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法国已经是世界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了,现在又加上了一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法国已经是世界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了,现在又加上了一位

现在一共是14位。

如果不是佩雷克早早谢世,昔日文坛的“法兰西三星”或许已实现了诺贝尔大满贯。

10月9日,作品气氛萧索而怀旧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作品中流露的“对不可琢磨的人类命运的揭示”的才华。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杜拉斯、昆德拉、萨冈、庞德代表着各自80年代的阅读经历,但在30年前的法国,莫迪亚诺与另外两个作家——克莱齐奥与佩雷克——他们才是被认作加缪之后法语文学最好的一代,或者干脆称他们为“法兰西三星”。

2008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克莱齐奥,名声直冲云霄,盖过了原本更有名、但对欧洲之外的读者缺乏影响力的莫迪亚诺。而佩雷克,考虑到他“社会学小说”奠基者的文学地位,染指诺奖这一文坛最高荣誉似乎只会是时间问题,但在1982年,佩雷克死于长期吸烟导致的肺癌。

即使不算上莫迪亚诺,法国也早已是世界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保有量最高的国家。根据维基百科,从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被颁发给了诗人普吕多姆至今,已有14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诞生自法国,这还不算一些非法语写作的法籍获奖者。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作家共有30位,但他们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其中获奖人数最多的英国和美国,分别都是9位。

由此可见,法国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法语文学地位崇高,19世纪的巨匠为法国文学带来了不可复制的荣誉,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法国是世界文学的中心。在没有诺贝尔奖金的日子里,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仲马父子、福楼拜、普鲁斯特,他们一旦有作品问世,即可收获世界性的影响力,从不担心没有外国读者。

20世纪带来了英美文学的地位提升,但那些仰慕法国文学的异乡人们,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持久的以法语创作的潮流。在所有文艺领域,从文学到电影,从音乐到绘画,法国依然是艺术的金字招牌。

萨缪尔·贝克特,荒诞的爱尔兰人;亚瑟·阿达莫夫,来自高加索的剧作家;尤金·由奈斯库,在动荡的罗马尼亚长大;还有2000年后备受中国读者青睐的索尔·贝娄,他们都是这股外语创作风潮的推广者。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时,莫言的文学作品法译版竟然多达18种,并在颁奖后新增了两个版本。

然而法国的魅力仍在以一种缓慢的不可逆趋势下降。海明威年轻时在巴黎目睹的盛景一去不返,评论家阿兰·哥曼(Alain Quemin)不无遗憾地写道:“上世纪四五十代,法国毫无疑问是世界艺术之都,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艺术青年全都慕名而来,而如今,他们纷纷拥向了纽约。”

不仅是文学,整个文艺领域,法国的地位都伴随着20世纪中叶的远去而日渐西沉,正如《时代周刊》2007年尖刻指出的,法国依然拥有享誉世界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但都无法和二十世纪的法国音乐巨擘德彪西、拉威尔们相提并论,过去,塞纳河畔的香颂传遍世界,现在则是英美流行音乐的天下。

69岁的莫迪亚诺和他的同辈,他们曾年富力强,被视为法国文学复兴的希望,如今姗姗来迟的荣誉提醒世人,法国的文学也许不会再主流了,但它仍为世界输送一流作家。

 

那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人: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主要作品有《孤独与深思》。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主要作品有《金岛》。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主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主要作品有《苔依丝》。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

1952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主要作品有小说《黛莱丝·苔斯盖鲁》《爱的荒漠》;剧本《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正义》;小说《局外人》、《鼠疫》;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 

1960年 圣-琼·佩斯(1887~1975)主要作品有《流放》《雨》《雪》《风》《航海标志》《蓝色恋歌》等。

1964年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小说《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苍蝇》和《禁闭》等。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至今)主要作品有《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2008年 勒·克莱齐奥(1940~至今)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至今)主要作品有《夜巡》《环城大道》《凄凉的别墅》《暗店街》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法国已经是世界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了,现在又加上了一位

