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人究竟有多爱黄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人究竟有多爱黄金?

中国人有多爱黄金?2016年,中国黄金消费量约975吨,2017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达815吨。

为什么每到春节

恭喜发财和春节快乐一样

成为出现率最高的拜年话?

图:动脉影

为什么,中国人在形容一种事物很美妙很珍贵时

常常用金子来指代?

比如浪子回头金不换

比如男儿膝下有黄金

又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

就连说钱,我们也要说“金钱”

铜鎏金坛城八宝十二生肖托盘

为什么这缕金色

能让数亿人为之狂欢?

为什么我们如此爱黄金

还赋予她这么多的内涵?

她究竟戳中了我们什么?

头顶、手臂、手指、脚腕……

全身上下戴满各种黄金饰品

黄金新娘,中国独特的地方婚嫁习俗

整体形似中国版图

重达7.85公斤

这是目前在国内发现最大的一块狗头黄金

黄金,中国

占世界人口总数18%的中国

有着超全球黄金29%的需求量

中国人有多爱黄金?

2016年,中国黄金消费量约975吨

2017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达815吨

地球上有多少黄金?

48亿吨,地核占47亿吨、地幔占8600万吨

而分布到地壳的只有1000万吨左右

今天,世界探明的黄金资源量为8.9万吨

中国为1.2万吨

明代金鼠

中国不是黄金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

却拥有了世界第一的黄金消费量

以及影响到今天社会生活

比拜年历史更悠久的“拜金”文化

宋代松鹿图金盘

淘金,这个今天发财梦的代名词

是古人在岩洞或江河里

淘洗泥沙获取金矿的工艺

岩体内的金,为岩金

江河内的金,为砂金

金沙江

孕育中华文明的长江上源

古有黑水、绳水、丽水之名

其江水支流内

饱含来自青藏高原的远源砂金和沿江两岸的侧源砂金

自战国时期便开始有人在此江沿岸淘金

因此后人改称金沙江

金沙江大拐弯。关于古人在金沙江淘砂金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窍采金”。其中的丽水,指的便是今天的金沙江

与金沙江、怒江

共同在云南省内并行170公里

形成“三江并流”之势的澜沧江

同样拥有悠久的淘金历史

澜沧江畔

有“高峡飞虹”之称的澜沧江大桥。《论衡·验符篇》记载:永昌郡中亦有金焉,纤靡大如禾栗,在水涯沙中。永昌郡为今天云南保山市东北,水涯沙中金,指的就是澜沧江中的砂金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之外的另一条中华文明母亲河

相比长江上源的多金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产金数量有限

直到宋代,胶东金矿的崛起

莱州湾内的挖沙船。宋代元丰年间,全国共有25州产金,而胶东的登、莱二州——蓬莱和莱州,就占了黄金总产量的89.4%。而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山东的胶东地区,是今天全国最大的黄金产区,世界第三大金矿区

千难万险的采金之路

于生产力有限的古代走得更为艰难

在明代

常有万人采金数月

仅得数十两的情况发生

定陵内,万历皇帝的金丝蟠龙翼善冠。整体由518根金丝编成,总重826克,约合22明两。在这精致的手工艺背后,是每一两黄金的来之不易。明永乐年间,在黑山金场,六千人,三个月,仅得金8两;成化年间,在湖广、武陵等十二县二十一处金场,征调民夫五十五万,一年死伤无数,仅得金35两

清末光绪年间的国力衰微

国库入不敷出

却让采金业发展到极盛

黑龙江,占当时全国产金量的60%

反映清代从嫩江到漠河金矿“古黄金之路”的雕像。在1883年漠河发现金矿后,清政府于此地创办金矿场,并重新整修了始自康熙年间,从嫩江到漠河的驿路,来运输黄金

中国人对金与黄金

几千年的追寻

其意义早已超脱贵金属之于财富的象征

▌金,对于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材质成份不是黄金

但在铸造后颜色最接近于黄金的青铜器

有吉金之讲

以祭祀为吉礼

以祭器为吉金

图:动脉影

鸮尊,泉屋博古馆藏。音同“消”,俗称猫头鹰,古人认为鸮夜行能辟邪通灵,所以在很多青铜器上均能够看到其形象。古代青铜器原本的颜色接近于黄金,而不是绿锈,这也是其被称为吉金的原因之一

