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带一路”上的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带一路”上的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博物馆总面积为32757.8平方米,“广集物品,博采珍奇,荟萃一堂”。

作者 | 立佳

编辑 | 闫宝

1934年,时任中华民国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的李任仁先生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避免文物散失,筹建广西省立博物馆,以便“广集物品,博采珍奇,荟萃一堂,以资国民观赏”。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省立博物馆几度搬迁,处于风雨飘摇、举步维艰之中,文物损失严重,馆名也多次更改。

直到新中国成立,广西的文博事业才得到复苏。经过多年筹备,1956年5月1日,广西省博物馆大楼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省博物馆遂改为现名。

博物馆总面积为32757.8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和民族文物苑两部分组成。陈列大楼是一座具有壮族干栏式建筑特点的长方体大型建筑,集陈列展览和业务办公于一体。馆内基本陈列为《“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瓷美如花——馆藏瓷器精品展》《丹青桂韵——馆藏历代书画精品展》,各种文物展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讲述着广西的历史演进,成为各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除基本陈列外,博物馆还会分时举办各种不同种类的特别展览和临时展览。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铜鼓遗存丰富,种类齐全,铜鼓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综合艺术精品。铜鼓文化源远流长,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两千余年绵延不绝。广西自治区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铜鼓藏品达360多面。其中,一面北流型铜鼓面径达165厘米,重299公斤,被誉为“铜鼓之王”。因而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特色,陈列展览很吸引人。

内外结合,动静相辅,是广西博物馆展览的一大特点。民族文物与历史文物有所不同,民族文物和文化有很多是现在进行式,民族文物苑就把散居在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风情习俗集于一苑,使民族文化的内容处在一个相对真实、自然的环境当中,增加了展览的感染力。

这里有独特的民居建筑,例如:壮族干栏、瑶族谷仓、苗族吊楼、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毛南族民居,还有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铜鼓楼群塑、铜马、铜镇塑像、要塞巨炮等。各个民居内辅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原状陈列。在手工作坊区可看到民间酿酒和蜡染表演,游客可亲自操作,一试身手;在壮楼可以观赏到壮家姑娘织锦、刺绣的现场表演……体现了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的特点,也构成了民族文化全方位宣传的格局。

苗族吊楼

走在广西博物馆中,细细观赏着铜鼓巨雕和镇边大炮等文物,品味各种特色民族建筑,同时还能看到榨油、碾米、造纸等民间手工作坊,极富乡土气息。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壮乡瑶村苗寨可游可食;民族历史文化有声有色。

此铜钟属编钟,打击乐器,也是社交宗教礼仪用器。铜钟分为甬钟和钮钟,斜挂的是“甬钟”,直悬的为“钮钟”。此钟直圆甬式,甬上有旋,旋正面有干;钲面有锥形枚六组,每组各三枚;钟背面亦有锥形枚六组,每组三枚,共十八枚。

炊器。半环耳,有提梁,浅腹,圜底,三足细长外撇。器内底铸一“告”字。此鼎器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器身却有汉字铭文,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汉字已传入岭南。

灯作凤鸟形,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头、冠、颈、翅、尾、足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通体细刻羽毛,精致美观。凤鸟颈部由两段套管连接而成,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便于清洗烟尘和调节灯光。凤鸟的腹腔中空,可以贮水;油灯点燃,烟灰经过烟罩和烟道,即凤鸟的首、颈,便可落入水中。

该灯采用了汉代分铸法,纹饰采用錾刻花纹工艺,整体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凤鸟造型,灵巧优美、活泼可爱,寓意吉祥,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外七晕圈,主晕为衔鱼翔鹭纹,其余饰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鼓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鼓胸为六组羽人划船纹,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划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裸体人,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水中有游鱼。鼓腰饰八组羽人舞蹈纹,每组二至三人,头戴羽饰,下身系展开的羽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作舞蹈状。舞上空有衔鱼的翔鹭。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铜鼓实测重30750克。

男俑,戴冠,着长袍,跽坐。姿态各不相同:一俑左掌交举于右肩前,右掌抚膝;一俑右掌高举于耳际,左掌贴膝;一俑右掌心向上置于膝上,左掌贴膝;一俑双手抚膝。此四俑与六博棋盘相伴出土,似和下棋有关。

鼓面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腰部收缩为圆柱形,足部扩张,大于腰,四只扁耳等距离地跨附于胸腰之间。鼓面饰十芒太阳纹、斜线纹和栉纹;胸上部和腰下部饰栉纹;胸下部饰两组裸体羽人划船纹;腰上部由竖行栉纹带分隔成六格,格内空白;耳下方饰网纹。

