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直播“凉”了还是“常态”了?90后最想做的职业居然是主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直播“凉”了还是“常态”了?90后最想做的职业居然是主播

一代有一代之向往,一代有一代之娱乐。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随着第一批00后满了18,曾被打上无数叛逆标签的90后,已然成为职场生力军。嘴上说着秃头、佛性、丧,但真到人生选择面前,仍显示出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独特个性。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有54%选择了网红主播,其次是配音员、化妆师、游戏测评师。

这些职业,搁不少70后、80后身上,都觉得剑走偏锋;搁50后、60后眼中,则几近离经叛道。特别是网红主播,不是都说现在直播走下坡路了吗?

在经历过2016年全民直播的热潮后,2017年整个直播行业越加趋于理性,期间也伴随着不少唱衰的声音。但仔细观察整个行业和消费心理,就不难发现,曾经作为一种新锐娱乐方式的直播,确实失去了其被热烈讨论的新鲜感。但另一方面,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大众娱乐消费方式,就和电视、电影、游戏一样,人们关心的只是其中的具体明星、作品,而不是形式本身。

1月7日移动社交平台陌陌发布的《2017主播职业报告》就显示,越年轻的用户对主播的职业认可度越高,而从收入上看,主播的收入和学历、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基本成正比。比较超出硬糖君预期的是:男性主播中高收入占比略高于女性主播。

“网瘾”少年的财富人生

早年有一个挺严肃的词,叫做“网瘾”。现在很少有人说了,即便提起也是作为一种调侃。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90后们早已习惯无网不欢的生活,这也使得90后对视频有着天然的黏性和归属感。

数据显示,70%的90后,业余时间选择上网消遣,而非看电视、电影、健身、逛街、旅游、聚会。90后平均网龄7.53年,在90后的网络生活中,最重要的主线就是视频+娱乐+追星,直播、短视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在《2017主播职业报告》中(以下简称报告),陌陌通过对近万名网民及主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直播行业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播都是非常年轻的群体。观看直播的用户中80后占28.29%,90后、95后共占到了60.4%,主播中90后占67.5%,15.5%为95后。

娱乐方式也改变了90后的底层观念,他们成为更加娱乐化的一代,对主播这一新兴职业普遍呈现出更加正面的评价。年纪越轻,对于主播这一职业的认可度越高,渴望成为主播或者网红的90后占到了54%。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90后浸淫在消费文化中,亲眼见证中国互联网的造富浪潮,对财富的欲望更加迫切。而直播,无疑是是近两年收入最高的新兴职业之一。

2017 年YouTube上年收入最高的主播丹·米德尔顿,其年收入高达1650万美元(约合1.09亿元人民币)。而陌陌直播平台上2017年度全国十大女播主冠军狮大大,在决赛当晚创造的收入就达到了2147万,相当于2016年德云社一整年的票房收入。

报告显示,全职主播的收入普遍高于兼职主播,约35%的全职主播月收入高于8000元,6.6%的全职主播月收入高于3万元。在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受访主播中,天津、北京、浙江籍主播占比最高。

从性别比例看,85.8%的主播为女性,男性主播占比不足15%。就全国而言,北方男孩更愿意做主播,东北三省(黑吉辽)的男性主播占比达63.3%,男性主播占比最高的五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

比较打破思维定式的是:直播圈并不是“颜值即正义”。主播和观众均认为“亲和力、“才艺””排在“颜值”之前。而主播的收入高低与学历高低也成正比,在月收入高于8000元的主播中,本科及研究上以上学历的主播占到了63%。男性主播中高收入占比略高于女性主播,16%的男性主播月收入高于8000元。

男主播收入强于女主播,可能与主播行业男性从业人员相对较少,竞争压力小有关。但从整体来看:才华大于颜值,学历决定收入, 男性比女性“好赚”,还是由90后的娱乐消费习惯决定的。

拒绝白剽的90后

直播和短视频行业能欣欣向荣,很重要原因是有一群愿意为自己爱好买单的九千岁们。90后之所以能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最有影响力的消费群体,并不只是因为年轻而已。(80后当年就没享受到这种待遇。)

90后普遍版权意识非常强,他们的消费动因,主要还是源于兴趣。只要“自己喜欢”,他们非常愿意为虚拟内容进行付费。而网络社交更是90后的刚需,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看直播,他们更乐于和网络世界的陌生人建立紧密联系。