天地日月

和衍生而出的祥禽瑞兽

古人皆视之为神以祭祀

古蜀金沙太阳神鸟

金铸其形,图腾崇拜

老祖宗用“金”来表示对太阳神和太阳神鸟的崇敬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整体呈镂空风格,外沿有神鸟四只,围绕中央的太阳旋转,极富动感。2005年,“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带有其图案的绣品,更是通过神舟六号载入太空,逐日飞天

自然天地有神灵

人们敬畏神与天的神秘力量

吉金与黄金

让人有了神的属性

让神有了人的形象

三星堆金面铜人头像。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材质的人像,面、耳部用金皮捶拓制成。金面青铜造像,象征着权威与神圣的阶层,他们具有通神的神秘力量

当阶级、等级的意识

通过礼、制、法等手段让普世所认同

金成为财富、地位、权力和长生的象征

大英博物馆藏春秋错金银铜翼虎(图:动脉影)

浙江博物馆藏战国玉耳金舟,为中国最早的金制器皿之一

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

以黄金为奖赏赐有功之臣

西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上”字款麟趾金。根据资料统计,西汉历代皇帝共赏金的总额达到2763吨,虽然在“赐金”内有一定比例的非黄金,但这个数目扔是相当可观的,同时期罗马帝国所储黄金也不过179吨

视死如生的传统

使古人相信用金与玉为逝者制作的殓服

可求得来世再生

金缕玉衣。流行于汉代帝王和贵族去世后殓服的形式,汉人认为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精气不泄、尸骨不腐,可达成来世再生。这种玉衣形式,按逝者等级身份,可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

佛教的传入

让人们从摄人心魄的佛造像和教义里

寻得了生死轮回、转世再生的心灵慰藉

塑金身、金宝函

以金供佛

法门寺地宫唐八重宝函。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共八重,为供奉佛祖释迦摩尼真身舍利之器。其中三重为纯金、两重为鎏金

崇尚自然大美意趣的宋人

对于金的表达

不止于汉唐耀眼夺目、奢华富贵的金器

六朝时期的錾花柿蒂纹龙足金鐎斗

他们用水、火、土

幻化出金丝铁线的奇幻

万金万贯

有时也难买一片宋瓷

故宫藏宋代哥窑碗。因为哥窑器的坯体和釉面膨胀系数不同,致使器物在烧制时,釉面产生了带有黑色和金色纹路的大小冰裂开片,因而其在民间有金丝铁线之称

不是货币的黄金作为宝藏手段

及艺术形式延续至清

清人对于金,无不尽展其能

清铜鎏金无量寿佛

乾隆款掐丝珐琅勾连纹龙耳藏草瓶

器物上的黑漆描金、粉彩描金、掐丝珐琅

金佛、金塔

建筑中的金柱、藻井

……

故宫太和殿内的六根蟠龙金柱,采用“沥粉贴金”工艺制成。宝座的正上方,为金龙藻井

一切材质,一切器型都可加以金饰

然而被金粉饰的盛世下面

是将倾的大厦

故宫藏金发塔。此塔是乾隆皇帝在其生母崇庆皇太后病逝后,为她修造的一座放置御发的金塔。金发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颈、塔伞及日月6部分组成,共用黄金三千多两

故宫藏清黑漆描金山水纹宝座

对“金”有着特殊信仰的中国人

早已经把“金”的认识超然于珍宝财富的限定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金色有着谜一般的执念

农耕时期

金色代表着丰收

隋朝之后

金黄成为公认的贵族颜色

而后,更是只能皇家独享

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明史·舆服志》

着龙袍的唐太宗李世民

清乾隆 金瓯永固杯(图:动脉影)

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

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

长江,中国的黄金水道

珠璎宝佛留金相

金碧楼台依半空

方孝孺的《宿峰顶次济定韵》

道出了峨眉金顶的绝色

峨眉金顶十方普贤菩萨金像。2006年落成,通高48米,重600余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十方普贤菩萨像。2016年,23万片金箔贴于此像,金身重塑

婺源,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

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这片孕育悠久文脉的土地

却被一缕来自于自然的金色抢去风头

梯田里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让远山环绕,粉墙黛瓦的婺源画卷,多增了几分自然的生机

