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开复:五年后,中国在AI某方面可以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开复:五年后,中国在AI某方面可以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在人工智能方面,李开复认为,今天肯定还是美国比较强,但五年后中国除了在商业化应用比较慢,其他方面都可以赶超美国。所以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昨日(4月25日)创新工场宣布完成第四期美元风险投资基金的超额募集,总规模为5亿美元。此轮募资完成后,创新工场共管理6支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10亿人民币。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的新定位是:一家VC+AI的机构。

李开复

在“2018中国天使投资人大会”上,李开复发表了“创业大国的崛起”的主题演讲,提及了VC+AI的独特打法,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中国创业模式与美国创业模式的区别、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机会等话题的理解。

李开复表示,BAT创造的价值非常大,可以提供流量、入口、合作、变现、内部的数据等等,在这个时代VC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独特打法,而创新工场的独特打法就是深度的VC+AI。因为他们最早布局AI,这是一大优势,另外,建立了百人规模的AI工程院团队,可以帮他们投资的公司做AI+,把数据激活。

他认为,AI公司基本上to B的孵化起来要很有耐心,VC+AI的打法需要AI了解者来做会更好。

说起中美创业区别,他表示,美国喜欢轻盈的模式,中国喜欢重的模式。美国相信越轻越好,做的是突破式创新,他们相信当技术够牛的时候,一个公司、一个品牌、一个平台就可以征服全世界,但这样也会导致他们选择性失明,看不到另外可能的创新、创业崛起的机会。而中国觉得很轻的公司随时会被拷贝,所以做的模式很重。

李开复指出,中国的创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鉴美国模式,当VC投每个案子的时候,都会问创业者对标的是美国哪家公司。第二阶段是借鉴美国模式并且成功反超。第三阶段是中国本土创新,出现了头条、快手、摩拜等公司。第四阶段是中国模式走向世界。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中国和美国瓜分的,中国的模式会是以联盟的模式,美国还是以巨大平台的模式。”他说。

在人工智能方面,李开复认为,今天肯定还是美国比较强,但五年后中国除了在商业化应用比较慢,其他方面都可以赶超美国。所以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以下为李开复演讲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李开复:

宇宙开始裂变

我是70年代到了美国,90年代到了硅谷,所以我见证了硅谷的成长,也见证了硅谷的奇迹,1998年回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做创新工场,也见证了中国创业的崛起。

今天回顾过去我们感受到非常大的震撼,而且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如果你是一个硅谷人,你会认为世界、宇宙还是围绕着你旋转,因为从Wintel(Windows Intel)的时代,没有一个系统是不用Wintel的,或许美国的平台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占有率,但是80%、90%是有的。

一直到过去十年来这个宇宙突然就裂变了,为什么会裂变呢?一方面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由,大家都知道中国巨大的市场有这么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从来没有见证过的良好循环,一个巨大的市场验证的高回报吸引了VC,而且不止是VC,还有其他造就了一批高执行力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非常勤奋努力的迅速迭代了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这些世界级的公司经过世界最剧烈的竞争环境,而且是必须发明了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刚才谈到的美团和他们最近收购的摩拜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这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又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垂直的应用,增加了市场的用户,来达到了第一批中国的市场红利,第二批市场红利、第三批市场红利,带来更多的投资人、基金回报高执行力的创业者,带来世界级公司,带来更多的竞争和更多的产品,这是它的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中间不可不提的是非常积极的中国的科技政策,是帮助推动了整个循环。这个循环造成什么样的裂变呢?是从美国角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裂变。今天99%的美国人并不知道这个裂变已经发生,今天在座2/3的人已经知道,但是可能没系统性的想这个事情。

美国创业模式VS中国创业模式

我在美国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做的是突破式创新,要做技术型的公司,最好是一小批人做轻盈的公司,而且是使命导向的公司,你想想硅谷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听的是每天改变世界,这是为什么像谷歌这样的公司不肯妥协它是整合世界的信息这样一个目标,而它不会说怎么样能够赚更多钱来发展我的市场。

