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17中国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举行。据了解,今年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纪录片制作方案报名参加预售,经过初选和复评,共有30个纪录片方案将亮相广州纪录片节的现场预售环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今年还将联合海外五十余家专业机构以及一流节展,将优秀的中国提案推广到海外,拓宽提案互推通道,助力“中国故事”登上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这是一场纪录片盛宴。纪录片从宏大的叙事话语中逐渐转型,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逐渐从他们的身上读懂时代。同时,我们看到技术引领发展的前景,4K观影体验、人工智能,这些都将为我们的纪录片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纪录片如何平衡时代背景与故事叙述,该如何寻求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未来之路,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纪录片做好新时代的“记录者”
在“2017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的讲话为纪录片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他表示,中国纪录片发展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并强调纪录片要以四个“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做新时代的记录者”:一,应把握时代之魂;二,应关注时代之需;三,应聚焦时代之变;四,应引领时代之风。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主题,在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式主论坛上,几位机构代表和纪录片创作者发表了主题演讲。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面对国内观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有对平衡社会文化生态、弘扬主流正能量的期待,面对国际观众,当今的中国正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步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讲好中国故事,要与世界通用语言区别又连通,更有效地解释中国的发展,诠释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新时代的中国对世界文明和秩序构建的影响。
《落地生根》总导演柴红芳:录片人应该有神圣的使命和担当,来把这个时代最美好的故事下来。一个好的纪录片一定是见人、见事、见时代,小切口往往能够映射大时代。
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爱奇艺在纪录片方面的两个新使命:一是更懂内容、二是更懂用户。无论是版权交易价格,还是用户收费模式的发展都表明纪录片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
除了内容不断的推成出新之外,在技术领域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首次引入4K观影体验。今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主会场设置了4K超高清纪实展区,从来自世界各地参评参展的39部4K纪录片作品中优选部分作品集中展映。同时也大力打造4K纪录片版权交易平台,在节展现场的纪录片商店交易中心专门开辟4K纪录片版权交易专区,与170家国内外发行商进行对接,在广东乃至全国率先实现4K纪录片版权交易。由此,纪录片的发展必将推动一场银幕观影革命。
纪录片讲故事
从平凡人身上读懂时代
在广州国际纪录片上,一些作品往往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从普通人身上寻求闪光灯。这些纪录片并不是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把握时代的脉络,它们多是记录普通人的一生,通过普通人的一言一行传达出某种创作理念。
《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余秀华——一个患脑瘫的农村女性,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她的婚姻是其一生最大的痛苦。现在她想通过离婚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
《中国梵高》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以赵小勇、周永久为例的深圳大芬油画工,在过去的20多年里,手工复制几十万副梵高作品,销售世界各地。长期生活在世界名画中,梵高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维持生计,也激励着他们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不如跳舞》这部纪录片本片记录天津一位普通的女性杨乐在48岁这一年发生的故事。“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尽管生活艰难,杨乐拼劲全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直面苦难时的乐观与勇气,而且珍惜人生中那些如意的十之一二,以“常想一二”的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生活中的难题,这也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底层老百姓如何打造和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跳广场舞是杨乐困境中唯一的娱乐方式,在她的舞动中我们感受到了美,这种美告诉我们:再低贱的泥土里也能开出小花。
《高十》这部纪录片跟踪拍摄3年,记录一个读了十年高中的学痴,为了梦想,瞒着家人参加了七次高考的故事。然而,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之日,却是老父亲查出癌症病危之时,他用十年光阴,换来了人生彻悟。这不是一个个案,虽然国家禁止学校办高三复读班,但是每年全国仍有约90万“非应届生”继续奋斗在高考路上。
纪录片的本质是无限的靠近真实。但是在实际创作中很多创作者仍然没有学会如何讲故事。精湛的镜头、漂亮的转场、宣传的话语逻辑虽然也是一些纪录片的元素,但是始终不是吸引受众的最佳表达方式。或者,这些在广州纪录片获奖的作品可以提供的一些新思路。“本土思考”给纪录片带来什么启示?
所谓“本土思考”就是把纪录片聚焦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在多个领域呈现复杂的中国关系,构建体现中国的立体影像,用央视陈晓卿的话说就是接地气。其中《舌尖上的中国》便是代表作。
《舌尖上的中国》放弃了传统美食节目从食品制作到口味品尝的表述方式,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创作,在食物与人的关系中重新诠释美食主题。在这部纪录片中,美食的生产与制作过程不仅从视觉上触及观众眼球,而且传递出普通中国人对人生、世界的看法。同时,作品还把每一个个案都按照主题性的构思置于人类学整体的观照之下,通过《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主题,展示出中国美食来自于田野回归田野的过程。正是这种人类学田野调查式的制作方式使《舌尖上的中国》对美食文化的传达穿越了色香味的物质层面,进入情感认同的价值观层次。
在中国纪录片的诸多类型中,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数量一直相对稀少。现实题材的缺失不仅使纪录片对社会的影响力降低,而且不利于完善纪录片生态。
近年来产生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作品是由国家主流媒体引导的纪录片行业的一次成功实践,这一实践的价值在于:在主题定位上为纪录片确立了一种乐观、向上的基调,普通中国人的成功故事成为选题的重点;在拍摄方式上,多角度、多机位的拍摄改变了单一的跟拍模式,为影像赋予了更强的视觉张力;在叙事策略上,采用多线交织的叙事方式,重视画面视觉张力与音乐音效的综合作用,改变了传统纪录片的缓慢叙事节奏,为纪录片赋予了一种故事片式的视听效果;通过与海外纪录片媒体的合作使国内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与国际接轨。目前中国纪录片产业正稳步推进,我们完全可以对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未来给以更高的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