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管理】德国学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管理】德国学徒

奥巴马政府将一共发布高达60亿美元的学徒基金,效仿欧洲的学徒制,来满足企业想招到能操控新机器、管理新的工作流程员工的需求。

图片来源:CFP

虽然美国的就业形势在最近有所好转,目前失业率降到6%以下。但这一数字掩盖了就业市场一个深刻的、长期存在的问题——岗位与技能不匹配。最新数字显示,现在有93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但是有480万个岗位招不到人。在今后几年里,情况还会恶化。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很多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想招到能操控新机器、管理新的工作流程的员工。

为了解决这一深层次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决定:采用拿来主义,把欧洲的学徒制搬到美国来,同时满足雇主、教育机构和官员的需要。为此,奥巴马政府将发布一个规模高达1亿美元的学徒基金,在接下来的四年这一花费有望达到60亿美元。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记者Tamar Jacoby刚刚去了德国,此行他参观了德国很多大企业的学徒项目,如戴姆勒、西门子、博世的学徒项目。对于奥巴马的这一举措,他表示:“我觉得学徒制是德国特有的一棵树,正如橘生淮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但是在其他气候下,可能就不会扎根生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采取德国模式,只是可能没有那么快速和容易。”

美国有自己的学徒传统,时间也不短。但是,和大多数的职业教育一样,最近几十年来逐渐衰落,沦为对大学的痴迷的牺牲品。如今,只有不到5%的美国年轻人接受过学徒制培训,绝大多数在建筑行业。

中国的情况类似,传统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培训学校受到瞩目。中国仍需要大批制造人才,例如生产苹果手机的富士康工厂的流水线每年需要大量年轻工人加入。这些工人可以选择去蓝翔这样的职业培训学校。这所学校介绍自己是“亚洲最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学费并不便宜,两年半的汽车维修班收费为32890元。蓝翔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一切都处在摄像头监控之下。这家学校的管理者视自己的学生是“标准化产品”。

但欧洲却不一样,在德国,有60%的人接受过学徒培养,这些学徒遍布高级制造业、IT、金融和酒店业。“双轨制培养”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职业发展道路。

“双轨制培养”是学徒制的核心。在这一培养体系下,学员时间分为两部分,在职业学校上课,在公司里接受在职教育。工作实践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此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工作习惯和责任,学习公司的文化。学员们上课、实践都可以赚钱。这样的过程将持续两至四年,不同的行业所需时间不一样。雇主和雇员普遍希望双轨制培养能带来稳定的工作,对用人单位来说,学徒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库。

首先,德国学徒制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用人单位与雇员都崇尚工作实践。德国公司不会轻视参加“双轨制培养”的年轻人,不会觉得他们是差生或者失足青年。德意志银行的人事经理告诉《大西洋月刊》,“这和企业社会责任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就是需要人才”。

德国人毫不掩饰对那些称为“蓝领”的工作的尊敬。当然德国人的态度也在转变,全球化让人们对上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的兴趣更大。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学士学位的增长在破坏学徒制度。在大学和双规培养制这两种环境中,人们都认同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而美国人还在犹豫,美国认定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但是对任何和“培训”、“训练”沾边的都持怀疑态度。

“德国企业需要培训环节。”一个行业协会高管告诉《大西洋月刊》,“因为他们知道学校不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当今的高科技经济中,单单职业学校不能满足需要”。

博世公司也是这样说。“打造世界一流的柴油机配件是很难的,我们非常在意雇员的质量。”该项目的负责人解释。在博世工厂车间,一个错误可能带来百万美元的损失。所以学员们的学习速度要够快,他们得快速成长,不止学习技能,还有责任。学徒制受欢迎是有道理的。美国迪尔公司在曼海姆的工厂发布了60个职位,申请人高达3100人;在德意志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则是22,000人争夺425个职位。

