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谁在制造“黄国盛”:工夫影业和老北京幽默25年后的邂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谁在制造“黄国盛”:工夫影业和老北京幽默25年后的邂逅

在主创团队的愿景中,《我叫黄国盛》肩负着一份“怀念”——一群北京孩子,一直在努力衔接《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这种幽默体系的断档,他们想致敬王朔、英达、梁左所出产的创作风格和气质。

作者:李浏

采访:邵乐乐、李浏

工夫影业办公室二层正对着楼梯的房间,是总经理陶昆的办公室。这是工夫唯一一间可以抽烟的“办公室”,被称为“堂口”。

不管是出于年龄还是经历,与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感,应该是他们那代人的常见感受。在2016年,工夫成立了三家子公司,工夫真言、工夫小戏和闲工夫,开始进入网生内容领域,被外界视为工夫是在寻找一条贴近年轻人语境的路径。

工夫影业核心团队的作品一直都是被形容为有“重工业”气质的电影:制作精良,气势恢宏,强调特效。在“堂口”里,橘黄色为主色调的墙上挂着工夫影业核心团队之前的作品海报:《寻龙诀》、《画皮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还有随地散落着的三脚架、各种模型等拍摄道具。

如果说闲工夫在2017年打造的网剧《河神》非常靠近这种“重工业”电影气质,那么你很难在工夫核心团队的过往作品中找到和《我叫黄国盛》气质类似的蓝本——这是工夫影业的子公司工夫小戏推出的六集迷你剧,它有非常强烈的年轻感,“一本正经地调侃,严肃认真地戏谑”,笑点高级、尺度和脑洞齐飞,让人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无法直视整个世界”。

因此,我们带着“一个充满年轻人调性的内容是如何在一群电影老炮中被孵化出来”的疑问来到了工夫影业。陶昆坐在“堂口”的主位,告诉我们,做《河神》之前,他连弹幕都不能看。“开弹幕的话,我到底应该看什么?”

这个办公场所很早就在工夫小戏为工夫影业制作的电影节宣传片《工夫.av》中露过脸,一起出镜的还有陈国富、徐克、陈坤等人,以及陶昆——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对作品毫不上心的“陶昆”,面对着急上火的导演,陶昆只是漫不经心地回一句:“导演,放轻松”,然后“唰”一下拿起遥控器把视频会议切换到了蕙兰瑜伽,练了起来。

在我们采访的那个下午,陶昆一直在一层会议室开会讨论新项目《阴阳师》。长达几个小时的会议结束后,他们意犹未尽,又换了一个办公室继续讨论起来,一瞬间办公室就云雾缭绕:“我们这讨论起剧本来啊……你没看见我的办公室放了三个空气清新机吗?”

幽默来源

《我叫黄国盛》每集15分钟,只有六集,却集齐了纪录片、剧情、新闻片等表现形式。目前,该片在搜狐视频上独播,获得了三千多万的点击率,和豆瓣8.4的评分。

在主创团队的愿景中,《我叫黄国盛》肩负着一份“怀念”——一群北京孩子,一直在努力衔接《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这种幽默体系的断档,他们想致敬王朔、英达、梁左所出产的创作风格和气质。

我们很难用一个合适的类型来定义《我叫黄国盛》这样的存在,但如果你看过主创团队的其他作品:《工夫.av》和《Lu,一个狂吸四亿的APP》,你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想象:它们都一样的戏谑、反讽、腹黑,强调高级的幽默。

这的确和25年前的《我爱我家》在表达风格和讽刺效果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呼应。这部在1993年诞生之初就拥有极高评价的情景喜剧,惯于用泛政治的理论比喻身边事物,与市井生活结合得极其自然,最终得以消解严肃、解构政治、制造反差、形成戏谑和幽默。

工夫小戏CEO、《我叫黄国盛》制片人罗楠表示,他们拍的也是“通俗议题”,也会套上一个普世的主流价值,紧接着再通过表演和叙述把这个价值观解构掉。“我们不希望指点观众,我们希望带给人思考,而且没有标准答案。”

《我叫黄国盛》剧照

例如,在《大帮崛起》这一集中,黄国胜继任了丐帮帮主一职后,带领丐帮做在线乞讨的业务,弹幕顿时飞过一群“这不是在说直播主播嘛”、“高级黑”;而在《动物保护》又提出“以吃代保”来保护珍稀动物,还顺便调侃了一把陆川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在《整容法案》中,又塑造了一个高压的法西斯式政权,到处追捕曾经做过整容手术的人——这些笑点和反差效果需要观众有一定的阅片量和知识储备才能领悟。

