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来中国办医院,我真是太走运了!” 独家专访和睦家李碧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来中国办医院,我真是太走运了!” 独家专访和睦家李碧菁

之所以如此笃信和睦家的方向,李碧菁只是信奉一个最简单的逻辑:人们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仅此而已,别无旁骛。

文丨严睿 Shirley

穿过狭长却并不令人觉得局促的过道,右手侧的中位便是李碧菁的办公室,落地玻璃隔断把屋外冬日的阳光洒在整个办公区,这是中国人喜欢的那种敞亮。

猩红色长款毛衫搭配金色的项链吊坠,简约得体,李碧菁笑盈盈的迎上前来伸手帮我们整理好外套,挂在衣架上。

“外面冷吧?先喝点东西吧,咖啡?茶?还是白开水?我们这儿的咖啡很不错哦!需要什么温度?热点,温点还是凉的?”

有选择,有建议,有温度。这样的开场白,瞬间就拉近了主宾之间的距离。作为和睦家医疗集团的创始人、CEO,李碧菁对于任何一个服务细节都会洞察至深。

来到中国的第39个年头,早把他乡当故乡的这个美籍犹太姑娘,仍然用她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坚持,改变着中国医疗服务水平的面貌,即便只是很小的一隅。

无论政策怎么变化、市场怎么变化、别人怎么变化,在李碧菁的带领下,1997年落地中国的和睦家始终秉承医疗最本质的规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执拗地在这片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四百味》对话李碧菁,试图用一个“老外”的视角来侧写今天的中国医疗,然而真正倾听李碧菁用带着京味儿的汉语讲述她心中的和睦家,她眼中的中国医疗,我们很快就明白了,很多事情,和睦家早已走在了政策与市场的前面。

之所以如此笃信和睦家的方向,李碧菁只是信奉一个最简单的逻辑:人们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仅此而已,别无旁骛。

缘于“挂号”难题

“非公立是一个故事”,李碧菁说。

“20年前我们开第一家医院的时候,只能给外国人看病,因为中国人会觉得民营医疗肯定不如公立三甲医院。当时我们的患者群体大概99%是外国人,现在75%是中国人。”

▲1997年,和睦家医疗旗下第一家综合医院在北京落地。 

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李碧菁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在她看来,过去中国老百姓看不上民营医疗机构,现在却习惯于把和睦家放在“高端医疗”的位置。然而,她并不喜欢用“高端”这个词来定位和睦家,因为她创立和睦家的初衷是想改变中国人的就医环境。

李碧菁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嗓子不舒服去医院问诊。挂号的人问她要挂哪个科室,她看着墙上不同科室的名字,凭感觉选了“呼吸科”,随后医生给她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开了药就把她打发走了。

过了两天,李碧菁开始觉得肚子疼,她回到这家医院,在挂号时又陷入科室“迷宫”,这次凭感觉她选了妇科,可过了一周,身体并无好转。无奈,在医生朋友的问询和引导下,李碧菁到解放军302传染病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患了“急性肝炎”。

“中国的病人挂号前还要学会自我诊断,真是太厉害了!如果在美国,我会先去找我的全科医生,她很了解我,我的每一次体检、家族病史、用药情况都会进行详细记录。她会治疗大多数的常见疾病,如果有需要,她会联系专科医生为我治疗。”

这也是和睦家创立之初就确定的基本理念:引进国际化医疗模式——全科医疗。

▲和睦家“全科医疗”模式图

从2005年和睦家旗下第一家综合性医院首次通过JCI认证,到2014年“和睦家医疗旗下所有医院及诊所均高分通过JCI认证”,今年已经是第六次拿到JCI认证。和睦家逐渐在中国医疗市场酝酿出属于自己的优良口碑。

医疗最美好的方式

“1997年,我们第一家医院建立的时候,最大的科室就是全科。”

亲历过“挂号迷宫”的李碧菁坚信全科医疗的意义。在中国,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学习过医疗知识,生病时不能准确进行自我诊断,选择相应的科室。所以,全科医生的存在尤为重要。

2016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并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第五条就明确提出“全科医生将成为医学教育培养重点!”