声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带一路”上的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博物馆总面积为32757.8平方米,“广集物品,博采珍奇,荟萃一堂”。

作者 | 立佳

编辑 | 闫宝

1934年,时任中华民国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的李任仁先生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避免文物散失,筹建广西省立博物馆,以便“广集物品,博采珍奇,荟萃一堂,以资国民观赏”。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省立博物馆几度搬迁,处于风雨飘摇、举步维艰之中,文物损失严重,馆名也多次更改。

直到新中国成立,广西的文博事业才得到复苏。经过多年筹备,1956年5月1日,广西省博物馆大楼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省博物馆遂改为现名。

博物馆总面积为32757.8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和民族文物苑两部分组成。陈列大楼是一座具有壮族干栏式建筑特点的长方体大型建筑,集陈列展览和业务办公于一体。馆内基本陈列为《“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瓷美如花——馆藏瓷器精品展》《丹青桂韵——馆藏历代书画精品展》,各种文物展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讲述着广西的历史演进,成为各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除基本陈列外,博物馆还会分时举办各种不同种类的特别展览和临时展览。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铜鼓遗存丰富,种类齐全,铜鼓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综合艺术精品。铜鼓文化源远流长,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两千余年绵延不绝。广西自治区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铜鼓藏品达360多面。其中,一面北流型铜鼓面径达165厘米,重299公斤,被誉为“铜鼓之王”。因而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特色,陈列展览很吸引人。

内外结合,动静相辅,是广西博物馆展览的一大特点。民族文物与历史文物有所不同,民族文物和文化有很多是现在进行式,民族文物苑就把散居在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风情习俗集于一苑,使民族文化的内容处在一个相对真实、自然的环境当中,增加了展览的感染力。

这里有独特的民居建筑,例如:壮族干栏、瑶族谷仓、苗族吊楼、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毛南族民居,还有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铜鼓楼群塑、铜马、铜镇塑像、要塞巨炮等。各个民居内辅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原状陈列。在手工作坊区可看到民间酿酒和蜡染表演,游客可亲自操作,一试身手;在壮楼可以观赏到壮家姑娘织锦、刺绣的现场表演……体现了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的特点,也构成了民族文化全方位宣传的格局。

苗族吊楼

走在广西博物馆中,细细观赏着铜鼓巨雕和镇边大炮等文物,品味各种特色民族建筑,同时还能看到榨油、碾米、造纸等民间手工作坊,极富乡土气息。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壮乡瑶村苗寨可游可食;民族历史文化有声有色。

此铜钟属编钟,打击乐器,也是社交宗教礼仪用器。铜钟分为甬钟和钮钟,斜挂的是“甬钟”,直悬的为“钮钟”。此钟直圆甬式,甬上有旋,旋正面有干;钲面有锥形枚六组,每组各三枚;钟背面亦有锥形枚六组,每组三枚,共十八枚。

炊器。半环耳,有提梁,浅腹,圜底,三足细长外撇。器内底铸一“告”字。此鼎器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器身却有汉字铭文,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汉字已传入岭南。

灯作凤鸟形,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头、冠、颈、翅、尾、足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通体细刻羽毛,精致美观。凤鸟颈部由两段套管连接而成,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便于清洗烟尘和调节灯光。凤鸟的腹腔中空,可以贮水;油灯点燃,烟灰经过烟罩和烟道,即凤鸟的首、颈,便可落入水中。

该灯采用了汉代分铸法,纹饰采用錾刻花纹工艺,整体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凤鸟造型,灵巧优美、活泼可爱,寓意吉祥,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十二芒,芒外七晕圈,主晕为衔鱼翔鹭纹,其余饰栉纹、勾连雷纹和锯齿纹。鼓身九晕圈,饰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鼓胸为六组羽人划船纹,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划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裸体人,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水中有游鱼。鼓腰饰八组羽人舞蹈纹,每组二至三人,头戴羽饰,下身系展开的羽裙,两臂外展,双腿叉开作舞蹈状。舞上空有衔鱼的翔鹭。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铜鼓实测重30750克。

男俑,戴冠,着长袍,跽坐。姿态各不相同:一俑左掌交举于右肩前,右掌抚膝;一俑右掌高举于耳际,左掌贴膝;一俑右掌心向上置于膝上,左掌贴膝;一俑双手抚膝。此四俑与六博棋盘相伴出土,似和下棋有关。

鼓面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腰部收缩为圆柱形,足部扩张,大于腰,四只扁耳等距离地跨附于胸腰之间。鼓面饰十芒太阳纹、斜线纹和栉纹;胸上部和腰下部饰栉纹;胸下部饰两组裸体羽人划船纹;腰上部由竖行栉纹带分隔成六格,格内空白;耳下方饰网纹。

声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