“这种幽默的方式并不是他们创作出来的,而是平常的状态,他们平常就这么说话,就这么聊天儿。没有这种生活背景的人没办法延续这种风格。”陶昆说。罗楠将这种幽默风格称为老北京人的“文化调侃式幽默”。

但光靠风格取胜并不是《我叫黄国盛》出彩的唯一原因,相比早期的段子剧,《我叫黄国盛》的背后有扎实的制作质量支撑。罗楠透露,短短6集的剧本,加起来不过一部电影的时长,其实花费了创作团队将近9个月的时间来打磨,“每一句台词都没有废话,每一句台词都商量过”。

罗楠相信,拍摄统筹的调度难度之高,选角要求之严格,美术制作的工作量之大,足以让《我叫黄国盛》形成极高的制作壁垒:全片一共搭建和改建了两百多个景,选角比例是在北京面两千人选一百八十个,片中还有大量美术设计,甚至还特意制作了大量的VI和UI,例如《大帮崛起》中为了拍摄直播软件,创作团队直接重新做了一个用户界面和道具体系,就连片头中的各国《黄国盛的黄金时代》封面,也是罗楠亲自设计并做成真的再拍摄。

赌徒意识

高质量的制作背后是高成本。如果按单分钟的制作成本来算,《我叫黄国盛》是S级网剧的成本,但它和目前市场上多数迷你剧遭遇的困境一样——并没有明确的变现路径。

陶昆对此并不焦急。他决定把《我叫黄国盛》变现路径的思考抛给市场,让市场来替他们思考这种独特类型的作品变现通路。因此,《我叫黄国盛》的作用对于工夫小戏而言,更像是品牌发布会,“就是赔钱赚吆喝嘛”。

《我叫黄国盛》拍摄现场

像这种大胆启用年轻导演和为他们保驾护航的作风并不是第一次在陈国富和他团队身上看到:在陈国富的帮助下,杜家毅曾经用3个月的时间和800万的成本拍完了处女作《转山》,这让杜家毅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到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同样地,在监制总计1.2亿投资的《画皮2》时,乌尔善还是一个仅导演过一部作品的年轻导演。有媒体甚至称陈国富是一名“赌徒艺术家”。

在陶昆口中,这一切看起来有点激进的行为动机是时代变迁和行业迭代所带来的危机感:“我们还有想要表达和做的事情,所以非常担心会掉队了。”对于2017年进入网生领域的举动,陶昆表示也是受到同样原因的驱使。

毫无疑问,随着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级资源不断投入到网剧市场,网剧市场处于爆发期,且内容精品化趋势显著。艺恩发布的《2017年Q3网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单以2017年第三季度为例,网络剧总流量已经突破三百亿。2017年集体亮相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白夜追凶》、《河神》等点击量十亿以上的剧,成为网剧市场精品化的典范。

2017年6月上线的网剧《河神》是工夫影业在网生领域的第一次“试水”。《河神》的监制汪启楠曾表示,《河神》背后的启动力是工夫人才储备计划的需求。工夫想做专业的影视团队,需要有阶梯式的人才储备。但当时并没有太多电影给新导演尝试,网剧则成了新导演的练兵场。

《河神》的导演田里也在此前的采访中告诉《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以前的工夫一方面在创作和理念上很先进,另一方面在做作品的态度上很保守,而《河神》的试水成功也让工夫影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这种创作思路、选择人才的方式是对的。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陶昆则回忆,如果把时间拨回两三年前工夫刚开始制作《河神》和《我叫黄国盛》时,相比布局甚至算计,他们的出发点更多的还是基于某种安全范畴内的顺其自然和赌博心态:“缘份或者机会来了,而这样的项目别人拿捏不好或者认为没有什么搞头,那我们就敢于去把这个东西承接起来。”

非孵化器

工夫和小戏团队的缘分是通过他们的病毒视频广告《Lu,一个狂吸四亿的APP》建立起来的。“我和陈导当时在《寻龙诀》后期,凑巧乌尔善导演推荐我们看了这个小片儿,当时就是觉得这个东西怎么拍的这么真、这么像,同时它似乎又有一定的表达,而且很高级、很巧妙。所以一开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脑洞有多大,还是他们扎实的制作功底。”陶昆说。