李碧菁认为,这样的政策出台有利于中国全科医生的培养。而和睦家则早早就按照美国的全科医生规培模式,推出自己的“全科医生培训计划”。

在美国,4年本科教育完成之后可以报考医学院校;在4年基础医学教育中进行全科医学课程的修习,完成这4年本科医学学业以后可以拿到医学学士学位,但是没有医师执照——选择家庭医生(全科医生)作为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要向举办家庭医生培训项目的医院提出申请,通过考核后进入该医院进行住院医生培训——之后3年的住院培训+社区诊所实践+定期考核结束后,通过全美家庭医学委员会组织的资格考试,才能拿到美国全科医师资格证书。

在和睦家的计划中,如果有专科医生想要转变成全科医生,可以加入“全科医生培训计划”,按照美国规培的方式完成3年培训,就能成为和睦家的独立全科医生。

▲和睦家医疗创立初期医护人员合影 

全科医生所扮演的角色,是让“健康管理”从口号到落地的践行者和主心骨。

“这个人负责你的预防保健,在你生病时帮你安排一个给你做治疗计划的团队,再帮你对接相应的专科医生,负责你从问诊到诊后康复管理全过程。”

对于和睦家医疗体系而言,“预防保健”才是医疗服务的起点。目前医疗体系屡受诟病的“过度医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利益点之间存在“成正比例关系”。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收费方式是按项目收费,给患者一次药就赚一点钱、做一次CT赚一笔钱,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医院就越赚钱。按照这个方式,‘我’就希望你早点生病、病重一点,因为这样‘我’可以多赚钱,这就违背了医疗的本质,是很危险的。”

为了避开这种因利益驱动而出现的弊病,和睦家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相关商业保险产品——和睦保险。

和睦保险:重视健康管理。全科医生是投保人健康的守门人,提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以及门诊服务。如果投保人身患重病,全科医生将组织多科室的会诊,手术或住院治疗。这期间如果遇到和睦家医疗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会安排将患者转诊到三甲医院。

“如果一年过去了,投保人没有生病或者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保险费用的余额将由医疗服务机构和保险公司获得。投保人会因为我们的健康管理而减少患病机会,三方共赢才是医疗服务最美好的方式。”

除了产品上的推陈出新,和睦家在服务范围上也有了新的布局。

扩张市场“轻重有别”

目前,和睦家医疗在全国拥有4家综合性医院、1家康复医院和15家社区诊所。2018年,和睦家将有4家新的医院开业。

广州: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新建,占地6万平方米、拥有2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

上海浦东:拥有1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

上海浦西:旧医院因扩张而迁址,重新开业后规模较之前翻三倍;

北京:位于大屯路的和睦家妇儿医院。

这些医院为什么集中落户在一线城市?李碧菁解释道:一线城市的居民人均支付能力较高,也具备较为开放的观念,对医疗服务质量有较高的期望值,具备了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更高需求。

而二线城市虽然也有具备相应支付能力的群体,但目前对民营医疗机构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还存在较为模糊的概念。

“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最初在北京开业的时候,大家也没有(医疗服务)这个概念,他们觉得自己在三甲医院里面有关系,托亲朋好友打通关系就好了。”过去依赖于医疗资源关系网的老百姓,观念已经在悄悄发生转变,李碧菁觉得二线城市也会经历这个过程。

▲和睦家医疗拥有国际化医护团队,为国内外患者提供门急诊与住院服务。 

现阶段和睦家对于二线城市的布局,除了在市场需求较高的地方开设诊所,也会以“医院托管”的轻资产模式,寻求当地合作伙伴来进行市场拓展。从技术输出到管理输出,会根据合作方制定个性化方案。

对于合作伙伴的筛选,李碧菁认为合作应该是追求共赢的,所以要求合作伙伴能够明确所在地是否具备足够体量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要储备相应的医疗人才。

“我这辈子太走运了”

在中国民营医疗市场深耕了20年以后,和睦家已经可以称的上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很多人认为和睦家的发展很快,李碧菁却说和睦家走过的“每一步其实都很难”。

“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调整,但因为我们始终要坚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说,每一步都难。”

李碧菁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中国一线大城市里,其实很难找到合适的空间让医疗落地;即便找到了空间,建筑审批的流程也是一到坎。接下来,要说服医疗人才放下铁饭碗,从公立系统里出来又是一个难题,说服外籍医生脱离薪资优势的环境、跨越半个地球来到陌生市场,同样也是难度系数很高的挑战。

再者,面对中国医疗政策的不断变化,对于外资企业来讲更是难上加难。在和睦家2018年的新项目中,有一家医院从立项到落地花了10年时间,谈及即将开业的这家医院,李碧菁如释重负。

“这么多年来,你有没有过一丝丝的后悔,后悔来中国办医院呢?”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眼前这位金发碧眼的女掌门时,李碧菁不假思索的扬起手说:“我会觉得我这辈子太走运了,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时期,为中国医疗发展做一点点贡献,我真的是太走运了。”

显然,李碧菁的笑容更多是来自和睦家在中国医疗服务领域的每一步探索所迸发出的价值,而非其在商业上的成功。

对话李碧菁:热钱涌入,对医疗行业不一定是好事

《四百味》:怎么看待现在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涌入医疗行业这个现象?

