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弱者恒弱:西北城市如何在人才争夺战中突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弱者恒弱:西北城市如何在人才争夺战中突围?

西北的人才荒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长时间很难破解。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妨从发展个别特色产业入手,打造优势品牌,吸引人才。

2017年2月18日,西安,陕西省春季招聘会开幕,逾万人现场应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2017年以来,以武汉、南京、西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以住房补贴和户口等来吸引人才在当地就业、创业。一年过去了,这些政策执行效果如何?是否吸引到城市亟需的人才?求职者对这些政策的反应如何?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如何应对人才大战?界面新闻近日走访了一些热点城市,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不允许各省市再出台自己的人才政策”、“由国家统一给西部出台人才政策,起码让西部的孩子回到西部,坚持在西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宁夏发改委主任许宁关于解决西部人才流失的观点一出,引起不小的争议。

去年以来,西安、武汉、成都、重庆、郑州等中西部城市相继出台人才政策,“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尽管西北地区的银川、兰州、西宁等弱势省会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并不比部分中部城市晚,政策力度也不小,但尴尬的是,它们无法在这一轮“抢人大战”中占得优势,且有弱者恒弱之势。

事实上,留住人才不仅仅要靠“感情牌”和政策本身,城市环境、发展潜力、产业布局、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内功”,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西北城市需要独辟蹊径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来避免人才流失、吸引人才流入。

正如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邵建平对界面新闻所说:“最重要的是围绕事业平台、环境文化、制度尊重这三个基础,通过市场拉动和政策带动把人才留下来。”

弱者恒弱

西部欠发达省会城市在人才吸引上的弱势,从今年全国“两会”一位宁夏官员的论调中可见一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宁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提到,解决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对策之一,是不允许各省市再出台自己的人才政策,而是由国家统一给西部出台人才政策。他表示,西部大学生回原籍工作,政府或企业可以提供30万元安家费,为西部做出10年贡献,之后再选择去留。

许宁此番言论的背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在中西部各主要城市激烈的“抢人大战”中,银川、兰州、西宁等西北弱势省会城市在招揽人才方面的弱势愈加凸显。

在此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中西部的“人才战”早已厮杀成一片红海。

2017年3月,西安以落户为突破口打响了“抢人大战”的第一枪,通过“人才落户—取得购房资格—在西安就业”的政策来吸引人才。随后,武汉、成都、重庆相继发布类似的人才政策,武汉甚至为大学生开出购房、租房“八折”的优惠,成都则表示给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或团队最高1亿元的创新创业综合资助。今年3月,西安再出重磅,全国在校大学生只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抢人大战”的战火已经燃烧到未毕业的学生中。

从户籍人口看,人才政策的确取得了成效。2017年全年,在可比口径下,西安落户人口增加超过20万人,武汉、成都户籍人口分别增加19.8万人、36.4万人。重庆市未公布户籍人口统计数据,但全市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26.73万人。

相比之下,兰州、银川、西宁等西北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会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力度并不弱,但效果不佳。

比如,2016年银川市各地各部门争取人才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安排市本级人才资金412万元,支持人才项目26个。去年5月,银川市表示,除了财政每年至少列支10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外,还将设立1亿元的大学生创意创新基金,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举办“大学生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去年9月,兰州市出台办法,明确对不愿改变原工作单位工资、人事关系和所任职务的人才,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特聘、兼职、专利或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

去年,兰州户籍人口仅增加4.1万人。银川目前尚未公布户籍人口,从常住人口看,2017年银川增加了3.43万人,仅较上年多增加了约7000人。

银川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金晶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各地抢人才已经白热化,我们也着急,兄弟省市很迫切地引才,我们也在做调研。”界面新闻注意到,宁夏直到2018年1月31日才签发首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

虹吸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人才争夺战中,西安、成都等城市对西北其他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愈加明显。

老家在西宁的小张,从山东某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安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今年25岁的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西安引进了许多互联网公司,但西宁并没有。”而且,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西安比西宁完善得多。”

老家在银川的小唐毕业后一直在西安从事新媒体工作。她表示,银川的人才政策对她并不具有吸引力,因为“老家的媒体行业并不发达”。家在银川的小李最近拿到西安某文化公司的offer。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跟落户相比,他更加看重就业前景。“老家虽然房价低但收入也低,而且老家并没有很多就业方向供我选择。”

除了产业布局,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较关心的还有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前景。比如,西安是“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去年又成为中国第9座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这都是人才竞争中的加分项。

此外,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完善,城市之间来往更为便捷,给人才加速流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西宁、兰州、银川等西北省会城市“留人”。

