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诗书中华》、《汉字风云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综艺层出不穷,十分火热,尤其是2017年末的《国家宝藏》,更是吸引了一大波关注者,而在这些关注者中,95后观众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某大型网站在做《我在故宫修文物》、《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人文类综艺节目受众群体的调查时发现,85前和95后最多,尤其是95后观众,竟然超过三成。
说起文化综艺,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枯燥死板,只有年长者才爱看,但是为何现在的文化综艺能够吸引一大波的95后观众,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超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蓄势待发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播,在众多综艺节目中成为电视领域的一股清流。《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百心百匠》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尤其是去年上半年,央视接连推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掀起了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随后各大卫视纷纷跟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红了整整一年。及至去年12月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再次成为全民话题,收视率和口碑齐飞,引发网友的热议,成为文化类节目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股从去年年初开始盛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清流”,今年将持续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超过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蓄势待发。比如,湖南卫视的配音节目《声临其境》、人文美食结合的《回家吃饭吧》;深圳卫视推出《一路书香》,以书店老板的形式做文化类探索;北京卫视继续做《中国故事大会2》,濮存昕、张国立等老戏骨将带来文化类超强综艺《我是故宫讲解员》;东方卫视则有人文类的《匠心传奇》和科技类的《科技大冲疯》;央视将推出名人读信的文化综艺《信·中国》。网络上的文化类综艺更是全面开花。
不难看出,今年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已跳出了“诗词”“成语”“朗读”的范畴,内容更加丰满,元素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
趣味性和话题性成节目收视保障
近期,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类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文化综艺在诗词、阅读之外有了更多可能。该节目一经推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为自己家乡的博物馆“打call”,话题讨论度一路走高。
走红的《国家宝藏》,借鉴了综艺节目特点,融合了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尊重年轻人的审美和视听语言习惯,将趣味性和娱乐性带入文物中。节目中的创新之一是通过小剧场形式演绎文物,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视听观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记忆深刻。戏剧形态现场重现历史文物,把遥远的、抽象的、专业的文物通过亲近的、具象的、平民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拉近了传统上摆在博物馆展窗后冷冰冰的文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演绎形式,让文物具有生命力,增添了很强的趣味性。
剧场演绎的亮点是打造了强大的明星解说阵容,以文物为核心,由明星演绎的方式讲述国宝故事,通过自带流量的明星,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话题性,这尤其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追捧,是节目收视的一道有力保障。
人文类综艺主流观众朝年轻化发展
荧屏上曾经的文化类节目,往往被年轻观众打上“严肃”“说教”的标签。但事实证明,“年轻人”正是近年来崛起的文化类综艺的主流观众,95后也大有人在。某大型网站在做《我在故宫修文物》、《见字如面》、《朗读者》、《晓说》等一系列人文类综艺节目受众群体的调查时发现,他们以85前和95后最多,尤其是95后观众,居然超过三成。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与人文类综艺的网络传播形式有关。比如《国家宝藏》首期播出就引爆网络、上了热搜,在知乎上形成了话题,在豆瓣上得到了9.5的高分。大数据说明了一切,节目上线腾讯视频仅5天播放量就突破了3000万,很快达到了6000多万,开播六期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5亿。而观众的反响是一边倒的赞美,在“95后、00后”为收视主力的B站上,近20万条弹幕充满了各种对节目的“表白”——“此生不悔入华夏”“哭着看完的,太激动了”……发端于电视,却在网络端、移动端征服了大量年轻观众。
还有2017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等,最初走红就是在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该网站的受众群体本来就是95后。加上后来的《国家宝藏》同样在B站火爆,可以发现年轻观众并非是一群“娱乐至死”的“肤浅”群体,相反他们表现出来了出乎意料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此可见,文化类综艺的受众朝“年轻化”趋势发展,正在崛起95后将成为泛文化类节目的主力军。
内容形式创新是节目长足发展的关键
如何留住年轻人,也成为文化类综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命题。在表达方式上,这些节目比以往同类型节目更“综艺化”,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节目的“综艺化”并不意味着娱乐化,节目内容上依旧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表达方式更加年轻,更有趣生动,观众自然容易接受。
文化类综艺既然“门槛”高,那么艺人必须亮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文化底蕴,才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带给观众惊喜,实力圈粉。业内人士表示,文化类综艺首先比的是实力和才学。《声临其境》第一期节目中,赵立新化身《魂断蓝桥》中风流倜傥的上尉军官,用声音讲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情人相爱相知却不能相守的爱情故事,坚定而又深情。
现场,他多维度挑战各种语言,用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进行跨越式演绎,圈粉无数。参加《声临其境》后,赵立新的影视公众人物影响力榜单排名提升了近1000位。其次是文化底蕴。《国家宝藏》中,主持人张国立的文化功底和表演经验毋庸置疑。明星国宝守护人在节目中能有令观众称赞的表现,也与他们自身的知识文化积淀分不开。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曾透露,节目组专门研究过年轻人的口味,“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近日在接受采访也表达过类似看法,“与娱乐节目相对应的不是文化节目,而是严肃节目。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其实更难。”
总的来说,文化类综艺节目仍然需要完成新形势下的“洗牌”,在节目的类型方向、品类特征方面,必须体现内容形式的创新,这才是文化综艺长足发展的关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