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嘀嗒现高价“猎艳”,社交出行何时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嘀嗒现高价“猎艳”,社交出行何时休

如果说滴滴的社交概念推广的还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嘀嗒则是唯恐天下不知。

5月17日,上海一名女士打开嘀嗒出行软件叫了一辆顺风车,几分钟后,她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

“叫个嘀嗒顺风,车没叫到,来个好友,一上来就要介绍土豪,还夸我倾国倾城,啊哈哈哈哈哈,有趣。”

配图是一张嘀嗒软件的截屏,一个陌生人加其好友,并自我介绍,声称是浦东陆家嘴做豪宅的,可以无偿介绍土豪,并且会缴纳保证金,最低20万—30万……

看完这条朋友圈,社长先是感慨这位倾国倾城的女士心真大,还有心情开玩笑;然后很自然的联想到刚刚发生的滴滴顺风车事件,在相关部委明令各平台整顿顺风车的当下,为何还会出现如此露骨的公然“拉客”现象。在这场风暴下,嘀嗒可是仅次于滴滴被冲击到的。

出行社交乱象

其实,在5月13日,嘀嗒已经下线了其APP的“结伴”功能,之前结伴承载了嘀嗒最重要的社交属性。至于什么时候重新上线,据媒体报道,嘀嗒官方暂时对顺风车业务一概不予回应。

那么,为何结伴被关闭后,还有乘客会接到陌生人的信息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嘀嗒的出行社交。如果说滴滴的社交概念推广的还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嘀嗒则是唯恐天下不知。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半小时前,社长搜资料时,在铁血论坛发现一个网友写到,嘀嗒拼车的广告语就是“认识白富美,与帅哥同路,与美女同行”,这不是明显的赤裸裸的告诉你了吗?这位网友还贴出几张APP里恶俗交友的截屏。一个半小时后,社长为了确认这条广告语的真假,再次搜索时,结果显示“404”。真乃神速,这又是玩得什么把戏。

在没有其它信息源交叉印证,此条信息又如此诡异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有人“恶搞”,不能作为嘀嗒力推社交的证据。但去年3月份,嘀嗒新版本升级时,特意强调好友功能,却是来自官方说法。

这次升级还被冠以功能创新,总结一下就是,下单的拼车车主和乘客可以互加好友;一起拼过车的用户可以互加好友;匹配手机通讯录,熟人拼车的记录一览无余,也可以在嘀嗒上互加好友。而此次创新的一大依据居然是有人反映,之前只有下单才能加好友的设置阻碍了用户和用户、用户和司机之间的沟通。

至此,共享出行+社交已然成为嘀嗒出行的核心概念。打车作为入口,实现引流,进而形成“结伴”和“我的好友”两大社交板块,活跃和沉淀用户。前者类似于一个广场,嘀嗒的车主和用户都在其中,形成多对对的交友;后者则是一对多交友,更加私密。

但是随后吐槽也不断出现,比如匹配通讯录,车主想悄悄赚个零花钱,你非要公告天下,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你在开“黑车”。而被车主或用户骚扰,也开始出现。更严重的是,车主与乘客的相互评价,相关用户都可以看到,自己被评头论足,还要昭告天下。

社长的一位女性朋友,打开评价区,几乎所有的男性司机平价都含有“美女”二字。一开始,该朋友一上车,司机就能说出她的从事的行业,着实吓一跳,后来才知道原来APP已经暴露了她很多信息。

而在滴滴顺风车事件中,用户的标签公开化,成为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即使主因在嫌犯,但不得不说这种个人信息被滥用加大了安全风险。

至于文章开头的情况,我们依然不知何解。因为没有官方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认为,嘀嗒的结伴虽然下线了,但是“我的好友”功能依然没有完全堵死,还是有陌生人可以通过平台加用户为好友。

为何非要做社交?

毋庸置疑,出行软件的社交属性带来的风险此次充分暴露,也成为整顿的重点。从长远来看,似乎不太可能卷土重来。对于嘀嗒这个出行领域的后起之秀而言,恐怕是创业过程中的一大重创。

这种社交属性带来的风险,平台不可能不进行事前评估,但为何又都冒险前行呢?或许这跟网约车、拼车出行本身的模式以及社交的魔力有关。

无论嘀嗒,还是滴滴,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即通过打车或拼车这个刚需,获取流量,然后通过广告、金融、游戏、电商等其它方式变现。因为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顺风车,平台单靠抽取佣金,显然是难以盈利的。网约车的抽成比例已经闹得天怒人怨,出租车作为引流板块,平台不收费甚至象征性收费,而拼车的规模又在其中占据相当小的规模比例。

