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零售物业投资哪里强?上海居首 沈阳风险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零售物业投资哪里强?上海居首 沈阳风险高

上海、北京和杭州为零售物业的最佳投资目的地,沈阳和无锡等二线城市则被划入高风险行列。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近日发布《中国物业投资指南之零售物业篇》报告,对中国17个城市零售物业的投资风险和收益评分。上海、北京和杭州为零售物业的最佳投资目的地,沈阳和无锡等二线城市则被划入高风险行列。

中国市场对全球零售商仍有强大吸引力。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进驻零售商数量排名中,中国位列第三。而在全球最热衷建设购物中心的十个城市中,中国占了8个。

这其中,上海以在建购物中心330万平方米位列全球第一。但对沈阳等城市来说,新增供应已经成为沉重压力——沈阳零售物业市场整体空置率为19.1%,部分已经高达40%,但是依然有超过10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在建。

同时,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重视布局网络渠道。在奢侈品发展放缓的同时,轻奢侈品和中端餐饮品牌的扩张势头却很积极。购物中心方面为了提升人流量,更加注重体验性元素,生活形态消费渐成主流。

作为时尚之都,上海在2014年成为Old Navy、Abercrombie & Fitch、M&M’s等国际品牌登陆中国的第一站。爱马仕、Prada等国际奢侈品品牌的门店数则达到30个;H&M、优衣库、ZARA这样的快时尚品牌门店总数达到83,均是全国最高。

上海零售物业市场正呈现供需两旺、租金稳步增长的态势,零售市场空置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下,核心商圈租金逐年攀升,年复合增长率达7.9%。

与此同时,上海零售物业市场交易也很活跃。根据世邦魏理仕的统计,2005至2013年间,上海大宗零售物业(仅包括成交额为1000万美元以上的纯零售物业大宗成交)投资交易额高达345亿元 ,占到同期17个监测城市交易总量的31.6%,位列榜首。

表现更惊人的是上海的次级商圈。2010至2013年间,次级商圈规模增长67.1%,较核心商圈高46.6个百分点;同时次级商圈空置率由2010年初的15.0%降至2013年末的11.3%。世邦魏理仕预计上海的“去中心化“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未来三年,80%的新增优质零售物业将来自次级商圈——五角场、大宁、莘庄等成熟次级商圈和真如、七宝、虹桥商务区等新兴次级商圈都将继续发展。

与上海的去中心化不同,北京的零售市场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其80%的零售物业分散在各个次级商圈,这一数字为中国七大城市最高。

北京零售物业的增值潜力主要来自于被压抑的高端消费人群。北京高净值人群为49万,为全国之最。这些消费能力被反腐风潮压制,但是依然坚挺。3月起,在高端消费的自用需求支持下,北京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重新恢复到10%左右。

世邦魏理仕将杭州评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第三名。杭州零售物业空置率只有1.7%,为全国最低,而且零售物业出现了供应稀缺的情况,物业存量为100万平米,为17个城市最低。

受益于旅游产业,杭州的消费能力极强,国际品牌渗透度和奢侈品开店数量均为国内二线城市之首,仅仅落后于上海和北京。但是杭州零售物业市场流动性较差,使得投资风险较高。流动性差一方面是因为优质零售物业市场规模较小,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较少,另一方面,优质物业集中在银泰、杭大等本地巨头手中,而浙商之间惯于资金拆借和互相持股。

成都被联合利华称为“消费第四城”。成都人“自用型”奢侈品消费习惯也让一线奢侈品纷纷入驻,门店数量超过了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同时,新进驻的年轻品牌也青睐成都,快时尚指标的得分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截至2014年6月份,成都优质商业的空置率仅为7.6%。未来大量的新增供应将带给成都零售商业市场更进一步的挑战,世邦魏理仕统计数据表明,成都目前在建的购物中心总量为320万平方米,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上海的330万平方米;而截至2017年底,成都将有约390万平方米的优质商业面积新建入市,其中超过75%新增供应来自次级商圈。更多的新兴商圈将于未来两三年逐渐崛起。

深圳是唯一没有进入世邦魏理仕排名前四名的一线城市。尽管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之首,消费能力也名列前茅,但由于毗邻香港,有相当一部分消费特别是高端消费已外流香港,深圳的一线奢侈品门店数量仅为北京上海的五分之一左右。

另一方面,深圳现有的人均商业面积约为上海及杭州的两倍,在一线城市中位居第二。未来三年,深圳新增加的商业建筑面积将超过200万平方米,商场运营者的招商能力及市场零售租金将备受考验。最后,深圳个人投资者在深圳零售物业市场相对活跃,市场交易主要由散售为主,直接导致了大宗交易活动极不活跃。

沈阳拥有东北最大体量的零售物业市场。奢侈品和快时尚品牌都发展良好。但是,截止到2014年第二季度,沈阳零售物业市场整体空置率为19.1%,空置率处于较高水平。

沈阳的零售物业市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本地消费者倾向于在百货商店进行零售类消费,而在购物中心倾向于餐饮娱乐等非零售业态的消费,购物中心的零售疲软。其次,众多物业项目分布过于集中,仍处于同质化竞争中,缺乏主题。第三,部分开发商运营经验不足,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已开业的购物中心中,缺少运营经验的开发商的体量占到总体的45%,他们手中的空置物业占到总体的8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零售物业投资哪里强?上海居首 沈阳风险高

