赛事、俱乐部、传媒、培训、装备、营销等9大细分领域。其中,以电竞为代表的体育赛事类别获得较高的收益,体育科技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新方向。不过,从整体情况看,今年上半年盈利下滑的公司更是超过四成,出现亏损的公司也超过四成。

中国体育产业仍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三年竞争的残酷筛选过后,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应审慎考量,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毕竟,一个朝阳行业既需要政策和资本支持,更需要提高专业性和认清消费端的需求。

2018年是平昌冬奥会和俄罗斯世界杯的举办年,对于希望扩大全球市场影响力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体育大年。其中,平昌冬奥会是中国“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确立后的首届冬奥会,加上北京和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中国冰雪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腾讯体育接连拿下速滑世界杯和NHL中国大陆的独家新媒体版权,可以预见,接下来将有越来越多资本巨头走向冰雪。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