2017年6月,宁西高铁通车,西宁、兰州、西安得以联通,从西安到距离最远的西宁仅需4个半小时。今年3月22日,西安至银川的高铁完成了第一组长轨铺设,预计2020年底竣工,届时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11小时30分缩短至3小时左右。                                                 

需用奇招

客观来说,在城市规模、产业布局、经济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西部省份普遍不如东部沿海省份,因此,在招揽人才方面长期处于弱势不足为奇。

就像许宁所言,“如果各省出台措施,就是零和博弈,西部弱势省份并不占便宜。我们拿20万元,沿海拿20万元,人才还会到沿海,我们还是竞争不过沿海。”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副教授也认为,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招揽人才,不可能改变当前人才向东南流动的现实。他指出,西部城市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新兴经济、互联网发展较慢,无法为从事计算机、互联网产业、新媒体等专业工作的在籍大学生提供合适和足够的岗位。

据金晶介绍,银川的主要产业是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现代纺织和装备制造,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吸引力确实不大。“我们上周刚办了一场信息技术招聘会,有20多家企业参会,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她说。

尽管“先天不足”,西北地区各省会城市都不想在这一轮人才竞争中掉队。毕竟,在强调创新发展的时代,一个城市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资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如何破解来自强势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成为西北地区发展的必答题。

金晶认为,经济欠发达省市的财政实力不能和发达省市相比,只能通过打“感情牌”来留人。

而邵建平指出,在吸引人才方面,主政者不要局限于政策本身,应该围绕事业平台、环境、制度三个支柱,用市场和政策两种力量来解决人才问题。

“(西北的)人才荒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长时间很难破解。单纯讲人才没用,人才需要事业平台来支撑的,需要环境来保护,需要制度来尊重。”他说。

邵建平认为,一个可能的思路是从发展个别特色产业入手。他指出,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体量较小,不需要太多产业支撑,有几个特色产业就足够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这方面可借鉴内蒙古的经验。内蒙古近年来在草原产业上大做文章,围绕草原和牛羊经济,形成了从牧场、销售、印刷到物流的一整条产业链,伊利、蒙牛、小肥羊等来自内蒙古的品牌也在全国范围走红。

 “优势产业越做越强,品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后,自然有能力吸引到优质的人才。” 邵建平解释称,“产业就像栽树一样,它需要土,而土就是它的氛围,它的文化。要在一个行业或一个突破点上整群移植,进而优化改变大环境,以此吸引整个产业链上的高、中、低端人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弱者恒弱:西北城市如何在人才争夺战中突围?

西北的人才荒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长时间很难破解。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妨从发展个别特色产业入手,打造优势品牌,吸引人才。

2017年2月18日,西安,陕西省春季招聘会开幕,逾万人现场应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2017年以来,以武汉、南京、西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以住房补贴和户口等来吸引人才在当地就业、创业。一年过去了,这些政策执行效果如何?是否吸引到城市亟需的人才?求职者对这些政策的反应如何?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如何应对人才大战?界面新闻近日走访了一些热点城市,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不允许各省市再出台自己的人才政策”、“由国家统一给西部出台人才政策,起码让西部的孩子回到西部,坚持在西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宁夏发改委主任许宁关于解决西部人才流失的观点一出,引起不小的争议。

去年以来,西安、武汉、成都、重庆、郑州等中西部城市相继出台人才政策,“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尽管西北地区的银川、兰州、西宁等弱势省会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并不比部分中部城市晚,政策力度也不小,但尴尬的是,它们无法在这一轮“抢人大战”中占得优势,且有弱者恒弱之势。

事实上,留住人才不仅仅要靠“感情牌”和政策本身,城市环境、发展潜力、产业布局、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内功”,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西北城市需要独辟蹊径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来避免人才流失、吸引人才流入。

正如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邵建平对界面新闻所说:“最重要的是围绕事业平台、环境文化、制度尊重这三个基础,通过市场拉动和政策带动把人才留下来。”

弱者恒弱

西部欠发达省会城市在人才吸引上的弱势,从今年全国“两会”一位宁夏官员的论调中可见一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宁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提到,解决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对策之一,是不允许各省市再出台自己的人才政策,而是由国家统一给西部出台人才政策。他表示,西部大学生回原籍工作,政府或企业可以提供30万元安家费,为西部做出10年贡献,之后再选择去留。

许宁此番言论的背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在中西部各主要城市激烈的“抢人大战”中,银川、兰州、西宁等西北弱势省会城市在招揽人才方面的弱势愈加凸显。

在此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中西部的“人才战”早已厮杀成一片红海。

2017年3月,西安以落户为突破口打响了“抢人大战”的第一枪,通过“人才落户—取得购房资格—在西安就业”的政策来吸引人才。随后,武汉、成都、重庆相继发布类似的人才政策,武汉甚至为大学生开出购房、租房“八折”的优惠,成都则表示给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或团队最高1亿元的创新创业综合资助。今年3月,西安再出重磅,全国在校大学生只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抢人大战”的战火已经燃烧到未毕业的学生中。