其次,德国的劳资双方都觉得学徒制比短期培训的获益更大。在德国,所有的德国工厂都说,“我们不止教技术”。“在未来,拧螺丝的活就交给机器人了。”一位教育家告诉《大西洋月刊》,“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工人了,我们需要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这就要求工人要有想法,够独立,能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办事方法,并能在出现问题或有机会的时候做出一些改进。

据了解,德国公司培养一个学徒大致需要花费25000美元到80000美元。而这对别的国家的企业来说可能比较昂贵,企业将不得不从头开始设立项目,支付学费(在德国,这些是由国家出钱的),而且很多时候,要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高中和社区学院,和他们建立培训合作伙伴关系。

Tamar Jacoby发现,他们在德国参观的每一站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人问成本和投资回报率,德国人和他们说的不是投资回报率,而是对公司和社会的长期收益。“很难想象哪些注重短期财务收益的公司,能够打造我们在德国每一个工厂所见到的的内部培训中心,那里可谓完美无暇,最先进的设施,配有机器人和最新的数控模具,身穿制服的教官监督着忙碌的学员”。

德国学徒制的第三个优点是其令人惊讶的灵活性。德国的孩子10岁时就要做出选择,是上高中?进职业学校?或是两者之间?但事实证明,学院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转换职业轨迹。他们可以回到学校,或在公司的学徒制中获得工艺水平证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路可选。

此外,德国集中化的系统和国家对私企的调控作用,确保了“双轨制”的成功。“每一个经理都告诉我们,是标准的职业档案和课程保证了双轨培养的运作,而这是由联邦政府与雇主、教育工作者和工会代表合作制定的。一个机械师在任何地方接受的培训都是一样的——项目安排顺序一样,学习时间一样。这对学徒是有利的,它保证了课程的高质量,让学员学习不止一个公司的方法,以后想换工作也很方便。但是在美国,很难想象这种程度的国家参与、这样的政府、工会和公司合作水平。”Tamar Jacoby写道。

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改革者所说的“终身学习”都是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包括中国和美国。但在德国,这已经实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管理】德国学徒

奥巴马政府将一共发布高达60亿美元的学徒基金,效仿欧洲的学徒制,来满足企业想招到能操控新机器、管理新的工作流程员工的需求。

图片来源:CFP

虽然美国的就业形势在最近有所好转,目前失业率降到6%以下。但这一数字掩盖了就业市场一个深刻的、长期存在的问题——岗位与技能不匹配。最新数字显示,现在有93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但是有480万个岗位招不到人。在今后几年里,情况还会恶化。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很多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想招到能操控新机器、管理新的工作流程的员工。

为了解决这一深层次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决定:采用拿来主义,把欧洲的学徒制搬到美国来,同时满足雇主、教育机构和官员的需要。为此,奥巴马政府将发布一个规模高达1亿美元的学徒基金,在接下来的四年这一花费有望达到60亿美元。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记者Tamar Jacoby刚刚去了德国,此行他参观了德国很多大企业的学徒项目,如戴姆勒、西门子、博世的学徒项目。对于奥巴马的这一举措,他表示:“我觉得学徒制是德国特有的一棵树,正如橘生淮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但是在其他气候下,可能就不会扎根生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采取德国模式,只是可能没有那么快速和容易。”

美国有自己的学徒传统,时间也不短。但是,和大多数的职业教育一样,最近几十年来逐渐衰落,沦为对大学的痴迷的牺牲品。如今,只有不到5%的美国年轻人接受过学徒制培训,绝大多数在建筑行业。

中国的情况类似,传统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培训学校受到瞩目。中国仍需要大批制造人才,例如生产苹果手机的富士康工厂的流水线每年需要大量年轻工人加入。这些工人可以选择去蓝翔这样的职业培训学校。这所学校介绍自己是“亚洲最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学费并不便宜,两年半的汽车维修班收费为32890元。蓝翔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一切都处在摄像头监控之下。这家学校的管理者视自己的学生是“标准化产品”。

