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知识大神”频现综艺节目,“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像个伪命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知识大神”频现综艺节目,“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像个伪命题?

知识综艺其实并不能真的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毕竟看一档综艺节目其实并不能帮助人们真正的掌握多少知识,反而某种程度上还会加深人们的知识焦虑。

之所以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不少综艺节目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着“知识大神”这个“神”一般的存在,并将他们作为主角呈现在节目中,可能是源于这是知识时代,但更是知识焦虑的时代。只不过虽然大众媒介具有教化功能,但是这样的知识综艺真能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吗?

回想一下很多城市人如今的生活节奏,每天是如何度过的?是不是如笔者的很多朋友一般:每天早晨闹钟响起,就打开手机里的各种知识音频App,边听边刷牙;在上班或者上学的路上,则通过或听或看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知识学习;下了班或者放学了,又要打开不少诸如“直播”的东西,听听讲座;亦或者看一些类似于《最强大脑》的综艺节目,靠那些“知识大神”为自己打一针鸡血,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最后,带着满满的充实感,欣慰地进入梦乡……

可即使是通过多种学习的渠道,不少人还是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尤其是看到那些年纪小小的“知识大神”时,除了感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同时,人们更多的是明显的产生了一种“知识焦虑”的心理。“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的“知识焦虑症”,是这个时代人们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恐惧。

于是,不少聚焦“知识大神”的综艺节目拔地而起,从节目制作方的角度来说,也许他们是希望在节目传播过程中进行某些知识的普及,让观众习得某些知识,但是显然,这些“知识大神”是少数啊!因此知识综艺其实并不能真的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毕竟看一档综艺节目其实并不能帮助人们真正的掌握多少知识,反而某种程度上还会加深人们的知识焦虑。

罗振宇曾说:“真正的学习是把新知识像缝扣子一样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知识综艺更为精确的一种逻辑应该是帮助观众去“缝”知识,而并非展现别人的知识有多丰厚,这也是知识综艺未来需要深耕之处。

从“答题竞技”到“大神展现”,知识综艺一直营造的是“知识氛围”

从《幸运52》到如今的《你说的都对》《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知识综艺”一直都在。1998年,《幸运52》开播,节目以智力竞猜和趣味竞赛的方式进行智力比拼,获胜选手将获得丰厚的实物奖品;2000年,定位于“益智节目”的《开心辞典》播出,当时业内对该节目的评价是:“孩子通过观看节目获得了一定的课外知识,这档益智节目也成为联系整个家庭的情感纽带。”

2012年,《一站到底》开播,打破以往答题类节目的固有模式,《一站到底》每期都有10位守擂者和1位攻擂者参加,通过PK的方式进行答题,由此能否“一站到底”,也成为节目中最大悬念。

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些主打“知识”的综艺节目,当时都是遵循“竞技逻辑”,通过“答题”完成知识的输出。而发展到如今,知识综艺则将关注视点放置在了“知识大神”之上。

比如最新的《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首先进行了一场场“学霸海选”,因此是在“学霸中选超级学霸”;《你说的都对》则是通过“知识大神”们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探讨,这些“知识大神”是在各自领域中的顶尖人物,由此节目期待树立的则是青年们眼中的“知识偶像”的形象;还有聚焦“00后”的《放学别走》,透过富有个性的“00后”的脱口秀,也让人看到了“00后”世界中的千奇百怪。

因此,从新世纪初的“答题竞技”到如今的“知识大神”,知识综艺似乎完成了从简单的知识普及向展现知识魅力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显然还是营造了一种“讲知识”的氛围,观众很难真的通过观看节目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不信,去看看这些所谓的“知识”能够在你的脑海中停留多久就知道了。

靠“知识大神”解救“知识焦虑”?他们最多是“习得”行为的“助力剂”

如果说“知识综艺”是打造“讲知识”氛围的利器,那么显然知识综艺并不是解决人们知识焦虑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观众而言,通过观看节目的行为,最多只能说节目让观众浸泡在了这些知识之中,知识只是暂时被染到了观众身上,却很难经受住时间的洗涤。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知识综艺来说,打造所谓的“知识大神”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更是减少了观众的节目参与感,这样的话,观众只是作为一个“外人”在观看“知识大神”们的表现而已,而这些和观众自己的知识又有什么太多的关系吗?