婺源篁岭晒秋,被晾晒在房上的辣椒、皇菊、南瓜、柿子,红与黄的色彩在老屋四周跳跃,舞动着属于这片沃土的丰收与幸福

秋天,是古都北京最美的季节

600多岁的五塔寺银杏

被黄琉璃瓦覆盖的故宫角楼

古都的金色之秋如此美丽

被黄琉璃瓦覆盖的故宫角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重修。角楼是故宫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五塔寺内的六百年银杏树。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毁于清末,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仅存的金刚宝座塔前方,有两株树龄达600年的银杏,每到秋天,银杏满地,一派古都的金秋之境

北京的冬天同样不缺金色

架在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飞虹

冬日里的阳光穿过桥拱

金光穿洞

皇家园林,金光熠熠

北京颐和园内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十七孔桥,清乾隆年间修建,桥长150米,有17个桥拱,和544个桥栏望柱石狮,是颐和园内连接昆明湖东岸和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每年的冬至日前后,十七孔桥便会呈现“金光穿洞”之景

一天、一地

一山、一水

一城、一桥

东西南北,金色中国

毫无疑问

虽然今天我们继承了古人“拜金”的传统

但似乎严重丢失了“拜金”的审美

宋代梅花纹花口金杯

土豪金、姨妈金

有点钱就往脖子上套大金链子

今天的“拜金”文化变得更加直接和粗鄙

是什么让我们丢失了关于“拜金”的文化和审美?

以至于拜金变成了败金?

每到年节,像抢购大白菜一样在金店购买黄金制品的人群。投资理财、炫富送礼,黄金在今天基本只剩下财富属性

大金链子成为了东北大哥社会人的“标配”,只是下澡堂子时有时会有这样尴尬的场景出现

本该清幽的自然山地

本该无尘的登高祈福

被对财富急不可耐的人们装上了金元宝

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元宝山上的金元宝雕像。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有大批人群登山“沾财气”。峰峰矿区,中国古代陶瓷器历史上,磁州窑的重要产区之一

河北鹿泉灵山景区内的“元宝塔”。原名“财富塔”,因其塔身上堆满了金元宝,所以被网友戏称为“元宝塔”。塔内供奉有善财童子、赵公明、白圭、范蠡、关公、比干、龙五爷、布袋和尚八大财神。该塔曾入选2012年第三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

现代化的城市

甚至是国际大都市

设计师把人们对于财富金钱的渴望

毫无掩饰和美感地应用到城市建筑的设计当中

同样为金元宝造型的北京金泉时代,其建筑的外立面,采用全金色玻璃幕墙。不仅建筑是元宝造型,其“金泉”的名字更是金光闪闪:泉,古代钱币的代称。把一个大金元宝建筑,摆放到拥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北京,不知道是设计师故意黑我们,还是甲方确有如此审美

拥有夺目金光的广州“圆”大厦。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借鉴了中国古代玉璧的造型。该建筑在民间有“铜钱大厦”和“大金环”的俗称。意大利设计师显然不能理解,中国的金玉并不是在玉上再镀一层金,外面穿金、里面带玉——来代表你多有钱。金玉,是中国人对于才、德、礼、法、道等传统的珍视

某土豪金大楼,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施工时的土豪金配色,一度被网友拿来热议。虽然该楼在施工完成后不是这个效果,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金色对于城市文化的独特影响力

震旦国际大楼,玻璃幕墙采用金银色相间的设计,其室内为欧洲宫廷式建筑风格。值得玩味的是,金璧辉煌的欧式宫廷风却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中国现代建筑

也不乏充满设计感和传统的“金”元素设计

上海金茂君悦中庭

联通过去、现在、未来的“金色时光隧道”

金茂君悦中庭,金色时光隧道。金茂大厦建筑的外观,借鉴了传统的十三级佛塔造型,其内部中庭,更是以金璧辉煌的时光隧道,让建筑的空间呈螺旋状向上无尽延伸。同时使进入建筑的人们,有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光穿梭之感

阳光照射下有镀金感的上海“三高”: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谁也不能说对于财富的渴望是丑陋的

谁也不能否定流传千年的拜金文化心理对于今天的影响

否则金玉良言、一诺千金、金榜题名就变成了贬义

古人留下的这么多伟大的艺术品也化为纸醉金迷

图:动脉影

拜,是敬意

金,是财富

拜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

我们尊重财富的价值,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

但疯狂的、不择手段,甚至是丑陋的追逐和曲解

却是“败金”,为金所败

最后,舍爷和小学僧要向大家拜个早年

祝愿在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考试升学的能金榜题名

做生意的能打造金字招牌

谈恋爱的能有金玉良缘……

人人金玉满堂,日进斗金!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人究竟有多爱黄金?

