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网易发布了2017财报,数据显示,网易2017年净收入为541.02亿元,其中电商业务净收入为116.7亿元,占比达到21.6%。除了凭借消费升级而发光发亮的网易考拉海购,网易电商还有另一个现金牛业务——关注“中国制造”的网易严选。
时间回到两年前的4月,网易严选率先上线,开启了精选电商的道路。在随后的两年,这条赛道上陆续加入了小米米家有品、淘宝心选、蜜芽兔头妈妈甄选、京东京造等选手,精选电商平台携一众工厂走到了镁光灯前。
经历了从功能实用到用料上乘、质量亦优,再到注重设计、细节取胜的转变,消费者对“一流的品牌,二流的产品”如此品牌溢价已渐无感,而精选电商的出现则正好承接了此波去品牌化的浪潮。那么它们凭什么能够捉住消费者的眼球,令到消费者把自己加入到购买决策过程当中呢?
初露峥嵘
峥嵘,意指山的高峻突兀。“中国制造”就如耸立于世界的高山,终归会显现出其拔地而起的轮廓。
根据极光大数据,截至2017年10月,精品电商APP的市场渗透率为0.58%,用户规模接近600万人,同比上涨169.7%。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统计,2017Q3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为17714亿元,同比增长44.2%。由此可见,精选电商目前处于高速上升的通道中,发展势头良好,所属的网上零售行业也是一片光明。如此火爆的生意背后究竟是由哪些原因促成?
对于平台而言,一是选品家居杂货非标品。
打开这些精选电商的网站,可以看到上面售卖的大多数是收纳、家纺等家居用品。不同于电子产品这类标准化的产品,家居这种非标品本身品牌属性就相对较弱,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实用更为重要。就好像买毛巾,更多的消费者会去留意舒适性怎样,吸水程度如何,而很少会因为这是某一个品牌而购买。
再者,正如买服饰会上淘宝,买家电会上京东、苏宁,买大牌尾货会上唯品会,家居用品作为生活必需品,目前还没有哪一家电商是大幅度领先的。现在入局,能够分一杯羹,先卡个位;倘若晚了的话,则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
二是大牌同款突破,快速进入市场。
通常情况下,MUJI、UGG等品牌都是经过细致的调研、严谨的决策才会把一款产品投入到销售当中,而这些产品也基本上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创造出爆款。精选电商跟随趋势选择品牌方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同款产品,即可低成本地快速地进入市场。这是由大牌同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是被消费者用人民币投票出来的。
也就是说,售卖已被市场验证的产品能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跟随,在精选电商看来是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其一,商品经过筛选,减少决策时间。
现在只要往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的搜索框里输入一两个关键词,就会立马弹出几十上百个SKU。而接下来,我们这些消费者则只能火眼金睛般地从琳琅满目的商品里挑选出适合的那一个。相信大多数人对这种“万里挑一”的购物过程会颇感无奈:货比三家可以,但是一下子看几十个同款产品估计成仙了。
精选电商的出现恰恰能极大地提升购买效率,省去无效的选择时间。归根到底,在保证商品质量一定的前提下,平台方先进行一轮挑选,减少同类型商品SKU,直达消费者,这样的话会让顾客体验感上升。
其二,平台的品牌社群逐渐形成。
百度百科对品牌社群的定义是:消费者由于基于对某一品牌的特殊感情,认为这种品牌所宣扬的体验价值、形象价值与他们自身所拥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就如网易所吸引的是“有态度”的顾客,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则会选择小米,精选电商自身的文化价值总是会促使拥有相同理念的顾客聚拢于此。
换句话说,严选、有品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是受益于其背后网易、小米的社群影响,这种影响本质上是情感的共鸣。
工厂超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厂约等于单纯出卖生产能力的代工厂,也就是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富士康批量组装由苹果公司设计好的iPhone。不过,除了纯代工外,工厂还可以自行设计产品并生产,变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或者也一手包办营销推广,将自营产品打造成品牌,跃升OBM(自有品牌生产)。精选电商的诞生正好把这些ODM工厂的发展提上了快车道。
诚然,大部分电商平台成长到一定阶段时,都会主动涉足上游供应链。一方面,伸手向“上”能够缩减渠道,控制成本,避免中间环节出现“幺蛾子”;另一方面,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正品的需求倒逼平台溯源工厂,从源头把关有利于保证质量。
回过头来看,不在少数的工厂都被赋予了多种生产功能,譬如富士康既生产iPhone,又生产百元机,人们对于工厂的定位大多还是比较混乱。不过,这对于平台和工厂而言不折不扣是一个机会。
深入研究严选的峰瑞资本副总裁黄海说道,“如果严选卖大牌价格的30%,即使严选只做到大牌质量的70%,消费者往往也会买单。”不可否认,精选电商的确剔除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和品牌溢价,只要商品整体上过得去,消费者仍会觉得超出期望而掏出钱包去购买。
买手重生
细看身边的购物中心,买手模式在实体零售里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从连卡佛这种服饰买手店,到书店+咖啡简单的集合店,再至现在诸如Hi百货、方所这种新式集合店,以买手模式经营的店铺陆续出现在城市每一个地方。
而最近,这阵风终究延续到了互联网——精选电商平台开始上线,买手相当于选品第一把手的角色。不同于采购,买手更多地带有时尚的色彩,他们要做的是挖掘出潮流趋势,并且在苗头崭露之时就必须第一时间出击拿下来。
因此,精选电商作为买手,他们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选品,汰劣留优,哪些是明星商品、哪些是瘦狗商品都需了然于心,在趋势萌芽之时、甚至在顾客未曾发现自身需求前,就有产品上架开卖。
未来抉择
社会对于一项新技术的预期,尽然经过5个阶段:科技诞生的促动期 (Technology Trigger)、过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以及实质生产的高峰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这就是国际权威咨询机构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若把它引申过来精选电商上,也绝不含糊。面对可以预见的低谷,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1、 同质化竞争
几乎每个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都会碰到同质化的困局:爆品同款虽好,但固守旧念时间一长也只能在金字塔的下方徘徊。
蓄力研发IP(知识产权)将是打破困境的良方。不久前,网易考拉上线了全球工厂店。它在全球范围内精选优质制造商,通过提供市场和渠道的支持助其孵化品牌,实现向OBM的转型升级。这种赋能品牌的模式,必须以知识产权作为依托。换言之,如果制造商想突围而出,知识产权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个因素。
2、 自营还是平台?
以重资产还是轻资产来运营,是每一家电商所不得不做出的一个抉择:采用前者,源头制造商可控,不过会有积压库存的风险;选取后者,尽管没有库存的压力,但是监控整个制造流程的难度加大。
眼下,网易把ODM集结在一起来自营“严选”产品,小米米家有品将自己作为平台方来邀请生态链中的制造商加入,淘宝心选则打着自营的名号来做平台,各间电商大致上已调好了船头前进的方向。
无论是自营模式,还是平台模式,都会走出为人熟悉的企业,这归因于它们卓越的产品。所以说,终究还需回归到产品的优化上。
中国制造若想立足于世界,就必须得到国人的认可,而精选电商是倡导此理念的先行者。最后,你今天剁手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