例如《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一期节目中,那些“知识大神”们要完成高难度的压轴大题,其中C房间的题为“点阵密码”,主要考验的是选手们的推理创造力。大概的流程是:挑战开始后,在选手面前的手机上将会呈现一道点阵图形推理题,选手需要通过推理获取点阵图形与对应数字之间的规律,随后点击出题键获得两种颜色,紧接着运用之前推理题的规律在矩形点阵墙中推理出自己那两种颜色的点阵所对应的数字,并将两个数字填入手机相应位置提交。

所以,节目通过考察选手们的各种推理能力、空间能力等等,确实可以成功地塑造出“知识大神”们那“神”一般的形象,譬如何猷君等等,但是显然观众的参与感是很低的,最多观众通过观看“知识大神”的表现会激发出自身去学习的欲望而已,这是其一。

其二,以《你说的都对》来看,节目每一期都有固定的一个主题,比如“丑的人赚钱就多?”“食物对人的影响”等等,通过来自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大神”们的知识的碰撞,从而为观众提供了解释这些议题的另类解读,并且“知识大神”们往往会提出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观众真的用心的将它们记在小本本上,也许真的能够习得这些知识点。

但是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于,习得知识点和解决知识焦虑之间又有太多的关联吗?甚至习得的知识点真的就是在丰富观众的“知识”吗?还是说只是丰富了观众们的视野,拓展了观众的“知识面”,而不是让知识真的深入到了每个观众的骨髓?

按照罗振宇的说法,知识时代的学习首先是“知道了的知识要去用,实际应用了才能算将知识缝在了身上。这些知识才是牢固的属于自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被冲洗掉。”

那么,观看知识综艺的观众其实是来自于各个学科与领域,由此“知识大神”与观众之间其实可能存在着“知沟”,故而即使观众知道了大神们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根本运用不到,所以观众还是没有真正的将知识“缝”在自己身上,最多只是一直沉浸在一种不断知道新知识的快感中。

于是,观看知识综艺就是学习吗?如果不是,那么靠知识综艺解决知识时代人们的知识焦虑,真的有点伪命题,不是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知识综艺的知识到底应该距离观众多远?

当然,除了通过知识竞技的胜出成为“知识大神”,除了在节目中的全方位知识的输出成功塑造“知识大神”的形象,还有一类知识综艺有些“高冷”,但主讲人也是公认的“知识大神”,并且这些主讲人往往也被称为“知识分子”。

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高晓松的《晓说》等等都是颇有些“高冷”的知识综艺,但时至今日它们也都收获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对这些“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只是转换了一些传播知识的媒介,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则是又多了一条习得知识的途径,此前《百家讲坛》的走红也是如此。那么知识综艺到底应该遵循何种制作逻辑?

是要像《一千零一夜》《看理想》这类节目一样,对观众传递的知识或者理念,其实是非实用性的、被称为“美丽而无用”的文艺知识?还是要像《你说的都对》这类,根植于大众文化,传播的也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点?亦或者是如《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那般展现“脑力”的各种能力呢?

而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则是知识综艺中传播的知识,到底应该离观众有多远?显然,笔者认为“距离”不是问题,如何真的帮助观众“缝”知识才是关键。从古至今,将聪明人聚在一起就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风乎舞雩,咏而归 ”“曲水流觞、坐而论道”“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都是如此。

因此,对于“知识焦虑”,节目最关键的还是应该增强参与感的同时,给予知识的运用提示,比如用“花字”解释知识点能够如何被运用等等。毕竟综艺节目的功能更多的是在于氛围的营造、榜样的塑造、知识点的普及上,至于能否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真的不是节目说了算,这是个十分个人化的命题,“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这种情况不是不存在,对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知识大神”频现综艺节目,“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像个伪命题?

