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京女子图鉴》:戏里戏外,都市剧与职业女性的艰辛十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女子图鉴》:戏里戏外,都市剧与职业女性的艰辛十年

来时的路,前方的标,《北京女子图鉴》都有了。

文 | 初城

加缪曾说过,“认识一个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但若将这句话套用在都市剧上则会清醒地发现,生活似乎与都市剧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4月10日,优酷上线了翻拍自日剧《东京女子图鉴》的《北京女子图鉴》,该剧以北京这座大都市里的灯红酒绿为背景,讲述了从初进职场到进阶成女强人陈可的十年北漂经历。截止发稿前,该剧在优酷累计播放量已达6.6亿,话题度节节攀升。可该剧在保持高关注、高流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与生活“短兵相接”

历来,都市剧都给观众以不真实之感,尽管剧中常以城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来营造着都市感,但惨白的画面调色、精致而又洁癖式的室内陈设都展现着其深受北欧冷淡家居风影响的事实。

相比而言,已播出近半的《北京女子图鉴》在拍摄、剪辑、调色,甚至演技上都称得上可圈可点。该剧没有生硬照搬原作的剧情与人物,而是大胆创新,改编成了一个充满北京烟火气的本土化故事。

初入社会就被安排相亲的不适,小城市里一眼望到头的安逸生活,让陈可产生了逃离的想法。可普通的本科学历放到北京,多如牛毛、微若尘埃,于是她一次次妥协和学乖,也开始了认清社会现实的第一步。

无论是饭局中,中年老板与年轻女孩子的互相利用;还是职场中管理层互掐,员工站队的问题,都在逐渐地告诫与陈可一样的职场人,职场中最安全的或许不是充当墙头草,而是提升与展示自我的能力。而剧中不断出现的LV梗,更是偷懒、高效地向观众传达出陈可也是无法免俗的普通人的观感。至此,该剧一系列本土化改编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也让陈可从不谙世事的菜鸟,变成了能游刃有余躲避职场潜规则的女强人。

相比而言,原作《东京女子图鉴》对物欲的表现则更加赤裸裸。女主齐藤绫更像是单纯地要追求更好的生活,“30岁之前在某某高档酒店约会就是好女人”常挂嘴边,为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体验甘愿当别人小三。

可以中国现有的国情来看,出现像齐藤绫这样大胆表达欲望的女性其实并不多见,而陈可在十年间一步步成长的经历,更接近普通中国女性的工作。因此,改编后《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不停奋斗的动力,变成“不想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的贪婪欲望。

《北京女子图鉴》在道德基本安全范围内,对陈可的人设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改编。这些尝试表现在她们初步的成功从傍上富公子,到本土化改编成更接近北京人际关系中的靠熟人,并将陈可依塑造成了一个维持底线,但也不忌讳利用女性优势的职业女性。如果说齐藤绫在她的人生中展示了整个东京的气质,陈可则在这些问题中,展示了看得见的部分北京,以及属于我们的生活。

城市人的“城中事”

《北京女子图鉴》相比原作缺少了一分精致,但却有了一种粗粝的感觉,可能在于北京气质之于东京气质的“粗放”。于其它国产剧而言,该剧没有轻飘飘浮在空中的不真实之感,而是以一种“粗粝的真实”引发了观众的共振。剧中很多细节场景是北上广的奋斗青年曾经历过的,似曾相识又扎心。

城市中高耸林立的商场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广场上穿梭的人群,陈可刚到北京时懵懂又期待的神情,映照出每个初入北京的年轻人的真实样貌。还有陈可同学王佳佳那句“其实住哪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这个门以外的世界”的话,说出了每个曾经住在潮湿地下室,但却心怀梦想的奋斗者的真实状况。

“你要是想在北京立足,你就是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随着陈可的心理变化,观众既看到了她的成长,也看到戳心的赤裸现实。她就这样一步一步,小有心机却又不失底线,逐渐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工作节奏,完成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初级进阶。

可不断奋斗的人生中,除了工作进阶,陈可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男人们。她从公司前台到销售,再到管理层的职场进阶中,这些围绕在她身边的男性角色,伴随并见证了她的成长。不可否认,陈可有主角光环,但也相当真实,她不再是单纯的傻白甜的女主套路,而是有着“绿茶婊”的属性,懂得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懂得利用姿色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

