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被黑就diss剪辑,综艺剪辑到底该背几成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被黑就diss剪辑,综艺剪辑到底该背几成锅?

“魔鬼剪辑”,如今已经成了明星非常熟练的公关说辞。只要节目产生了不好的效果,那就一定是剪辑的锅。有的时候节目组也很委屈,毕竟剪辑也不是万能的。但对嘉宾形象造成误解的“神剪辑”,在真人秀中也确实屡见不鲜。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在袁立“自杀式”炮轰《演员的诞生》剪辑之后,郑恺又一次把“魔鬼”剪辑这事儿搬上了台面——手撕《声临其境》节目组,不过这次郑恺有点儿尴尬,大部分网友并不买账。

恢复热搜的第一天,郑恺就因在《声临其境》里获得冠军,以#郑恺,小恶魔#的关键词成功挂在热搜上好几天。因为赢了声优届的大神边江大大,就有网友忍不住要质疑一下郑恺的实力。

本来这种争议在艺术竞技节目里也属正常,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可这次郑恺就“较真”起来,发博diss某节目导演。

原来,在节目中郑恺还有一段全英文配音《权力的游戏》之中小恶魔的部分,但被节目组全部剪掉。言外之意,郑恺认为自己的实力衬得起这个冠军,只是因为节目组的剪辑让自己背了锅。表达不满的同时,郑恺将与《声临其境》相关微博全部删除。

但事实上,前几期《声临其境》也没有放出嘉宾录制的所有片段,一些精彩内容都是在花絮中呈现。

关键是,节目组随后放出的郑恺小恶魔的片段,并没有十分惊艳啊……而从一系列的剪辑上来看,芒果台可谓郑恺亲妈,最后一部分他的镜头比其他几位嘉宾加一起都多。这次郑恺炮轰剪辑,确实显得没那么大底气。

边江

“魔鬼剪辑”,如今已经成了明星非常熟练的公关说辞。只要节目产生了不好的效果,那就一定是剪辑的锅。有的时候节目组也很委屈,毕竟剪辑也不是万能的。但对嘉宾形象造成误解的“神剪辑”,在真人秀中也确实屡见不鲜。

这也是真人秀一直以来需要面对的问题,怎么在“真”和“秀”之间掌握平衡。一条基本的底线是,剪辑不能完全曲解原生内容。不然拍啥真人秀,直接拍电视剧得了。

被搬上台面的潜规则

尽管各路节目组们一再否认“黑幕”,但大家似乎对综艺节目所谓的“真实性”都心知肚明,袁立、郑恺只不过是“捅破了窗户纸”罢了。

事实上,综艺节目有剧本,已是业内外公开的秘密。孙杨在参加《真正男子汉》时,曾发微博称“按剧本作秀心好累”。宁静曾经在《花儿与少年》结束后说:“集体生活就是拼演技……节目结束之后几乎不联系”,也算是道出了真人秀的真谛了。

宁静

“冲突式”剪辑是综艺节目里惯用的一招。一般来说就是放大冲突,最好撕个逼,才能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不少明星也是深受其害。

严格意义上来说,郑恺是个综艺咖。经历过隔壁跑男的洗礼,按道理他应该已经深谙贵圈的“潜规则”才是。

郑恺是通过综艺节目“跑男”走红,而跑男这类真人秀正是最善用“冲突式”剪辑的。比如那段和鹿晗经典的撕衣服之战,节目里显示郑恺被鹿晗撕了名牌,一个不开心就发脾气甩衣服。

类似的还有《花儿与少年》,宁静、郑爽和许晴也曾先后遭遇到扭曲剪辑,三人的“暴脾气”“太任性”“公主病”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

郑爽

利用剪辑给某位嘉宾更多的镜头,也是综艺节目里不成为的规定。仔细看郑恺的《声临其境》,节目组完全是在剪辑上有意捧郑恺,他的镜头明显多于其他三人。“声音大秀”环节上,郑恺的戏份贯穿整个桥段,不论是边江还是张若昀,戏份不到5分钟。

这个“戏份”一般是按咖位或者流量来算。像《高能少年团》个个都是流量,哪个也不敢得罪,为了每个人的“戏份”平均,后期们也是操碎了心。

至于剪辑拼贴,更是真人秀的常用法宝。看似摄影机全程跟踪,实际上,节目通过剪辑,展现的并不完全是现场的真实情况。

在《向往的生活》里,下午发生的事儿居然可以把光调暗当早上!第一期节目里,演的是何老师早上接到宋丹丹的电话,后期还配上了花字“大华被吵醒”。事实上,电话是下午打来的,后期把太阳光调暗,就把下午当早上用了。

让袁立大爆发的《演员的诞生》中,就存在大量剪辑拼贴镜头,只为制造评委与选手、评委与评委之间的冲突。袁立最大的不满,就是《演员的诞生》通过混乱的剪辑,恶意拼凑时间轴,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精神病”形象。

关于真人秀的“神剪辑”,只能够评价一句:娱乐江湖,认真你就输了!

