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渔火
“诗言志,歌咏言。”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提交了一份“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另外,奚美娟、范迪安、关峡、巩汉林等17名政协委员也纷纷为这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颖方式点赞。
这档节目开播次日就以9.3的豆瓣评分创文化节目新高,同时也迅速抬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它究竟有什么魔力能从一方电视荧屏来到更广阔的社会公共空间?
“和诗以歌”让政协委员齐点赞
国学大师钱穆曾言,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慰藉。
经过时间的淬炼,如何在新时代“再造经典”,做时代文化的酝酿师?成了当今文艺创作者的新课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类节目发展到今天,如何进一步创新形态?《经典咏流传》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原创了“和诗以歌”的模式。
经典传唱人罗家英汪明荃 演唱《鹊桥仙》
“古为今用,实际上传统文化只有跟当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奚美娟谈到,“古典文化当中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可以在中小学的文艺课上,或者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播放,孩子们需要从小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文艺界政协委员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让他们觉得这种推广适逢其时。“千年变换,变的是物,不变的是情。当下,我们都需要读诗。”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说,“我们不是硬性地去向孩子们推销什么,是他在接受一种艺术形式熏陶的时候又获得了中国古诗词的熏陶,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也认同让古诗词通过音乐的表达走进校园,“因为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它真的能够加固我们的文化自豪感。通过在经典中的这种徜徉,能使自己的心灵情感得到升华,我想这些都是我们从事文化建设需要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王黎光在《经典咏流传》节目现场
让千年沉淀的古诗词通过现代传播的方式“入寻常百姓家”,《经典咏流传》开了一个好头,而这份联合提案则是文艺界人士和相关方面形成的一股合力。
传统文化的“青春恰自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孤独的小诗在今天的电视荧屏和网络上火了。《苔》,一夜被亿万中国人记住。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仅在微信端,引发超3000万阅读量。小诗《苔》全网播放量突破5000万,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歌曲。
《经典咏流传》鉴赏嘉宾康震说:“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近三百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近三百年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更是真、善、美的梦想种子。”
300年前,袁枚将视线投向生长于潮湿阴暗处的苔花,赞赏其少人欣赏却热烈绽放的身姿。300年后,一个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读到了《苔》。他不通乐理,却尝试着弹琴作曲,并教会贵州乌蒙山下的孩子们吟唱。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王黎光曾在《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电影中创作过不少独具个人风格的配乐,作为第一提案人,他也自己的专业素养看好“以歌和诗”的流传,“这首《苔》实际是触动了所有广大人民群众最朴实最本真的那个心灵触点,就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不能因为我们渺小就不阳光的去生活。”
除此之外,陈涌海将进酒、陈力余少群、凤凰传奇将进酒、潘鼎坤、孙杨唱歌、王力宏三字经、罗家英汪明荃鹊桥仙、罗家英手写信等关键词也持续霸占近几个月的微博热搜榜。
青年歌手尚雯婕在《经典咏流传》演唱《木兰诗》,在我们熟悉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诗词与音乐水乳交融,穿插唢呐和豫剧,整曲将一个东方女英雄的豪迈气概展露无疑。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红说:“《经典咏流传》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它为传承找到了一个强大而流畅的节目逻辑,带着一种文化的修复感和使命感而来。”
电视节目的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青春”也随之而来,“我们是同根同族,我相信能感动我们中国人的艺术作品,也一定会对人类有所触动,也会感动中华民族之外的更多的人。”
王黎光说:“我们的传统诗词表达的是什么呢?是由我们文化烙印和印记的一种情感流露,我们所有人都会接受的。它实际从我们平常生活,到我们对生活的向往,甚至到事物的看法,由浅入深,都有各个阶层不同的诠释。”
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王黎光
“咏”是形式,又是期盼
“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解读把节目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在节目中让经典诗词“咏”得出彩,具有视听享受效果还不够,让这些插上音乐翅膀的诗词流传下去才是要义。
陈宝生甚至有更为具体的推广设想,比如让它们能进入校园,能够成为我们大课间啦啦操的配乐,能够成为学生们平时张口就唱的作品。“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传统文化进校园
“诗歌”自古以来都为一体,因为其共享的对意境的烘托,对感情的寄托。好词和好乐也都是互相成就,价值统一的。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到,“《经典咏流传》不仅对诗歌的流传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华语乐坛的流行创作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带领我们的时代创作朝着更有底蕴、更有文化的方向升华,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创新。”
于是,《明日歌》对时间的珍惜、《来甦·秋思》对乡土的思念、《定风波》中豁达的心境、《墨梅》中高洁的风骨……这些情感的表达都再一次从书卷中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经典”和“咏”共同构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源泉和形式,而两会的热议则恰恰说明了流传之广,影响力大。如果再要去探讨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其实细看这档节目,它早已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