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勇敢面对你的羞耻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勇敢面对你的羞耻感

正常的人,需要具备适度的羞耻感。

所评图书:

书名:《羞耻感》

作者:(美)罗纳德·波特-埃夫隆、帕特里夏·波特·埃夫隆

译者:王正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有羞耻感,不是一件坏事。没有羞耻感,就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社会规范的要求出发来看问题,所以会做出一些他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伴侣在大庭广众下过度亲热;又如,毫无愧色的向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让他人十分难堪;再如,毫无顾忌的在异性大讲黄色笑话,还自认为具有幽默感。让成年人感到十分头痛的“熊孩子”,其怪诞行为其实就源自缺乏羞耻感。

美国的两位临床心理治疗师罗纳德·波特-埃夫隆和帕特里夏·波特·埃夫隆合著的《羞耻感》一书指出,缺乏羞耻感的人,会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里,向外界发出的信号是“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你们必须给我你们所有的爱、时间和欣赏”。缺乏羞耻感,会让人变得极度的自私,对待他人冷漠,并最终将长时期的处于情感上的不成熟。

正常的人,需要具备适度的羞耻感。羞耻感会带来“确定的和强烈的生理反应、不舒服的想法、麻烦的行为,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如果羞耻感是适度的,就将帮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更积极的向他人学习,懂得自知、自我改善。

问题就在于,除了部分缺乏羞耻感的人,人群之中更多的是以羞耻为中心、羞耻感超出了正常界限的个体。《羞耻感》这本书指出,羞耻感过度,会导致人错误的将羞耻理解为不可逆转、永无止境的状态,起因则是个人的缺陷——虽然这将驱使许多人急切的追求体面的、有价值的感觉,但大多数时候将事与愿违。书作者解释说,以羞耻为中心的人对待自己过分苛刻,甚至会主动去寻找那些确认羞耻感的问题、关系,意识中会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羞耻螺旋”。

《羞耻感》这本书分析指出,很多深陷过度羞耻感的人,会采取好几种扭曲的方式来应对,一是否认,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与羞耻感相关的事件和问题不存在,但这种否认将无助于问题解决,事件和问题始终存在,实际上将成为刺激过度羞耻感持续存在的诱因;二是回避,也就是切断与羞耻感有关的人、事,可是,回避往往会加剧具体的人和事对应的激烈情绪;三是暴怒,用打击他人自尊的方式来表达防御,这种反应本身就会制造更加持久的羞耻感;四是完美主义,不断自我否定,希望追求最好,通过努力的过程来回避羞耻感,但这种行动终将无法长期持续;其他方式还包括傲慢、出风头等——这些应对方式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都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自我忽视、自我虐待、自我破坏,还是反过来欺辱他人,都不能增强自我价值感。

这本书第二部分深入讨论了羞耻感的多方面来源。如孩童两岁左右,会因为接纳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个性,羞耻感迅速发展;又如,许多家庭会不恰当的过度制造让家庭成员不安的羞耻感,尤其是通过严苛的、无端羞辱的方式来不断否定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挫败感和羞辱感;再如,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热衷于欺凌他人来获得过度操控权力的人;另外,社会文化也制造了许多从众要求、礼仪规范,在社会心理中违反上述要求和规范就会促使人感受到羞耻,当然,很多时候,偏见和歧视会加剧这方面的羞耻感。

从上述来源即可看出适度羞耻感的必要性——羞耻感的来源,一些是合理的,是个人成长的结果,或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础,但另一些又是错误的、过度放大的。

《羞耻感》第三部分讨论了治愈羞耻感的创伤的方法。首先,要充分认识羞耻感以及我们常见的防御方式,接受自己适度的羞耻感。第二步,要挑战不同来源的羞耻感,特别是那些因为社会错误观念、他人错误行为所带给我们的过度羞耻感。第三,治愈家庭带给自己的过度羞耻感,原谅家人,但要更为清楚的建立自己生活的原则。第四,治愈当前的个人关系中的羞耻感,研究这种羞耻感产生的规律以及对我们情绪、行为造成影响的规律,面对和挑战他人直接针对我们的羞辱行为,致力于培育不以羞耻为中心的关系。第五,治愈自我羞辱的创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勇敢面对你的羞耻感

