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盼
2018年1月21日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三个藏品 —— 大克鼎今生故事讲述人72岁高龄的潘裕翼先生讲述了奶奶潘达于先生保护国宝大克鼎、大盂鼎等珍贵文物并经送给国家的故事,今天,慧谷家族就给大家揭开潘家到底都是什么来历?
节目中潘裕翼先生提到自己的高祖潘祖年,我们就从潘祖荫说起。
潘祖荫
(1830—1890),字伯寅,号郑庵,江苏吴县(苏州)人。于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屡有升擢,官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尚书等职。潘祖荫不仅是晚清的一名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幼好学,涉猎百家。尤喜搜罗善本书,金石碑版之属。”除了议论朝政之外,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以及宋版图书都是其搜罗的对象。精通金石书画的潘氏以修筑“滂喜斋”的古籍善本与“攀古楼”的铜器收藏闻名于世。所收藏的青铜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当时都无人匹敌。其中著名的有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级的藏品。
家族的收藏
潘氏家族是苏州的望族,有“贵潘”之称,祖上是徽商,迁居苏州后注重文化教育。自先祖潘奕隽成为第一个进士之后,潘家科名连捷,一跃成为簪缨世家。潘祖荫的祖父为乾隆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官至一品的太傅及武英殿大学士。其父亲潘曾绶,官至内阁侍读。而叔祖更是乾隆乙卯科的探花潘世璜。
除为官外,潘祖荫家族亦是清代苏州地区的收藏名门之一。潘家几代人从流散于世的真赝书画中,甄别遴选,收藏了一批精湛的书画名作,历经后代近二百年薪火不断的积累,成为晚清江南地区重要的私家收藏家族。那么潘祖荫家族具体的收藏规模如何呢?
据《三松堂书画记》潘承弼跋,称其五世祖潘奕隽喜爱收藏到了痴迷的地步,搜集了大量的古玩字画。其“所居三松堂,所藏皮法书名画甚富。……有《书画目》两册,著录宋元以来名迹数百家,原稿藏公曾孙俭庐叔祖处,余曾假以录副,未逞棱理”。
藏品的精富程度可见一斑。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潘家收藏的有元代以来作品共计187件,其中不乏赵孟頫、周臣、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董其昌、蓝瑛、陈淳、徐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挥寿平、罗聘、金农、吴历、查士标、高凤翰、翟大坤等元明清三朝名家墨迹。其中有徐渭《黄甲传肿图》、文征明《红杏湖石图》、周臣《松荫话客图》、仇英《枕琴图》、李鱓《时新佳品》等。潘奕隽不仅喜欢书画收藏,还热衷于搜集各类古籍善本。其“三松堂”先后收藏历代典籍达数万卷,所藏珍贵典籍即达百种以上,与当时大藏书家黄王烈、袁寿阶齐名。潘奕隽卒后,“三松堂”藏书分别由其孙潘遵祁、潘希甫递藏,各自拥有数万卷,并陆续有所新补。
作为潘祖荫伯父潘曾莹的收藏数量也很可观。在其《墨缘小录》记载珍藏的名家作品就达106人。在他另一部著作《小鸥波馆画识》中,也记录了他收藏及见过的名画。如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唐寅《山水图》、陈汝言《修竹草堂图》、徐仿《山水》、余根《鹰》等。能统计出的潘曾莹的藏品即为219件以上。
受家族传承和熏陶,另一伯父潘遵祁亦赫赫有名的鉴藏大家。在《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中记的书画,虽多为潘遵祁的舅舅陆恭所藏。但潘遵祁在陆恭处见到了许多古代大家的作品,如:杨补之、黄公望、倪瓒、吴镇、陈淳、董其昌、沈周、文征明、仇英、赵大年等等。对其艺术眼光的提高无疑很大。同时,陆恭还是潘遵祁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
潘遵祁的四梅阁中所藏的《四梅花卷》便是由陆恭处得来,其他得自陆恭的重要藏品还有:鲜于枢《道德经卷》,宋镰《嘉瓜颂》、唐寅、文征明《明人手札》等。
同时,其家族跟当时著名文人画家的交往也不浅。潘世璜与王学浩以兄弟相称,过往甚密。并与外埠画家也广有交游,如上海的改琦及杭州的戴熙等都是潘家的座上常客。在与画家的交往中,也会不时得到一些书画艺术品。如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三日“松江七萝琦来,赠大人及余画扇各一。”另外,潘氏父子以及叔祖潘世璜于九月五日,又召集了夏翚等苏州本地的收藏家“招七萝、芜圃、羽谷(夏翚)小集须静斋。”知恩图报的改琦“以所画《采芝图》赠大人,……余以素纸求七萝作花卉横卷。”潘氏父子在短短三天之内便得到了改琦四件作品。
潘祖荫的收藏
潘祖荫自幼极富天赋,又勤奋刻苦,涉猎百家,精通经史,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23岁殿试得第三名探花,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精通金石书画的潘祖荫以“滂喜斋”的古籍善本和“攀古楼”的铜器收藏闻名于世,由于他本人没有子女,1890年他去世,特别是6年后他的夫人也在北京去世后,潘祖荫所有的遗产就由比他小了整整40岁的弟弟潘祖年全权处理。
据潘达于在其《自传》中回忆,当潘祖年得悉嫂子去世后赶赴京师料理已逾一月,潘祖荫位于北京米市胡同内的大宅中,已经出现文物、藏书被偷盗的事情了,光是宋版古籍缺首卷者已不在少数。潘祖年将长兄的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运回苏州,其中就有著名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而另有铜钟和铜鼓两大件,因又大又重无法搬运,只得就地送了人。
文物书画典籍运到苏州,由于当时潘祖年借住在临顿路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他就将运回的文物字画典籍存放其内,青铜器放满了一大间加一隔厢,字画卷轴典籍堆放在另外一间一隔厢内。这是潘氏后人第一次在苏州得以检视潘祖荫的藏品全貌。
1933年,潘家女婿顾廷龙在《吴县潘氏攀古楼吴氏愙斋两家藏器目叙》中,对潘祖荫的青铜器收藏作了一个比较精确的统计,“潘氏器,未有人编其目,余亦就所见拓本而钤有其藏印者,录为一册,计四百数十器,秦、汉物及其杂器则尚未在焉,洵足为藏家之冠。至所藏总数,未由访悉,惟褚礼堂尝谓藏六百余品,则余所辑录者三之二耳,余者得非即秦、汉物及其他杂器也耶?”潘祖荫的“攀古楼”铜器在1933年左右,约有600余件。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而其“滂喜斋”藏书则一直未见有研究统计结果公之世。
藏品大盂鼎与大克鼎大盂鼎,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腹内侧铸有铭文19行,分2段,共291个字,记载了周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是仅次于淳化大鼎、大盂鼎的西周第三大青铜器。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内容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现藏上海博物馆。
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百度百科、《东方收藏》杂志相关内容整理编辑
图片转自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