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温州情趣用品店“亚当与夏娃”)
资本市场有“个性”的上市家族公司开始慢慢多了起来,比如“姚纪扑克”,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潮商陈少鸿家族的“翊翔文化”,号称“冥币第一股”。2016年4月26日,又是一家“奇葩”公司“爱侣健康”登陆新三板,翻开它的招股书,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令人尴尬且耳红的词语:“情趣”、“健慰”、“成人”。
浙江爱侣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新三板最具“个性”股、“中国情趣用品第一股”。可根据行业分类,属于医药制造业,细分领域为“生殖健康”。而说到他们专注于性用品生意,则要提到成人用品大亨吴振旺、吴伟家族的二代传承。
吴氏家族父子“情趣经济学”
(2016年01月07日,爱侣健康敲钟上市)
爱侣健康公司位于湖州长兴,可创始人吴振旺却是一个温州商人;1946年出生的他,祖籍温州龙湾,可算是一位温商传奇人物。
上世纪70年代末,吴振旺就是温州鹿城电风扇厂厂长,温州第一台电风扇,就是经他手造出来的。当时有个说法,办厂的钱其实是他自己的,可为了防止割“资本主义尾巴”,带了顶乡镇企业的“红帽子”。
后来,有人举报吴振旺“贪污”4000元,吴振旺就辞职出来,尽管平反了,可他再也没有做电风扇了。
80年代初,开过厂、懂机械、搞技术出身的吴振旺,做过贸易,也开过厂,后来又到上海做电机生意。据说,他在上海有一项节能环保的专利,转手给一家国企后拿到了一笔钱,成了以后再创业的基础。
(爱侣健康现任董事长吴伟)
爱侣健康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伟,出生于1969年4月,是家中老大,弟弟吴辉比他小一岁。哥俩都记得,小时候父亲吴振旺生意好时,盖了4层小楼,在那条街上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
吴振旺当时从事电机贸易的企业,叫上海南方工业供销公司机电设备分公司,其实是国企部门私人承包性质。高中一毕业,老二吴辉就跟着哥哥吴伟一起去上海,帮忙父亲打理电机生意。1988年至1994年间,吴伟就担任机电设备分公司经理。吴家二代,既是“创二代”,也是“创一代”,上阵父子兵父子。
据吴家人介绍,机电生意是一个失败的创业,因一个下属携巨款潜逃,陷入困顿之中的生意整个资金链断裂,有传言说,吴振旺欠下了2000多万元外债。至于当年到底亏多少,现在还是个谜,反正与破产差不多。
(爱侣健康首任董事长吴振旺 图片来源:长兴新闻网)
1993年之前,中国是没有性用品专卖店的,1994年,吴氏父子在温州开的起名“亚当与夏娃”实体店。
吴家父子与情趣产业结缘,还得从一本香港杂志《太阳与月亮》说起。当年在温州,吴振旺看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介绍北京人民医院白塔寺边开了第一家中国成人用品商店的消息,就动了心思,电机生意已陷入困境,莫不另辟蹊径。于是,他带着两个儿子上北京考察;回来温州后,就开了那家“亚当夏娃”性保健品店。
当时,“亚当夏娃”店,北京白塔寺店是国内第一家,吴家父子在温州鹿城区隔岸路193号开的那家店,是浙南第一家性用品。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1月,大儿子吴伟又在上海四平路28号开了一家。不久后,吴振旺成立了“温州亚当夏娃保健品公司”,迅速地在全国铺开了20多家连锁店。上海店开业那天,流水就有37000多元,其他店生意也很好,也就一二年间,吴家开店的银行贷款和当初机电生意欠下外债一并还上了。
(亚当夏娃连锁店)
需要说明一点,吴振旺每开一家“亚当夏娃”店,都是以“生殖健康”名义与当地计生部门合作的。公安部有份“1980文件”, 生产和销售跟性有关的物品,属于犯罪。当时,“亚当夏娃”一个主要供货商老板任校国,之前是奉化的一名泌尿科医生,后来下海创业,在自己开办的医疗器材厂做性器具仿制品。其实,就是从香港买样品回来,让人开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1994年,任校国因“传播yin秽品”被捕,后来是著名泌尿学权威吴阶平出面,才保了出来。
在吴的建议下,任校国拿到了中国第一个性用品的医疗器械批准文号;自此,性器具列入“医疗辅助健康用品”门类,产销都要接受药监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精明的吴家父子后来发现,所谓进口成人用品,其实多是“水货”,不少还是本省奉化地下工厂生产的。开过工厂的吴振旺,托人从“情趣制造王国”日本买了一些样子,并租下温州市郊一间2200平米的玩具厂房,开始“依样画葫芦”仿制生产。第一批产品出来后,先是让自己家的亲朋好友试用。
万事开头难,吴家公司自1995年开始,每年都亏损上百万,而且一亏就是6年;直到2000年上半年,才迎来转机,几位日本人洽谈后决定合作,中日合资温州爱侣保健品公司成立了。温州“爱侣”起初本质上是“代工”,不过因为有了日本等国际市场,“爱侣”2011年投产当年产值就突破千万。到2006年,“爱侣” 产值达到了一亿多元,具备生产2000多种性用具能力,一举跨入世界十大性用品商之列。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还从本土派来记者,探秘吴氏家族“性工厂”,并给年轻的吴伟安上了“中国性用具大亨”称号。老外好奇的是,性观念保守的中国,怎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情趣用品工厂呢?