2016年,与小戏的主创建立联系后,工夫影业提出共同成立一家公司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继续做他们擅长的事情。

选择以子公司来建立和工夫小戏的关系是出于几重考虑的。在陶昆口中,一方面当时工夫影业的实力不足以给小戏提供特别优渥的条件,所以更好的方法是选择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契约方式”来帮助整个团队将已有的特质放大,同时帮忙掩盖他们因为年龄、资历、经历导致的创作方面的不足。

另一方面,成立子公司也不会稀释工夫影业其他股东的股份、改变既有的利益结构,而且也可以给年轻人更多的激励和利益安排。

实际上,工夫影业在对工夫小戏等年轻团队的股权让度程度很大:最初工夫影业的持股比例都在70%左右,但随后逐渐通过股份回购的方式,让主创实现对子公司的把控。

在陶昆看来,工夫影业和子公司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在互联网企业常见的“孵化器”和“被孵化团队”的关系。因为内容产品的生产没有商业规律可寻,更多时候来源于人和人之间的碰撞、契合和情感交流,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和这个团队或者个人的气场、审美能不能契合。

“要让人心甘情愿待在一起那就是利益和存在感。给他们以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公司的主人,自然而然会激发他们的努力。”陶昆强调。

“这个行业里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

《我叫黄国盛》剧照

放松与控制

在外界看来,孵化出工夫真言、工夫小戏和闲工夫这三个子公司都是工夫影业在网生内容领域的布局,目的是复制出三个“小工夫”。那从目前它们所拥有的产品气质来推断,闲工夫、工夫小戏和工夫真言是否被工夫影业布局为各自专攻精品网剧、精品迷你剧和IP转化?

陶昆和罗楠对这个问题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能往哪跑就先跑着”。工夫影业对他们的子公司之间并没有刻意的定位分野,只是由于各个子公司主创此前的经历不同——闲工夫的主创是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工夫小戏的主创是做广告的——所以导致了目前看起来不同的内容方向。

伴随着制作《我叫黄国盛》过程中新的合伙人的加入,以及工夫影业给予的项目资源,目前工夫小戏有三个板块的业务:一块是创意和制作都有高壁垒的原创内容,如《我叫黄国盛》;第二是网剧业务,目前工夫小戏有一部正在做剧本开发的网剧《张公案》,由杨帆导演,是与腾讯影业联合开发的S级网剧,预计明年上线;第三块则是制作优质的定制视频,主要针对有表达空间和较好预算的广告和微电影,这个板块还会用来为第一和第二板块输送人才,磨合团队。

《我叫黄国盛》主创团队 张子贤(左) 贾小熊 (中)罗楠(右)

这意味着这几家子公司在未来也可能会在市场上产生直接的竞争。

尽管上文提到工夫影业在股权方面让度大,子公司之间的定位也没有有严格把控,但陶昆表示,工夫影业还是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把控来充当子公司们商务上和创作上的安全网。

这种“刷存在感”的方式体现在子公司必须向工夫提交项目提报,向工夫介绍项目情况,比如这个项目到底是IP改编的还是原创的东西,而工夫影业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外,子公司需要提交剧本经过工夫审阅;工夫还会对团队组建提出意见和评估,以及时刻关注拍摄过程中制作和人事上的问题。

例如,之前作为《河神》监制的汪启楠,这次也是《我叫黄国盛》的剧本顾问。这被罗楠形容为“老一代资深的肯定会带着新人”的培养方式。

“你今天想做哪个东西,你就得让我觉得这个东西你能做,或者你具备这样的能力你才能做。”陶昆说。

从商务层面而言,工夫影业会指导这些年轻的团队如何选择项目、合作方、合作方式以及公司发展形态,必要的时候也会提供资金保障——《我叫黄国盛》在制作期间因意外资金紧张,就得到了母公司的帮助。

虽然工夫影业如今建立起了这样一套对于子公司的内容管理办法,但在陶昆口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工夫影业对互联网热潮始终带有警惕,担心平台的随时收紧会对内容团队的伤害极大。因此,工夫影业今年在刻意控制对网生内容市场的投入。陶昆透露,今年每家子公司的项目大概就有两个,工夫在网生市场的项目也只规划到明年。

“我可以不去做最快的那个。因为这个行业的真理就是别下牌桌,你永远可以有翻牌的机会,你下了牌桌你输了就真是要钱了,不下牌桌输的都叫帐。”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谁在制造“黄国盛”:工夫影业和老北京幽默25年后的邂逅