但欧洲却不一样,在德国,有60%的人接受过学徒培养,这些学徒遍布高级制造业、IT、金融和酒店业。“双轨制培养”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职业发展道路。

“双轨制培养”是学徒制的核心。在这一培养体系下,学员时间分为两部分,在职业学校上课,在公司里接受在职教育。工作实践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此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工作习惯和责任,学习公司的文化。学员们上课、实践都可以赚钱。这样的过程将持续两至四年,不同的行业所需时间不一样。雇主和雇员普遍希望双轨制培养能带来稳定的工作,对用人单位来说,学徒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库。

首先,德国学徒制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用人单位与雇员都崇尚工作实践。德国公司不会轻视参加“双轨制培养”的年轻人,不会觉得他们是差生或者失足青年。德意志银行的人事经理告诉《大西洋月刊》,“这和企业社会责任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就是需要人才”。

德国人毫不掩饰对那些称为“蓝领”的工作的尊敬。当然德国人的态度也在转变,全球化让人们对上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的兴趣更大。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学士学位的增长在破坏学徒制度。在大学和双规培养制这两种环境中,人们都认同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而美国人还在犹豫,美国认定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但是对任何和“培训”、“训练”沾边的都持怀疑态度。

“德国企业需要培训环节。”一个行业协会高管告诉《大西洋月刊》,“因为他们知道学校不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当今的高科技经济中,单单职业学校不能满足需要”。

博世公司也是这样说。“打造世界一流的柴油机配件是很难的,我们非常在意雇员的质量。”该项目的负责人解释。在博世工厂车间,一个错误可能带来百万美元的损失。所以学员们的学习速度要够快,他们得快速成长,不止学习技能,还有责任。学徒制受欢迎是有道理的。美国迪尔公司在曼海姆的工厂发布了60个职位,申请人高达3100人;在德意志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则是22,000人争夺425个职位。

其次,德国的劳资双方都觉得学徒制比短期培训的获益更大。在德国,所有的德国工厂都说,“我们不止教技术”。“在未来,拧螺丝的活就交给机器人了。”一位教育家告诉《大西洋月刊》,“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工人了,我们需要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这就要求工人要有想法,够独立,能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办事方法,并能在出现问题或有机会的时候做出一些改进。

据了解,德国公司培养一个学徒大致需要花费25000美元到80000美元。而这对别的国家的企业来说可能比较昂贵,企业将不得不从头开始设立项目,支付学费(在德国,这些是由国家出钱的),而且很多时候,要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高中和社区学院,和他们建立培训合作伙伴关系。

Tamar Jacoby发现,他们在德国参观的每一站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人问成本和投资回报率,德国人和他们说的不是投资回报率,而是对公司和社会的长期收益。“很难想象哪些注重短期财务收益的公司,能够打造我们在德国每一个工厂所见到的的内部培训中心,那里可谓完美无暇,最先进的设施,配有机器人和最新的数控模具,身穿制服的教官监督着忙碌的学员”。

德国学徒制的第三个优点是其令人惊讶的灵活性。德国的孩子10岁时就要做出选择,是上高中?进职业学校?或是两者之间?但事实证明,学院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转换职业轨迹。他们可以回到学校,或在公司的学徒制中获得工艺水平证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路可选。

此外,德国集中化的系统和国家对私企的调控作用,确保了“双轨制”的成功。“每一个经理都告诉我们,是标准的职业档案和课程保证了双轨培养的运作,而这是由联邦政府与雇主、教育工作者和工会代表合作制定的。一个机械师在任何地方接受的培训都是一样的——项目安排顺序一样,学习时间一样。这对学徒是有利的,它保证了课程的高质量,让学员学习不止一个公司的方法,以后想换工作也很方便。但是在美国,很难想象这种程度的国家参与、这样的政府、工会和公司合作水平。”Tamar Jacoby写道。

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改革者所说的“终身学习”都是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包括中国和美国。但在德国,这已经实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