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做金融”的京东金融,接下来的“故事”如何讲下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做金融”的京东金融,接下来的“故事”如何讲下去?

Fintech公司,落脚点到底是fin,还是tech?

近日,有关京东金融“不做金融”的传闻甚嚣尘上,多家媒体纷纷作出自己的揣测。

掌链传媒记者对此联系到京东金融,对方并未作出明确回应,只是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近期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接受别家媒体采访的速记内容,并称,“目前有关我们不做金融的传闻,大多是根据该采访内容做出的过度解读。”

那么,京东“不做金融”到底是误会,还是真的要转型了?

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

我们都知道,京东之所以做金融的业务,其主要原因是背靠着京东集团超过2.4亿的活跃用户,大量的数据资源为金融业务提供了充足的流量。

基于这样的市场基础,京东金融开始借力科技,去覆盖到更多有金融需求的用户。

首先,上游大量的供应商基础,可以让京东金融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于是京东金融就有了京保贝、京小贷、动产融资等金融产品。

其次,下游大量的消费者增量,京东金融便顺利开发出京白条、金条等消费供应链金融产品。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

“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做金融而做金融,而是基于用户的需求,从整体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而设计的一个板块。”陈生强强调。

但是,慢慢的京东金融发现,这个模式到底对未来是否是最优的模式?另外,对这个行业是否是最有价值的。

于是,陈生强从金融行业本质开始思考。

“金融的规模增长是跟它的净资本相关的,不能无限杠杆,它的天花板是来源于它的净资本,而不是科技,科技是可以让它的净资本可以更有效地运用。但规模决定了它的净资本。”此时,陈生强意识到,最好的方式是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

科技与传统金融融合是趋势

Fintech公司,落脚点到底是fin,还是tech?

“ 科技公司,更多的应该注重如何用科技手段帮助传统企业提高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业内相关专家对掌链记者说,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应该和科技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这是金融业未来的趋势。

再来看看传统金融机构方面,他们只服务于一定的区间,金融产品设计也是针对大企业、国有大企业、上市公司以及高净值的人群。

“银行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从成本结构上来看,如果金融机构做普惠金融,那肯定是做一单,赔一单的。”以上专家表示。

而京东金融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对用户的洞察、对金融的理解以及善用新的模式去做好风险定价。“我们的成本几乎等于零。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审批人员,我们没有信贷审批人员,就可以实现几秒钟放款。”陈生强坦言。

“京东金融也好、蚂蚁金服也好,我认为他们必须转型,否则前景堪忧,这是自金融面临的共同问题。”海尔供应链金融总监杨红星对掌链记者分析说,首先企业自身可用于放贷的现金流有限。其次,自金融自己成本高。第三,企业自身体量很有限。

牌照是防守而非进攻

但目前京东金融也好、蚂蚁金服也好,他们已经获得了多块金融牌照,如果就此放弃“直接”做金融,是否很可惜呢?而且,金融牌照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说“一牌难求”,想从事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理财、保险的金融平台这可是敲门砖。

对于,已经获得相关牌照的京东金融而言,到底是如何想的?

对此,陈生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牌照是防守而非进攻。另外,我们并没有放弃获取各类牌照的努力。”

京东金融APP开通刷脸支付(图片来源:中新网)

但陈生强也表示,金融业务就应该放到金融机构,放到牌照里面去做,科技公司应该去做科技的事情,而不是说科技公司去做过多的金融业务。

从陈生强上述的逻辑来看,京东金融虽然叫金融,但并不是一个金融机构,以后也不干金融机构的事了?放弃了做金融闭环生态了?

对此,以上专家猜测,这里说的“放弃”,并不是说京东金融接下来只做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商,毕竟如果只靠服务性收入是支撑不住整个京东金融的,而且如果没有一线的金融业务经验,科技类公司很难真正具备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

京东金融的“故事”今后这样继续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更愿意去服务传统的金融机构,而不是说我们在获得金融牌照后,去颠覆掉传统的金融机构。我们跟金融机构共同去设计产品,不存在强买强卖,排他关系。”

首先,我们会把原有的金融业务不断地转给金融机构。其次,我们会把现有的整体全链条输出给金融机构,包括用户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客户的体验上面的能力。第三,我们缺的能力,会联合相关公司一起去为金融机构服务。

的确,如果京东金融把自身定位于科技公司,那过多的去做金融业务,在金融业强监管的大趋势下,实际上对于整个系统性的风险也是不利的。

如果,企业自身业务很快到达天花板,故事就讲不下去了,要讲下去就得社会化,杨红星进一步分析,“首先价格要有竞争力,无论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想要社会化,那就不能复制原有生态圈的模式。即便获得再多牌照都没用,此时,选择在自营业务基础上,与银行合作是明智之举。”

(掌链全媒体记者 杨云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做金融”的京东金融,接下来的“故事”如何讲下去?