在主创团队的愿景中,《我叫黄国盛》肩负着一份“怀念”——一群北京孩子,一直在努力衔接《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这种幽默体系的断档,他们想致敬王朔、英达、梁左所出产的创作风格和气质。

作者:李浏

采访:邵乐乐、李浏

工夫影业办公室二层正对着楼梯的房间,是总经理陶昆的办公室。这是工夫唯一一间可以抽烟的“办公室”,被称为“堂口”。

不管是出于年龄还是经历,与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感,应该是他们那代人的常见感受。在2016年,工夫成立了三家子公司,工夫真言、工夫小戏和闲工夫,开始进入网生内容领域,被外界视为工夫是在寻找一条贴近年轻人语境的路径。

工夫影业核心团队的作品一直都是被形容为有“重工业”气质的电影:制作精良,气势恢宏,强调特效。在“堂口”里,橘黄色为主色调的墙上挂着工夫影业核心团队之前的作品海报:《寻龙诀》、《画皮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还有随地散落着的三脚架、各种模型等拍摄道具。

如果说闲工夫在2017年打造的网剧《河神》非常靠近这种“重工业”电影气质,那么你很难在工夫核心团队的过往作品中找到和《我叫黄国盛》气质类似的蓝本——这是工夫影业的子公司工夫小戏推出的六集迷你剧,它有非常强烈的年轻感,“一本正经地调侃,严肃认真地戏谑”,笑点高级、尺度和脑洞齐飞,让人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无法直视整个世界”。

因此,我们带着“一个充满年轻人调性的内容是如何在一群电影老炮中被孵化出来”的疑问来到了工夫影业。陶昆坐在“堂口”的主位,告诉我们,做《河神》之前,他连弹幕都不能看。“开弹幕的话,我到底应该看什么?”

这个办公场所很早就在工夫小戏为工夫影业制作的电影节宣传片《工夫.av》中露过脸,一起出镜的还有陈国富、徐克、陈坤等人,以及陶昆——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对作品毫不上心的“陶昆”,面对着急上火的导演,陶昆只是漫不经心地回一句:“导演,放轻松”,然后“唰”一下拿起遥控器把视频会议切换到了蕙兰瑜伽,练了起来。

在我们采访的那个下午,陶昆一直在一层会议室开会讨论新项目《阴阳师》。长达几个小时的会议结束后,他们意犹未尽,又换了一个办公室继续讨论起来,一瞬间办公室就云雾缭绕:“我们这讨论起剧本来啊……你没看见我的办公室放了三个空气清新机吗?”

幽默来源

《我叫黄国盛》每集15分钟,只有六集,却集齐了纪录片、剧情、新闻片等表现形式。目前,该片在搜狐视频上独播,获得了三千多万的点击率,和豆瓣8.4的评分。

在主创团队的愿景中,《我叫黄国盛》肩负着一份“怀念”——一群北京孩子,一直在努力衔接《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这种幽默体系的断档,他们想致敬王朔、英达、梁左所出产的创作风格和气质。

我们很难用一个合适的类型来定义《我叫黄国盛》这样的存在,但如果你看过主创团队的其他作品:《工夫.av》和《Lu,一个狂吸四亿的APP》,你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想象:它们都一样的戏谑、反讽、腹黑,强调高级的幽默。

这的确和25年前的《我爱我家》在表达风格和讽刺效果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呼应。这部在1993年诞生之初就拥有极高评价的情景喜剧,惯于用泛政治的理论比喻身边事物,与市井生活结合得极其自然,最终得以消解严肃、解构政治、制造反差、形成戏谑和幽默。

工夫小戏CEO、《我叫黄国盛》制片人罗楠表示,他们拍的也是“通俗议题”,也会套上一个普世的主流价值,紧接着再通过表演和叙述把这个价值观解构掉。“我们不希望指点观众,我们希望带给人思考,而且没有标准答案。”

《我叫黄国盛》剧照

例如,在《大帮崛起》这一集中,黄国胜继任了丐帮帮主一职后,带领丐帮做在线乞讨的业务,弹幕顿时飞过一群“这不是在说直播主播嘛”、“高级黑”;而在《动物保护》又提出“以吃代保”来保护珍稀动物,还顺便调侃了一把陆川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在《整容法案》中,又塑造了一个高压的法西斯式政权,到处追捕曾经做过整容手术的人——这些笑点和反差效果需要观众有一定的阅片量和知识储备才能领悟。