成也剪辑败也剪辑

即使剪辑有诸多的潜规则,甚至为人诟病,但也不得不说,剪辑作为一门重构叙事的技术,确实能化腐朽为神奇。几十个小时浓缩成几十分钟,可能就帮明星立住了一个讨喜的人设。当然,就是在这几十分钟,也可能将明星辛苦维护很多年的人设迅速打破,这其中剪辑功不可没。

Angelababy和陈赫应该是在综艺里“洗白”最成功的明星了。在跑男里,一个是认真游戏不在乎形象的女汉子,一个是聪明、耍贱的搞笑担当,他们的重建人设自然少不了剪辑的功劳。已经深谙这个道理的陈赫,就从来不怕节目组“黑”他。因为他知道,节目组会想办法再圆回来。

参加《向往的生活》,陈赫的好吃懒做也成为节目效果,把“懒”发挥到了极致。何老师让他一起去摘玉米,他说自己紫外线过敏;让他搬西瓜,他说腰不好。因为他没有包袱,也不怕节目把自己的人设做差。到第二天,他整个人脱胎换骨,什么活都抢着干,反差特别大,仿佛参加了“变形记”,博了不少好感。

同样是《向往的生活》,董子健的“勤劳”标签也是靠剪辑。节目里那些活,确实都是他干的,但是是分散在24小时里。为了快速的把“勤劳”人设立起来,导演就把他不同时间段干的活全都剪到一起,自然显得特别勤快。

董子健

剪辑成就的明星的不少,把明星推到风口浪尖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各个综艺里大肆流行的凑CP,其中鹿晗和热巴这对著名的荧幕CP,虽然已经被鹿晗、关晓彤现实中的情侣关系暴击了,但仍然能随时随地掀起一场网络骂战,可见争议之大。

而赵丽颖参加《我们来了》的时候,被塑造成了“赵小刀”的人设,把她48小时里“怼”人的话,剪在了不到一分钟全部播出。虽然立住了人设,可也招了不少黑。

而刘烨、宁静这些“资深”明星,都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节目剪辑的不满,表示剪辑师总是忽略经过直接剪出结果,断章取义。剪辑是门艺术,笑对需要勇气。

真人秀到底多少真人多少秀

真人秀最初受大家喜爱,就是因为它的真实。24小时的跟拍,很容易让明星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平时在其他节目里无法窥探到的。因为足够真实,所以才足够动人。

可真人秀,到底该突出一个“真”字?还是说,归根到底,不过是一场“秀”?这也成了大家时不时就要拿出来讨论的课题。如何在不失公允、不破坏嘉宾形象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的追求节目的综艺和喜剧效果,也是困扰后期的一个长久问题。

一般来说,真人秀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为两大法宝。国内真人秀在前者上投入可谓“登峰造极”,“24小时全天候待机”、“48台机器无死角拍摄”,明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全都尽在掌握。

在戏剧化的后期剪辑上,用“精妙”的剪辑把矛盾夸大一点点、把人设强化一点点,话题性开始增加,收视率也有了上涨,这些简单易行的“小聪明”让节目组尝到了甜头。也造成大家越来越不惧于通过拼凑和调换镜头重造一个故事、重导一出大戏。

随着“表演式”剪辑被越来越多的节目组“巧妙”利用,反而造成节目同质化。与此同时收视率不涨反跌、节目口碑崩塌。《演员的诞生》就是最好的例子,《戏精的诞生》名不虚传。

不过,剪辑作为“讲故事的艺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操作得当能带来极为正向的效果。比如今年夏天火爆的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一段吴亦凡的“鬼畜”式剪辑视频带火了“freestyle”一词,节目也存在不少嘻哈歌手之间互相表示不服的精彩场面,这大多要归功于剪辑师。

其实,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我们也愿意看到一些非常精彩的、甚至是有冲突的、戏剧性的画面。但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移花接木就没意思了。当剪辑凌驾到真人秀的真实内容之上,那真人秀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被黑就diss剪辑,综艺剪辑到底该背几成锅?