在这方面,“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一家直播公司”的陌陌,显然非常懂年轻用户的心理。从陌生人社交转型的陌陌,在直播领域一下就抓住了90后的社交属性——这些年轻人迫切在互联网中寻找归属感,希望在虚拟世界建立真实连接。

与花椒、映客等直播平台相比,陌陌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社交层面的积累,以及用户通过直播进行点对点的双向交流。也就是说,陌陌让直播成为内容消费,打造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这也有效提升了用户的社交效率。报告显示,54%的男主播更看重通过直播结识朋友。不过女主播就相对务实,35.3%的女主播更看重通过直播获得收入。

在陌陌上,19-33岁的人群占比高达77%,年轻化的人群早已没有大龄互联网用户的内敛,他们乐于展现自己,也乐于为别人的自我展现付费。只要产品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服务、增值项目,用户是愿意为价值付费的,但消费的前提是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和形式。报告显示,看过直播的用户中,66.8%都有过打赏主播的行为。

但愿意花钱的用户,也是挑剔的用户。老话说得好,“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这就要求直播平台、主播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升级,直播专业化、职业化成为大势所趋。

这种产品升级在陌陌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主播明星化、自制综艺、与专业经济机构合作、发力短视频等大动作不断。而能否从社交、直播发端,建立起真正的泛娱乐生态,还要看用户是否愿意买单。直播能否支撑起一个广泛用户的泛娱乐入口,作为领头羊的陌陌的实践,将对整个行业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直播一代”会长成什么样?

即便90后已将主播视为“梦想职业”,但在社会大众眼中,“网络主播”仍难免被以有色眼镜视之。

面向大众的调查数据显示,看过直播的用户,对主播的正向评价明显高于未看过直播的用户。而对于从事主播行业的年轻人,最关注的就是家人及伴侣的认同及支持。

报告显示,44.5%的受访主播是“单身“状态。在非单身状态的主播中,76.1%的主播表示伴侣不介意或支持自己做主播,62.5%的主播表示家人及亲戚不介意或支持自己做主播。而男性相对女性更介意自己的伴侣做主播,36.7%的男性介意自己的伴侣做主播。

对主播行业的接受度,在各个地域也呈现明显不同。有趣的是,最接受主播行业的居然不是最盛产主播的东北。对主播职业接受度最高的前五个省份是广西、海南、山西、陕西及广东。最反对做主播的前五个省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天津及安徽,最高反对率达42.6%。

敢想敢做一直是90后的特点,“喜欢”这件事情本身帮他们做了很多选择,对于90后来说,找工作必须要找自己喜欢的,什么朝九晚五、安稳度日,不存在的,他们更喜欢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而主播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提升,除了90后们“放飞自我”的人生选择,第一批网红的迅速崛起和主流化功不可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这些有钱、有名的成功前辈,给曾经“不算正经事儿”的主播和段子手们正了名。

papi酱

加诸90后身上的众多标签,有些被认可,有些则被一笑置之。而其娱乐消费行为起码是有章可循的:更喜欢碎片化的娱乐,更喜欢简单化的评论,在“发布自己原创的文章、视频等”方面,90后占比远低于70后和80后。

90后年轻人接收到信息后,希望吐槽、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互动。相比守在电视机前,他们会选择拿着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点击自己喜欢看的视频。而互动分享,也改变了既往的创作形态。

目前看来,直播和短视频确实是现阶段娱乐内容最佳的呈现形式。但形式一旦常态化,人们就会对内容本身提出更高要求。就像最初只要是3D电影就能让人惊得合不拢嘴,现在的电影,则是视觉奇观、精彩故事、情感共鸣缺一不可。

“娱乐公司”是比“直播公司”更大的故事,在泛娱乐泛社交的道路上,不管是陌陌还是其他直播平台,这不止是一个增强自我的过程,甚至是一场重建自我的破局之旅。

一代有一代之向往,一代有一代之娱乐。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直播诞生之初,有人担心年轻人就此陷入猎奇、颓废的状态。但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就会发现电视诞生之初,“有识之士”也有同样的担心。

但现在看来,80后的“电视儿童”也好好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了。通过财富阶层和普遍观念实现社会自我调节,本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能。90后的“网瘾少年”、“直播一代”,也会通向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而这其中的阶梯,自然就会成为一代之产品,又会花落谁家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直播“凉”了还是“常态”了?90后最想做的职业居然是主播

一代有一代之向往,一代有一代之娱乐。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随着第一批00后满了18,曾被打上无数叛逆标签的90后,已然成为职场生力军。嘴上说着秃头、佛性、丧,但真到人生选择面前,仍显示出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独特个性。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有54%选择了网红主播,其次是配音员、化妆师、游戏测评师。

这些职业,搁不少70后、80后身上,都觉得剑走偏锋;搁50后、60后眼中,则几近离经叛道。特别是网红主播,不是都说现在直播走下坡路了吗?