中国人有多爱黄金?2016年,中国黄金消费量约975吨,2017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达815吨。

为什么每到春节

恭喜发财和春节快乐一样

成为出现率最高的拜年话?

图:动脉影

为什么,中国人在形容一种事物很美妙很珍贵时

常常用金子来指代?

比如浪子回头金不换

比如男儿膝下有黄金

又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

就连说钱,我们也要说“金钱”

铜鎏金坛城八宝十二生肖托盘

为什么这缕金色

能让数亿人为之狂欢?

为什么我们如此爱黄金

还赋予她这么多的内涵?

她究竟戳中了我们什么?

头顶、手臂、手指、脚腕……

全身上下戴满各种黄金饰品

黄金新娘,中国独特的地方婚嫁习俗

整体形似中国版图

重达7.85公斤

这是目前在国内发现最大的一块狗头黄金

黄金,中国

占世界人口总数18%的中国

有着超全球黄金29%的需求量

中国人有多爱黄金?

2016年,中国黄金消费量约975吨

2017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达815吨

地球上有多少黄金?

48亿吨,地核占47亿吨、地幔占8600万吨

而分布到地壳的只有1000万吨左右

今天,世界探明的黄金资源量为8.9万吨

中国为1.2万吨

明代金鼠

中国不是黄金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

却拥有了世界第一的黄金消费量

以及影响到今天社会生活

比拜年历史更悠久的“拜金”文化

宋代松鹿图金盘

淘金,这个今天发财梦的代名词

是古人在岩洞或江河里

淘洗泥沙获取金矿的工艺

岩体内的金,为岩金

江河内的金,为砂金

金沙江

孕育中华文明的长江上源

古有黑水、绳水、丽水之名

其江水支流内

饱含来自青藏高原的远源砂金和沿江两岸的侧源砂金

自战国时期便开始有人在此江沿岸淘金

因此后人改称金沙江

金沙江大拐弯。关于古人在金沙江淘砂金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窍采金”。其中的丽水,指的便是今天的金沙江

与金沙江、怒江

共同在云南省内并行170公里

形成“三江并流”之势的澜沧江

同样拥有悠久的淘金历史

澜沧江畔

有“高峡飞虹”之称的澜沧江大桥。《论衡·验符篇》记载:永昌郡中亦有金焉,纤靡大如禾栗,在水涯沙中。永昌郡为今天云南保山市东北,水涯沙中金,指的就是澜沧江中的砂金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之外的另一条中华文明母亲河

相比长江上源的多金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产金数量有限

直到宋代,胶东金矿的崛起

莱州湾内的挖沙船。宋代元丰年间,全国共有25州产金,而胶东的登、莱二州——蓬莱和莱州,就占了黄金总产量的89.4%。而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山东的胶东地区,是今天全国最大的黄金产区,世界第三大金矿区

千难万险的采金之路

于生产力有限的古代走得更为艰难

在明代

常有万人采金数月

仅得数十两的情况发生

定陵内,万历皇帝的金丝蟠龙翼善冠。整体由518根金丝编成,总重826克,约合22明两。在这精致的手工艺背后,是每一两黄金的来之不易。明永乐年间,在黑山金场,六千人,三个月,仅得金8两;成化年间,在湖广、武陵等十二县二十一处金场,征调民夫五十五万,一年死伤无数,仅得金35两

清末光绪年间的国力衰微

国库入不敷出

却让采金业发展到极盛

黑龙江,占当时全国产金量的60%

反映清代从嫩江到漠河金矿“古黄金之路”的雕像。在1883年漠河发现金矿后,清政府于此地创办金矿场,并重新整修了始自康熙年间,从嫩江到漠河的驿路,来运输黄金

中国人对金与黄金

几千年的追寻

其意义早已超脱贵金属之于财富的象征

▌金,对于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材质成份不是黄金

但在铸造后颜色最接近于黄金的青铜器

有吉金之讲

以祭祀为吉礼

以祭器为吉金

图:动脉影

鸮尊,泉屋博古馆藏。音同“消”,俗称猫头鹰,古人认为鸮夜行能辟邪通灵,所以在很多青铜器上均能够看到其形象。古代青铜器原本的颜色接近于黄金,而不是绿锈,这也是其被称为吉金的原因之一