现在一共是14位。

如果不是佩雷克早早谢世,昔日文坛的“法兰西三星”或许已实现了诺贝尔大满贯。

10月9日,作品气氛萧索而怀旧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作品中流露的“对不可琢磨的人类命运的揭示”的才华。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杜拉斯、昆德拉、萨冈、庞德代表着各自80年代的阅读经历,但在30年前的法国,莫迪亚诺与另外两个作家——克莱齐奥与佩雷克——他们才是被认作加缪之后法语文学最好的一代,或者干脆称他们为“法兰西三星”。

2008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克莱齐奥,名声直冲云霄,盖过了原本更有名、但对欧洲之外的读者缺乏影响力的莫迪亚诺。而佩雷克,考虑到他“社会学小说”奠基者的文学地位,染指诺奖这一文坛最高荣誉似乎只会是时间问题,但在1982年,佩雷克死于长期吸烟导致的肺癌。

即使不算上莫迪亚诺,法国也早已是世界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保有量最高的国家。根据维基百科,从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被颁发给了诗人普吕多姆至今,已有14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诞生自法国,这还不算一些非法语写作的法籍获奖者。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作家共有30位,但他们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其中获奖人数最多的英国和美国,分别都是9位。

由此可见,法国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法语文学地位崇高,19世纪的巨匠为法国文学带来了不可复制的荣誉,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法国是世界文学的中心。在没有诺贝尔奖金的日子里,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仲马父子、福楼拜、普鲁斯特,他们一旦有作品问世,即可收获世界性的影响力,从不担心没有外国读者。

20世纪带来了英美文学的地位提升,但那些仰慕法国文学的异乡人们,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持久的以法语创作的潮流。在所有文艺领域,从文学到电影,从音乐到绘画,法国依然是艺术的金字招牌。

萨缪尔·贝克特,荒诞的爱尔兰人;亚瑟·阿达莫夫,来自高加索的剧作家;尤金·由奈斯库,在动荡的罗马尼亚长大;还有2000年后备受中国读者青睐的索尔·贝娄,他们都是这股外语创作风潮的推广者。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时,莫言的文学作品法译版竟然多达18种,并在颁奖后新增了两个版本。

然而法国的魅力仍在以一种缓慢的不可逆趋势下降。海明威年轻时在巴黎目睹的盛景一去不返,评论家阿兰·哥曼(Alain Quemin)不无遗憾地写道:“上世纪四五十代,法国毫无疑问是世界艺术之都,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艺术青年全都慕名而来,而如今,他们纷纷拥向了纽约。”

不仅是文学,整个文艺领域,法国的地位都伴随着20世纪中叶的远去而日渐西沉,正如《时代周刊》2007年尖刻指出的,法国依然拥有享誉世界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但都无法和二十世纪的法国音乐巨擘德彪西、拉威尔们相提并论,过去,塞纳河畔的香颂传遍世界,现在则是英美流行音乐的天下。

69岁的莫迪亚诺和他的同辈,他们曾年富力强,被视为法国文学复兴的希望,如今姗姗来迟的荣誉提醒世人,法国的文学也许不会再主流了,但它仍为世界输送一流作家。

 

那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人: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主要作品有《孤独与深思》。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主要作品有《金岛》。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主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主要作品有《苔依丝》。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

1952年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主要作品有小说《黛莱丝·苔斯盖鲁》《爱的荒漠》;剧本《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正义》;小说《局外人》、《鼠疫》;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 

1960年 圣-琼·佩斯(1887~1975)主要作品有《流放》《雨》《雪》《风》《航海标志》《蓝色恋歌》等。

1964年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小说《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苍蝇》和《禁闭》等。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至今)主要作品有《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2008年 勒·克莱齐奥(1940~至今)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至今)主要作品有《夜巡》《环城大道》《凄凉的别墅》《暗店街》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