在经历过2016年全民直播的热潮后,2017年整个直播行业越加趋于理性,期间也伴随着不少唱衰的声音。但仔细观察整个行业和消费心理,就不难发现,曾经作为一种新锐娱乐方式的直播,确实失去了其被热烈讨论的新鲜感。但另一方面,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大众娱乐消费方式,就和电视、电影、游戏一样,人们关心的只是其中的具体明星、作品,而不是形式本身。

1月7日移动社交平台陌陌发布的《2017主播职业报告》就显示,越年轻的用户对主播的职业认可度越高,而从收入上看,主播的收入和学历、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基本成正比。比较超出硬糖君预期的是:男性主播中高收入占比略高于女性主播。

“网瘾”少年的财富人生

早年有一个挺严肃的词,叫做“网瘾”。现在很少有人说了,即便提起也是作为一种调侃。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90后们早已习惯无网不欢的生活,这也使得90后对视频有着天然的黏性和归属感。

数据显示,70%的90后,业余时间选择上网消遣,而非看电视、电影、健身、逛街、旅游、聚会。90后平均网龄7.53年,在90后的网络生活中,最重要的主线就是视频+娱乐+追星,直播、短视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在《2017主播职业报告》中(以下简称报告),陌陌通过对近万名网民及主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直播行业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播都是非常年轻的群体。观看直播的用户中80后占28.29%,90后、95后共占到了60.4%,主播中90后占67.5%,15.5%为95后。

娱乐方式也改变了90后的底层观念,他们成为更加娱乐化的一代,对主播这一新兴职业普遍呈现出更加正面的评价。年纪越轻,对于主播这一职业的认可度越高,渴望成为主播或者网红的90后占到了54%。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90后浸淫在消费文化中,亲眼见证中国互联网的造富浪潮,对财富的欲望更加迫切。而直播,无疑是是近两年收入最高的新兴职业之一。

2017 年YouTube上年收入最高的主播丹·米德尔顿,其年收入高达1650万美元(约合1.09亿元人民币)。而陌陌直播平台上2017年度全国十大女播主冠军狮大大,在决赛当晚创造的收入就达到了2147万,相当于2016年德云社一整年的票房收入。

报告显示,全职主播的收入普遍高于兼职主播,约35%的全职主播月收入高于8000元,6.6%的全职主播月收入高于3万元。在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受访主播中,天津、北京、浙江籍主播占比最高。

从性别比例看,85.8%的主播为女性,男性主播占比不足15%。就全国而言,北方男孩更愿意做主播,东北三省(黑吉辽)的男性主播占比达63.3%,男性主播占比最高的五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

比较打破思维定式的是:直播圈并不是“颜值即正义”。主播和观众均认为“亲和力、“才艺””排在“颜值”之前。而主播的收入高低与学历高低也成正比,在月收入高于8000元的主播中,本科及研究上以上学历的主播占到了63%。男性主播中高收入占比略高于女性主播,16%的男性主播月收入高于8000元。

男主播收入强于女主播,可能与主播行业男性从业人员相对较少,竞争压力小有关。但从整体来看:才华大于颜值,学历决定收入, 男性比女性“好赚”,还是由90后的娱乐消费习惯决定的。

拒绝白剽的90后

直播和短视频行业能欣欣向荣,很重要原因是有一群愿意为自己爱好买单的九千岁们。90后之所以能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最有影响力的消费群体,并不只是因为年轻而已。(80后当年就没享受到这种待遇。)

90后普遍版权意识非常强,他们的消费动因,主要还是源于兴趣。只要“自己喜欢”,他们非常愿意为虚拟内容进行付费。而网络社交更是90后的刚需,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看直播,他们更乐于和网络世界的陌生人建立紧密联系。