李碧菁:这么多资本进来,也好也坏。如果做得好,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选择,患者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服务。但不是每一家资本都有经验也有能力,而且资本是需要回报的,医疗却不是快速回报的行业,如果一味追求给资本的快速回报,就会迫使一些人走上歪路,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就像“魏则西事件”。

我相信新的投资者是有意愿做好事的,只是不知道这个好事做起来有多么难,多么复杂,我只是担心,如果他们在急需要回报的时候会做出牺牲医疗质量的决定,这很可能会破坏民营医疗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与老百姓的之间的信任关系。

《四百味》:社会资本对于医疗机构的投资给和睦家是否带来了一些影响?

李碧菁:这些热钱的涌入直接带来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医疗的核心资源,这对我们而言就变成了新的挑战。

《四百味》:那么多投资方,和睦家为何当初选择了复星?

李碧菁:当时我们有退市(纳斯达克)的考虑。因为之前我们在美国上市的时候,觉得有一点困难的是,美国投资者(我们的股东)不一定真正了解中国的机遇,也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挑战。所以,我们就想找一个能够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的股东,和一个在美国也具备影响力的美国私募基金,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积累两个市场的优势。

刚好接触到TPG和复星,当时我非常佩服复星的发展历史,他们做了很多促进行业转变的事情,而且我觉得郭广昌很珍惜我们的品牌,也很认可我们在中国做的事情。我感觉他们不是为了追求快速回报的投资机构,他们确实是想得更远一点,他们希望将来和睦家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百年老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和睦家

898
  • 和睦家“拟融资数亿美元并考虑重新上市”?公司回应:不予置评
  • 京港洽谈会在香港开幕,34个重大项目签约额超672亿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来中国办医院,我真是太走运了!” 独家专访和睦家李碧菁

之所以如此笃信和睦家的方向,李碧菁只是信奉一个最简单的逻辑:人们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仅此而已,别无旁骛。

文丨严睿 Shirley

穿过狭长却并不令人觉得局促的过道,右手侧的中位便是李碧菁的办公室,落地玻璃隔断把屋外冬日的阳光洒在整个办公区,这是中国人喜欢的那种敞亮。

猩红色长款毛衫搭配金色的项链吊坠,简约得体,李碧菁笑盈盈的迎上前来伸手帮我们整理好外套,挂在衣架上。

“外面冷吧?先喝点东西吧,咖啡?茶?还是白开水?我们这儿的咖啡很不错哦!需要什么温度?热点,温点还是凉的?”

有选择,有建议,有温度。这样的开场白,瞬间就拉近了主宾之间的距离。作为和睦家医疗集团的创始人、CEO,李碧菁对于任何一个服务细节都会洞察至深。

来到中国的第39个年头,早把他乡当故乡的这个美籍犹太姑娘,仍然用她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坚持,改变着中国医疗服务水平的面貌,即便只是很小的一隅。

无论政策怎么变化、市场怎么变化、别人怎么变化,在李碧菁的带领下,1997年落地中国的和睦家始终秉承医疗最本质的规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执拗地在这片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四百味》对话李碧菁,试图用一个“老外”的视角来侧写今天的中国医疗,然而真正倾听李碧菁用带着京味儿的汉语讲述她心中的和睦家,她眼中的中国医疗,我们很快就明白了,很多事情,和睦家早已走在了政策与市场的前面。

之所以如此笃信和睦家的方向,李碧菁只是信奉一个最简单的逻辑:人们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仅此而已,别无旁骛。

缘于“挂号”难题

“非公立是一个故事”,李碧菁说。

“20年前我们开第一家医院的时候,只能给外国人看病,因为中国人会觉得民营医疗肯定不如公立三甲医院。当时我们的患者群体大概99%是外国人,现在75%是中国人。”