首先我是有信仰的、是有技术的、是有平台的,而且他们非常相信当你技术够牛的时候,你这一个公司、一个品牌、一个平台就征服了全世界,包括了你的技术平台。他们认为美国既然是宇宙的中心,别的国家就像殖民地一样的,他们该用我们的系统,那这个系统品牌一定是美国公司。比如说有人问我中国应该怎么做,我说你中国找个合作公司,他马上脸色就变了,他说不是,这不是我的理想、不是我的使命,也不是我的全球平台。这一批人带来的技术和思维一方面就是他们成功的所有理想,是让我们非常尊敬的,但是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双刃剑。因为这些事情造成他选择性的失明,看不到另外的可能的创新、创业的崛起的机会。所以在这个时候中国把握了这样一个循环,发展出了中国模式。

一直到今天,我在美国,比如说有一个美国硅谷特别顶尖的创业者,每次看他就说要不要在中国投项目,他说不投,什么时候去中国,不去,这辈子什么时候去?不去,为什么不去?硅谷的项目都投不过来。这种傲慢必然决定了我们平行宇宙的崛起要跟美国一比上下。

中国模式是什么呢?我们不是那么在乎突破式创新,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别人的想法融合起来、迭代起来,曾经叫做山寨,也曾经叫做微创新,也曾经被叫快速的用市场的敏感度和回馈迭代你的产品越做越好。对用户有非常大的尊敬,做非常好的产品,以应用为导向、以数据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这样的非常务实的创业方式。

而美国喜欢轻盈的模式,中国喜欢重的模式。美国人相信做的越轻越好,因为代表技术、品牌很牛,用户吸引力很强。在中国我们觉得一个很轻的公司随时可以被拷贝、随时进入价格战、随时被打倒,所以模式做的非常重。配送都是我来做,效率做的最高,没有人能够拷贝我的模式,让我的资本用的最多,没有人能够融到一样多的钱,完全相反的思维。

中国曾经是美国科技的殖民地,我们非常了解一个本土公司希望本土化,不想拿一个美国平台汉化一下就了事。所以中国本地化的做法可以看到,现在滴滴,腾讯系、阿里系他们全球化的打法不是说你们统统都要用微信、统统都要用滴滴的APP,而是说我们可以提供资金、提供技术跟本土合作。这个模式我觉得现在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裂变的开始。

再深的去看,它带来的是非常核心的是中国市场竞争非常剧烈,造成每一个公司必须想别人要来打倒我怎么办?所以滴滴和快的合并,然后又来了Uber,你总觉得有人抢你的生意,商业模式不断地变化,不变就惨了。看看美国很多的网站,这些年美国的公司做了多少次迭代了,压力大强迫自己把午餐吃掉,要不然别人会吃你的午餐。

中国创业经历的四个阶段

滴滴融资200亿,所以超越Uber,而且不惧辛苦。种种理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走了四步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借鉴美国模式,当时每一个VC投案子的时候会说美国对标的公司是谁,意味着你要山寨谁,如果你讲不出来就拿不到钱,这种日子很多在座的不记得了,但差不多就是十年八年左右。如果我们迭代这个产品,说不定可以把它做的更好,用美国的点子作为灵感,不断迭代用户的需求,所以今天微博做的比Twitter好。因为我们市场够大,大家要挖掘新的机会,所以头条、快手、摩拜都是很好的例子,已经被国外抄袭,抄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走向海外的模式。

从最上面看Facebook在抄我们的产品了,本土公司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和运营打造我们自己的模式,美国很多公司缺乏弹性是他们非常致命的地方。腾讯系、阿里系、今日头条系已经走出世界了,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中国和美国瓜分的。中国的模式会是以联盟的模式,美国还是以巨大平台的模式。每一个市场都在细分,我们看到微信社交是不是一统天下了?居然又出了一个头条、出了一个快手。当我们看到优酷很厉害的时候又出了爱奇异、腾讯视频,他们很牛的时候又出了秒拍、抖音。我们是不断地迭代、进步,最后还有政府的强补助,政府最英明的措施是引导基金,因为给了VC的权利选择项目,然后来扩大。