在这方面,“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一家直播公司”的陌陌,显然非常懂年轻用户的心理。从陌生人社交转型的陌陌,在直播领域一下就抓住了90后的社交属性——这些年轻人迫切在互联网中寻找归属感,希望在虚拟世界建立真实连接。

与花椒、映客等直播平台相比,陌陌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社交层面的积累,以及用户通过直播进行点对点的双向交流。也就是说,陌陌让直播成为内容消费,打造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这也有效提升了用户的社交效率。报告显示,54%的男主播更看重通过直播结识朋友。不过女主播就相对务实,35.3%的女主播更看重通过直播获得收入。

在陌陌上,19-33岁的人群占比高达77%,年轻化的人群早已没有大龄互联网用户的内敛,他们乐于展现自己,也乐于为别人的自我展现付费。只要产品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服务、增值项目,用户是愿意为价值付费的,但消费的前提是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和形式。报告显示,看过直播的用户中,66.8%都有过打赏主播的行为。

但愿意花钱的用户,也是挑剔的用户。老话说得好,“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这就要求直播平台、主播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升级,直播专业化、职业化成为大势所趋。

这种产品升级在陌陌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主播明星化、自制综艺、与专业经济机构合作、发力短视频等大动作不断。而能否从社交、直播发端,建立起真正的泛娱乐生态,还要看用户是否愿意买单。直播能否支撑起一个广泛用户的泛娱乐入口,作为领头羊的陌陌的实践,将对整个行业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直播一代”会长成什么样?

即便90后已将主播视为“梦想职业”,但在社会大众眼中,“网络主播”仍难免被以有色眼镜视之。

面向大众的调查数据显示,看过直播的用户,对主播的正向评价明显高于未看过直播的用户。而对于从事主播行业的年轻人,最关注的就是家人及伴侣的认同及支持。

报告显示,44.5%的受访主播是“单身“状态。在非单身状态的主播中,76.1%的主播表示伴侣不介意或支持自己做主播,62.5%的主播表示家人及亲戚不介意或支持自己做主播。而男性相对女性更介意自己的伴侣做主播,36.7%的男性介意自己的伴侣做主播。

对主播行业的接受度,在各个地域也呈现明显不同。有趣的是,最接受主播行业的居然不是最盛产主播的东北。对主播职业接受度最高的前五个省份是广西、海南、山西、陕西及广东。最反对做主播的前五个省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江苏、天津及安徽,最高反对率达42.6%。

敢想敢做一直是90后的特点,“喜欢”这件事情本身帮他们做了很多选择,对于90后来说,找工作必须要找自己喜欢的,什么朝九晚五、安稳度日,不存在的,他们更喜欢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而主播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提升,除了90后们“放飞自我”的人生选择,第一批网红的迅速崛起和主流化功不可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这些有钱、有名的成功前辈,给曾经“不算正经事儿”的主播和段子手们正了名。

papi酱

加诸90后身上的众多标签,有些被认可,有些则被一笑置之。而其娱乐消费行为起码是有章可循的:更喜欢碎片化的娱乐,更喜欢简单化的评论,在“发布自己原创的文章、视频等”方面,90后占比远低于70后和80后。

90后年轻人接收到信息后,希望吐槽、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互动。相比守在电视机前,他们会选择拿着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点击自己喜欢看的视频。而互动分享,也改变了既往的创作形态。

目前看来,直播和短视频确实是现阶段娱乐内容最佳的呈现形式。但形式一旦常态化,人们就会对内容本身提出更高要求。就像最初只要是3D电影就能让人惊得合不拢嘴,现在的电影,则是视觉奇观、精彩故事、情感共鸣缺一不可。

“娱乐公司”是比“直播公司”更大的故事,在泛娱乐泛社交的道路上,不管是陌陌还是其他直播平台,这不止是一个增强自我的过程,甚至是一场重建自我的破局之旅。

一代有一代之向往,一代有一代之娱乐。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直播诞生之初,有人担心年轻人就此陷入猎奇、颓废的状态。但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就会发现电视诞生之初,“有识之士”也有同样的担心。

但现在看来,80后的“电视儿童”也好好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了。通过财富阶层和普遍观念实现社会自我调节,本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能。90后的“网瘾少年”、“直播一代”,也会通向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而这其中的阶梯,自然就会成为一代之产品,又会花落谁家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