(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基地落户爱侣健康科技园)
目前,“爱侣”产品仍以外销为主,内销仅占1/6。2006年,在吴振旺的带领下,爱侣“移师”湖州长兴经济开发区,创办了“爱侣国际工业园”, 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市场近二十七个国家。
需要提及一点,之前业内同行们拿到的生产批件是“药器件(试)”字批号,而“爱侣”拿到的是“药器件(准)”生产批号,是国内第一家;最初是浙江省批号,不久后是国家生产批号。当年,为了申请批号,吴振旺托关系上公安部,带着铺盖卷行李在北京一住就是好多天。等他回到温州时,“86年文件”有关条款已经废止。
“爱侣”的前身,是温州亚当夏娃保健品公司,第一任董事长是吴振旺。吴家二代吴伟正式走上前台,实现代际交替是2000年才开始的,当年吴伟31岁,与妻子王蕴才结婚不久。
1995年创业之初,吴氏家族内部是有分工的。“大家长” 吴振旺负责生产管理,夫人管工厂财务。而老大吴伟,还有老三吴晓一起,管上海地区的业务。老二吴辉,则负责管温州公司,与父母一样,二代“媳妇”也是主内管财务。看似父子各家各顾各的,其实是一盘棋。
吴振旺为人严厉,却是个豪爽性格,酒量好,可年纪渐长后,二代人经营理念就会有冲突。2000年一次家族会议上,吴振旺突然发声:“儿子,这个公司我就交给你了,你要把它发扬光大!”从此就退居幕后,长子吴伟成了“爱侣”接班人。
创业,意味着奔跑,更是挑战,家族企业能不能基业长青、持久发展,关键在能不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吴振旺家族企业,参与的是一个很有“人性”的行业,据了解,即便是温州当地媒体,对他们相关报道也是鲜少,就是因为涉“性”敏感地带。从创业形态上看,他们主要有三种:“夫妻型”、“兄弟型”,以及“父子型”,三者交织其中。
老三吴晓,后来退出家族生意,从事金融事业;而老大、老二,目前仍保留“兄弟型”状态,而且两家的媳妇也都参与进来。许多人担忧,“兄弟型”创业有个天生缺陷,那就是一旦规模扩大,容易产生裂痕和矛盾,合在一起“死结”难解,分手又担心伤及兄弟和气。希望集团刘永好“四兄弟”,不是也分了?其实,正如我们此前一直介绍的,有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工分业不分家”模式,兄弟各做一块,都能市场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说到“父子型”,也就是“爱侣”家族企业的主要形态,正好契合中国“子承父业”悠久传统,在外人眼里,也不会有什么非议,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从伦理角度看,“父子型”是一种最稳定的家族结构。在企业成长时,必须做好代际传承规划及设计,有个关键点,就是“创始人自觉”。创始人要选择好退出时间、退出方式、以及退出时机等。
爱侣销量大,却为何赔的一塌糊涂?
2016年新三板挂牌的“爱侣健康”,其造富程度当然不能与沪深主板上市的医药版块大佬们相提并论,不过,在细分行业里,也是佼佼者了。
2012年,“性商” 吴伟和他的爱侣健康,企业利润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自然也吸引了深创投、永宣投资、浙江红土、长兴红土、杭州联创等创投大佬们登门,才会有后来“情趣第一股”上市的故事。
家族企业上市,资本是奔“利”而来的,投资要讲求回报率。那么,爱侣表现如何呢?2017年上半年报显示,爱侣健康营收391同比下降2.06% ,亏损1387.56万。而上一年,爱侣健康的营收也是同比下滑22.06%,亏损额为3437.02万元,比2015年亏损7190.58万元稍有减少。
那么,爱侣近几年到底出了什么事,导致连年亏损?吴伟接班后,一是与日资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另一个就是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能,再一个就是并购。当然了,此间他也利用电商、连锁等渠道扩张,力图改变营销市场结构,提升国内市场份额比例。
零售行业流行一句话:“得渠道者得天下”! 吴伟除了“千店计划”外,也瞄准电商渠道。不过,近几年来中国成人用品B2C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增长率下滑的尴尬。再者,业内还有醉清风、春水堂、他趣等同业品牌在争食国内市场。
(爱侣健康主打产品“电臀”)
2015年,爱侣健康推出主打产品“电臀”,还请来麻仓优老师为产品站台,可这款产品却因质量问题导致销量下滑,也是其年度巨亏的主因之一。
对接资本后,吴伟也把目光投向海外,因为他不想爱侣一直是“代工厂”身份。位于美国洛杉矶的Topco Sales,也是一家爱侣同业公司,而且是全球三大成人品牌之一。按照吴伟自述,间接收购这家公司时,其实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可“投资人不断鼓励我说不要怕亏钱”。
令吴伟万万没有想到,海外战略却成了爱侣多年来亏损的主因,高昂的整合成本和运营成本,拖累了公司净利润数据。爱侣健康的并购整合困难,一个主要因素是不熟悉美国的特殊投资环境。尽管美国联邦政府政策层面上,限制并购行为的只有一部《威廉姆斯法》,可各州在并购、税率等规定却千差万别,尤其是美国工会的强势。原管理层一直不让爱侣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层,整合自然是困难重重。
对吴伟而言,海外并购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若不能克服“水土不服”,真是前路多险阻!并购,是当今中国家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有很多事情要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