所以我们做一个对比,中国跟美国的公司,类似公司的估值差不多已经1:1了。

比如我们看移动支付,这是巨大的力量,不要认为只是帮助腾讯和阿里,微信支付的力量给中国带来几个大的改变。第一是因为它的方便性,它的支付会把整个中国从一个储存的国家变成一个消费的国家,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像美国信用卡的时候是一样的,这个会更快速。美国人觉得我们不愿意买音乐,乔布斯说音乐九毛九就可以了,但这个不是音乐九毛九。所有的金钱交易按一个纽就可以达到,这是特别巨大的,而且是超级创业的厉害。

五年前创业总是想着把流量做起来,总有一天知道怎么赚钱,现在马上就可以赚钱了。中国未来有一大批创业公司第一年甚至第一个月就开始盈利了,这个过去我们是不可想象的,这是特别巨大的。

另外一个特别巨大的利好就是大量的数据,现在的数据是美国的3倍,但是看移动支付我们是50倍,外卖是10倍。这个巨大的数量除了变成市场的驱动器,让我们更好的获取用户、更好的获取资金赚钱,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它是人工智能的燃料,人工智能是需要用标注的数据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很多人都认为人工智能的第一波萌芽期都是以技术为主,但是今天当我们有大量海量的数据,而且人工智能开始被普及,甚至平台化的时候是以应用为主而数据为王。谁有最大量的数据谁就会赢。

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我认为有四种人工智能,第一种叫做互联网人工智能,用互联网收集大量的数据,比如像BAT、今日头条所做的事情;第二种是商业化的人工智能,比如说帮助银行、保险去把已有的数据转换成商业的价值;第三波是我们认为实体世界的智能化,加上摄像头、音响,我们可以做无人商店、天猫精灵,它可以进入你的家庭,可以听跟看你在做什么,用这个过去没有被捕捉的数据产生新的应用和价值。第四波最厉害的是全自动智能化,刚才谭主任(谭铁牛)演示的自动驾驶、自动机器人,当一台机器动的时候,能做决策和策划的时候会有新的应用出来。

这四波浪潮每一波都是和移动互联网一样大的巨大机会,今天不讲细节,讲裂变。到底美国和中国AI谁比较强,我们看到太多人辩论了,今天肯定还是美国人比较强,但是五年以后中国除了在商业的应用会比较慢,因为商业应用需要数据仓库,中国的数据仓库和企业级的应用还不如美国发展的好。除了这一点之外,其它的都应该可以全方面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所以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主导的平行宇宙中间的核心是刚才讲的循环,再加上了一个很特殊的海外扩张,是考虑到别的国家的本地化和尊严,加上支付优势,我觉得美国五年也赶不上,因为信用卡的力量太强大了,人工智能再加上海量数据,这些让我们的平行宇宙可以扩张的超过美国。

VC+AI:创新工场的独特打法

创新工场在这样一个十年的伟大的周期里面,我们自己也做了很多思考,也做了很多改变,我们九年前成立的时候是一个最早的机构化天使,一定程度上也是和真格、和其它的好朋友们一起催化了早期投资的生态。但今天我们大部分投资其实已经接近早中期了,ABC轮我们都会投,可以看到我们的募资也是不断增加,现在管理一共110亿的人民币,所以更应该称我们为VC,但我们还是会投天使的项目。但是VC的打法并没有忘记我们原来的初心,我们还是非常爱我们的创业者,尽我们一切能力提供我们的服务。

我们认为在BAT强大的过程中,即便做了VC也不稳妥,因为BAT创造的价值超级大,他们可以提供流量、入口、合作、变现、内部的数据等等,在这个AI时代我们做VC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独特打法。我们独特打法就是决定着深度的VC+AI。我们是最早布局AI,作为AI投资人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另外,除了我们的投资机构我们建立了一百人规模的AI工程院团队,他们全是AI科学家和工程师,用这个力量帮助我们投资的所有公司扶持他们做AI+,来帮助他们把数据能够激活。所以现在有很多很大量数据的公司跟我们合作,另外我们也会做我们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

