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在一年之内,华为旗下的手机品牌荣耀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亿美元,它可能是最近刚刚上升为“世界前三大手机品牌”的小米未来在中国最需要注意的对手。
12月16日,华为荣耀宣布了品牌独立一周年来的业绩,销量达到2000万部,销售额近30亿美元。这个数字对比起一年前,成长了将近30倍。荣耀总裁刘江峰介绍,荣耀品牌2015年的预期目标是实现4000万销量和50亿美元销售额,2016年的目标是100亿美元。
相比小米喊出的2015年销售额过1000亿人民币的目标,荣耀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这家公司现在更希望外界注意到它们的增长速度。
12月16日当天,荣耀还发布了一款新的大屏手机荣耀6 Plus,虽然在价格上这款产品依旧跟小米主力机型不相上下,单卡版售价人民币1999元,但是在外观还有配置方面,它瞄准的却是iPhone 6 Plus。
在很大程度上,这有赖于华为的研发以及供应链支持。比如华为有自己的海思芯片,而小米只能求助于价格昂贵的高通。
这体现了华为荣耀对小米而言最具威胁的一个环节:荣耀本来就是华为终端的独立电商品牌,瞄准了小米模式,现在它也找到了自己的营销方式,比如运营粉丝、打情感牌抓住用户等,而如果要发动价格战,它可能也没有太大顾忌。
与小米拓展东南亚市场比如在印度遭遇的专利问题不同,荣耀凭借与华为在通信领域的专利积累以及运营商关系,在海外发展得颇为顺利。2014年下半年,荣耀正式进军海外,在6个月内便突破了57个全球市场,荣耀6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发达市场国家也受到了关注。
在2014年的双十一当天,荣耀全网一天的销售额突破了10.6亿人民币,在天猫全品类排名第二,在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亚马逊、唯品会手机类目均排名第一。
“回忆起年初刚开始独立这个品牌,现在想想也是有点后怕。”荣耀总裁刘江峰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一年前对于荣耀能做到什么样,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少底气。
2010年,华为正式成立了消费者BG,开始真正花心思运营“华为手机”。然而在当时,华为终端中运营商渠道的业务却占到了80%。低端、廉价、老土的印象在当时困扰着华为手机。
小米成功地在互联网手机中趟出一条路之后,在华为内部受到了消费者BG CEO余承东的强烈推崇。在他眼里,互联网渠道的品牌独立,不但能够压缩渠道利润,降低单品的价格,还能激活死板的组织架构。
于是在2013年12月,荣耀正式脱离华为,成为可以独立运作的品牌。单飞后的荣耀削减了华为和运营商的影子,用更互联网的方式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
目前,荣耀已经形成了两大价格阵营,1000元以下价位段的低端机型和2000元价位段的高性价机型。前者的任务主要是弥补华为削减运营商之后的手机出货量,后者将逐步通过高配置的机型覆盖核心消费群体。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为内部人士说,“荣耀的低端机不赚钱,一直想通过像荣耀6这样2000元档的产品试探市场,如果成功,则可以把荣耀的利润往上拉。”上述人士透露,在这一年以来,荣耀比起小米,产品AFT(平均售价)趋势向上,利润率也在提高。
对于荣耀来说,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华为终端内部。逐步成长的荣耀未来难免会在内部形成与“华为”品牌形成竞争,后者在今年相继推出了P7和MATE 7等针对商务人群的中高端机型。但与荣耀系列的产品配置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价格却高出了500元以上。华为内部人士也承认,产品重合的情况下多少会出现一些竞争。
因此在华为终端下,荣耀和华为两大品牌未来的地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荣耀的前途。
刘江峰目前并不愿意多谈这一问题。“荣耀的发货量在华为内部的占比并不高。”刘江峰说。他明白,荣耀在华为内部并不能过多地抢风头。余承东在宣布荣耀品牌独立时就称,荣耀品牌就是华为终端拆分出来的一支小分队,相当于在华为内部有了一个可以像小米一样进行互联网营销的独立品牌。从产品的价格定位来看,目前荣耀比华为品牌还是有意的要低一个档次。
“荣耀从成立发展到现在,定位都是有差别的。”刘江峰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但对于有关荣耀下一步是否还会继续提升产品价格,他并没有明确否认,只表示这只能“在商言商”。
至少到目前为止,华为终端华为和荣耀两大品牌共存的现状还是很好地体现出了这家公司实用主义的一面。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在一些讲话中表达了对“互联网思维”的怀疑,但也允许甚至鼓励其旗下产品去做小米模式的尝试。在未来,华为或许会模糊华为和荣耀的界限,资源投入将显得更加集中——对于华为终端的对手们来说,那才到了这个公司最有威胁的时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