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多米
在人们的日常印象中,童年都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但有这样两部纪录片除了观众能够想象到的“童真童趣”外,一些人性更为真实的东西也渐次凸显,让不少成人也陷入沉思之中。
《幼儿园》关注孩子们共同的小世界——幼儿园,而《零零后》以幼儿园为起点,跨越十年时间,讲述7个生动鲜明的成长故事。
孩子身上有大人们的影子
2004年,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将镜头对准中国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记录了小班、中班、大班孩子们在14个月内的生活状态。
这部没有旁白,只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字幕交代故事背景的纪录片,从影片开头小班孩子的“第一顿饭”“第一个午觉”,到“陈志鹏通常是最后被接走的孩子”,都在最大程度上用真实影像来展现幼儿园的生活场景。
既真实,又无过多解释。观众通过看影片的过程也能最大限度地回到“童年的世界”。
影片中,有孩子们还没有学会生活自理的片段展现。闹哄哄的午饭时间,小女孩的饭菜洒了一身,小声念着“老师,泼了”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午觉睡醒,穿不上衬衫的第二支袖子,小男孩生气地把衬衫脱掉甩在床上;打针、洗澡、推头发时,总有很多孩子感到不适甚至害怕地大喊“我要跑,我要跑”。
好的儿童纪录片,需要在拍摄前放弃对童年理所当然的想象。拍摄者把三脚架放低,认真去观察孩子们的世界,倾听每个儿童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塑造一部“单纯”“快乐”“无忧无虑”的儿童题材电影。
带着这样的理念和尊重拍摄出来的纪录片《幼儿园》,让观众能够从孩子们一个个不经意的举动之间,从一次次“小大人”似的发言中感受到熟悉与共鸣。
纪录片的开场讲:“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影片中,有的孩子一直在数着日子,“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了!”有的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捂着小脸郁闷地说“心里好烦”。也有孩子不停地开门,向窗外望……期待周末的心情和似乎大人们无异。
幼儿园中,争吵、打闹的画面总会有很多,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了语言上的攻击和排挤,对同桌瞪眼大喊“你莫挨着我坐”,转脸又对别人笑着说“看到都心里在烦是吧”。人性最初的样子似乎还很难做下定论。
影片中不时穿插单独的采访画面,关于课外班、新闻、足球各种话题,孩子们的回答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说到“爱”的话题,孩子们都露出害羞的表情,想要快点结束采访。
而说到“恨”,孩子们的反应让B站上的观众们开始了更深的思考。有的孩子说“有一回我(恨日本人)恨得流鼻血”,因为“他们原来到这里来做坏事”;有的孩子说日本人“不全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是日本人里最坏的那部分”;当拍摄组问“长大后对恨的人会采取什么行动”时,一个原本坚定的对日本人“都恨”的孩子,放缓语气说“打别人,啧,这就是个难题”……几句问答之后,小孩子发现的困惑和问题,其实也并不是每个成年人都能给出坚定理智的答案。
“独一无二”的成长
如果说《幼儿园》的拍摄更加偏重于人群特点,展现幼儿园“小社会”的众生相;那么2017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零零后》则归纳出五个主题,走进七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揣摩、谈论他们每个行动背后的含义。另外,《零零后》的导演对同意拍摄的几个孩子进行了回访,所以纪录片中的每个故事都包含着十年时光的跨度,展现了他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
幼儿园里有个孩子古灵精怪,会扔掉别人的足球和鞋子,会为了做饭点燃面条。“这是对世界空间的探索”,幼儿园老师给了他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这个小孩名叫锡坤,由辞职在家的母亲专心照顾,母亲的态度非常谨慎,一直担心孩子不能全面发展。进入小学后,锡坤喜欢上了科学实验,但母亲怕他性格太闷,就引导他学会了魔术,之后母亲又怕锡坤脱离人群,给他报名了夏令营……零零后的孩子,依然在面对父母出于好心的过度干涉。面对镜头,锡坤与母亲对话,说自己需要的就是“你离开我”。
上了中学的萌萌,与父母的关系非常淡漠,不再是那个曾在幼儿园哭着找爸爸的小女孩。两年前,妹妹的出生改变了家庭的气氛,处于青春期的萌萌受到父母的忽视。回望过往的时光,妈妈眼眶湿润,爸爸也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许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二胎政策开放后,年纪较大的孩子也需要同样多的爱与关注。
曾经一起上幼儿园的梁昊天和刘嘉阳,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小时候,梁昊天性格内向敏感,难以融入集体活动,刘嘉阳却一呼百应,深受小朋友喜爱。在小升初阶段,梁昊天回归传统应试教育,刘嘉阳则选择留学海外。父子关系的处理和留学路上的坎坷,分别成为这两个“零零后”的青春期烦恼。
一一从幼儿园开始,就打定主意要独立生活,总是慢悠悠地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面对老师让她交朋友的建议,她却有主见地说“我有权利这样”。十年后的她对性格和社会关系有着清晰独立的见解,还很佩服小时候坚持原则的自己。一一对性格的理解和思考其实很有启发意义,她坚持自我的勇气甚至会让成年的观众自愧不如。
对待“朋友”这件事,幼儿园的辰辰每天等待一个朋友的到来,有他陪伴才有信心进入教室;乐乐则非常主动,想到各种办法融入自己喜欢的朋友圈子。十年后,辰辰希望远离人类,做一个亲近动物的野外探险家;想要留学美国的乐乐面临着与朋友的分离。两人的故事展现了“友情”话题下迥然不同的两个侧面。
纪录片《零零后》的每个独立故事各自讲述着不同的现象和价值观。其实整体来看,观众可以感受到一条最重要的信息——对于教育尊重多样性的呼唤。导演张同道曾在采访中表示,拍摄影片后自己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的方法无所谓对错,其标准应该是这个方法与孩子是否契合,核心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
《零零后》中孩子与家长所面临的这些困境,一方面具有时代发展的独特烙印,另一方面,它们在本质上却不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父母的干涉程度,独处还是群居,选择怎样的体制环境……这些是每个年代的孩子都可能经历过的思考。纪录片《零零后》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这个时代整体关于尊重多元、关于成长方式有怎样的进步,而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依然存在的教育难题还需要耐心的关注和解决。
通过两部儿童纪录片,有些人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有些人开始思考人性本真和人生选择,在纪录片导演的努力下,观众也开始反思教育问题。
童年是人生的起点,每份人生脉络都是从童年就展现出的性格侧面和经历开始逐渐清晰,去往不同的方向。关于教育、人性和成长,儿童题材纪录片还有更多内容可以挖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