但是,获取流量却是一个高成本的投入。投入与产出的难题,嘀嗒表现更为明显,作为2014年创立的后来者,无法与滴滴在网约车和出租车领域正面竞争,选择了拼车。因此也就决定了,嘀嗒势必会在拼车这一垂直领域深度挖掘。

嘀嗒先做拼车,再做出租车,但之后出租车反而成为其拉新的主要方式。今年4月份,嘀嗒进入某准一线城市开始推广,出租车司机就多了一项赚外快的机会,极力推荐乘客下载嘀嗒APP。据社长了解,第一个月,嘀嗒给司机的奖励分为四档:一天之内,首单8元,第二单15元,第三四五单各10元,第六单50元。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出租车司机拉新6个人,就可以得到103元奖励。同时,每位首次使用嘀嗒的乘客获得8元奖励,即48元。

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出租车司机这一个拉新渠道,获得一个下载量的成本是25元。相比目前行业中APP获客成本动辄五六十上百而言,嘀嗒确实选择了一个成本较低的方式。但要知道,这笔钱是纯“烧”的,能否赚回来还要看后面的运营能力。

当然,在滴滴都无法向出租车收取佣金的情况下,嘀嗒也很难赚出租车的钱,因此起家的拼车业务成为佣金主要来源。因此出租车导流而来的用户,只有不断使用拼车,平台才能产生收益。而如何转化,就成为嘀嗒必须考虑的。

毫无疑问,社交成为嘀嗒的首选。通过结伴和好友功能,吸引更多的车主和用户加入拼车大军。社交有多大魔力?看看拥有微信和QQ的腾讯就知道了,看看支付宝挣扎多年的社交尝试就明白了。而社交就需要话题,越“刚需”的话题越能让社交活跃,打擦边球是最容易的,想想当年的支付宝晒照风波,也就不难理解嘀嗒这样的小公司也对此种方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一旦社交成型,不仅可以通过拼车业务获取佣金,更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将流量变现,嘀嗒APP中的“发现”功能已经证明这一点,其中包括了二手车、违章、驾照、加油、车险、保养等众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的服务项目。

仅有出行,无法赚钱,故事也不够丰满;而插上社交的翅膀,则可以将一个更宏大的故事。想想雷军为何非要定义小米为互联网企业,一切了然。但这一切都是从平台以及商业模式角度而言,对直接的用户和车主而言,这样的模式却极容易滋生风险,一起起事故已经为出行社交敲响了警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滴滴出行

437
  • 高德在港低调上线打车服务,但网约车业务仍受限
  • 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合资公司获批,2025年推出首款商业化L4车型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嘀嗒现高价“猎艳”,社交出行何时休

如果说滴滴的社交概念推广的还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嘀嗒则是唯恐天下不知。

5月17日,上海一名女士打开嘀嗒出行软件叫了一辆顺风车,几分钟后,她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

“叫个嘀嗒顺风,车没叫到,来个好友,一上来就要介绍土豪,还夸我倾国倾城,啊哈哈哈哈哈,有趣。”

配图是一张嘀嗒软件的截屏,一个陌生人加其好友,并自我介绍,声称是浦东陆家嘴做豪宅的,可以无偿介绍土豪,并且会缴纳保证金,最低20万—30万……

看完这条朋友圈,社长先是感慨这位倾国倾城的女士心真大,还有心情开玩笑;然后很自然的联想到刚刚发生的滴滴顺风车事件,在相关部委明令各平台整顿顺风车的当下,为何还会出现如此露骨的公然“拉客”现象。在这场风暴下,嘀嗒可是仅次于滴滴被冲击到的。

出行社交乱象

其实,在5月13日,嘀嗒已经下线了其APP的“结伴”功能,之前结伴承载了嘀嗒最重要的社交属性。至于什么时候重新上线,据媒体报道,嘀嗒官方暂时对顺风车业务一概不予回应。

那么,为何结伴被关闭后,还有乘客会接到陌生人的信息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嘀嗒的出行社交。如果说滴滴的社交概念推广的还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嘀嗒则是唯恐天下不知。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半小时前,社长搜资料时,在铁血论坛发现一个网友写到,嘀嗒拼车的广告语就是“认识白富美,与帅哥同路,与美女同行”,这不是明显的赤裸裸的告诉你了吗?这位网友还贴出几张APP里恶俗交友的截屏。一个半小时后,社长为了确认这条广告语的真假,再次搜索时,结果显示“404”。真乃神速,这又是玩得什么把戏。

在没有其它信息源交叉印证,此条信息又如此诡异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有人“恶搞”,不能作为嘀嗒力推社交的证据。但去年3月份,嘀嗒新版本升级时,特意强调好友功能,却是来自官方说法。

