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用微信进行工作沟通,你受够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用微信进行工作沟通,你受够了吗?

没有电邮的正式感,只有聊天的随意感,这让人说过的话往往不易被记住,历史消息需要被提起时,经常需要截图。遇上撕逼大战,工作群秒变斗图群,微信缓存越积越多。

作者:张嘉裕

你知道吗?  被用于E-mail的“@”这个符号,它曾经是键盘上唯一的前置标识。

可到如今,谁还在乎去聊电邮?在中国,我们更喜欢用微信!

“我是被逼的!” ,“我是被逼的!”,“我是被逼的!”...

有人坐不住了...

“ 烦烦烦,自从微信被迫变成工作沟通工具之后,大半天时间浪费在扯皮上。”

微信很“方便”,跨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让不少职场人士不受限制地聊工作,不管愿意不愿意。

可以在任何时候与团队成员沟通,甩个ppt、pdf、word文档,追着你开电话会议。

曾几何时,大家习惯了将微信作为工作沟通的主要工具,大家电脑都下个电脑版微信客户端,上班时间到,手机、电脑开始同步地流动着信息,跨屏焦虑开始了。

碎片化时间去阅读微信文章不用说,不少职场老鸟连工作时间里的沟通也变得依赖微信了。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一直在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怀着科技带来便利的梦想,不少人却感觉微信这个工具让人陷入了低效率工作沟通的现实。

微信让你工作省时了吗?

职业化程度高的职场人士,追求工作的沟通效率,要及时,要有效,少说废话。

职业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用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企业工作的品质达到一定的标准。可以说,职业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发文字让你爬楼地翻查历史消息就够了,更有甚者只会发语音。都说从来只会发语音的人是自私的人,他们可不管你有没有时间听,方不方便听。往往一两封电邮就能说清的事,现在变成了听语音、翻记录,大家再分辨几轮。

你有没有试过,团队在准备一次路演的PPT,A同事做好了一个PPT,丢群@同事;没几分钟,B同事心生新意,提了出来;又过了几分钟,C同事反问怎么可以这样做?于是讨论持续...

即时性消息,持续性关注,无法抽身,你在输入,我等你发出,他在录音,我们等着听。

有观点认为,

一个高效的沟通闭环,肯定是由一个带有极强动机的人发起和主导的,参与人贡献反馈,最后以共识的沟通结论闭环。而微信沟通,会模糊主导人,模糊参与人,模糊大家沟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电邮中的收件人、发件人、抄送人更好地界定了沟通中多方的关系和角色,电邮信息流也方便溯源问题及跟踪节点。微信难做到,那是因为,微信的最初以及目前更多的时候就是用,来,聊,天,嘛。

有人觉得没有表情都不会聊天了,这也让工作沟通的信息流被表情包、口头禅、卖卖萌、开玩笑等不严肃不正式的内容所填充着,赶集般在工作群中七嘴八舌。

这样的也就耗费了不少时间在无意义的沟通上。

微信让你工作高效了吗?

家人、朋友、同学的群可能你都有了。现在好了,参加活动,建了1群、2群、3群;会议讨论,衍生了讨论小组1、讨论小组2、讨论小组3;发起项目,又分成了小分队1、小分队2、小分队3...

一天里,你不得不面对一堆对话框消息列表的同步刷屏。好不容易埋头专注一样事情时,

旁边发现K又走过来说一句:怎么不回我微信呢?

电话那头又有一个声音:微信给你发文件内容,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说今天的每条新闻都是头条,那就没有头条了,也只会让你今日头痛。

任由微信消息轰炸你,工作信息自然难以高效传递。所谓的高效,就是要确保信息对等,能把信息完整地送达受众,并让人理解。

微信聊天窗口里往往缺乏背景信息的提示,讨论容易发散;如果2组人说2两件事情,时间线就乱套了。由于信息都是实时的时间流,不同的内容没有任何组织。往往需要频繁的加回xxx, @xxx。鸡同鸭讲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微信尚未推出引用某条消息进行回复的功能。

微信聊天窗口虽然已经推出依据指定时间搜索聊天记录的功能,但窗口内的消息历史是按照时间流组织的,用户习惯是爬楼往上翻,回顾成本很高,难以做到认真阅读理解并回复。

没有电邮的正式感,只有聊天的随意感,这让人说过的话往往不易被记住,历史消息需要被提起时,经常需要截图。遇上撕逼大战,工作群秒变斗图群,微信缓存越积越多。

如果你想逃离如此低效而不省时的工作沟通方式,那么还是:

使用电子邮件。

本文作者:张嘉裕  ,关注TMT创业、知识付费、教育信息化,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用微信进行工作沟通,你受够了吗?