▲1997年,和睦家医疗旗下第一家综合医院在北京落地。 

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李碧菁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在她看来,过去中国老百姓看不上民营医疗机构,现在却习惯于把和睦家放在“高端医疗”的位置。然而,她并不喜欢用“高端”这个词来定位和睦家,因为她创立和睦家的初衷是想改变中国人的就医环境。

李碧菁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嗓子不舒服去医院问诊。挂号的人问她要挂哪个科室,她看着墙上不同科室的名字,凭感觉选了“呼吸科”,随后医生给她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开了药就把她打发走了。

过了两天,李碧菁开始觉得肚子疼,她回到这家医院,在挂号时又陷入科室“迷宫”,这次凭感觉她选了妇科,可过了一周,身体并无好转。无奈,在医生朋友的问询和引导下,李碧菁到解放军302传染病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患了“急性肝炎”。

“中国的病人挂号前还要学会自我诊断,真是太厉害了!如果在美国,我会先去找我的全科医生,她很了解我,我的每一次体检、家族病史、用药情况都会进行详细记录。她会治疗大多数的常见疾病,如果有需要,她会联系专科医生为我治疗。”

这也是和睦家创立之初就确定的基本理念:引进国际化医疗模式——全科医疗。

▲和睦家“全科医疗”模式图

从2005年和睦家旗下第一家综合性医院首次通过JCI认证,到2014年“和睦家医疗旗下所有医院及诊所均高分通过JCI认证”,今年已经是第六次拿到JCI认证。和睦家逐渐在中国医疗市场酝酿出属于自己的优良口碑。

医疗最美好的方式

“1997年,我们第一家医院建立的时候,最大的科室就是全科。”

亲历过“挂号迷宫”的李碧菁坚信全科医疗的意义。在中国,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学习过医疗知识,生病时不能准确进行自我诊断,选择相应的科室。所以,全科医生的存在尤为重要。

2016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并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第五条就明确提出“全科医生将成为医学教育培养重点!”

李碧菁认为,这样的政策出台有利于中国全科医生的培养。而和睦家则早早就按照美国的全科医生规培模式,推出自己的“全科医生培训计划”。

在美国,4年本科教育完成之后可以报考医学院校;在4年基础医学教育中进行全科医学课程的修习,完成这4年本科医学学业以后可以拿到医学学士学位,但是没有医师执照——选择家庭医生(全科医生)作为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要向举办家庭医生培训项目的医院提出申请,通过考核后进入该医院进行住院医生培训——之后3年的住院培训+社区诊所实践+定期考核结束后,通过全美家庭医学委员会组织的资格考试,才能拿到美国全科医师资格证书。

在和睦家的计划中,如果有专科医生想要转变成全科医生,可以加入“全科医生培训计划”,按照美国规培的方式完成3年培训,就能成为和睦家的独立全科医生。

▲和睦家医疗创立初期医护人员合影 

全科医生所扮演的角色,是让“健康管理”从口号到落地的践行者和主心骨。

“这个人负责你的预防保健,在你生病时帮你安排一个给你做治疗计划的团队,再帮你对接相应的专科医生,负责你从问诊到诊后康复管理全过程。”

对于和睦家医疗体系而言,“预防保健”才是医疗服务的起点。目前医疗体系屡受诟病的“过度医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利益点之间存在“成正比例关系”。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收费方式是按项目收费,给患者一次药就赚一点钱、做一次CT赚一笔钱,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医院就越赚钱。按照这个方式,‘我’就希望你早点生病、病重一点,因为这样‘我’可以多赚钱,这就违背了医疗的本质,是很危险的。”

为了避开这种因利益驱动而出现的弊病,和睦家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相关商业保险产品——和睦保险。

和睦保险:重视健康管理。全科医生是投保人健康的守门人,提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以及门诊服务。如果投保人身患重病,全科医生将组织多科室的会诊,手术或住院治疗。这期间如果遇到和睦家医疗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会安排将患者转诊到三甲医院。

“如果一年过去了,投保人没有生病或者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保险费用的余额将由医疗服务机构和保险公司获得。投保人会因为我们的健康管理而减少患病机会,三方共赢才是医疗服务最美好的方式。”

除了产品上的推陈出新,和睦家在服务范围上也有了新的布局。

扩张市场“轻重有别”

