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I取代“搬砖”译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I取代“搬砖”译员?

长久以来,传统翻译模式缓慢产生“译员价值灰色地带”,即译员的价值和回报不相匹配。让这群文化生产和再创造的译者开始怀疑自我,不知不觉中便为“AI恐慌”制造了生长土壤,毕竟怀疑和抵触新事物是人类的通病。

“作为一名扎根电影翻译的译员,回首过往,有文字转换的享受、坚持下来的喜悦,也有意犹未尽的遗憾、重复作业和过度透支身体的无奈。亲朋好友早已荣誉加身,而我仍旧在翻译这块“自留地”上埋首坚持”,一位译者朋友对笔者这样倾诉。

长久以来,传统翻译模式缓慢产生“译员价值灰色地带”,即译员的价值和回报不相匹配。让这群文化生产和再创造的译者开始怀疑自我,不知不觉中便为“AI恐慌”制造了生长土壤,毕竟怀疑和抵触新事物是人类的通病。

对此,翻译界老将,传神语联董事长何恩培表示:“事实上人类力量所能翻译的,是人类文明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量,还有大量东西需要翻译,而人类译员不可能有精力翻译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庆幸随着需求的爆发人工智能出现了。译员应该从“搬砖”的定位到“用起重机搬砖”的定位。驾驭AI,把初级翻译放权给AI,把复杂内容留给自己,同步协作,省时省力,创造更大价值。”

多重特殊性导致译者‘伟大而艰难的活着’

在笔者看来,译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大到国家外交层面,小到个人旅游,都有译者在背后做多语服务支持。但这群“大隐隐于市的伟大隐者”的生存状况历来很少为人所知。而在何恩培看来,这是由译者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是因为“搬砖”的纠结。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译员的收入不能水涨船高?为什么人们看不懂不马上交给译员或者翻译公司翻译?为什么译员会觉得翻译枯燥?其实是因为一种语言不翻译成母语,用户看不懂,但需要翻译的信息中50-70%属于简单信息,甚至是对用户意义不大的信息。也就是说,简单信息对于译员翻译来讲如同搬砖,没有价值感。

然后就是翻译的劳动按照字数计算的不科学性,比如译者为了将一句话翻译准确,查阅资料可能花可能一小时,但客户只按翻译字数算钱,这个显然不公平;最重要的是,译者的这种劳动价值难以被全球遇到同样情形的译员复用,所以价值又得不到体现。而全球可能无数人还在重复这样的工作,资源浪费巨大。

对于客户来讲翻译是为了了解和理解,核心部分没有那么多,但不翻译又看不懂,所以用户会感到投入产出不合算。所以机器翻译的进步,不但可以帮助用户节约成本,而且可以让译员做有价值的翻译而感受乐趣。

AI替代简单劳动,智慧劳动人来做

何恩培先生呼吁译者应该做定位转变:译员应该从“搬砖”的定位到“用起重机搬砖”的定位。传神公司提出的“人机共译”就是致力于改变译员工作现状,打破译员“价值灰色地带”束缚。在语联网平台上,人类译员可以将机器译员作为自己的团队成员之一,自己做这个team的leader,做体现人类智慧的、机器成员做不了的翻译,以及用人工智能翻译过程管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翻译这一个动作,完全可以作用于翻译整个流程。

举一个例子,中国解放以来引进的图书大概17万种,而全世界畅销的英文图书大概324万种,大约95%的图书没有进入中国。不是中国读者不需要,而是很多外文书看不懂看不到。由此可见,信息量海量是可见的事实,这直接导致翻译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翻译效率和质量需要同步提升。因此,行业更应合理运用AI,快速完成低端翻译任务,解放翻译生产力;把更多的译者放在高级翻译领域中,创造更大价值。

何恩培表示:“机器翻译出来了,不是人没事干了,而是“搬砖”的事情不用人干了,那些需要人翻译的还在那里,只是如果人类译员只想去干搬砖的简单底端活儿赚钱,那就是要和机器抢工作,那就是找死。未来译员要扎根高端翻译,学习运用机器翻译解决低端翻译。”传神公司正在为译者提供打破“价值灰色地带”的空间,语联网平台为全球译员提供领先的机器辅助翻译,帮助译员快速从低端翻译中解放出来,放大高端翻译产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I取代“搬砖”译员?

