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渔火
和朋友一起看完这部奥斯卡获奖大热影片,他只说了四个字——“莫名其妙”。
影片讲述了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叫Ebbing的小镇上,女主角海耶斯的女儿被强奸致死,7个月过去凶手依旧逍遥法外,海耶斯在女儿强奸的路上竖起三块红底黑字的广告牌——“惨遭奸杀““还没抓到凶手”“怎么办,威洛比警长?”故事由此开场。
但是对于怀揣着巨大热情想知道“到底谁是凶手”的人来说,直到影片结尾也没给出答案。
也是这时,我才知道,“谁是凶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导演根本志不在此。他想讲的不是一个悬疑破案故事,而是一个惨案对这个小镇上的人如何影响,他们又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用暴力制造更大的暴力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光明和黑暗只在一线间。”这句话一直在我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徘徊。影片开始,面对海耶斯刷广告牌的行为,我心里燃起的立马是一个高大上“英雄母亲”的形象,心理预期的也是一些苦情抗争的戏码。
但没想到这个女人怼天怼地,不仅在牙医的手指上钻洞,还火烧警察局。甚至骂自己的女儿是bitch,直接踢儿子同学的裆部。
我印象里此类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应该像《我不是潘金莲》或者《秋菊打官司》一样,有种内韧的劲儿,甚至应该是社会新闻里“江歌母亲”一般的角色。但没想到“以暴制暴”却成了这部影片解决问题的核心方式,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塑造的这个人物角色强悍、粗鲁,暴力血腥,难以沟通,甚至有点过激。
老实说,整个观影过程让人感到特别不适。血腥总是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以我们单调的想象力甚至无法预料到人物接下来会有这个举止。
在奥斯卡颁奖前就拿着威尼斯和金球奖的最佳剧本奖,《三块广告牌》出色之处无疑在叙事架构的精彩,因为每一处都无法预料。在警察局长温情脉脉地留了三封遗书后,就当我们以为整个故事的基调要开始朝着世界和谐的方向发展,海耶斯会撤掉广告牌,暴力警察会洗心革面时,然而,并没有。故事反转开来,暴力得到宣泄,更大暴力又爆发出来。
影片中海耶斯说道,“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看到这,纯粹作为一个观众的体验,我心里其实开始暗爽了。因为她做的事都是我们平时心里想做的,但又绝不敢付诸行动的。
从本质上去看暴力,形式上都是荒诞的,但内容却无比符合逻辑的。前段时间的张扣扣事件也如此,从两种舆论的对立和交融也能看出来,不少人认为用杀人的方式替母亲报仇违背了这个社会基本的运行规则,但又不否定、甚至称赞这种行为。
影片的逻辑简直如出一辙。萨特说,对于暴力,我只有一件武器,那就是暴力。这个小镇的人甚至成为社会底层人处理问题的一个缩影。生活窘迫的白人警官迪克森仇视黑人和同性恋,除了拔枪和狂甩拳头,没有别的办案方式。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充满暴力,但事实上每个人又都处于弱势。
这是导演兼编剧马丁·麦克唐纳所擅长的技巧,把故事技巧和严肃文学结合起来,“暴力”就是他的主旋律。
“不确定”中藏的浪漫和温柔
如果说,暴力是影片一闪而过的视觉冲击,那么温柔便是弥散开来的情感底色。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警察局长威洛比留下的三封遗书。
套头,一枪蹦掉脑袋自杀之后,他在给妻子的第一封信里这样写道:“这是经过权衡的勇气,我希望接下来的几个月依然能和你在一起,依然能与你一同醒来,能与孩子们一起玩耍;但现实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在你们眼中看到的都将是我的病痛给你们带来的折磨,我日渐虚弱的身体,你们会把这些当作对我最后的回忆。你们最后的回忆将是:在河边的我们,蠢蠢的钓鱼游戏(我觉得女儿们肯定作弊了),还有我在你的身体里,你在我的身体上,几乎没有一丝丝的黑暗闪过。”
一个男人最后的深情毫无保留的被展现出来。如果说影片中的暴力是我意想不到的,那么这种温柔更是如此。在米尔德里德没钱续租广告牌的紧要关头,陌生人送来了钱,那个人是威洛比。
广告商韦尔比被迪克森暴打入院,看到被大火烧伤缠满绷带的仇人时,给他递上一杯插着吸管方便饮用的橙汁。
结尾海耶斯对迪克森白坦白是她放火烧了警局,也导致迪克森被严重烧伤,迪克森轻描淡写的一句”除了你还有谁“,这位母亲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是的,不仅暴力,连这种温柔来得猝不及防,但又在意料之中。
我想,这种荒诞带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电影的最后,我们甚至带着新的疑惑“他们真的要去向一个不确定的人复仇吗?”时,故事戛然而止。两个如此暴力又如此柔软的人开始动摇,“你确定去报仇吗?”“不确定,我想我们可以在路上决定。”
变奏的“黑暗”与“光”
除了编剧上的技巧,在电影艺术的美学设计上,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在于插曲的运用。
在这部带有明显情绪反差的黑色幽默犯罪片里,只要女主角的BGM一出,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又要开始战斗了?”比如开场的一首《Mildred Goes To War》(母亲:战斗序曲),这样一首带有浓厚西部片色彩的纯音乐,在海耶斯决定租下广告牌时响起。在广告牌着火后,海耶斯分离扑救的场景中,这首曲子又以加强变奏版出现。
在女主角海耶斯的音乐中,带着强烈的情绪,一个偌小的决定背后其实是强大的内心。
而身患癌症的局长则配上的是《Last Rose of Summer》(《夏日最后的玫瑰》),这首爱尔兰的民谣也曾多次响起,恰好营造了一个心思细腻的警察孤独、悲伤的心境。
音乐的疏密缓急让故事有了另一个维度的色彩。而片中大量用升格慢动作讲述的暴力,则用这种摄影和剪辑的技法让观众在“黑暗”与“光明”中来回穿梭。
画面是暴力的,但音乐是唯美的。人是暴力的,但情感是温柔的。
所以,这部影片的动人之处也在于此,故事本身和讲故事的方式都把这种人性的黑暗与光芒融合在一起了。混沌中,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坏人,但这刚好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