“如果想要过得舒服,何必来北京。”不同于《东京女子图鉴》中女性的高级感和距离感,《北京女子图鉴》展示了真实的“城中事”。正如部分观众认为这部剧中宣扬了庸俗、拜金、男权主义的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并不是剧集所宣扬的,而是社会真实存在的各种观念。该剧用写实的手法表达出来,并将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观众。

可令人遗憾的是,《北京女子图鉴》的犀利,仅限于此。

都市剧的“熟悉又陌生”

从《欢乐颂》到网友虚拟的影视剧《淑女的品格》引爆网络,都市剧的创作在近两年达到了新的高潮。无论是十年前的《蜗居》《奋斗》,还是近些年的《欢乐颂》《好先生》《我的前半生》,这些热播都市剧虽引起了观众的热议和共鸣,但实际上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女性独立”,至于究竟什么是“女性独立”似乎并不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看起来,国产都市剧对职业女性的刻画依然摆脱不了被命运摆弄,被男人扶持的手法。虽说现如今的热播都市剧都在尝试书写职业女性的自我奋斗,可男人、婚恋和人情依旧是她们的大部分生活。如《外科风云》的陆晨曦和《我的前半生》的唐晶,编剧对女性奋斗的刻画浅尝辄止,并在最后臣服于爱情与男女关系中。都市剧中的职场女性依然无法逃脱人情的羁绊,甚至人情成为她们改变命运、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遗憾的是,《北京女子图鉴》对职场女性刻画的失败也在于此,陈可的成功主要在于一味依靠他与不同男性关系的对撞,少了《东京女子图鉴》中细致入微的女性群像戏。虽然整部剧都试图在女主角身上安插独立的人设,如陈可在爱情与梦想相悖时,果断放弃男友、留在北京向上发展,可现实里的北漂不只有不断分手的爱情,更有着自我成长和修炼的过程,而这一条路,显然在这部剧中太过轻描淡写。

于现如今的都市剧创作而言,《北京女子图鉴》有遗憾,但它能在不完美的人设尝试中踏出大胆的一步,故事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并在与观众的共鸣中不断抛出一些现实有用的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值得被肯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女子图鉴》:戏里戏外,都市剧与职业女性的艰辛十年

来时的路,前方的标,《北京女子图鉴》都有了。

文 | 初城

加缪曾说过,“认识一个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但若将这句话套用在都市剧上则会清醒地发现,生活似乎与都市剧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4月10日,优酷上线了翻拍自日剧《东京女子图鉴》的《北京女子图鉴》,该剧以北京这座大都市里的灯红酒绿为背景,讲述了从初进职场到进阶成女强人陈可的十年北漂经历。截止发稿前,该剧在优酷累计播放量已达6.6亿,话题度节节攀升。可该剧在保持高关注、高流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与生活“短兵相接”

历来,都市剧都给观众以不真实之感,尽管剧中常以城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来营造着都市感,但惨白的画面调色、精致而又洁癖式的室内陈设都展现着其深受北欧冷淡家居风影响的事实。

相比而言,已播出近半的《北京女子图鉴》在拍摄、剪辑、调色,甚至演技上都称得上可圈可点。该剧没有生硬照搬原作的剧情与人物,而是大胆创新,改编成了一个充满北京烟火气的本土化故事。

初入社会就被安排相亲的不适,小城市里一眼望到头的安逸生活,让陈可产生了逃离的想法。可普通的本科学历放到北京,多如牛毛、微若尘埃,于是她一次次妥协和学乖,也开始了认清社会现实的第一步。

无论是饭局中,中年老板与年轻女孩子的互相利用;还是职场中管理层互掐,员工站队的问题,都在逐渐地告诫与陈可一样的职场人,职场中最安全的或许不是充当墙头草,而是提升与展示自我的能力。而剧中不断出现的LV梗,更是偷懒、高效地向观众传达出陈可也是无法免俗的普通人的观感。至此,该剧一系列本土化改编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也让陈可从不谙世事的菜鸟,变成了能游刃有余躲避职场潜规则的女强人。

相比而言,原作《东京女子图鉴》对物欲的表现则更加赤裸裸。女主齐藤绫更像是单纯地要追求更好的生活,“30岁之前在某某高档酒店约会就是好女人”常挂嘴边,为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体验甘愿当别人小三。

