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祥耿 编辑:张璐 审校:张祥耿 来源:创邑icity
瑞·达利欧(Ray Dalio),桥水基金创始人,华尔街顶级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过去20多年,桥水基金创造了超过20%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累计盈利450亿美元,远超史上所有对冲基金。
作为对冲基金界的旗手,瑞·达利欧是全球顶级投资人的重要风向标,是决策者和全球金融市场最愿意聆听的人之一。2017年9月19日,瑞·达利欧的《原则》在美国一经出版,便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榜之首,这其中既有他个人的成长感悟,也有关于人的演化的原则和方向,更有企业发展中关注文化和人的核心原则。
2018年2月27日,《财经》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独家举办专场对话,邀请瑞·达利欧携新作《原则》中文版做主题演讲,更邀请朱民、马蔚华、王庆、钱颖一等各界专家一起,分享对看中国、看市场、看投资的观点。
瑞与中国的不解情缘
从1984年至今,瑞·达利欧与中国的交集逾30年,在和中国政商学界领袖保持深入交流的同时,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瑞受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邀请,到中国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正如瑞在《原则》一书序言中所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还是一名青涩的职业投资者,而中国还缺乏资金,没有资本市场。坦率地说,我来到中国的唯一原因是好奇心驱使。
直到1989年,一帮坚毅的年轻人才开始策划、设计中国的资本市场(组成“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即“联办”,现在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前身。)瑞说,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的成员年轻而充满理想,在中国经济改革者的领导下协力工作。在什么地方设计?就在北京崇文门饭店后面的一个行政办公室。瑞·达利欧对这个事的印象非常深,因为二层小楼底下有四个巨大无比的垃圾桶,每天臭气熏天,瑞·达利欧当时很不解,这帮人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中国的资本市场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四个大垃圾桶旁边产生?王波明说,瑞很受刺激,很激动;同时,他也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瑞当时赞助了几万块钱,当时这笔钱价值不菲,来帮助设计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有了今天这样规模的资本市场,全世界市值除美国第一外,中国排第二。可以说,瑞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有着一份功劳。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瑞·达利欧的成长过程跟中国改革开放是交织在一起的。后来他做得越来越大,到2008年左右,桥水已经变成一个相当有规模的资金管理公司,到了今天,管理1600亿美金,桥水已经变成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甚至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也不断地找他做咨询。
瑞·达利欧很喜欢中国,说瑞是美国的“白求恩”一点不为过。20多年前,他把年仅11岁的儿子麦修送到北京的史家胡同小学上学,当时这所小学条件很差,而且麦修不会中文。独自一人被寄养在瑞的中国朋友顾阿姨家中,顾阿姨老伴用自行车接送麦修上下学。有人曾经问瑞,你为什么把年幼的孩子送到中国,你不觉得太冒险吗?瑞回答说,他不去风险更大,是中国改变了麦修,让他懂得了生活。麦修回国5年后,又重返北京,历经周折创办了中国关爱基金会,专门救助中国的残疾孤儿。瑞对这一举动非常赞同,全力相助。曾经有一次,瑞和关爱基金会的中国员工一起去陕西孤儿院,瑞左手拎着一大包婴儿尿布,右肩扛着奶粉和他们一起赶路,简直就像外来的民工。当时,民政部门的一位官员很感动,对中国员工说:“你们老板就是活着的白求恩。”
桥水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设分公司,唯独在中国设有全资子公司。瑞·达利欧对慈善非常地看重,尤其是功成名就之后更是如此。瑞联合了像比尔·盖茨等一块出钱资助,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慈善学院,教人怎么做慈善。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招了400多名学生。
工作和生活的原则
桥水的名字源于“在不同的水域之间架起桥梁”。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基金公司净值严重缩水,而瑞·达利欧的桥水基金却能在逆势中赚钱,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吗?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写道,“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如何行动。”
瑞之所以愿意分享这些几十年积累的原则,原因是到了生命的这个阶段,他更关心如何帮助他人取得成功,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成功。
瑞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很多的原则,到底有多少原则,没有确切的数字,但至少有四百个原则。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极度开放、极度透明、极度求真、创意择优。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观点:
先确定你真正想要什么,真正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想为了得到这些目标需要做什么;
不要把赚钱作为你的目标,有意义的工作和人际关系要比赚钱好得多。有意义的工作是指能够让你全身心投入的使命;
人们的最大缺点往往与最大优点互为正反面。正因如此,需要将我们的思维从“我知道自己是对的”变为“我怎么知道我自己是对的”;
坚持头脑极度开放。人们往往会高看自己所知的,而使自己处于头脑封闭状态,听不进别人的观点,或对陌生事物的接受度不强。我们需要谦逊的知道,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你可以在其他人那里找到。知道你自己不知道,这是无比重要的。因此,瑞发明了一个“两分钟法则”,意思是别人在阐述观点的时候,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先让别人花两分钟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
桥水基金奉行“创意择优”的思维模式,包括三点:第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摆在台面上,不要遮遮掩掩;第二,收集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同意见,反复思考,公开讨论,人们在学习中会转变自己的想法;第三,如果仍然存在分歧,建立一个超越分歧相互认同的决策方法。整个过程中,允许人们看到一切,说出一切,也就是绝对透明、绝对坦诚。
你找到自己的原则了吗?
在瑞·达利欧演讲之后,进行了与Ray面对面的主题对话环节。该环节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主持。发言的嘉宾有: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三位大佬都对瑞的新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朱民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定位和找到自己的原则。这件事不容易,但是我很高兴,今天在座很多是年轻人,在你们年轻的时代读这书,我觉得这是个运气。你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往前走了一大步,你开始总结你自己的四百多个原则,把它归纳成一些比较终极的原则,最后定位自己,你一定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瑞·达利欧的这本书确实是好书。
王庆在对话中提出了投资的两大瓶颈问题。他说,《原则》这本书是投资家写的书,它是非常特殊、伟大的作品。投资,尤其是证券市场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的东西我们通过后天的训练可以获得,但艺术的部分可能是天生的。在实践中,投资都是亏钱的,极个别的人,天生具有艺术特质,以及天生具有反人性的思维特质的人才能够成功,瑞·达利欧先生也许就是那个很个别的、极少数的一位。桥水基金公司不仅做得很强,还做得很大。桥水公司的成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成功突破了投资的两个瓶颈:一个是艺术的瓶颈,一个是反人性的瓶颈?
马蔚华分享了跟瑞·达利欧成为好朋友的过程。他说,第一次见瑞·达利欧是在达沃斯,当时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银行搞得不错,谈谈你的原则。马蔚华当时以为翻译翻错了,根本没有把原则当回事。三个月以后,在北京钓鱼台的高级会谈,他又跟瑞·达利欧见面了,瑞·达利欧把他带到房间,话题还是要说说各自的原则。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瑞·达利欧希望大家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建议大家不盲目遵循他的原则,而且把自己的原则也写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原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标准排名、创邑icity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