这次升级还被冠以功能创新,总结一下就是,下单的拼车车主和乘客可以互加好友;一起拼过车的用户可以互加好友;匹配手机通讯录,熟人拼车的记录一览无余,也可以在嘀嗒上互加好友。而此次创新的一大依据居然是有人反映,之前只有下单才能加好友的设置阻碍了用户和用户、用户和司机之间的沟通。

至此,共享出行+社交已然成为嘀嗒出行的核心概念。打车作为入口,实现引流,进而形成“结伴”和“我的好友”两大社交板块,活跃和沉淀用户。前者类似于一个广场,嘀嗒的车主和用户都在其中,形成多对对的交友;后者则是一对多交友,更加私密。

但是随后吐槽也不断出现,比如匹配通讯录,车主想悄悄赚个零花钱,你非要公告天下,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你在开“黑车”。而被车主或用户骚扰,也开始出现。更严重的是,车主与乘客的相互评价,相关用户都可以看到,自己被评头论足,还要昭告天下。

社长的一位女性朋友,打开评价区,几乎所有的男性司机平价都含有“美女”二字。一开始,该朋友一上车,司机就能说出她的从事的行业,着实吓一跳,后来才知道原来APP已经暴露了她很多信息。

而在滴滴顺风车事件中,用户的标签公开化,成为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即使主因在嫌犯,但不得不说这种个人信息被滥用加大了安全风险。

至于文章开头的情况,我们依然不知何解。因为没有官方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认为,嘀嗒的结伴虽然下线了,但是“我的好友”功能依然没有完全堵死,还是有陌生人可以通过平台加用户为好友。

为何非要做社交?

毋庸置疑,出行软件的社交属性带来的风险此次充分暴露,也成为整顿的重点。从长远来看,似乎不太可能卷土重来。对于嘀嗒这个出行领域的后起之秀而言,恐怕是创业过程中的一大重创。

这种社交属性带来的风险,平台不可能不进行事前评估,但为何又都冒险前行呢?或许这跟网约车、拼车出行本身的模式以及社交的魔力有关。

无论嘀嗒,还是滴滴,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即通过打车或拼车这个刚需,获取流量,然后通过广告、金融、游戏、电商等其它方式变现。因为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顺风车,平台单靠抽取佣金,显然是难以盈利的。网约车的抽成比例已经闹得天怒人怨,出租车作为引流板块,平台不收费甚至象征性收费,而拼车的规模又在其中占据相当小的规模比例。

但是,获取流量却是一个高成本的投入。投入与产出的难题,嘀嗒表现更为明显,作为2014年创立的后来者,无法与滴滴在网约车和出租车领域正面竞争,选择了拼车。因此也就决定了,嘀嗒势必会在拼车这一垂直领域深度挖掘。

嘀嗒先做拼车,再做出租车,但之后出租车反而成为其拉新的主要方式。今年4月份,嘀嗒进入某准一线城市开始推广,出租车司机就多了一项赚外快的机会,极力推荐乘客下载嘀嗒APP。据社长了解,第一个月,嘀嗒给司机的奖励分为四档:一天之内,首单8元,第二单15元,第三四五单各10元,第六单50元。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出租车司机拉新6个人,就可以得到103元奖励。同时,每位首次使用嘀嗒的乘客获得8元奖励,即48元。

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出租车司机这一个拉新渠道,获得一个下载量的成本是25元。相比目前行业中APP获客成本动辄五六十上百而言,嘀嗒确实选择了一个成本较低的方式。但要知道,这笔钱是纯“烧”的,能否赚回来还要看后面的运营能力。

当然,在滴滴都无法向出租车收取佣金的情况下,嘀嗒也很难赚出租车的钱,因此起家的拼车业务成为佣金主要来源。因此出租车导流而来的用户,只有不断使用拼车,平台才能产生收益。而如何转化,就成为嘀嗒必须考虑的。

毫无疑问,社交成为嘀嗒的首选。通过结伴和好友功能,吸引更多的车主和用户加入拼车大军。社交有多大魔力?看看拥有微信和QQ的腾讯就知道了,看看支付宝挣扎多年的社交尝试就明白了。而社交就需要话题,越“刚需”的话题越能让社交活跃,打擦边球是最容易的,想想当年的支付宝晒照风波,也就不难理解嘀嗒这样的小公司也对此种方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一旦社交成型,不仅可以通过拼车业务获取佣金,更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将流量变现,嘀嗒APP中的“发现”功能已经证明这一点,其中包括了二手车、违章、驾照、加油、车险、保养等众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的服务项目。

仅有出行,无法赚钱,故事也不够丰满;而插上社交的翅膀,则可以将一个更宏大的故事。想想雷军为何非要定义小米为互联网企业,一切了然。但这一切都是从平台以及商业模式角度而言,对直接的用户和车主而言,这样的模式却极容易滋生风险,一起起事故已经为出行社交敲响了警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