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沪港通催生并购潮 香港本土券商壳资源价格暴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沪港通催生并购潮 香港本土券商壳资源价格暴涨

沪港通拉动了券商壳资源价格的上升。现在收购壳资源的成本,在净资产的基础上需加价500-800万元。

图片来源:东方IC

一批中国内地公司为了在沪港通上线之前在香港站稳脚跟,对收购香港小型经纪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

复星国际今年7月完成了对香港恒利证券的收购,后者大约有2500名从事活跃交投的客户。复星国际称,收购恒利证券将令其获得在香港的相关立足点,提供建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根基。毕竟,直接收购要比从零开始方便得多。

持有这样想法的公司并不只有复星国际一家。沪港通消息公布以来,很快在内地公司之中掀起了香港券商收购潮。

今年4月,沪港通消息刚出,国金证券便宣布拟收购粤海证券和粤海融资。此后,西南证券也于今年6月提出了收购香港上市券商敦沛金融的方案,以快速建立香港业务平台。9月,国有企业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宣布,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时富金融服务集团(Cash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Ltd.)51%的股份,交易估价为8700万美元。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六家券商和基金公司宣布了对香港券商的收购交易。其中,除了复星国际对恒利证券的收购已经完成,另有两项交易等待香港监管机构批准,剩余三项正在讨论之中。而根据Dealogic提供的数据,此前三年中国内地公司只收购了两家香港经纪商。

港资券商虽然多数盈利微薄,但沪港通拉动了券商壳资源价格的上升。现在收购壳资源的成本,在净资产的基础上需加价500-800万元,而如果中资券商直接进入香港市场的价格大致为1000万元。收购的价格会相对高一些,但却可以跳过初期进入的成本和申请牌照的培育期。

齐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欧阳昌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香港经纪业务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沪港通的开通将会“把蛋糕做大”。香港本土小券商由于综合实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况愈下。如今券商壳资源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一些经营不善的小券商甚至在等待着收购方的出现。然而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中资券商进入到香港市场,这些香港本土小券商的壳资源也会逐渐掉价。

在沪港通消息传出前,也已有内地券商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香港市场。比如,2009年11月23日,海通证券以总价18亿元港币收购了大福证券集团有限公司60.48%的股份,这是首个内地企业收购香港上市券商的案例。2010年11月,大福证券更名为海通国际,如今海通国际在香港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收入增长从收购前的个位数,迅速放大到今年上半年的53%,而利润更是实现了平均超过60%的增长。

当然,香港券商丰厚的利润前景仍然是促使内地公司纷纷开展收购的一大原因。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包括外国券商在内,今年上半年香港的券商净利润总额为5.81亿美元(合45亿港元),较去年下半年增长41%。券商的交易额增长7%,至25.7亿美元,去年下半年为24亿美元。

另外,收购香港券商还有一大动机,便是“借壳上市”。今年香港监管当局加强了对发行企业及保荐人的监管,4月份正式实施的保荐新规对企业赴港上市申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招股文件被查出误导投资人,投行可能要负刑事责任;此外,申请上市的新股若申请资料不完备遭退回,保荐人及申请上市公司的名称将向公众披露,8周内不得再提交申请。这令企业赴港上市难度相应增加。而通过收购香港已上市的券商“借壳上市”,则为内地公司节约了时间,保证其能赶上沪港通的第一班车。

根据《上海证券报》日前报道,香港市场上还有近20家证券金融类上市公司拥有证券相关牌照,其中南华金融、警服集团等都已发布公告,表示其已经收到数位潜在投资者收购其股份的建议。

对于香港本地的券商来讲,被收购也并不是一桩不好的生意。

此前被收购的香港本地券商敦沛金融,在过去五年(2009~2013财政年度)除了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盈利外,其余4个财政年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而国金证券所收购的粤海证券2012年和2013年也分别亏损2.36万元和82.65万元。内地公司收购这些香港券商,刚好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内地券商还能提供其不具备的客源优势。

如今,沪港通还未开闸,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总规模就已然大幅增长。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去年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总规模为1.47万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38.5%。预期沪港通开通后,规模还将加速扩大。

汇丰中国股票策略主管孙瑜说,从去年的交易数据来看,如果港交所能与上交所和深交所连接起来,那么中国将创造世界上第二大的股票市场,仅次于纽约。香港证券业协会会长Jeffrey Chan也表示,拥有一家香港经纪商可以吸引香港客户投资中国股票,从而使内地公司的收益最大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沪港通催生并购潮 香港本土券商壳资源价格暴涨