目前,和睦家医疗在全国拥有4家综合性医院、1家康复医院和15家社区诊所。2018年,和睦家将有4家新的医院开业。

广州: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新建,占地6万平方米、拥有2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

上海浦东:拥有1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

上海浦西:旧医院因扩张而迁址,重新开业后规模较之前翻三倍;

北京:位于大屯路的和睦家妇儿医院。

这些医院为什么集中落户在一线城市?李碧菁解释道:一线城市的居民人均支付能力较高,也具备较为开放的观念,对医疗服务质量有较高的期望值,具备了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更高需求。

而二线城市虽然也有具备相应支付能力的群体,但目前对民营医疗机构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还存在较为模糊的概念。

“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最初在北京开业的时候,大家也没有(医疗服务)这个概念,他们觉得自己在三甲医院里面有关系,托亲朋好友打通关系就好了。”过去依赖于医疗资源关系网的老百姓,观念已经在悄悄发生转变,李碧菁觉得二线城市也会经历这个过程。

▲和睦家医疗拥有国际化医护团队,为国内外患者提供门急诊与住院服务。 

现阶段和睦家对于二线城市的布局,除了在市场需求较高的地方开设诊所,也会以“医院托管”的轻资产模式,寻求当地合作伙伴来进行市场拓展。从技术输出到管理输出,会根据合作方制定个性化方案。

对于合作伙伴的筛选,李碧菁认为合作应该是追求共赢的,所以要求合作伙伴能够明确所在地是否具备足够体量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要储备相应的医疗人才。

“我这辈子太走运了”

在中国民营医疗市场深耕了20年以后,和睦家已经可以称的上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很多人认为和睦家的发展很快,李碧菁却说和睦家走过的“每一步其实都很难”。

“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调整,但因为我们始终要坚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说,每一步都难。”

李碧菁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中国一线大城市里,其实很难找到合适的空间让医疗落地;即便找到了空间,建筑审批的流程也是一到坎。接下来,要说服医疗人才放下铁饭碗,从公立系统里出来又是一个难题,说服外籍医生脱离薪资优势的环境、跨越半个地球来到陌生市场,同样也是难度系数很高的挑战。

再者,面对中国医疗政策的不断变化,对于外资企业来讲更是难上加难。在和睦家2018年的新项目中,有一家医院从立项到落地花了10年时间,谈及即将开业的这家医院,李碧菁如释重负。

“这么多年来,你有没有过一丝丝的后悔,后悔来中国办医院呢?”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眼前这位金发碧眼的女掌门时,李碧菁不假思索的扬起手说:“我会觉得我这辈子太走运了,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时期,为中国医疗发展做一点点贡献,我真的是太走运了。”

显然,李碧菁的笑容更多是来自和睦家在中国医疗服务领域的每一步探索所迸发出的价值,而非其在商业上的成功。

对话李碧菁:热钱涌入,对医疗行业不一定是好事

《四百味》:怎么看待现在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涌入医疗行业这个现象?

李碧菁:这么多资本进来,也好也坏。如果做得好,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选择,患者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服务。但不是每一家资本都有经验也有能力,而且资本是需要回报的,医疗却不是快速回报的行业,如果一味追求给资本的快速回报,就会迫使一些人走上歪路,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就像“魏则西事件”。

我相信新的投资者是有意愿做好事的,只是不知道这个好事做起来有多么难,多么复杂,我只是担心,如果他们在急需要回报的时候会做出牺牲医疗质量的决定,这很可能会破坏民营医疗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与老百姓的之间的信任关系。

《四百味》:社会资本对于医疗机构的投资给和睦家是否带来了一些影响?

李碧菁:这些热钱的涌入直接带来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医疗的核心资源,这对我们而言就变成了新的挑战。

《四百味》:那么多投资方,和睦家为何当初选择了复星?

李碧菁:当时我们有退市(纳斯达克)的考虑。因为之前我们在美国上市的时候,觉得有一点困难的是,美国投资者(我们的股东)不一定真正了解中国的机遇,也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挑战。所以,我们就想找一个能够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的股东,和一个在美国也具备影响力的美国私募基金,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积累两个市场的优势。

刚好接触到TPG和复星,当时我非常佩服复星的发展历史,他们做了很多促进行业转变的事情,而且我觉得郭广昌很珍惜我们的品牌,也很认可我们在中国做的事情。我感觉他们不是为了追求快速回报的投资机构,他们确实是想得更远一点,他们希望将来和睦家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百年老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