Fintech公司,落脚点到底是fin,还是tech?

近日,有关京东金融“不做金融”的传闻甚嚣尘上,多家媒体纷纷作出自己的揣测。

掌链传媒记者对此联系到京东金融,对方并未作出明确回应,只是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近期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接受别家媒体采访的速记内容,并称,“目前有关我们不做金融的传闻,大多是根据该采访内容做出的过度解读。”

那么,京东“不做金融”到底是误会,还是真的要转型了?

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

我们都知道,京东之所以做金融的业务,其主要原因是背靠着京东集团超过2.4亿的活跃用户,大量的数据资源为金融业务提供了充足的流量。

基于这样的市场基础,京东金融开始借力科技,去覆盖到更多有金融需求的用户。

首先,上游大量的供应商基础,可以让京东金融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于是京东金融就有了京保贝、京小贷、动产融资等金融产品。

其次,下游大量的消费者增量,京东金融便顺利开发出京白条、金条等消费供应链金融产品。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

“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做金融而做金融,而是基于用户的需求,从整体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而设计的一个板块。”陈生强强调。

但是,慢慢的京东金融发现,这个模式到底对未来是否是最优的模式?另外,对这个行业是否是最有价值的。

于是,陈生强从金融行业本质开始思考。

“金融的规模增长是跟它的净资本相关的,不能无限杠杆,它的天花板是来源于它的净资本,而不是科技,科技是可以让它的净资本可以更有效地运用。但规模决定了它的净资本。”此时,陈生强意识到,最好的方式是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

科技与传统金融融合是趋势

Fintech公司,落脚点到底是fin,还是tech?

“ 科技公司,更多的应该注重如何用科技手段帮助传统企业提高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业内相关专家对掌链记者说,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应该和科技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这是金融业未来的趋势。

再来看看传统金融机构方面,他们只服务于一定的区间,金融产品设计也是针对大企业、国有大企业、上市公司以及高净值的人群。

“银行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从成本结构上来看,如果金融机构做普惠金融,那肯定是做一单,赔一单的。”以上专家表示。

而京东金融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对用户的洞察、对金融的理解以及善用新的模式去做好风险定价。“我们的成本几乎等于零。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审批人员,我们没有信贷审批人员,就可以实现几秒钟放款。”陈生强坦言。

“京东金融也好、蚂蚁金服也好,我认为他们必须转型,否则前景堪忧,这是自金融面临的共同问题。”海尔供应链金融总监杨红星对掌链记者分析说,首先企业自身可用于放贷的现金流有限。其次,自金融自己成本高。第三,企业自身体量很有限。

牌照是防守而非进攻

但目前京东金融也好、蚂蚁金服也好,他们已经获得了多块金融牌照,如果就此放弃“直接”做金融,是否很可惜呢?而且,金融牌照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说“一牌难求”,想从事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理财、保险的金融平台这可是敲门砖。

对于,已经获得相关牌照的京东金融而言,到底是如何想的?

对此,陈生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牌照是防守而非进攻。另外,我们并没有放弃获取各类牌照的努力。”

京东金融APP开通刷脸支付(图片来源:中新网)

但陈生强也表示,金融业务就应该放到金融机构,放到牌照里面去做,科技公司应该去做科技的事情,而不是说科技公司去做过多的金融业务。

从陈生强上述的逻辑来看,京东金融虽然叫金融,但并不是一个金融机构,以后也不干金融机构的事了?放弃了做金融闭环生态了?

对此,以上专家猜测,这里说的“放弃”,并不是说京东金融接下来只做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商,毕竟如果只靠服务性收入是支撑不住整个京东金融的,而且如果没有一线的金融业务经验,科技类公司很难真正具备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

京东金融的“故事”今后这样继续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更愿意去服务传统的金融机构,而不是说我们在获得金融牌照后,去颠覆掉传统的金融机构。我们跟金融机构共同去设计产品,不存在强买强卖,排他关系。”

首先,我们会把原有的金融业务不断地转给金融机构。其次,我们会把现有的整体全链条输出给金融机构,包括用户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客户的体验上面的能力。第三,我们缺的能力,会联合相关公司一起去为金融机构服务。

的确,如果京东金融把自身定位于科技公司,那过多的去做金融业务,在金融业强监管的大趋势下,实际上对于整个系统性的风险也是不利的。

如果,企业自身业务很快到达天花板,故事就讲不下去了,要讲下去就得社会化,杨红星进一步分析,“首先价格要有竞争力,无论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想要社会化,那就不能复制原有生态圈的模式。即便获得再多牌照都没用,此时,选择在自营业务基础上,与银行合作是明智之举。”

(掌链全媒体记者 杨云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