中国走向AI大国平行宇宙最欠缺的是教育,各位在香港读书的比较幸运,因为这边AI教育是世界顶级的,国内虽然前三五名做的很好,但是前一百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做了很多公益帮助提升AI的教育。我们也希望能够再回到我们的初心,在AI领域也可以孵化出非常少数的公司。因为AI的公司基本上To B的公司,孵化起来要很有耐心,用这种打法我们认为我们成为独特的AI了解者会做的更好。

给香港创业的建议

给香港的几个建议,很多好话都比较容易说,说一点有建设批评性的,希望大家不介意。关于策略,我今天讲世界会有两个平行宇宙,只有大宇宙大世界才有未来,在座如果有香港创业者说先把香港的做好再过两年考虑内地市场,这是没有戏的,不可能成为大公司的,第一天就要考虑大市场。

第二,有关金融,香港的天使开始萌芽了,但是顶级的VC还非常非常重要。世界上最顶级的VC就是在美国和中国内地,香港应该需要吸引这样一批人,就像当年沈南鹏被吸引回到中国内地去。如果我们认为中国内地是最近的市场的话,应该要能够吸引几个中国内地的VC真的是落地在香港,不止是拿一个身份证,是真的在这边干过投资的。

最后,谈到人才,人才是香港巨大的优势,有四五所亚洲顶级的工程学校,在AI时代这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香港对人才的政策还是远远不足够的。这是加拿大如何吸引世界深度学习第一专家Geoffrey Hinton的条件,4亿加币,可以雇任何顶级的博士,给跟谷歌一样的Offer,哪怕你在Hinton下面做讲师,待遇会是你隔壁某某大学讲师薪水的4倍-6倍。如果香港想要真的做到的话,我觉得加拿大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对象。谢谢大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开复

  • 李开复出任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理事会理事
  • 鹿晗代言的谷雨年入40亿要上市,李开复、欧莱雅共享资本盛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开复:五年后,中国在AI某方面可以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在人工智能方面,李开复认为,今天肯定还是美国比较强,但五年后中国除了在商业化应用比较慢,其他方面都可以赶超美国。所以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昨日(4月25日)创新工场宣布完成第四期美元风险投资基金的超额募集,总规模为5亿美元。此轮募资完成后,创新工场共管理6支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10亿人民币。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的新定位是:一家VC+AI的机构。

李开复

在“2018中国天使投资人大会”上,李开复发表了“创业大国的崛起”的主题演讲,提及了VC+AI的独特打法,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中国创业模式与美国创业模式的区别、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机会等话题的理解。

李开复表示,BAT创造的价值非常大,可以提供流量、入口、合作、变现、内部的数据等等,在这个时代VC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独特打法,而创新工场的独特打法就是深度的VC+AI。因为他们最早布局AI,这是一大优势,另外,建立了百人规模的AI工程院团队,可以帮他们投资的公司做AI+,把数据激活。

他认为,AI公司基本上to B的孵化起来要很有耐心,VC+AI的打法需要AI了解者来做会更好。

说起中美创业区别,他表示,美国喜欢轻盈的模式,中国喜欢重的模式。美国相信越轻越好,做的是突破式创新,他们相信当技术够牛的时候,一个公司、一个品牌、一个平台就可以征服全世界,但这样也会导致他们选择性失明,看不到另外可能的创新、创业崛起的机会。而中国觉得很轻的公司随时会被拷贝,所以做的模式很重。

李开复指出,中国的创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鉴美国模式,当VC投每个案子的时候,都会问创业者对标的是美国哪家公司。第二阶段是借鉴美国模式并且成功反超。第三阶段是中国本土创新,出现了头条、快手、摩拜等公司。第四阶段是中国模式走向世界。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中国和美国瓜分的,中国的模式会是以联盟的模式,美国还是以巨大平台的模式。”他说。