没有电邮的正式感,只有聊天的随意感,这让人说过的话往往不易被记住,历史消息需要被提起时,经常需要截图。遇上撕逼大战,工作群秒变斗图群,微信缓存越积越多。

作者:张嘉裕

你知道吗?  被用于E-mail的“@”这个符号,它曾经是键盘上唯一的前置标识。

可到如今,谁还在乎去聊电邮?在中国,我们更喜欢用微信!

“我是被逼的!” ,“我是被逼的!”,“我是被逼的!”...

有人坐不住了...

“ 烦烦烦,自从微信被迫变成工作沟通工具之后,大半天时间浪费在扯皮上。”

微信很“方便”,跨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让不少职场人士不受限制地聊工作,不管愿意不愿意。

可以在任何时候与团队成员沟通,甩个ppt、pdf、word文档,追着你开电话会议。

曾几何时,大家习惯了将微信作为工作沟通的主要工具,大家电脑都下个电脑版微信客户端,上班时间到,手机、电脑开始同步地流动着信息,跨屏焦虑开始了。

碎片化时间去阅读微信文章不用说,不少职场老鸟连工作时间里的沟通也变得依赖微信了。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一直在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怀着科技带来便利的梦想,不少人却感觉微信这个工具让人陷入了低效率工作沟通的现实。

微信让你工作省时了吗?

职业化程度高的职场人士,追求工作的沟通效率,要及时,要有效,少说废话。

职业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用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企业工作的品质达到一定的标准。可以说,职业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发文字让你爬楼地翻查历史消息就够了,更有甚者只会发语音。都说从来只会发语音的人是自私的人,他们可不管你有没有时间听,方不方便听。往往一两封电邮就能说清的事,现在变成了听语音、翻记录,大家再分辨几轮。

你有没有试过,团队在准备一次路演的PPT,A同事做好了一个PPT,丢群@同事;没几分钟,B同事心生新意,提了出来;又过了几分钟,C同事反问怎么可以这样做?于是讨论持续...

即时性消息,持续性关注,无法抽身,你在输入,我等你发出,他在录音,我们等着听。

有观点认为,

一个高效的沟通闭环,肯定是由一个带有极强动机的人发起和主导的,参与人贡献反馈,最后以共识的沟通结论闭环。而微信沟通,会模糊主导人,模糊参与人,模糊大家沟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电邮中的收件人、发件人、抄送人更好地界定了沟通中多方的关系和角色,电邮信息流也方便溯源问题及跟踪节点。微信难做到,那是因为,微信的最初以及目前更多的时候就是用,来,聊,天,嘛。

有人觉得没有表情都不会聊天了,这也让工作沟通的信息流被表情包、口头禅、卖卖萌、开玩笑等不严肃不正式的内容所填充着,赶集般在工作群中七嘴八舌。

这样的也就耗费了不少时间在无意义的沟通上。

微信让你工作高效了吗?

家人、朋友、同学的群可能你都有了。现在好了,参加活动,建了1群、2群、3群;会议讨论,衍生了讨论小组1、讨论小组2、讨论小组3;发起项目,又分成了小分队1、小分队2、小分队3...

一天里,你不得不面对一堆对话框消息列表的同步刷屏。好不容易埋头专注一样事情时,

旁边发现K又走过来说一句:怎么不回我微信呢?

电话那头又有一个声音:微信给你发文件内容,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说今天的每条新闻都是头条,那就没有头条了,也只会让你今日头痛。

任由微信消息轰炸你,工作信息自然难以高效传递。所谓的高效,就是要确保信息对等,能把信息完整地送达受众,并让人理解。

微信聊天窗口里往往缺乏背景信息的提示,讨论容易发散;如果2组人说2两件事情,时间线就乱套了。由于信息都是实时的时间流,不同的内容没有任何组织。往往需要频繁的加回xxx, @xxx。鸡同鸭讲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微信尚未推出引用某条消息进行回复的功能。

微信聊天窗口虽然已经推出依据指定时间搜索聊天记录的功能,但窗口内的消息历史是按照时间流组织的,用户习惯是爬楼往上翻,回顾成本很高,难以做到认真阅读理解并回复。

没有电邮的正式感,只有聊天的随意感,这让人说过的话往往不易被记住,历史消息需要被提起时,经常需要截图。遇上撕逼大战,工作群秒变斗图群,微信缓存越积越多。

如果你想逃离如此低效而不省时的工作沟通方式,那么还是:

使用电子邮件。

本文作者:张嘉裕  ,关注TMT创业、知识付费、教育信息化,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