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过年,我不想回家了。”陈聪是最近第三个跟我讲这句话的人。
他已经订好了春节去日本的机票,整个过年期间,他都不会出现在家里。他没有理会妈妈的大力反对和胡搅蛮缠,一切都冷处理。
这是他二十九年人生以来,第一次如此激烈地反抗父母的控制,因为他实在已经忍无可忍,在妈妈又一次不听取他的想法,执意帮他安排相亲之后。这是多年来压垮他与父母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小到大,他们都从来不曾听过陈聪的想法,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永远都是孩子,永远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跟他们不同的想法,小学时的玩具、中学时的日记、大学时的自由全都应该交由他们处置。
陈聪至今都还记得高一他念寄宿学校,妈妈擅自看了他留在家里的日记,并在他周末回家的时候,在饭桌上微笑着背诵他日记里的句子,边念边嘲笑他“一个大小伙子居然有这么多矫情想法”,他当场气到发抖,气到说不出话。
因为他知道,即便说了,也不可能有任何改善。
这么多年来,他像每一个年轻人一样,无数次尝试跟父母沟通,可父母从来没有都把这一切当作小孩子闹脾气,用一句“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来解释所有一切,你要继续说得更多,他们就要责怪你不懂事,完全不管你这背后有多少痛苦和挣扎。
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似乎就能解决掉所有问题,似乎就能让我们理所应当地忍受父母所有的干涉与要求。
但事实真的不是那样,天下实在有太多不是的父母。
2
几天前,一位北大状元与父母决裂的一万五千字长信出现在大众面前。
他从小到大都学习成绩优秀,是四川一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大学本科在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就读,毕业后又去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一直以来他都是父母的骄傲,是父母自认为家庭教育极其成功的典范榜样。
可就是这样被当作榜样的他,却已经有17年没有回过家,这中间他只有一次因为需要更换身份证需要户口本而回过一次家,但那一次他也只在老家城市中待了6个小时,并且只在家中待了10分钟就离开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父母从未把他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的人,而只把他当作自己权威的附属品,父母只允许他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他想要去念更好的中学,父母却因为念单位附中更容易管教他而不允许他去,他对奥数感兴趣,母亲并不想让他去,后来他参加比赛后,发现文件夹被人划坏并涂抹,母亲以得逞般的语气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再往前几天,一段小视频在微博广为流传,视频里一个小女孩坐在自己的床头,崩溃哭喊着说“我想自己静一静,又怎么样”“我知道错了,你们还想要我怎么样”,而面对已然濒临崩溃的女儿,躲在视频镜头后方的妈妈一直在咄咄逼人地问“你为什么锁门?”“你态度不端正”“你给我写检查,不许锁门”。
他们没有给小女孩留下一丝一毫处理自己情绪的空间,反而步步紧逼,就连让女儿关上门独处一会儿、独自面对一下自己的情绪都不可以。父母要的不是孩子认错,而是孩子屈服。
你不仅要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错误,你还要屈服于我的控制,你有自己的主见、你有自己的想法、你居然还想自己独处,这怎么可以?
而且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镜头后方的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任何不妥,甚至还把已经濒临崩溃的女儿拍下来,当作好玩好笑的事情发到网上,供网友取乐。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多年以后,当小女孩长大以后,这段视频都会被家长当作笑谈来与他人、与小女孩本人提起,“你看看你小时候多好笑哦”“你肯定早都不记得啦”。
而那时,已经长大的小女孩一定只能尴尬地笑笑,假装配合地跟大人们一起面对曾经崩溃的自己,但其实心里的陈年伤害却早已经再次涌上心头,可这伤害跟痛苦却无人可说?
