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零售市场全面回暖 上海今年将有140万平方米新增商业入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零售市场全面回暖 上海今年将有140万平方米新增商业入市

2017年是上海商业零售的“大年”,中国也正在逐渐形成独有的商业地产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上海商业零售的“大年”。

这一年,上海新入市商业项目达到46个,新增购物中心体量296.3万平方米,增长量领跑全国。在供应量如此大的情况下,2017年的商业零售依然呈现出回暖趋势,空置率持续下降,购物中心首层租金小幅上扬。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董事长朱兆荣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过去大家对实体都比较悲观,但2017年一些成熟商业项目的营业额有20%左右的增长,个别奢侈品牌也有了25%的增长。前几年做零售和商业地产的都挺迷茫,不知道前面的路应该怎么走,现在逐渐清晰。”

据朱兆荣了解,市场的回暖也让零售商在2018年有了更多的开店计划。其中国内不少品牌动作很大,例如一家本土休闲服装企业将会同时进驻上海、南京等地的奢侈品商场。而一些轻奢类、中档价位的外国品牌也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

观察去年新开的商业项目,朱兆荣发现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商业地产模式,一个不同于欧美、新加坡等市场的模式,可能将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他认为这源于过去几年实体零售碰到的困难,因祸得福。“在一个地方生意太好做的时候,是不会有人去动脑筋想如何改变的,正因为这几年实体零售遇到困难,开发商和商家才花工夫去思考。”

朱兆荣注意到,国内开发商这几年的进步很大,在一些新开的商场内,场景、室内设计都做得非常特别,能够完美配合业态及货品的陈列。“过去二三十年,购物中心的室内装修更加讲求合理性,比如宽度、高度够不够,灯光好不好,很少讲场景整体布置。现在的新项目非常讲究场景设计,室内设计师有更多想象发挥空间,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比较健康的。”

与场景布置相应的是,新业态、新零售概念的逐步深入为实体商场带来了人流量。“毗邻上海的苏州中心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去年11月11日光棍节开业,勇气可嘉,体量高达30万平方米,开业后人流量不错,超出之前的市场预判,过去我从未看到苏州的零售市场如此活跃。这证明好的商业项目仍然会得到市场认可。一是项目自身经营管理不错,整体格调大气,二是业态全面,餐厅数量非常多。”

在谈到国外零售商进入中国的计划时,朱兆荣提及市场的一个变化——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的几个低价位快消品牌,目前销量在下滑,而中高端价位的轻奢类品牌却在中国发展迅速。

“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明显的消费升级。用户心态转变,崇尚质优、价高的商品。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甚至超过国外消费者。”朱兆荣说,从前国外品牌刚进入中国时,会选择布点上海的多个商务区。

但现在,他们宁愿控制店铺数量,将每家店设计得更为精致,走“少而精”的路线。在货品分类上,零售商会更加细化产品的分类。比如,现在会出现同一品牌在一家商场内开两家门店的情况——一个专注于年轻时尚款,另一个专做运动款。

展望新一年,第一太平戴维斯预计2018年上海将有14个项目近14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入市,其中浦东供应量将达历史新高。但新型零售、餐饮店、美妆护肤品牌开店需求旺盛,将支撑优质项目租金稳健增长。

谈及未来上海商业地产的关注重点,朱兆荣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关注有潜力的新兴区域,比如七宝和宝山,宝山的居民消费力潜力很大,但目前尚未有大型商业项目出现,未来开发前景广阔;而前滩、虹口则是较有挑战性的区域;徐家汇和南京西路的商业氛围一直都非常好,南京东路则会慢慢提升。

其二,朱兆荣认为应当关注14-18岁的消费群体,目前他们较为缺乏消费空间。因为大家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23-35岁的消费人群。朱兆荣建议,如果整个商业项目体量足够大,例如1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中心,就要考虑给14-18岁的潜在消费群体留有空间,培养未来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零售市场全面回暖 上海今年将有140万平方米新增商业入市

2017年是上海商业零售的“大年”,中国也正在逐渐形成独有的商业地产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上海商业零售的“大年”。

这一年,上海新入市商业项目达到46个,新增购物中心体量296.3万平方米,增长量领跑全国。在供应量如此大的情况下,2017年的商业零售依然呈现出回暖趋势,空置率持续下降,购物中心首层租金小幅上扬。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董事长朱兆荣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过去大家对实体都比较悲观,但2017年一些成熟商业项目的营业额有20%左右的增长,个别奢侈品牌也有了25%的增长。前几年做零售和商业地产的都挺迷茫,不知道前面的路应该怎么走,现在逐渐清晰。”

据朱兆荣了解,市场的回暖也让零售商在2018年有了更多的开店计划。其中国内不少品牌动作很大,例如一家本土休闲服装企业将会同时进驻上海、南京等地的奢侈品商场。而一些轻奢类、中档价位的外国品牌也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

观察去年新开的商业项目,朱兆荣发现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商业地产模式,一个不同于欧美、新加坡等市场的模式,可能将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他认为这源于过去几年实体零售碰到的困难,因祸得福。“在一个地方生意太好做的时候,是不会有人去动脑筋想如何改变的,正因为这几年实体零售遇到困难,开发商和商家才花工夫去思考。”

朱兆荣注意到,国内开发商这几年的进步很大,在一些新开的商场内,场景、室内设计都做得非常特别,能够完美配合业态及货品的陈列。“过去二三十年,购物中心的室内装修更加讲求合理性,比如宽度、高度够不够,灯光好不好,很少讲场景整体布置。现在的新项目非常讲究场景设计,室内设计师有更多想象发挥空间,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比较健康的。”

与场景布置相应的是,新业态、新零售概念的逐步深入为实体商场带来了人流量。“毗邻上海的苏州中心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去年11月11日光棍节开业,勇气可嘉,体量高达30万平方米,开业后人流量不错,超出之前的市场预判,过去我从未看到苏州的零售市场如此活跃。这证明好的商业项目仍然会得到市场认可。一是项目自身经营管理不错,整体格调大气,二是业态全面,餐厅数量非常多。”

在谈到国外零售商进入中国的计划时,朱兆荣提及市场的一个变化——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的几个低价位快消品牌,目前销量在下滑,而中高端价位的轻奢类品牌却在中国发展迅速。

“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明显的消费升级。用户心态转变,崇尚质优、价高的商品。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甚至超过国外消费者。”朱兆荣说,从前国外品牌刚进入中国时,会选择布点上海的多个商务区。

但现在,他们宁愿控制店铺数量,将每家店设计得更为精致,走“少而精”的路线。在货品分类上,零售商会更加细化产品的分类。比如,现在会出现同一品牌在一家商场内开两家门店的情况——一个专注于年轻时尚款,另一个专做运动款。

展望新一年,第一太平戴维斯预计2018年上海将有14个项目近14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入市,其中浦东供应量将达历史新高。但新型零售、餐饮店、美妆护肤品牌开店需求旺盛,将支撑优质项目租金稳健增长。

谈及未来上海商业地产的关注重点,朱兆荣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关注有潜力的新兴区域,比如七宝和宝山,宝山的居民消费力潜力很大,但目前尚未有大型商业项目出现,未来开发前景广阔;而前滩、虹口则是较有挑战性的区域;徐家汇和南京西路的商业氛围一直都非常好,南京东路则会慢慢提升。

其二,朱兆荣认为应当关注14-18岁的消费群体,目前他们较为缺乏消费空间。因为大家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23-35岁的消费人群。朱兆荣建议,如果整个商业项目体量足够大,例如1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中心,就要考虑给14-18岁的潜在消费群体留有空间,培养未来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