在人工智能方面,李开复认为,今天肯定还是美国比较强,但五年后中国除了在商业化应用比较慢,其他方面都可以赶超美国。所以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以下为李开复演讲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所删减)

李开复:

宇宙开始裂变

我是70年代到了美国,90年代到了硅谷,所以我见证了硅谷的成长,也见证了硅谷的奇迹,1998年回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做创新工场,也见证了中国创业的崛起。

今天回顾过去我们感受到非常大的震撼,而且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如果你是一个硅谷人,你会认为世界、宇宙还是围绕着你旋转,因为从Wintel(Windows Intel)的时代,没有一个系统是不用Wintel的,或许美国的平台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占有率,但是80%、90%是有的。

一直到过去十年来这个宇宙突然就裂变了,为什么会裂变呢?一方面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由,大家都知道中国巨大的市场有这么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从来没有见证过的良好循环,一个巨大的市场验证的高回报吸引了VC,而且不止是VC,还有其他造就了一批高执行力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非常勤奋努力的迅速迭代了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这些世界级的公司经过世界最剧烈的竞争环境,而且是必须发明了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刚才谈到的美团和他们最近收购的摩拜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这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又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垂直的应用,增加了市场的用户,来达到了第一批中国的市场红利,第二批市场红利、第三批市场红利,带来更多的投资人、基金回报高执行力的创业者,带来世界级公司,带来更多的竞争和更多的产品,这是它的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中间不可不提的是非常积极的中国的科技政策,是帮助推动了整个循环。这个循环造成什么样的裂变呢?是从美国角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裂变。今天99%的美国人并不知道这个裂变已经发生,今天在座2/3的人已经知道,但是可能没系统性的想这个事情。

美国创业模式VS中国创业模式

我在美国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做的是突破式创新,要做技术型的公司,最好是一小批人做轻盈的公司,而且是使命导向的公司,你想想硅谷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听的是每天改变世界,这是为什么像谷歌这样的公司不肯妥协它是整合世界的信息这样一个目标,而它不会说怎么样能够赚更多钱来发展我的市场。

首先我是有信仰的、是有技术的、是有平台的,而且他们非常相信当你技术够牛的时候,你这一个公司、一个品牌、一个平台就征服了全世界,包括了你的技术平台。他们认为美国既然是宇宙的中心,别的国家就像殖民地一样的,他们该用我们的系统,那这个系统品牌一定是美国公司。比如说有人问我中国应该怎么做,我说你中国找个合作公司,他马上脸色就变了,他说不是,这不是我的理想、不是我的使命,也不是我的全球平台。这一批人带来的技术和思维一方面就是他们成功的所有理想,是让我们非常尊敬的,但是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双刃剑。因为这些事情造成他选择性的失明,看不到另外的可能的创新、创业的崛起的机会。所以在这个时候中国把握了这样一个循环,发展出了中国模式。

一直到今天,我在美国,比如说有一个美国硅谷特别顶尖的创业者,每次看他就说要不要在中国投项目,他说不投,什么时候去中国,不去,这辈子什么时候去?不去,为什么不去?硅谷的项目都投不过来。这种傲慢必然决定了我们平行宇宙的崛起要跟美国一比上下。

中国模式是什么呢?我们不是那么在乎突破式创新,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别人的想法融合起来、迭代起来,曾经叫做山寨,也曾经叫做微创新,也曾经被叫快速的用市场的敏感度和回馈迭代你的产品越做越好。对用户有非常大的尊敬,做非常好的产品,以应用为导向、以数据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这样的非常务实的创业方式。

而美国喜欢轻盈的模式,中国喜欢重的模式。美国人相信做的越轻越好,因为代表技术、品牌很牛,用户吸引力很强。在中国我们觉得一个很轻的公司随时可以被拷贝、随时进入价格战、随时被打倒,所以模式做的非常重。配送都是我来做,效率做的最高,没有人能够拷贝我的模式,让我的资本用的最多,没有人能够融到一样多的钱,完全相反的思维。