为什么我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因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都曾经经历过的童年和现在。
3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很多父母都不允许孩子把房间门关上。
都不是锁上,仅仅只是关上,都是不行的。“在家里为什么要关门?”“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很多人都被父母这样质问过。
陈聪的房间则更夸张,他的房间根本就没有锁,那是源于他多年前跟父母的一次矛盾。
当时他很喜欢一套日本漫画,自己把每天不吃早饭,把早饭钱攒下来,一本一本地凑齐了一整套,当作宝贝一样细心地包好书皮,放在自己床头的书架上,每次看都翻得很小心。
初中后,他就念了寄宿学校,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初三的时候,他回到家发现那一套漫画都不见了,他去问爸妈自己的漫画去哪儿了。
妈妈轻描淡写地说:“哦,送给表弟了。”
他当场就气疯了,质问父母为什么要乱动自己的东西,质问父母为什么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把自己的东西随便送人。
而妈妈则振振有词地认为“你都这么大了,还看小人儿书吗?送给表弟怎么了?”
他当时就意识到父母是没办法理解、也根本不想理解的,在他们眼里,儿子都是他们的,更何况儿子的小人儿书呢?于是他就转头回了自己房间,并摔上了门。
可就跟那视频中小女孩所遭遇的一样,爸妈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不仅不认为自己错了,还认为陈聪如此幼稚、如此不懂事,是陈聪错了,于是他们跟过来要继续教育陈聪,却发现陈聪锁上了房门,这下他们就更气了,陈聪那个军人爸爸当场就把门踹开了,锁自然也就此报废。
最终的结局就是,他们不经过陈聪同意就把他的漫画送给了表弟,陈聪还要承认是自己不懂事,不该惹父母生气。
那锁自然是再也没有重新修好,从此以后,父母可以任意进入陈聪的房间,不管他当时在干嘛,不管他愿意不愿意。
直到很多年以后,父母都还会当作笑谈一般地提起这件事,说起陈聪对“小人儿书”的执着,说起陈聪的“幼稚不懂事”。
一片笑声里,只有陈聪自己知道,自己从那时起至今为止,对父母深深的失望和无力。
4
不允许锁上房间门也好,不经过你同意就把你的东西送给别人也好,抑或是明明是父母做错了,却要转移重点地让你觉得是你做错了……这种种行径作为,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确认自己在你面前的权威和控制。
外在表现就是绝对不允许你离开他们的控制范围内,并以各种方式把你所有的自我意识都扼杀在萌芽阶段。
陈聪高考后,想要离开北京,去外地上大学,他的妈妈坚决不同意,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大学四年在北京有多么重要,大学同学都在北京有多么重要,北京能够提供给他多少重要的资源。
假装出一副是在为他的未来考虑的模样,见陈聪始终不为所动,最后干脆放弃了伪装,直接说“你要是敢报外地学校,那我就死”“你现在就去把志愿改了”。
陈聪最终被妈妈改了志愿,留在北京又过了四年,且必须每周回家一次,不然妈妈就要哭。
在知乎“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问题下面,有太多太多我们如此眼熟的遭遇了。
这一问题已经有一千六百万的浏览量
比如,说话不算数,告诉你考了第一名就给你想要的奖励,等你真的考了第一名,却说话不算数,如果你据理力争,就会被训斥为不懂事。
比如,不顾你的尴尬,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都要贬低你,同时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是多么的懂事优秀,以表现他们自己的谦虚有礼,却不知道自己这种行为给孩子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比如,双重标准,对自己一套标准,对孩子另一套标准,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跟你讲亲情,你跟他们讲亲情,他们说你不懂事,你要跟他们讨论什么叫懂事,他们就会转过头来,说你不讲道理,总之就是,道理都是他们的,而你永远是不懂事的。
而且在他们眼中,小孩子都是不懂事、没有心、转眼就忘记的,所以伤害起小孩来永远无所顾忌。
可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父母到底又是怎么成为这样的父母的?