正常的人,需要具备适度的羞耻感。

所评图书:

书名:《羞耻感》

作者:(美)罗纳德·波特-埃夫隆、帕特里夏·波特·埃夫隆

译者:王正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有羞耻感,不是一件坏事。没有羞耻感,就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社会规范的要求出发来看问题,所以会做出一些他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伴侣在大庭广众下过度亲热;又如,毫无愧色的向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让他人十分难堪;再如,毫无顾忌的在异性大讲黄色笑话,还自认为具有幽默感。让成年人感到十分头痛的“熊孩子”,其怪诞行为其实就源自缺乏羞耻感。

美国的两位临床心理治疗师罗纳德·波特-埃夫隆和帕特里夏·波特·埃夫隆合著的《羞耻感》一书指出,缺乏羞耻感的人,会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里,向外界发出的信号是“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你们必须给我你们所有的爱、时间和欣赏”。缺乏羞耻感,会让人变得极度的自私,对待他人冷漠,并最终将长时期的处于情感上的不成熟。

正常的人,需要具备适度的羞耻感。羞耻感会带来“确定的和强烈的生理反应、不舒服的想法、麻烦的行为,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如果羞耻感是适度的,就将帮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更积极的向他人学习,懂得自知、自我改善。

问题就在于,除了部分缺乏羞耻感的人,人群之中更多的是以羞耻为中心、羞耻感超出了正常界限的个体。《羞耻感》这本书指出,羞耻感过度,会导致人错误的将羞耻理解为不可逆转、永无止境的状态,起因则是个人的缺陷——虽然这将驱使许多人急切的追求体面的、有价值的感觉,但大多数时候将事与愿违。书作者解释说,以羞耻为中心的人对待自己过分苛刻,甚至会主动去寻找那些确认羞耻感的问题、关系,意识中会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羞耻螺旋”。

《羞耻感》这本书分析指出,很多深陷过度羞耻感的人,会采取好几种扭曲的方式来应对,一是否认,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与羞耻感相关的事件和问题不存在,但这种否认将无助于问题解决,事件和问题始终存在,实际上将成为刺激过度羞耻感持续存在的诱因;二是回避,也就是切断与羞耻感有关的人、事,可是,回避往往会加剧具体的人和事对应的激烈情绪;三是暴怒,用打击他人自尊的方式来表达防御,这种反应本身就会制造更加持久的羞耻感;四是完美主义,不断自我否定,希望追求最好,通过努力的过程来回避羞耻感,但这种行动终将无法长期持续;其他方式还包括傲慢、出风头等——这些应对方式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都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自我忽视、自我虐待、自我破坏,还是反过来欺辱他人,都不能增强自我价值感。

这本书第二部分深入讨论了羞耻感的多方面来源。如孩童两岁左右,会因为接纳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个性,羞耻感迅速发展;又如,许多家庭会不恰当的过度制造让家庭成员不安的羞耻感,尤其是通过严苛的、无端羞辱的方式来不断否定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挫败感和羞辱感;再如,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热衷于欺凌他人来获得过度操控权力的人;另外,社会文化也制造了许多从众要求、礼仪规范,在社会心理中违反上述要求和规范就会促使人感受到羞耻,当然,很多时候,偏见和歧视会加剧这方面的羞耻感。

从上述来源即可看出适度羞耻感的必要性——羞耻感的来源,一些是合理的,是个人成长的结果,或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础,但另一些又是错误的、过度放大的。

《羞耻感》第三部分讨论了治愈羞耻感的创伤的方法。首先,要充分认识羞耻感以及我们常见的防御方式,接受自己适度的羞耻感。第二步,要挑战不同来源的羞耻感,特别是那些因为社会错误观念、他人错误行为所带给我们的过度羞耻感。第三,治愈家庭带给自己的过度羞耻感,原谅家人,但要更为清楚的建立自己生活的原则。第四,治愈当前的个人关系中的羞耻感,研究这种羞耻感产生的规律以及对我们情绪、行为造成影响的规律,面对和挑战他人直接针对我们的羞辱行为,致力于培育不以羞耻为中心的关系。第五,治愈自我羞辱的创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