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熊猫外交”的欧洲之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熊猫外交”的欧洲之旅

中国利用大熊猫来巩固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的它们,肩负着向世界输出中国软实力的重任。

2018年1月12日,法国圣艾尼昂市博瓦勒野生动物园,大熊猫幼崽“圆梦”准备迎接首个公众参观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王磬

编辑 | 曾宇

2月17日,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二天,两只刚刚落户北欧的中国大熊猫在芬兰中部的艾赫泰里动物园迎来了公众首秀,吸引不少当地游客驻足参观。它们的顺利安家也意味着一项为期15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在中芬之间正式启动。

恐怕没有其他动物能像大熊猫一样具有如此非凡的政治意义——中国利用大熊猫来巩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也被称为“熊猫外交”。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的它们,肩负着向世界输出中国软实力的任务。

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动物园里迎来了中国大熊猫,欧洲国家元首与大熊猫的合影也屡见报端。欧洲民众如何看待大熊猫?“熊猫外交”在欧洲进展如何?这是否能为中欧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欧洲民众眼中的大熊猫

1月中旬,第一只在法国出生的大熊猫“圆梦”首次与公众见面。“圆梦”的出生是一项为期10年的中法大熊猫繁育合作计划的成果。它的父母“欢欢”和“圆仔”于2012年从四川成都来到法国,并于2017年8月诞下“圆梦”。

“圆梦”似乎比它的父母更受欢迎:12月4日,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罕见地为它命名并亲自担任它的“教母”;12月2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40岁生日当天专门赴园探望“圆梦”;算上1月13日的首秀,“圆梦”在短短两个月内三次吸引了法国公众的关注。

马克龙看望刚出生的大熊猫“圆梦”

博瓦勒动物园在官方推特上播放了的视频获得了近千条转发。不少推友留言表示,“非常可爱”、“看到熊猫如此开心,这很美好”。

熊猫的可爱似乎很难否认,这也曾引发神经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他们认为,圆脸、明亮的大眼睛、柔软的四肢、笨拙的行动姿势——这些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容易触发人类产生对婴儿类似的情感。

当然,也有对熊猫不那么感冒的法国人。法国第二大报纸《世界报》在1月13日援引法新社报道了“圆梦”的首次公众亮相。一位读者在评论中直指熊猫的租借机制和高昂的维护成本:“每年动物园要为这些熊猫交几十万欧元租金给中国,而且这只小熊猫宝宝将来还要归还中国。这个动物交易太可笑了。我希望马克龙给中国的那匹马也是租的。”马克龙1月首次访华时给中国赠送了一匹共和国卫队的马,被媒体称为“骏马外交”。

按照目前的标准协议,接收熊猫的国家需要每年向中国支付100万美元租金,此外还要为熊猫专门建造符合其生存环境的住所,提供价格不菲的食物和日常照料。如果熊猫在海外生产,新出生熊猫幼崽的所有权也归中国。

尽管租金昂贵,熊猫也常被认为可以给动物园带来额外收入。柏林动物园在2017年7月接收了两只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并花费1000万欧元为它们修建了熊猫馆。柏林动物园新闻发言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养熊猫确实是件既有挑战又价格不菲的事情,动物园希望它可以对盈利带来积极的、额外的贡献,例如更多的访客、额外的赞助费、更多的捐款等等。

“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

熊猫出国并不是一开始就以租借的形式。熊猫外交学者凯瑟琳·白金汉(Kathleen Buckingham)曾在她的研究里总结过“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50年代,大熊猫被作为释放善意的礼物赠送给前苏联;第二阶段开始于1990年代末,在1984年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后,中国推出了向外国“研究性租借”大熊猫的政策,获得的租金被承诺用于大熊猫保护,这既符合当时正在进行市场化转型的中国的利益,又能平息动物保护者们的非议;第三阶段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四川大片熊猫栖息地,将熊猫送出国再次成为一个经济和外交的双赢选择。不过这一阶段的关键不再是如何租借熊猫,而是租借的数量和期限。

全世界现有23个国家拥有中国出借的熊猫,其中欧洲占八个。1973年,法国成为首批得到中国出借熊猫的国家之一。在法国之前,有熊猫幼崽出生的欧洲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比利时和西班牙。

欧洲拥有熊猫的国家分布以及现有的熊猫到达该国的时间。制图:王磬

熊猫所到欧洲之处也在当地掀起过一些波澜。这次在芬兰,为了给两只新到的大熊猫“起个有芬兰特色的名字”,一家芬兰电视台甚至不得不专门组织观众投票,才能从4000多个候选名字里最终甄选出两个昵称。荷兰在决定熊猫的接收动物园时,曾因为过程不透明而引起落选动物园的质疑。在2012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中,熊猫的归属甚至成为统独双方争辩的议题之一:当时在苏格兰动物园里生活的两只熊猫是由中国政府租借给英国政府的,一旦苏格兰独立,这对熊猫可能要移居英国,而苏格兰民众对此反应激烈。