天地日月

和衍生而出的祥禽瑞兽

古人皆视之为神以祭祀

古蜀金沙太阳神鸟

金铸其形,图腾崇拜

老祖宗用“金”来表示对太阳神和太阳神鸟的崇敬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整体呈镂空风格,外沿有神鸟四只,围绕中央的太阳旋转,极富动感。2005年,“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带有其图案的绣品,更是通过神舟六号载入太空,逐日飞天

自然天地有神灵

人们敬畏神与天的神秘力量

吉金与黄金

让人有了神的属性

让神有了人的形象

三星堆金面铜人头像。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材质的人像,面、耳部用金皮捶拓制成。金面青铜造像,象征着权威与神圣的阶层,他们具有通神的神秘力量

当阶级、等级的意识

通过礼、制、法等手段让普世所认同

金成为财富、地位、权力和长生的象征

大英博物馆藏春秋错金银铜翼虎(图:动脉影)

浙江博物馆藏战国玉耳金舟,为中国最早的金制器皿之一

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

以黄金为奖赏赐有功之臣

西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上”字款麟趾金。根据资料统计,西汉历代皇帝共赏金的总额达到2763吨,虽然在“赐金”内有一定比例的非黄金,但这个数目扔是相当可观的,同时期罗马帝国所储黄金也不过179吨

视死如生的传统

使古人相信用金与玉为逝者制作的殓服

可求得来世再生

金缕玉衣。流行于汉代帝王和贵族去世后殓服的形式,汉人认为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精气不泄、尸骨不腐,可达成来世再生。这种玉衣形式,按逝者等级身份,可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

佛教的传入

让人们从摄人心魄的佛造像和教义里

寻得了生死轮回、转世再生的心灵慰藉

塑金身、金宝函

以金供佛

法门寺地宫唐八重宝函。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共八重,为供奉佛祖释迦摩尼真身舍利之器。其中三重为纯金、两重为鎏金

崇尚自然大美意趣的宋人

对于金的表达

不止于汉唐耀眼夺目、奢华富贵的金器

六朝时期的錾花柿蒂纹龙足金鐎斗

他们用水、火、土

幻化出金丝铁线的奇幻

万金万贯

有时也难买一片宋瓷

故宫藏宋代哥窑碗。因为哥窑器的坯体和釉面膨胀系数不同,致使器物在烧制时,釉面产生了带有黑色和金色纹路的大小冰裂开片,因而其在民间有金丝铁线之称

不是货币的黄金作为宝藏手段

及艺术形式延续至清

清人对于金,无不尽展其能

清铜鎏金无量寿佛

乾隆款掐丝珐琅勾连纹龙耳藏草瓶

器物上的黑漆描金、粉彩描金、掐丝珐琅

金佛、金塔

建筑中的金柱、藻井

……

故宫太和殿内的六根蟠龙金柱,采用“沥粉贴金”工艺制成。宝座的正上方,为金龙藻井

一切材质,一切器型都可加以金饰

然而被金粉饰的盛世下面

是将倾的大厦

故宫藏金发塔。此塔是乾隆皇帝在其生母崇庆皇太后病逝后,为她修造的一座放置御发的金塔。金发塔由下盘、塔斗、塔肚、塔颈、塔伞及日月6部分组成,共用黄金三千多两

故宫藏清黑漆描金山水纹宝座

对“金”有着特殊信仰的中国人

早已经把“金”的认识超然于珍宝财富的限定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金色有着谜一般的执念

农耕时期

金色代表着丰收

隋朝之后

金黄成为公认的贵族颜色

而后,更是只能皇家独享

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明史·舆服志》

着龙袍的唐太宗李世民

清乾隆 金瓯永固杯(图:动脉影)

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

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

长江,中国的黄金水道

珠璎宝佛留金相

金碧楼台依半空

方孝孺的《宿峰顶次济定韵》

道出了峨眉金顶的绝色

峨眉金顶十方普贤菩萨金像。2006年落成,通高48米,重600余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十方普贤菩萨像。2016年,23万片金箔贴于此像,金身重塑

婺源,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

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这片孕育悠久文脉的土地

却被一缕来自于自然的金色抢去风头

梯田里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让远山环绕,粉墙黛瓦的婺源画卷,多增了几分自然的生机