“这种幽默的方式并不是他们创作出来的,而是平常的状态,他们平常就这么说话,就这么聊天儿。没有这种生活背景的人没办法延续这种风格。”陶昆说。罗楠将这种幽默风格称为老北京人的“文化调侃式幽默”。

但光靠风格取胜并不是《我叫黄国盛》出彩的唯一原因,相比早期的段子剧,《我叫黄国盛》的背后有扎实的制作质量支撑。罗楠透露,短短6集的剧本,加起来不过一部电影的时长,其实花费了创作团队将近9个月的时间来打磨,“每一句台词都没有废话,每一句台词都商量过”。

罗楠相信,拍摄统筹的调度难度之高,选角要求之严格,美术制作的工作量之大,足以让《我叫黄国盛》形成极高的制作壁垒:全片一共搭建和改建了两百多个景,选角比例是在北京面两千人选一百八十个,片中还有大量美术设计,甚至还特意制作了大量的VI和UI,例如《大帮崛起》中为了拍摄直播软件,创作团队直接重新做了一个用户界面和道具体系,就连片头中的各国《黄国盛的黄金时代》封面,也是罗楠亲自设计并做成真的再拍摄。

赌徒意识

高质量的制作背后是高成本。如果按单分钟的制作成本来算,《我叫黄国盛》是S级网剧的成本,但它和目前市场上多数迷你剧遭遇的困境一样——并没有明确的变现路径。

陶昆对此并不焦急。他决定把《我叫黄国盛》变现路径的思考抛给市场,让市场来替他们思考这种独特类型的作品变现通路。因此,《我叫黄国盛》的作用对于工夫小戏而言,更像是品牌发布会,“就是赔钱赚吆喝嘛”。

《我叫黄国盛》拍摄现场

像这种大胆启用年轻导演和为他们保驾护航的作风并不是第一次在陈国富和他团队身上看到:在陈国富的帮助下,杜家毅曾经用3个月的时间和800万的成本拍完了处女作《转山》,这让杜家毅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到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同样地,在监制总计1.2亿投资的《画皮2》时,乌尔善还是一个仅导演过一部作品的年轻导演。有媒体甚至称陈国富是一名“赌徒艺术家”。

在陶昆口中,这一切看起来有点激进的行为动机是时代变迁和行业迭代所带来的危机感:“我们还有想要表达和做的事情,所以非常担心会掉队了。”对于2017年进入网生领域的举动,陶昆表示也是受到同样原因的驱使。

毫无疑问,随着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级资源不断投入到网剧市场,网剧市场处于爆发期,且内容精品化趋势显著。艺恩发布的《2017年Q3网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单以2017年第三季度为例,网络剧总流量已经突破三百亿。2017年集体亮相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白夜追凶》、《河神》等点击量十亿以上的剧,成为网剧市场精品化的典范。

2017年6月上线的网剧《河神》是工夫影业在网生领域的第一次“试水”。《河神》的监制汪启楠曾表示,《河神》背后的启动力是工夫人才储备计划的需求。工夫想做专业的影视团队,需要有阶梯式的人才储备。但当时并没有太多电影给新导演尝试,网剧则成了新导演的练兵场。

《河神》的导演田里也在此前的采访中告诉《三声》(微信公号ID:tosansheng),以前的工夫一方面在创作和理念上很先进,另一方面在做作品的态度上很保守,而《河神》的试水成功也让工夫影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这种创作思路、选择人才的方式是对的。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陶昆则回忆,如果把时间拨回两三年前工夫刚开始制作《河神》和《我叫黄国盛》时,相比布局甚至算计,他们的出发点更多的还是基于某种安全范畴内的顺其自然和赌博心态:“缘份或者机会来了,而这样的项目别人拿捏不好或者认为没有什么搞头,那我们就敢于去把这个东西承接起来。”

非孵化器

工夫和小戏团队的缘分是通过他们的病毒视频广告《Lu,一个狂吸四亿的APP》建立起来的。“我和陈导当时在《寻龙诀》后期,凑巧乌尔善导演推荐我们看了这个小片儿,当时就是觉得这个东西怎么拍的这么真、这么像,同时它似乎又有一定的表达,而且很高级、很巧妙。所以一开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脑洞有多大,还是他们扎实的制作功底。”陶昆说。