由此看来,尽管代价不菲,苏格兰还是担心会失去租借熊猫的权利。白金汉在研究里认为,出租熊猫“以换取资源和技术”,是第三个阶段的显著特点。近些年来达成的多个租借协议,都跟中国与熊猫租借国之间的重大贸易协定有时间上的重合。

在欧洲,法国于2012年同意向中国出售核技术以后,便迎来了大熊猫。苏格兰在2011年接收了一对大熊猫之后,便与中国签订了26亿英镑的贸易协定,涉及渔业、汽车行业及可再生能源技术。而荷兰在2017年收到的大熊猫,则很有可能是作为向中国提供先进医疗服务的协议的一部分。

大熊猫的生存挑战

熊猫在欧洲受到广泛喜爱,除去它外形可爱,也要归因于它作为野生动物保护代言人的身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1961年成立时,希望找到一种能够跨越人类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标志。这种标志需要容易识别、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一只旅居伦敦的熊猫给了设计师启发:毛茸而圆滚的体形,简洁而有力的黑白配色,让它最终变成了WWF沿用至今的徽标。

WWF的图徽演变

2016年底,全球保护濒危物种的权威组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把大熊猫从“濒危”降级至“易危”,这说明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取得了成效。然而,大熊猫仍然面临着生存上的挑战。

“大熊猫野外生存的最大威胁是其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金融时报》一篇关于大熊猫的调查报道这样总结。它援引一份由11名中外科学家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大熊猫当前的栖息地面积比1970年代中期减少了5%,保护区内公路的数量则增加了两倍。

栖息地碎片化趋势也有增无减,“即便整个栖息地面积看起来非常大,但如果因为公路和人类的阻隔致使大熊猫无法相聚,它们仍面临灭绝的威胁。”一位科学家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

除此之外,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食物——竹子——也遭遇了危机,牧养家畜对竹林造成了巨大破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从2009年至2015年,至少有3200英亩(约合13平方公里)“熊猫林”被清除以便开展商业木材种植。

在动物保护主义盛行的欧洲,也有一些其他的担忧:每年100万美元的租借费用中的70%应当用于保护中国境内的大熊猫,但这些资金的用途通常并不为人所知。

中国官方目前没有公布用于大熊猫保护的资金明细。​2005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一位官员曾表示,当时每年花在一只野生大熊猫身上的钱可能就不下500万元,包括区域建设费、科研投入费及工作人员成本等。根据中国国内的公开报道,有关大熊猫保护和科研的资金来源,“租金”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款企业支持等。

欧洲人的疑惑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对外输出“软实力”的同时,中国需要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让外界打消疑虑,管控分歧,增进合作。

(界面新闻记者王磬发自欧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熊猫外交”的欧洲之旅

中国利用大熊猫来巩固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的它们,肩负着向世界输出中国软实力的重任。

2018年1月12日,法国圣艾尼昂市博瓦勒野生动物园,大熊猫幼崽“圆梦”准备迎接首个公众参观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王磬

编辑 | 曾宇

2月17日,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二天,两只刚刚落户北欧的中国大熊猫在芬兰中部的艾赫泰里动物园迎来了公众首秀,吸引不少当地游客驻足参观。它们的顺利安家也意味着一项为期15年的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在中芬之间正式启动。

恐怕没有其他动物能像大熊猫一样具有如此非凡的政治意义——中国利用大熊猫来巩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也被称为“熊猫外交”。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的它们,肩负着向世界输出中国软实力的任务。

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动物园里迎来了中国大熊猫,欧洲国家元首与大熊猫的合影也屡见报端。欧洲民众如何看待大熊猫?“熊猫外交”在欧洲进展如何?这是否能为中欧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欧洲民众眼中的大熊猫

1月中旬,第一只在法国出生的大熊猫“圆梦”首次与公众见面。“圆梦”的出生是一项为期10年的中法大熊猫繁育合作计划的成果。它的父母“欢欢”和“圆仔”于2012年从四川成都来到法国,并于2017年8月诞下“圆梦”。

“圆梦”似乎比它的父母更受欢迎:12月4日,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罕见地为它命名并亲自担任它的“教母”;12月2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40岁生日当天专门赴园探望“圆梦”;算上1月13日的首秀,“圆梦”在短短两个月内三次吸引了法国公众的关注。

马克龙看望刚出生的大熊猫“圆梦”

博瓦勒动物园在官方推特上播放了的视频获得了近千条转发。不少推友留言表示,“非常可爱”、“看到熊猫如此开心,这很美好”。

熊猫的可爱似乎很难否认,这也曾引发神经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他们认为,圆脸、明亮的大眼睛、柔软的四肢、笨拙的行动姿势——这些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容易触发人类产生对婴儿类似的情感。

当然,也有对熊猫不那么感冒的法国人。法国第二大报纸《世界报》在1月13日援引法新社报道了“圆梦”的首次公众亮相。一位读者在评论中直指熊猫的租借机制和高昂的维护成本:“每年动物园要为这些熊猫交几十万欧元租金给中国,而且这只小熊猫宝宝将来还要归还中国。这个动物交易太可笑了。我希望马克龙给中国的那匹马也是租的。”马克龙1月首次访华时给中国赠送了一匹共和国卫队的马,被媒体称为“骏马外交”。