可以中国现有的国情来看,出现像齐藤绫这样大胆表达欲望的女性其实并不多见,而陈可在十年间一步步成长的经历,更接近普通中国女性的工作。因此,改编后《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不停奋斗的动力,变成“不想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的贪婪欲望。

《北京女子图鉴》在道德基本安全范围内,对陈可的人设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改编。这些尝试表现在她们初步的成功从傍上富公子,到本土化改编成更接近北京人际关系中的靠熟人,并将陈可依塑造成了一个维持底线,但也不忌讳利用女性优势的职业女性。如果说齐藤绫在她的人生中展示了整个东京的气质,陈可则在这些问题中,展示了看得见的部分北京,以及属于我们的生活。

城市人的“城中事”

《北京女子图鉴》相比原作缺少了一分精致,但却有了一种粗粝的感觉,可能在于北京气质之于东京气质的“粗放”。于其它国产剧而言,该剧没有轻飘飘浮在空中的不真实之感,而是以一种“粗粝的真实”引发了观众的共振。剧中很多细节场景是北上广的奋斗青年曾经历过的,似曾相识又扎心。

城市中高耸林立的商场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广场上穿梭的人群,陈可刚到北京时懵懂又期待的神情,映照出每个初入北京的年轻人的真实样貌。还有陈可同学王佳佳那句“其实住哪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这个门以外的世界”的话,说出了每个曾经住在潮湿地下室,但却心怀梦想的奋斗者的真实状况。

“你要是想在北京立足,你就是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随着陈可的心理变化,观众既看到了她的成长,也看到戳心的赤裸现实。她就这样一步一步,小有心机却又不失底线,逐渐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工作节奏,完成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初级进阶。

可不断奋斗的人生中,除了工作进阶,陈可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男人们。她从公司前台到销售,再到管理层的职场进阶中,这些围绕在她身边的男性角色,伴随并见证了她的成长。不可否认,陈可有主角光环,但也相当真实,她不再是单纯的傻白甜的女主套路,而是有着“绿茶婊”的属性,懂得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懂得利用姿色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

“如果想要过得舒服,何必来北京。”不同于《东京女子图鉴》中女性的高级感和距离感,《北京女子图鉴》展示了真实的“城中事”。正如部分观众认为这部剧中宣扬了庸俗、拜金、男权主义的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并不是剧集所宣扬的,而是社会真实存在的各种观念。该剧用写实的手法表达出来,并将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观众。

可令人遗憾的是,《北京女子图鉴》的犀利,仅限于此。

都市剧的“熟悉又陌生”

从《欢乐颂》到网友虚拟的影视剧《淑女的品格》引爆网络,都市剧的创作在近两年达到了新的高潮。无论是十年前的《蜗居》《奋斗》,还是近些年的《欢乐颂》《好先生》《我的前半生》,这些热播都市剧虽引起了观众的热议和共鸣,但实际上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女性独立”,至于究竟什么是“女性独立”似乎并不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看起来,国产都市剧对职业女性的刻画依然摆脱不了被命运摆弄,被男人扶持的手法。虽说现如今的热播都市剧都在尝试书写职业女性的自我奋斗,可男人、婚恋和人情依旧是她们的大部分生活。如《外科风云》的陆晨曦和《我的前半生》的唐晶,编剧对女性奋斗的刻画浅尝辄止,并在最后臣服于爱情与男女关系中。都市剧中的职场女性依然无法逃脱人情的羁绊,甚至人情成为她们改变命运、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遗憾的是,《北京女子图鉴》对职场女性刻画的失败也在于此,陈可的成功主要在于一味依靠他与不同男性关系的对撞,少了《东京女子图鉴》中细致入微的女性群像戏。虽然整部剧都试图在女主角身上安插独立的人设,如陈可在爱情与梦想相悖时,果断放弃男友、留在北京向上发展,可现实里的北漂不只有不断分手的爱情,更有着自我成长和修炼的过程,而这一条路,显然在这部剧中太过轻描淡写。

于现如今的都市剧创作而言,《北京女子图鉴》有遗憾,但它能在不完美的人设尝试中踏出大胆的一步,故事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并在与观众的共鸣中不断抛出一些现实有用的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值得被肯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