知识综艺其实并不能真的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毕竟看一档综艺节目其实并不能帮助人们真正的掌握多少知识,反而某种程度上还会加深人们的知识焦虑。

之所以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不少综艺节目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着“知识大神”这个“神”一般的存在,并将他们作为主角呈现在节目中,可能是源于这是知识时代,但更是知识焦虑的时代。只不过虽然大众媒介具有教化功能,但是这样的知识综艺真能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吗?

回想一下很多城市人如今的生活节奏,每天是如何度过的?是不是如笔者的很多朋友一般:每天早晨闹钟响起,就打开手机里的各种知识音频App,边听边刷牙;在上班或者上学的路上,则通过或听或看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知识学习;下了班或者放学了,又要打开不少诸如“直播”的东西,听听讲座;亦或者看一些类似于《最强大脑》的综艺节目,靠那些“知识大神”为自己打一针鸡血,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最后,带着满满的充实感,欣慰地进入梦乡……

可即使是通过多种学习的渠道,不少人还是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尤其是看到那些年纪小小的“知识大神”时,除了感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同时,人们更多的是明显的产生了一种“知识焦虑”的心理。“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的“知识焦虑症”,是这个时代人们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恐惧。

于是,不少聚焦“知识大神”的综艺节目拔地而起,从节目制作方的角度来说,也许他们是希望在节目传播过程中进行某些知识的普及,让观众习得某些知识,但是显然,这些“知识大神”是少数啊!因此知识综艺其实并不能真的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毕竟看一档综艺节目其实并不能帮助人们真正的掌握多少知识,反而某种程度上还会加深人们的知识焦虑。

罗振宇曾说:“真正的学习是把新知识像缝扣子一样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知识综艺更为精确的一种逻辑应该是帮助观众去“缝”知识,而并非展现别人的知识有多丰厚,这也是知识综艺未来需要深耕之处。

从“答题竞技”到“大神展现”,知识综艺一直营造的是“知识氛围”

从《幸运52》到如今的《你说的都对》《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知识综艺”一直都在。1998年,《幸运52》开播,节目以智力竞猜和趣味竞赛的方式进行智力比拼,获胜选手将获得丰厚的实物奖品;2000年,定位于“益智节目”的《开心辞典》播出,当时业内对该节目的评价是:“孩子通过观看节目获得了一定的课外知识,这档益智节目也成为联系整个家庭的情感纽带。”

2012年,《一站到底》开播,打破以往答题类节目的固有模式,《一站到底》每期都有10位守擂者和1位攻擂者参加,通过PK的方式进行答题,由此能否“一站到底”,也成为节目中最大悬念。

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些主打“知识”的综艺节目,当时都是遵循“竞技逻辑”,通过“答题”完成知识的输出。而发展到如今,知识综艺则将关注视点放置在了“知识大神”之上。

比如最新的《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首先进行了一场场“学霸海选”,因此是在“学霸中选超级学霸”;《你说的都对》则是通过“知识大神”们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探讨,这些“知识大神”是在各自领域中的顶尖人物,由此节目期待树立的则是青年们眼中的“知识偶像”的形象;还有聚焦“00后”的《放学别走》,透过富有个性的“00后”的脱口秀,也让人看到了“00后”世界中的千奇百怪。

因此,从新世纪初的“答题竞技”到如今的“知识大神”,知识综艺似乎完成了从简单的知识普及向展现知识魅力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显然还是营造了一种“讲知识”的氛围,观众很难真的通过观看节目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不信,去看看这些所谓的“知识”能够在你的脑海中停留多久就知道了。

靠“知识大神”解救“知识焦虑”?他们最多是“习得”行为的“助力剂”

如果说“知识综艺”是打造“讲知识”氛围的利器,那么显然知识综艺并不是解决人们知识焦虑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观众而言,通过观看节目的行为,最多只能说节目让观众浸泡在了这些知识之中,知识只是暂时被染到了观众身上,却很难经受住时间的洗涤。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知识综艺来说,打造所谓的“知识大神”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更是减少了观众的节目参与感,这样的话,观众只是作为一个“外人”在观看“知识大神”们的表现而已,而这些和观众自己的知识又有什么太多的关系吗?