2016年,与小戏的主创建立联系后,工夫影业提出共同成立一家公司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继续做他们擅长的事情。

选择以子公司来建立和工夫小戏的关系是出于几重考虑的。在陶昆口中,一方面当时工夫影业的实力不足以给小戏提供特别优渥的条件,所以更好的方法是选择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契约方式”来帮助整个团队将已有的特质放大,同时帮忙掩盖他们因为年龄、资历、经历导致的创作方面的不足。

另一方面,成立子公司也不会稀释工夫影业其他股东的股份、改变既有的利益结构,而且也可以给年轻人更多的激励和利益安排。

实际上,工夫影业在对工夫小戏等年轻团队的股权让度程度很大:最初工夫影业的持股比例都在70%左右,但随后逐渐通过股份回购的方式,让主创实现对子公司的把控。

在陶昆看来,工夫影业和子公司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在互联网企业常见的“孵化器”和“被孵化团队”的关系。因为内容产品的生产没有商业规律可寻,更多时候来源于人和人之间的碰撞、契合和情感交流,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和这个团队或者个人的气场、审美能不能契合。

“要让人心甘情愿待在一起那就是利益和存在感。给他们以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公司的主人,自然而然会激发他们的努力。”陶昆强调。

“这个行业里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

《我叫黄国盛》剧照

放松与控制

在外界看来,孵化出工夫真言、工夫小戏和闲工夫这三个子公司都是工夫影业在网生内容领域的布局,目的是复制出三个“小工夫”。那从目前它们所拥有的产品气质来推断,闲工夫、工夫小戏和工夫真言是否被工夫影业布局为各自专攻精品网剧、精品迷你剧和IP转化?

陶昆和罗楠对这个问题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能往哪跑就先跑着”。工夫影业对他们的子公司之间并没有刻意的定位分野,只是由于各个子公司主创此前的经历不同——闲工夫的主创是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工夫小戏的主创是做广告的——所以导致了目前看起来不同的内容方向。

伴随着制作《我叫黄国盛》过程中新的合伙人的加入,以及工夫影业给予的项目资源,目前工夫小戏有三个板块的业务:一块是创意和制作都有高壁垒的原创内容,如《我叫黄国盛》;第二是网剧业务,目前工夫小戏有一部正在做剧本开发的网剧《张公案》,由杨帆导演,是与腾讯影业联合开发的S级网剧,预计明年上线;第三块则是制作优质的定制视频,主要针对有表达空间和较好预算的广告和微电影,这个板块还会用来为第一和第二板块输送人才,磨合团队。

《我叫黄国盛》主创团队 张子贤(左) 贾小熊 (中)罗楠(右)

这意味着这几家子公司在未来也可能会在市场上产生直接的竞争。

尽管上文提到工夫影业在股权方面让度大,子公司之间的定位也没有有严格把控,但陶昆表示,工夫影业还是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把控来充当子公司们商务上和创作上的安全网。

这种“刷存在感”的方式体现在子公司必须向工夫提交项目提报,向工夫介绍项目情况,比如这个项目到底是IP改编的还是原创的东西,而工夫影业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外,子公司需要提交剧本经过工夫审阅;工夫还会对团队组建提出意见和评估,以及时刻关注拍摄过程中制作和人事上的问题。

例如,之前作为《河神》监制的汪启楠,这次也是《我叫黄国盛》的剧本顾问。这被罗楠形容为“老一代资深的肯定会带着新人”的培养方式。

“你今天想做哪个东西,你就得让我觉得这个东西你能做,或者你具备这样的能力你才能做。”陶昆说。

从商务层面而言,工夫影业会指导这些年轻的团队如何选择项目、合作方、合作方式以及公司发展形态,必要的时候也会提供资金保障——《我叫黄国盛》在制作期间因意外资金紧张,就得到了母公司的帮助。

虽然工夫影业如今建立起了这样一套对于子公司的内容管理办法,但在陶昆口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工夫影业对互联网热潮始终带有警惕,担心平台的随时收紧会对内容团队的伤害极大。因此,工夫影业今年在刻意控制对网生内容市场的投入。陶昆透露,今年每家子公司的项目大概就有两个,工夫在网生市场的项目也只规划到明年。

“我可以不去做最快的那个。因为这个行业的真理就是别下牌桌,你永远可以有翻牌的机会,你下了牌桌你输了就真是要钱了,不下牌桌输的都叫帐。”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