“魔鬼剪辑”,如今已经成了明星非常熟练的公关说辞。只要节目产生了不好的效果,那就一定是剪辑的锅。有的时候节目组也很委屈,毕竟剪辑也不是万能的。但对嘉宾形象造成误解的“神剪辑”,在真人秀中也确实屡见不鲜。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在袁立“自杀式”炮轰《演员的诞生》剪辑之后,郑恺又一次把“魔鬼”剪辑这事儿搬上了台面——手撕《声临其境》节目组,不过这次郑恺有点儿尴尬,大部分网友并不买账。

恢复热搜的第一天,郑恺就因在《声临其境》里获得冠军,以#郑恺,小恶魔#的关键词成功挂在热搜上好几天。因为赢了声优届的大神边江大大,就有网友忍不住要质疑一下郑恺的实力。

本来这种争议在艺术竞技节目里也属正常,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可这次郑恺就“较真”起来,发博diss某节目导演。

原来,在节目中郑恺还有一段全英文配音《权力的游戏》之中小恶魔的部分,但被节目组全部剪掉。言外之意,郑恺认为自己的实力衬得起这个冠军,只是因为节目组的剪辑让自己背了锅。表达不满的同时,郑恺将与《声临其境》相关微博全部删除。

但事实上,前几期《声临其境》也没有放出嘉宾录制的所有片段,一些精彩内容都是在花絮中呈现。

关键是,节目组随后放出的郑恺小恶魔的片段,并没有十分惊艳啊……而从一系列的剪辑上来看,芒果台可谓郑恺亲妈,最后一部分他的镜头比其他几位嘉宾加一起都多。这次郑恺炮轰剪辑,确实显得没那么大底气。

边江

“魔鬼剪辑”,如今已经成了明星非常熟练的公关说辞。只要节目产生了不好的效果,那就一定是剪辑的锅。有的时候节目组也很委屈,毕竟剪辑也不是万能的。但对嘉宾形象造成误解的“神剪辑”,在真人秀中也确实屡见不鲜。

这也是真人秀一直以来需要面对的问题,怎么在“真”和“秀”之间掌握平衡。一条基本的底线是,剪辑不能完全曲解原生内容。不然拍啥真人秀,直接拍电视剧得了。

被搬上台面的潜规则

尽管各路节目组们一再否认“黑幕”,但大家似乎对综艺节目所谓的“真实性”都心知肚明,袁立、郑恺只不过是“捅破了窗户纸”罢了。

事实上,综艺节目有剧本,已是业内外公开的秘密。孙杨在参加《真正男子汉》时,曾发微博称“按剧本作秀心好累”。宁静曾经在《花儿与少年》结束后说:“集体生活就是拼演技……节目结束之后几乎不联系”,也算是道出了真人秀的真谛了。

宁静

“冲突式”剪辑是综艺节目里惯用的一招。一般来说就是放大冲突,最好撕个逼,才能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不少明星也是深受其害。

严格意义上来说,郑恺是个综艺咖。经历过隔壁跑男的洗礼,按道理他应该已经深谙贵圈的“潜规则”才是。

郑恺是通过综艺节目“跑男”走红,而跑男这类真人秀正是最善用“冲突式”剪辑的。比如那段和鹿晗经典的撕衣服之战,节目里显示郑恺被鹿晗撕了名牌,一个不开心就发脾气甩衣服。

类似的还有《花儿与少年》,宁静、郑爽和许晴也曾先后遭遇到扭曲剪辑,三人的“暴脾气”“太任性”“公主病”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

郑爽

利用剪辑给某位嘉宾更多的镜头,也是综艺节目里不成为的规定。仔细看郑恺的《声临其境》,节目组完全是在剪辑上有意捧郑恺,他的镜头明显多于其他三人。“声音大秀”环节上,郑恺的戏份贯穿整个桥段,不论是边江还是张若昀,戏份不到5分钟。

这个“戏份”一般是按咖位或者流量来算。像《高能少年团》个个都是流量,哪个也不敢得罪,为了每个人的“戏份”平均,后期们也是操碎了心。

至于剪辑拼贴,更是真人秀的常用法宝。看似摄影机全程跟踪,实际上,节目通过剪辑,展现的并不完全是现场的真实情况。

在《向往的生活》里,下午发生的事儿居然可以把光调暗当早上!第一期节目里,演的是何老师早上接到宋丹丹的电话,后期还配上了花字“大华被吵醒”。事实上,电话是下午打来的,后期把太阳光调暗,就把下午当早上用了。

让袁立大爆发的《演员的诞生》中,就存在大量剪辑拼贴镜头,只为制造评委与选手、评委与评委之间的冲突。袁立最大的不满,就是《演员的诞生》通过混乱的剪辑,恶意拼凑时间轴,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精神病”形象。

关于真人秀的“神剪辑”,只能够评价一句:娱乐江湖,认真你就输了!