例如《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一期节目中,那些“知识大神”们要完成高难度的压轴大题,其中C房间的题为“点阵密码”,主要考验的是选手们的推理创造力。大概的流程是:挑战开始后,在选手面前的手机上将会呈现一道点阵图形推理题,选手需要通过推理获取点阵图形与对应数字之间的规律,随后点击出题键获得两种颜色,紧接着运用之前推理题的规律在矩形点阵墙中推理出自己那两种颜色的点阵所对应的数字,并将两个数字填入手机相应位置提交。

所以,节目通过考察选手们的各种推理能力、空间能力等等,确实可以成功地塑造出“知识大神”们那“神”一般的形象,譬如何猷君等等,但是显然观众的参与感是很低的,最多观众通过观看“知识大神”的表现会激发出自身去学习的欲望而已,这是其一。

其二,以《你说的都对》来看,节目每一期都有固定的一个主题,比如“丑的人赚钱就多?”“食物对人的影响”等等,通过来自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大神”们的知识的碰撞,从而为观众提供了解释这些议题的另类解读,并且“知识大神”们往往会提出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观众真的用心的将它们记在小本本上,也许真的能够习得这些知识点。

但是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于,习得知识点和解决知识焦虑之间又有太多的关联吗?甚至习得的知识点真的就是在丰富观众的“知识”吗?还是说只是丰富了观众们的视野,拓展了观众的“知识面”,而不是让知识真的深入到了每个观众的骨髓?

按照罗振宇的说法,知识时代的学习首先是“知道了的知识要去用,实际应用了才能算将知识缝在了身上。这些知识才是牢固的属于自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被冲洗掉。”

那么,观看知识综艺的观众其实是来自于各个学科与领域,由此“知识大神”与观众之间其实可能存在着“知沟”,故而即使观众知道了大神们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根本运用不到,所以观众还是没有真正的将知识“缝”在自己身上,最多只是一直沉浸在一种不断知道新知识的快感中。

于是,观看知识综艺就是学习吗?如果不是,那么靠知识综艺解决知识时代人们的知识焦虑,真的有点伪命题,不是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知识综艺的知识到底应该距离观众多远?

当然,除了通过知识竞技的胜出成为“知识大神”,除了在节目中的全方位知识的输出成功塑造“知识大神”的形象,还有一类知识综艺有些“高冷”,但主讲人也是公认的“知识大神”,并且这些主讲人往往也被称为“知识分子”。

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高晓松的《晓说》等等都是颇有些“高冷”的知识综艺,但时至今日它们也都收获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对这些“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只是转换了一些传播知识的媒介,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则是又多了一条习得知识的途径,此前《百家讲坛》的走红也是如此。那么知识综艺到底应该遵循何种制作逻辑?

是要像《一千零一夜》《看理想》这类节目一样,对观众传递的知识或者理念,其实是非实用性的、被称为“美丽而无用”的文艺知识?还是要像《你说的都对》这类,根植于大众文化,传播的也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点?亦或者是如《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那般展现“脑力”的各种能力呢?

而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则是知识综艺中传播的知识,到底应该离观众有多远?显然,笔者认为“距离”不是问题,如何真的帮助观众“缝”知识才是关键。从古至今,将聪明人聚在一起就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风乎舞雩,咏而归 ”“曲水流觞、坐而论道”“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都是如此。

因此,对于“知识焦虑”,节目最关键的还是应该增强参与感的同时,给予知识的运用提示,比如用“花字”解释知识点能够如何被运用等等。毕竟综艺节目的功能更多的是在于氛围的营造、榜样的塑造、知识点的普及上,至于能否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真的不是节目说了算,这是个十分个人化的命题,“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这种情况不是不存在,对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