沪港通拉动了券商壳资源价格的上升。现在收购壳资源的成本,在净资产的基础上需加价500-800万元。

图片来源:东方IC

一批中国内地公司为了在沪港通上线之前在香港站稳脚跟,对收购香港小型经纪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

复星国际今年7月完成了对香港恒利证券的收购,后者大约有2500名从事活跃交投的客户。复星国际称,收购恒利证券将令其获得在香港的相关立足点,提供建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根基。毕竟,直接收购要比从零开始方便得多。

持有这样想法的公司并不只有复星国际一家。沪港通消息公布以来,很快在内地公司之中掀起了香港券商收购潮。

今年4月,沪港通消息刚出,国金证券便宣布拟收购粤海证券和粤海融资。此后,西南证券也于今年6月提出了收购香港上市券商敦沛金融的方案,以快速建立香港业务平台。9月,国有企业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宣布,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时富金融服务集团(Cash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Ltd.)51%的股份,交易估价为8700万美元。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六家券商和基金公司宣布了对香港券商的收购交易。其中,除了复星国际对恒利证券的收购已经完成,另有两项交易等待香港监管机构批准,剩余三项正在讨论之中。而根据Dealogic提供的数据,此前三年中国内地公司只收购了两家香港经纪商。

港资券商虽然多数盈利微薄,但沪港通拉动了券商壳资源价格的上升。现在收购壳资源的成本,在净资产的基础上需加价500-800万元,而如果中资券商直接进入香港市场的价格大致为1000万元。收购的价格会相对高一些,但却可以跳过初期进入的成本和申请牌照的培育期。

齐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欧阳昌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香港经纪业务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沪港通的开通将会“把蛋糕做大”。香港本土小券商由于综合实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况愈下。如今券商壳资源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一些经营不善的小券商甚至在等待着收购方的出现。然而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中资券商进入到香港市场,这些香港本土小券商的壳资源也会逐渐掉价。

在沪港通消息传出前,也已有内地券商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香港市场。比如,2009年11月23日,海通证券以总价18亿元港币收购了大福证券集团有限公司60.48%的股份,这是首个内地企业收购香港上市券商的案例。2010年11月,大福证券更名为海通国际,如今海通国际在香港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收入增长从收购前的个位数,迅速放大到今年上半年的53%,而利润更是实现了平均超过60%的增长。

当然,香港券商丰厚的利润前景仍然是促使内地公司纷纷开展收购的一大原因。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包括外国券商在内,今年上半年香港的券商净利润总额为5.81亿美元(合45亿港元),较去年下半年增长41%。券商的交易额增长7%,至25.7亿美元,去年下半年为24亿美元。

另外,收购香港券商还有一大动机,便是“借壳上市”。今年香港监管当局加强了对发行企业及保荐人的监管,4月份正式实施的保荐新规对企业赴港上市申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招股文件被查出误导投资人,投行可能要负刑事责任;此外,申请上市的新股若申请资料不完备遭退回,保荐人及申请上市公司的名称将向公众披露,8周内不得再提交申请。这令企业赴港上市难度相应增加。而通过收购香港已上市的券商“借壳上市”,则为内地公司节约了时间,保证其能赶上沪港通的第一班车。

根据《上海证券报》日前报道,香港市场上还有近20家证券金融类上市公司拥有证券相关牌照,其中南华金融、警服集团等都已发布公告,表示其已经收到数位潜在投资者收购其股份的建议。

对于香港本地的券商来讲,被收购也并不是一桩不好的生意。

此前被收购的香港本地券商敦沛金融,在过去五年(2009~2013财政年度)除了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盈利外,其余4个财政年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而国金证券所收购的粤海证券2012年和2013年也分别亏损2.36万元和82.65万元。内地公司收购这些香港券商,刚好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内地券商还能提供其不具备的客源优势。

如今,沪港通还未开闸,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总规模就已然大幅增长。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去年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总规模为1.47万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38.5%。预期沪港通开通后,规模还将加速扩大。

汇丰中国股票策略主管孙瑜说,从去年的交易数据来看,如果港交所能与上交所和深交所连接起来,那么中国将创造世界上第二大的股票市场,仅次于纽约。香港证券业协会会长Jeffrey Chan也表示,拥有一家香港经纪商可以吸引香港客户投资中国股票,从而使内地公司的收益最大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