中国曾经是美国科技的殖民地,我们非常了解一个本土公司希望本土化,不想拿一个美国平台汉化一下就了事。所以中国本地化的做法可以看到,现在滴滴,腾讯系、阿里系他们全球化的打法不是说你们统统都要用微信、统统都要用滴滴的APP,而是说我们可以提供资金、提供技术跟本土合作。这个模式我觉得现在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裂变的开始。

再深的去看,它带来的是非常核心的是中国市场竞争非常剧烈,造成每一个公司必须想别人要来打倒我怎么办?所以滴滴和快的合并,然后又来了Uber,你总觉得有人抢你的生意,商业模式不断地变化,不变就惨了。看看美国很多的网站,这些年美国的公司做了多少次迭代了,压力大强迫自己把午餐吃掉,要不然别人会吃你的午餐。

中国创业经历的四个阶段

滴滴融资200亿,所以超越Uber,而且不惧辛苦。种种理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走了四步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借鉴美国模式,当时每一个VC投案子的时候会说美国对标的公司是谁,意味着你要山寨谁,如果你讲不出来就拿不到钱,这种日子很多在座的不记得了,但差不多就是十年八年左右。如果我们迭代这个产品,说不定可以把它做的更好,用美国的点子作为灵感,不断迭代用户的需求,所以今天微博做的比Twitter好。因为我们市场够大,大家要挖掘新的机会,所以头条、快手、摩拜都是很好的例子,已经被国外抄袭,抄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走向海外的模式。

从最上面看Facebook在抄我们的产品了,本土公司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和运营打造我们自己的模式,美国很多公司缺乏弹性是他们非常致命的地方。腾讯系、阿里系、今日头条系已经走出世界了,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中国和美国瓜分的。中国的模式会是以联盟的模式,美国还是以巨大平台的模式。每一个市场都在细分,我们看到微信社交是不是一统天下了?居然又出了一个头条、出了一个快手。当我们看到优酷很厉害的时候又出了爱奇异、腾讯视频,他们很牛的时候又出了秒拍、抖音。我们是不断地迭代、进步,最后还有政府的强补助,政府最英明的措施是引导基金,因为给了VC的权利选择项目,然后来扩大。

所以我们做一个对比,中国跟美国的公司,类似公司的估值差不多已经1:1了。

比如我们看移动支付,这是巨大的力量,不要认为只是帮助腾讯和阿里,微信支付的力量给中国带来几个大的改变。第一是因为它的方便性,它的支付会把整个中国从一个储存的国家变成一个消费的国家,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像美国信用卡的时候是一样的,这个会更快速。美国人觉得我们不愿意买音乐,乔布斯说音乐九毛九就可以了,但这个不是音乐九毛九。所有的金钱交易按一个纽就可以达到,这是特别巨大的,而且是超级创业的厉害。

五年前创业总是想着把流量做起来,总有一天知道怎么赚钱,现在马上就可以赚钱了。中国未来有一大批创业公司第一年甚至第一个月就开始盈利了,这个过去我们是不可想象的,这是特别巨大的。

另外一个特别巨大的利好就是大量的数据,现在的数据是美国的3倍,但是看移动支付我们是50倍,外卖是10倍。这个巨大的数量除了变成市场的驱动器,让我们更好的获取用户、更好的获取资金赚钱,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它是人工智能的燃料,人工智能是需要用标注的数据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很多人都认为人工智能的第一波萌芽期都是以技术为主,但是今天当我们有大量海量的数据,而且人工智能开始被普及,甚至平台化的时候是以应用为主而数据为王。谁有最大量的数据谁就会赢。

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我认为有四种人工智能,第一种叫做互联网人工智能,用互联网收集大量的数据,比如像BAT、今日头条所做的事情;第二种是商业化的人工智能,比如说帮助银行、保险去把已有的数据转换成商业的价值;第三波是我们认为实体世界的智能化,加上摄像头、音响,我们可以做无人商店、天猫精灵,它可以进入你的家庭,可以听跟看你在做什么,用这个过去没有被捕捉的数据产生新的应用和价值。第四波最厉害的是全自动智能化,刚才谭主任(谭铁牛)演示的自动驾驶、自动机器人,当一台机器动的时候,能做决策和策划的时候会有新的应用出来。