按照目前的标准协议,接收熊猫的国家需要每年向中国支付100万美元租金,此外还要为熊猫专门建造符合其生存环境的住所,提供价格不菲的食物和日常照料。如果熊猫在海外生产,新出生熊猫幼崽的所有权也归中国。

尽管租金昂贵,熊猫也常被认为可以给动物园带来额外收入。柏林动物园在2017年7月接收了两只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并花费1000万欧元为它们修建了熊猫馆。柏林动物园新闻发言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养熊猫确实是件既有挑战又价格不菲的事情,动物园希望它可以对盈利带来积极的、额外的贡献,例如更多的访客、额外的赞助费、更多的捐款等等。

“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

熊猫出国并不是一开始就以租借的形式。熊猫外交学者凯瑟琳·白金汉(Kathleen Buckingham)曾在她的研究里总结过“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50年代,大熊猫被作为释放善意的礼物赠送给前苏联;第二阶段开始于1990年代末,在1984年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后,中国推出了向外国“研究性租借”大熊猫的政策,获得的租金被承诺用于大熊猫保护,这既符合当时正在进行市场化转型的中国的利益,又能平息动物保护者们的非议;第三阶段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四川大片熊猫栖息地,将熊猫送出国再次成为一个经济和外交的双赢选择。不过这一阶段的关键不再是如何租借熊猫,而是租借的数量和期限。

全世界现有23个国家拥有中国出借的熊猫,其中欧洲占八个。1973年,法国成为首批得到中国出借熊猫的国家之一。在法国之前,有熊猫幼崽出生的欧洲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比利时和西班牙。

欧洲拥有熊猫的国家分布以及现有的熊猫到达该国的时间。制图:王磬

熊猫所到欧洲之处也在当地掀起过一些波澜。这次在芬兰,为了给两只新到的大熊猫“起个有芬兰特色的名字”,一家芬兰电视台甚至不得不专门组织观众投票,才能从4000多个候选名字里最终甄选出两个昵称。荷兰在决定熊猫的接收动物园时,曾因为过程不透明而引起落选动物园的质疑。在2012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中,熊猫的归属甚至成为统独双方争辩的议题之一:当时在苏格兰动物园里生活的两只熊猫是由中国政府租借给英国政府的,一旦苏格兰独立,这对熊猫可能要移居英国,而苏格兰民众对此反应激烈。

由此看来,尽管代价不菲,苏格兰还是担心会失去租借熊猫的权利。白金汉在研究里认为,出租熊猫“以换取资源和技术”,是第三个阶段的显著特点。近些年来达成的多个租借协议,都跟中国与熊猫租借国之间的重大贸易协定有时间上的重合。

在欧洲,法国于2012年同意向中国出售核技术以后,便迎来了大熊猫。苏格兰在2011年接收了一对大熊猫之后,便与中国签订了26亿英镑的贸易协定,涉及渔业、汽车行业及可再生能源技术。而荷兰在2017年收到的大熊猫,则很有可能是作为向中国提供先进医疗服务的协议的一部分。

大熊猫的生存挑战

熊猫在欧洲受到广泛喜爱,除去它外形可爱,也要归因于它作为野生动物保护代言人的身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1961年成立时,希望找到一种能够跨越人类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标志。这种标志需要容易识别、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一只旅居伦敦的熊猫给了设计师启发:毛茸而圆滚的体形,简洁而有力的黑白配色,让它最终变成了WWF沿用至今的徽标。

WWF的图徽演变

2016年底,全球保护濒危物种的权威组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把大熊猫从“濒危”降级至“易危”,这说明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取得了成效。然而,大熊猫仍然面临着生存上的挑战。

“大熊猫野外生存的最大威胁是其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金融时报》一篇关于大熊猫的调查报道这样总结。它援引一份由11名中外科学家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大熊猫当前的栖息地面积比1970年代中期减少了5%,保护区内公路的数量则增加了两倍。

栖息地碎片化趋势也有增无减,“即便整个栖息地面积看起来非常大,但如果因为公路和人类的阻隔致使大熊猫无法相聚,它们仍面临灭绝的威胁。”一位科学家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

除此之外,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食物——竹子——也遭遇了危机,牧养家畜对竹林造成了巨大破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从2009年至2015年,至少有3200英亩(约合13平方公里)“熊猫林”被清除以便开展商业木材种植。

在动物保护主义盛行的欧洲,也有一些其他的担忧:每年100万美元的租借费用中的70%应当用于保护中国境内的大熊猫,但这些资金的用途通常并不为人所知。

中国官方目前没有公布用于大熊猫保护的资金明细。​2005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一位官员曾表示,当时每年花在一只野生大熊猫身上的钱可能就不下500万元,包括区域建设费、科研投入费及工作人员成本等。根据中国国内的公开报道,有关大熊猫保护和科研的资金来源,“租金”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款企业支持等。

欧洲人的疑惑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对外输出“软实力”的同时,中国需要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让外界打消疑虑,管控分歧,增进合作。

(界面新闻记者王磬发自欧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