长久以来,传统翻译模式缓慢产生“译员价值灰色地带”,即译员的价值和回报不相匹配。让这群文化生产和再创造的译者开始怀疑自我,不知不觉中便为“AI恐慌”制造了生长土壤,毕竟怀疑和抵触新事物是人类的通病。

“作为一名扎根电影翻译的译员,回首过往,有文字转换的享受、坚持下来的喜悦,也有意犹未尽的遗憾、重复作业和过度透支身体的无奈。亲朋好友早已荣誉加身,而我仍旧在翻译这块“自留地”上埋首坚持”,一位译者朋友对笔者这样倾诉。

长久以来,传统翻译模式缓慢产生“译员价值灰色地带”,即译员的价值和回报不相匹配。让这群文化生产和再创造的译者开始怀疑自我,不知不觉中便为“AI恐慌”制造了生长土壤,毕竟怀疑和抵触新事物是人类的通病。

对此,翻译界老将,传神语联董事长何恩培表示:“事实上人类力量所能翻译的,是人类文明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量,还有大量东西需要翻译,而人类译员不可能有精力翻译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庆幸随着需求的爆发人工智能出现了。译员应该从“搬砖”的定位到“用起重机搬砖”的定位。驾驭AI,把初级翻译放权给AI,把复杂内容留给自己,同步协作,省时省力,创造更大价值。”

多重特殊性导致译者‘伟大而艰难的活着’

在笔者看来,译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大到国家外交层面,小到个人旅游,都有译者在背后做多语服务支持。但这群“大隐隐于市的伟大隐者”的生存状况历来很少为人所知。而在何恩培看来,这是由译者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是因为“搬砖”的纠结。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译员的收入不能水涨船高?为什么人们看不懂不马上交给译员或者翻译公司翻译?为什么译员会觉得翻译枯燥?其实是因为一种语言不翻译成母语,用户看不懂,但需要翻译的信息中50-70%属于简单信息,甚至是对用户意义不大的信息。也就是说,简单信息对于译员翻译来讲如同搬砖,没有价值感。

然后就是翻译的劳动按照字数计算的不科学性,比如译者为了将一句话翻译准确,查阅资料可能花可能一小时,但客户只按翻译字数算钱,这个显然不公平;最重要的是,译者的这种劳动价值难以被全球遇到同样情形的译员复用,所以价值又得不到体现。而全球可能无数人还在重复这样的工作,资源浪费巨大。

对于客户来讲翻译是为了了解和理解,核心部分没有那么多,但不翻译又看不懂,所以用户会感到投入产出不合算。所以机器翻译的进步,不但可以帮助用户节约成本,而且可以让译员做有价值的翻译而感受乐趣。

AI替代简单劳动,智慧劳动人来做

何恩培先生呼吁译者应该做定位转变:译员应该从“搬砖”的定位到“用起重机搬砖”的定位。传神公司提出的“人机共译”就是致力于改变译员工作现状,打破译员“价值灰色地带”束缚。在语联网平台上,人类译员可以将机器译员作为自己的团队成员之一,自己做这个team的leader,做体现人类智慧的、机器成员做不了的翻译,以及用人工智能翻译过程管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翻译这一个动作,完全可以作用于翻译整个流程。

举一个例子,中国解放以来引进的图书大概17万种,而全世界畅销的英文图书大概324万种,大约95%的图书没有进入中国。不是中国读者不需要,而是很多外文书看不懂看不到。由此可见,信息量海量是可见的事实,这直接导致翻译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翻译效率和质量需要同步提升。因此,行业更应合理运用AI,快速完成低端翻译任务,解放翻译生产力;把更多的译者放在高级翻译领域中,创造更大价值。

何恩培表示:“机器翻译出来了,不是人没事干了,而是“搬砖”的事情不用人干了,那些需要人翻译的还在那里,只是如果人类译员只想去干搬砖的简单底端活儿赚钱,那就是要和机器抢工作,那就是找死。未来译员要扎根高端翻译,学习运用机器翻译解决低端翻译。”传神公司正在为译者提供打破“价值灰色地带”的空间,语联网平台为全球译员提供领先的机器辅助翻译,帮助译员快速从低端翻译中解放出来,放大高端翻译产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