这四波浪潮每一波都是和移动互联网一样大的巨大机会,今天不讲细节,讲裂变。到底美国和中国AI谁比较强,我们看到太多人辩论了,今天肯定还是美国人比较强,但是五年以后中国除了在商业的应用会比较慢,因为商业应用需要数据仓库,中国的数据仓库和企业级的应用还不如美国发展的好。除了这一点之外,其它的都应该可以全方面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所以人工智能会是中国特别大的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主导的平行宇宙中间的核心是刚才讲的循环,再加上了一个很特殊的海外扩张,是考虑到别的国家的本地化和尊严,加上支付优势,我觉得美国五年也赶不上,因为信用卡的力量太强大了,人工智能再加上海量数据,这些让我们的平行宇宙可以扩张的超过美国。

VC+AI:创新工场的独特打法

创新工场在这样一个十年的伟大的周期里面,我们自己也做了很多思考,也做了很多改变,我们九年前成立的时候是一个最早的机构化天使,一定程度上也是和真格、和其它的好朋友们一起催化了早期投资的生态。但今天我们大部分投资其实已经接近早中期了,ABC轮我们都会投,可以看到我们的募资也是不断增加,现在管理一共110亿的人民币,所以更应该称我们为VC,但我们还是会投天使的项目。但是VC的打法并没有忘记我们原来的初心,我们还是非常爱我们的创业者,尽我们一切能力提供我们的服务。

我们认为在BAT强大的过程中,即便做了VC也不稳妥,因为BAT创造的价值超级大,他们可以提供流量、入口、合作、变现、内部的数据等等,在这个AI时代我们做VC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独特打法。我们独特打法就是决定着深度的VC+AI。我们是最早布局AI,作为AI投资人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另外,除了我们的投资机构我们建立了一百人规模的AI工程院团队,他们全是AI科学家和工程师,用这个力量帮助我们投资的所有公司扶持他们做AI+,来帮助他们把数据能够激活。所以现在有很多很大量数据的公司跟我们合作,另外我们也会做我们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

中国走向AI大国平行宇宙最欠缺的是教育,各位在香港读书的比较幸运,因为这边AI教育是世界顶级的,国内虽然前三五名做的很好,但是前一百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做了很多公益帮助提升AI的教育。我们也希望能够再回到我们的初心,在AI领域也可以孵化出非常少数的公司。因为AI的公司基本上To B的公司,孵化起来要很有耐心,用这种打法我们认为我们成为独特的AI了解者会做的更好。

给香港创业的建议

给香港的几个建议,很多好话都比较容易说,说一点有建设批评性的,希望大家不介意。关于策略,我今天讲世界会有两个平行宇宙,只有大宇宙大世界才有未来,在座如果有香港创业者说先把香港的做好再过两年考虑内地市场,这是没有戏的,不可能成为大公司的,第一天就要考虑大市场。

第二,有关金融,香港的天使开始萌芽了,但是顶级的VC还非常非常重要。世界上最顶级的VC就是在美国和中国内地,香港应该需要吸引这样一批人,就像当年沈南鹏被吸引回到中国内地去。如果我们认为中国内地是最近的市场的话,应该要能够吸引几个中国内地的VC真的是落地在香港,不止是拿一个身份证,是真的在这边干过投资的。

最后,谈到人才,人才是香港巨大的优势,有四五所亚洲顶级的工程学校,在AI时代这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香港对人才的政策还是远远不足够的。这是加拿大如何吸引世界深度学习第一专家Geoffrey Hinton的条件,4亿加币,可以雇任何顶级的博士,给跟谷歌一样的Offer,哪怕你在Hinton下面做讲师,待遇会是你隔壁某某大学讲师薪水的4倍-6倍。如果香港想要真的做到的话,我觉得加拿大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对象。谢谢大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