成也剪辑败也剪辑

即使剪辑有诸多的潜规则,甚至为人诟病,但也不得不说,剪辑作为一门重构叙事的技术,确实能化腐朽为神奇。几十个小时浓缩成几十分钟,可能就帮明星立住了一个讨喜的人设。当然,就是在这几十分钟,也可能将明星辛苦维护很多年的人设迅速打破,这其中剪辑功不可没。

Angelababy和陈赫应该是在综艺里“洗白”最成功的明星了。在跑男里,一个是认真游戏不在乎形象的女汉子,一个是聪明、耍贱的搞笑担当,他们的重建人设自然少不了剪辑的功劳。已经深谙这个道理的陈赫,就从来不怕节目组“黑”他。因为他知道,节目组会想办法再圆回来。

参加《向往的生活》,陈赫的好吃懒做也成为节目效果,把“懒”发挥到了极致。何老师让他一起去摘玉米,他说自己紫外线过敏;让他搬西瓜,他说腰不好。因为他没有包袱,也不怕节目把自己的人设做差。到第二天,他整个人脱胎换骨,什么活都抢着干,反差特别大,仿佛参加了“变形记”,博了不少好感。

同样是《向往的生活》,董子健的“勤劳”标签也是靠剪辑。节目里那些活,确实都是他干的,但是是分散在24小时里。为了快速的把“勤劳”人设立起来,导演就把他不同时间段干的活全都剪到一起,自然显得特别勤快。

董子健

剪辑成就的明星的不少,把明星推到风口浪尖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各个综艺里大肆流行的凑CP,其中鹿晗和热巴这对著名的荧幕CP,虽然已经被鹿晗、关晓彤现实中的情侣关系暴击了,但仍然能随时随地掀起一场网络骂战,可见争议之大。

而赵丽颖参加《我们来了》的时候,被塑造成了“赵小刀”的人设,把她48小时里“怼”人的话,剪在了不到一分钟全部播出。虽然立住了人设,可也招了不少黑。

而刘烨、宁静这些“资深”明星,都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节目剪辑的不满,表示剪辑师总是忽略经过直接剪出结果,断章取义。剪辑是门艺术,笑对需要勇气。

真人秀到底多少真人多少秀

真人秀最初受大家喜爱,就是因为它的真实。24小时的跟拍,很容易让明星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平时在其他节目里无法窥探到的。因为足够真实,所以才足够动人。

可真人秀,到底该突出一个“真”字?还是说,归根到底,不过是一场“秀”?这也成了大家时不时就要拿出来讨论的课题。如何在不失公允、不破坏嘉宾形象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的追求节目的综艺和喜剧效果,也是困扰后期的一个长久问题。

一般来说,真人秀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为两大法宝。国内真人秀在前者上投入可谓“登峰造极”,“24小时全天候待机”、“48台机器无死角拍摄”,明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全都尽在掌握。

在戏剧化的后期剪辑上,用“精妙”的剪辑把矛盾夸大一点点、把人设强化一点点,话题性开始增加,收视率也有了上涨,这些简单易行的“小聪明”让节目组尝到了甜头。也造成大家越来越不惧于通过拼凑和调换镜头重造一个故事、重导一出大戏。

随着“表演式”剪辑被越来越多的节目组“巧妙”利用,反而造成节目同质化。与此同时收视率不涨反跌、节目口碑崩塌。《演员的诞生》就是最好的例子,《戏精的诞生》名不虚传。

不过,剪辑作为“讲故事的艺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操作得当能带来极为正向的效果。比如今年夏天火爆的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一段吴亦凡的“鬼畜”式剪辑视频带火了“freestyle”一词,节目也存在不少嘻哈歌手之间互相表示不服的精彩场面,这大多要归功于剪辑师。

其实,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我们也愿意看到一些非常精彩的、甚至是有冲突的、戏剧性的画面。但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移花接木就没意思了。当剪辑凌驾到真人秀的真实内容之上,那真人秀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