从户籍人口看,人才政策的确取得了成效。2017年全年,在可比口径下,西安落户人口增加超过20万人,武汉、成都户籍人口分别增加19.8万人、36.4万人。重庆市未公布户籍人口统计数据,但全市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26.73万人。

相比之下,兰州、银川、西宁等西北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会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力度并不弱,但效果不佳。

比如,2016年银川市各地各部门争取人才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安排市本级人才资金412万元,支持人才项目26个。去年5月,银川市表示,除了财政每年至少列支10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外,还将设立1亿元的大学生创意创新基金,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举办“大学生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去年9月,兰州市出台办法,明确对不愿改变原工作单位工资、人事关系和所任职务的人才,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特聘、兼职、专利或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

去年,兰州户籍人口仅增加4.1万人。银川目前尚未公布户籍人口,从常住人口看,2017年银川增加了3.43万人,仅较上年多增加了约7000人。

银川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金晶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各地抢人才已经白热化,我们也着急,兄弟省市很迫切地引才,我们也在做调研。”界面新闻注意到,宁夏直到2018年1月31日才签发首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

虹吸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人才争夺战中,西安、成都等城市对西北其他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愈加明显。

老家在西宁的小张,从山东某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安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今年25岁的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西安引进了许多互联网公司,但西宁并没有。”而且,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西安比西宁完善得多。”

老家在银川的小唐毕业后一直在西安从事新媒体工作。她表示,银川的人才政策对她并不具有吸引力,因为“老家的媒体行业并不发达”。家在银川的小李最近拿到西安某文化公司的offer。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跟落户相比,他更加看重就业前景。“老家虽然房价低但收入也低,而且老家并没有很多就业方向供我选择。”

除了产业布局,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较关心的还有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前景。比如,西安是“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去年又成为中国第9座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这都是人才竞争中的加分项。

此外,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完善,城市之间来往更为便捷,给人才加速流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西宁、兰州、银川等西北省会城市“留人”。

2017年6月,宁西高铁通车,西宁、兰州、西安得以联通,从西安到距离最远的西宁仅需4个半小时。今年3月22日,西安至银川的高铁完成了第一组长轨铺设,预计2020年底竣工,届时两地之间的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11小时30分缩短至3小时左右。                                                 

需用奇招

客观来说,在城市规模、产业布局、经济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西部省份普遍不如东部沿海省份,因此,在招揽人才方面长期处于弱势不足为奇。

就像许宁所言,“如果各省出台措施,就是零和博弈,西部弱势省份并不占便宜。我们拿20万元,沿海拿20万元,人才还会到沿海,我们还是竞争不过沿海。”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副教授也认为,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招揽人才,不可能改变当前人才向东南流动的现实。他指出,西部城市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新兴经济、互联网发展较慢,无法为从事计算机、互联网产业、新媒体等专业工作的在籍大学生提供合适和足够的岗位。

据金晶介绍,银川的主要产业是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现代纺织和装备制造,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吸引力确实不大。“我们上周刚办了一场信息技术招聘会,有20多家企业参会,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她说。

尽管“先天不足”,西北地区各省会城市都不想在这一轮人才竞争中掉队。毕竟,在强调创新发展的时代,一个城市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资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如何破解来自强势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成为西北地区发展的必答题。

金晶认为,经济欠发达省市的财政实力不能和发达省市相比,只能通过打“感情牌”来留人。

而邵建平指出,在吸引人才方面,主政者不要局限于政策本身,应该围绕事业平台、环境、制度三个支柱,用市场和政策两种力量来解决人才问题。

“(西北的)人才荒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长时间很难破解。单纯讲人才没用,人才需要事业平台来支撑的,需要环境来保护,需要制度来尊重。”他说。

邵建平认为,一个可能的思路是从发展个别特色产业入手。他指出,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体量较小,不需要太多产业支撑,有几个特色产业就足够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这方面可借鉴内蒙古的经验。内蒙古近年来在草原产业上大做文章,围绕草原和牛羊经济,形成了从牧场、销售、印刷到物流的一整条产业链,伊利、蒙牛、小肥羊等来自内蒙古的品牌也在全国范围走红。

 “优势产业越做越强,品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后,自然有能力吸引到优质的人才。” 邵建平解释称,“产业就像栽树一样,它需要土,而土就是它的氛围,它的文化。要在一个行业或一个突破点上整群移植,进而优化改变大环境,以此吸引整个产业链上的高、中、低端人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