5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国家庭里,很多都不是平等、民主的对话,而是控制与被控制,一旦父母察觉到自己失去了对你的控制,那他们就是开始愤怒。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出生于50、60年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接受过关于“爱”和“独立自主”的教育。
生孩子就是为了养儿防老,既然要“防老”,那孩子的第一属性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预防自己老无所依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自然就是一个附属品,一个应该被自己任意揉搓的面团。
王志文在电影《天道》中曾经对此有过极为精准的表述。
陈聪的妈妈就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员,她17岁就离开北京,回到北京时已经34岁,她整个青春时期都看着世间的不公与残酷,她从没有真正爱与被爱过,也从来没有过所谓自我。
回到北京后,她做了工人,结了婚,生了陈聪,后来又因为工作原因而早早退了休,一心扑在家庭和儿子身上,她觉得自己是把全部都奉献给了家庭和儿子,所以,家庭和儿子都不应该背叛、忤逆她。
这其实几乎就是这一代家长的缩影,他们打心眼里不觉得自己有任何不对,甚至他们也是真诚地相信着自己在用最好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们不相信、也不屑于相信童年阴影真的能对孩子长大以后的人格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了,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面,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那位北大状元的父母至今仍旧如此坚定地认为他会与父母决裂是因为“掌控得还不够”。
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知的自私与无知,还要为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而自我感动。
这一代中的很多父母接受的就是集体主义的教育,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没有“自我”这个概念的,他们从小到大所认同的就是“每个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教育,他们不懂世界上还存在“自我”“空间”和“隐私”。
所以,他们真的是在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在教育我们,也是真的用了错的方法在教育我们。
因为这时代走得太快太快,信息爆炸、技术爆炸、思想解放、自我意识的觉醒全都发生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而我们的父母并不曾面对过这些,他们的人生里只经历过单一的选择,你现在告诉他们其实世界上有多远的选择。
就好像一群从小到大只吃过土豆的人,你突然告诉他,其实黄瓜也可吃,牛肉也可以,苹果也可以吃,他本能就会抗拒,因为一旦接受了这个世界,那她原本坚守的很多东西就全都失去了意义。
他们从没有被教育过要有自我意识,可他们的子女却纷纷有了自我意识。
他们与我们中间隔了不过短短二十年,却隔着一段无论如何用力都跨越不过去的、深深的代际沟壑。
他们有错吗?
我们有错吗?
那错的到底是谁呢?
6
在陈聪与我讨论的结尾,他有些无奈地对我说,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你想要更多自由和空间,而父母根本不认为那是合情合理的需求。你想要拥有自我,可父母的自我却完全都依附于你。
从小到大,父母都在教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却不曾想过,在如今这个文明高速发展时代中,多读书、多学习的子女们会成长成为一个他们再也无法理解的、思想复杂的“怪物”。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没有错,却每个人都受到了伤害。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说出“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我们谁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可明明不应该是这样子的,难道在“父母固执”“儿女自我”“时代困境”中真的就没有哪怕一丝缝隙吗?也并不尽然。
朋友林莹在大四将要找工作的时候,决定进行一个间隔年,用一年的时间前往印度,不管是从自己的角度,还是从公益的角度,她都非常想要去,意料之中的,她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激烈反对。
于是她就做了一个四十多页的PPT,详细地跟父母讲述了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个决定,这个决定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她慢慢地讲、细细地讲,讲了将近一个小时。
而爸妈全程都像小学生一样,坐在对面,抬头认真听讲。等她终于讲完,爸妈面面相觑了一下,同意了她的决定。
你看,这个困局中并非是严丝合缝,没有任何余地的,毕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终究是走不到与父母彻底决裂的地步的,他们终其一生,都是与我们关系最为深刻的两个人。
对于这个技术以天为单位更新的时代,父母才是那个需要被教育的小朋友,他们或许固执,他们或许顽抗,但他们到底还是个人,并且还是个与你关系深刻的人。在彻底放弃之前,再试一试,再多一点耐心,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这并不是为了原谅他们曾经造成的伤害,这也并不是为了粉饰太平、拗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为了让我们在日后成为父母时,能够成为更好的父母,能够让这种涉及一代人的、大面积的心灵伤害止步于此。
就像一位朋友在转发那则北大状元新闻时所说的那样,你的孩子是因你而来,却并非为你而来,我们跟父母之间的未来,从直面旧日伤害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