婺源篁岭晒秋,被晾晒在房上的辣椒、皇菊、南瓜、柿子,红与黄的色彩在老屋四周跳跃,舞动着属于这片沃土的丰收与幸福

秋天,是古都北京最美的季节

600多岁的五塔寺银杏

被黄琉璃瓦覆盖的故宫角楼

古都的金色之秋如此美丽

被黄琉璃瓦覆盖的故宫角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重修。角楼是故宫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五塔寺内的六百年银杏树。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毁于清末,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仅存的金刚宝座塔前方,有两株树龄达600年的银杏,每到秋天,银杏满地,一派古都的金秋之境

北京的冬天同样不缺金色

架在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飞虹

冬日里的阳光穿过桥拱

金光穿洞

皇家园林,金光熠熠

北京颐和园内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十七孔桥,清乾隆年间修建,桥长150米,有17个桥拱,和544个桥栏望柱石狮,是颐和园内连接昆明湖东岸和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每年的冬至日前后,十七孔桥便会呈现“金光穿洞”之景

一天、一地

一山、一水

一城、一桥

东西南北,金色中国

毫无疑问

虽然今天我们继承了古人“拜金”的传统

但似乎严重丢失了“拜金”的审美

宋代梅花纹花口金杯

土豪金、姨妈金

有点钱就往脖子上套大金链子

今天的“拜金”文化变得更加直接和粗鄙

是什么让我们丢失了关于“拜金”的文化和审美?

以至于拜金变成了败金?

每到年节,像抢购大白菜一样在金店购买黄金制品的人群。投资理财、炫富送礼,黄金在今天基本只剩下财富属性

大金链子成为了东北大哥社会人的“标配”,只是下澡堂子时有时会有这样尴尬的场景出现

本该清幽的自然山地

本该无尘的登高祈福

被对财富急不可耐的人们装上了金元宝

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元宝山上的金元宝雕像。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有大批人群登山“沾财气”。峰峰矿区,中国古代陶瓷器历史上,磁州窑的重要产区之一

河北鹿泉灵山景区内的“元宝塔”。原名“财富塔”,因其塔身上堆满了金元宝,所以被网友戏称为“元宝塔”。塔内供奉有善财童子、赵公明、白圭、范蠡、关公、比干、龙五爷、布袋和尚八大财神。该塔曾入选2012年第三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

现代化的城市

甚至是国际大都市

设计师把人们对于财富金钱的渴望

毫无掩饰和美感地应用到城市建筑的设计当中

同样为金元宝造型的北京金泉时代,其建筑的外立面,采用全金色玻璃幕墙。不仅建筑是元宝造型,其“金泉”的名字更是金光闪闪:泉,古代钱币的代称。把一个大金元宝建筑,摆放到拥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北京,不知道是设计师故意黑我们,还是甲方确有如此审美

拥有夺目金光的广州“圆”大厦。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借鉴了中国古代玉璧的造型。该建筑在民间有“铜钱大厦”和“大金环”的俗称。意大利设计师显然不能理解,中国的金玉并不是在玉上再镀一层金,外面穿金、里面带玉——来代表你多有钱。金玉,是中国人对于才、德、礼、法、道等传统的珍视

某土豪金大楼,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施工时的土豪金配色,一度被网友拿来热议。虽然该楼在施工完成后不是这个效果,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金色对于城市文化的独特影响力

震旦国际大楼,玻璃幕墙采用金银色相间的设计,其室内为欧洲宫廷式建筑风格。值得玩味的是,金璧辉煌的欧式宫廷风却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中国现代建筑

也不乏充满设计感和传统的“金”元素设计

上海金茂君悦中庭

联通过去、现在、未来的“金色时光隧道”

金茂君悦中庭,金色时光隧道。金茂大厦建筑的外观,借鉴了传统的十三级佛塔造型,其内部中庭,更是以金璧辉煌的时光隧道,让建筑的空间呈螺旋状向上无尽延伸。同时使进入建筑的人们,有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光穿梭之感

阳光照射下有镀金感的上海“三高”: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谁也不能说对于财富的渴望是丑陋的

谁也不能否定流传千年的拜金文化心理对于今天的影响

否则金玉良言、一诺千金、金榜题名就变成了贬义

古人留下的这么多伟大的艺术品也化为纸醉金迷

图:动脉影

拜,是敬意

金,是财富

拜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

我们尊重财富的价值,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

但疯狂的、不择手段,甚至是丑陋的追逐和曲解

却是“败金”,为金所败

最后,舍爷和小学僧要向大家拜个早年

祝愿在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考试升学的能金榜题名

做生意的能打造金字招牌

谈恋爱的能有金玉良缘……

人人金玉满堂,日进斗金!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