上海、北京和杭州为零售物业的最佳投资目的地,沈阳和无锡等二线城市则被划入高风险行列。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近日发布《中国物业投资指南之零售物业篇》报告,对中国17个城市零售物业的投资风险和收益评分。上海、北京和杭州为零售物业的最佳投资目的地,沈阳和无锡等二线城市则被划入高风险行列。

中国市场对全球零售商仍有强大吸引力。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进驻零售商数量排名中,中国位列第三。而在全球最热衷建设购物中心的十个城市中,中国占了8个。

这其中,上海以在建购物中心330万平方米位列全球第一。但对沈阳等城市来说,新增供应已经成为沉重压力——沈阳零售物业市场整体空置率为19.1%,部分已经高达40%,但是依然有超过10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在建。

同时,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重视布局网络渠道。在奢侈品发展放缓的同时,轻奢侈品和中端餐饮品牌的扩张势头却很积极。购物中心方面为了提升人流量,更加注重体验性元素,生活形态消费渐成主流。

作为时尚之都,上海在2014年成为Old Navy、Abercrombie & Fitch、M&M’s等国际品牌登陆中国的第一站。爱马仕、Prada等国际奢侈品品牌的门店数则达到30个;H&M、优衣库、ZARA这样的快时尚品牌门店总数达到83,均是全国最高。

上海零售物业市场正呈现供需两旺、租金稳步增长的态势,零售市场空置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下,核心商圈租金逐年攀升,年复合增长率达7.9%。

与此同时,上海零售物业市场交易也很活跃。根据世邦魏理仕的统计,2005至2013年间,上海大宗零售物业(仅包括成交额为1000万美元以上的纯零售物业大宗成交)投资交易额高达345亿元 ,占到同期17个监测城市交易总量的31.6%,位列榜首。

表现更惊人的是上海的次级商圈。2010至2013年间,次级商圈规模增长67.1%,较核心商圈高46.6个百分点;同时次级商圈空置率由2010年初的15.0%降至2013年末的11.3%。世邦魏理仕预计上海的“去中心化“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未来三年,80%的新增优质零售物业将来自次级商圈——五角场、大宁、莘庄等成熟次级商圈和真如、七宝、虹桥商务区等新兴次级商圈都将继续发展。

与上海的去中心化不同,北京的零售市场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其80%的零售物业分散在各个次级商圈,这一数字为中国七大城市最高。

北京零售物业的增值潜力主要来自于被压抑的高端消费人群。北京高净值人群为49万,为全国之最。这些消费能力被反腐风潮压制,但是依然坚挺。3月起,在高端消费的自用需求支持下,北京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重新恢复到10%左右。

世邦魏理仕将杭州评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第三名。杭州零售物业空置率只有1.7%,为全国最低,而且零售物业出现了供应稀缺的情况,物业存量为100万平米,为17个城市最低。

受益于旅游产业,杭州的消费能力极强,国际品牌渗透度和奢侈品开店数量均为国内二线城市之首,仅仅落后于上海和北京。但是杭州零售物业市场流动性较差,使得投资风险较高。流动性差一方面是因为优质零售物业市场规模较小,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较少,另一方面,优质物业集中在银泰、杭大等本地巨头手中,而浙商之间惯于资金拆借和互相持股。

成都被联合利华称为“消费第四城”。成都人“自用型”奢侈品消费习惯也让一线奢侈品纷纷入驻,门店数量超过了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同时,新进驻的年轻品牌也青睐成都,快时尚指标的得分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截至2014年6月份,成都优质商业的空置率仅为7.6%。未来大量的新增供应将带给成都零售商业市场更进一步的挑战,世邦魏理仕统计数据表明,成都目前在建的购物中心总量为320万平方米,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上海的330万平方米;而截至2017年底,成都将有约390万平方米的优质商业面积新建入市,其中超过75%新增供应来自次级商圈。更多的新兴商圈将于未来两三年逐渐崛起。

深圳是唯一没有进入世邦魏理仕排名前四名的一线城市。尽管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之首,消费能力也名列前茅,但由于毗邻香港,有相当一部分消费特别是高端消费已外流香港,深圳的一线奢侈品门店数量仅为北京上海的五分之一左右。

另一方面,深圳现有的人均商业面积约为上海及杭州的两倍,在一线城市中位居第二。未来三年,深圳新增加的商业建筑面积将超过200万平方米,商场运营者的招商能力及市场零售租金将备受考验。最后,深圳个人投资者在深圳零售物业市场相对活跃,市场交易主要由散售为主,直接导致了大宗交易活动极不活跃。

沈阳拥有东北最大体量的零售物业市场。奢侈品和快时尚品牌都发展良好。但是,截止到2014年第二季度,沈阳零售物业市场整体空置率为19.1%,空置率处于较高水平。

沈阳的零售物业市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本地消费者倾向于在百货商店进行零售类消费,而在购物中心倾向于餐饮娱乐等非零售业态的消费,购物中心的零售疲软。其次,众多物业项目分布过于集中,仍处于同质化竞争中,缺乏主题。第三,部分开发商运营经验不足,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已开业的购物中心中,缺少运营经验的开发商的体量占到总体的45%,他们手中的空置物业占到总体的8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