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理性应对金融市场的不理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理性应对金融市场的不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这本书相当坦诚深入地探讨了金融风险、金融资产泡沫、市场非理性现象等问题,借助中美两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大量案例,重点解析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非理性现象背后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得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政策。

所评图书:

书名:《理性的非理性金融》

作者:王健、余剑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2008年以来,金融业、金融市场一直在面临批评。当代金融业已经发展出高度分化、复杂的产品体系、交易方式、细分市场,资本的运转流通非常迅速,这增加了人们认知理解金融问题的难度。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和内控、监管机制可谓高度完善,这种情况下仍不免出现操作失误、渎职及欺诈等因素引发的严重问题,不免让一些人怀疑金融市场的安全性甚至金融创新及监管的意义所在。

金融学家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开始获得了各国监管者和金融行业从业者、研究者的重视。但在大众舆论的视域中,金融不稳定假说之所以走红,是因为这个假说的名字,而非观点内容,不在少数的人想当然的推导得出金融天然不稳定、金融创新必然不可靠的错误结论。上述因素,以及金融行业、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性,还使得各式金融阴谋论变得十分流行。

实际上,长期致力于批评金融市场非理性现象、投机乱象的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就曾指出,金融业对于有效市场假说、金融模型的迷信,使得金融风险变得愈加突出,投资、投机中的贪婪往往也会助长风险,但他指出,金融本可以发挥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当代经济和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金融业发挥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理性的非理性金融》,出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中国金融40人(青年)成员、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中心主任王健,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建树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余剑峰。这本书相当坦诚深入的探讨了金融风险、金融资产泡沫、市场非理性现象等问题,借助中美两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大量案例,重点解析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非理性现象背后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得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政策。《理性的非理性金融》整本书基于严谨分析,叙述中又能做到通俗、简洁、易懂,有助于金融业界从业者、监管部门官员及广大投资者完善金融知识素养、提高金融风险和理性思考水平。

全书第一章介绍金融的基本概念,以及资产泡沫的由来。书作者指出,“金融资产的本质是在未来能带来金融收入的权利”,并基于此详细分析了比特币等热门的虚拟货币的缺陷所在。接下来,书作者引介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市场不可能做到完全有效的原因。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的有效市场悖论主要着眼于信息成本,推导出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的部分无效性。并且,现实生活中的市场套利活动会受到诸多限制。书中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套利交易遭遇巨大风险而陷入巨亏的案例,就此进行了解说。

金融市场的价格泡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如前所述,金融资产的价值,取决于未来变现的额度,所以这就不可避免带来不确定性。书作者还指出,金融泡沫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我循环,越吹越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证明,投资者哪怕是掌握最充分信息、最聪明、历史交易业绩最为出色的投资者、投资机构,都有很高几率出现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

全书第二章分析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充当媒介,资产的回报率与流动性、安全性往往呈现反比关系。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配置,部分的降低风险,但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书作者指出,近年来在国内热度很高的P2P金融之所以不断上演跑路、失联、资金链断裂等闹剧,问题就在于其经营模式存在缺陷,即无法平衡回报率与流动性、安全性。P2P金融需要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资金投放,回报率承诺相当惊人,还提供了宽松的流动性限制,这使得其安全性不受控制的被降低在极低的水平。

金融市场的风险,乃至严重风险集中爆发所带来的金融危机都源自信息不对称。要改善信息不对称,消除金融欺诈,就必须致力于制度建设,严加监管(包括行政监管、行业监管、法律基础上的信息披露等),但即便如此,由于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因而内审、外部审计和监督、信息披露等机制,往往也难以杜绝市场上的欺诈行为。书作者建议,我国应当借鉴引进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部人”(“吹哨人”)举报制度。

信息不对称不仅会让投资者面临不可控的资产风险,而且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也将因此受到威胁。为了降低信息成本,征信制度和大数据分析应运而生。书作者在赞赏央行及芝麻信用等官方、商业征信机构开展的这方面实践的同时,也指出,确保信用记录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个人或企业因低微错误、无心之失造成的错误记录不能消除,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仍是我国征信业面临的突出挑战。

这本书的第三章围绕投资者心理与股票市场中的种种异象,展开了深入分析。书作者指出,由于人们的常识思维、习惯思考方式,往往与贝叶斯公式存在很大差别,所以更习惯于用直觉来得出判断,因而会受到可获得性偏差(例如,极其偶然、少有出现的空难,会促使人们在出行中选择汽车等事故率远远高于民航的出行方式)、有限注意力偏差(比如,2012年,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甚至带动了中国股市中的澳柯玛的行情大涨)、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过分乐观和过分自信等预期偏差的影响。而在风险的辨识和应对中,厌恶损失等认知倾向也会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往往一定程度上偏离理性估量和计算。

书中第四章就市场和市场主体的非理性现象,提出了改进和应对策略的建议。如前述,人的注意力高度有限,表现在择股时就会出现只关注总盈利水平而不认真研判盈利来源等情况。书作者指出,投资者可有针对性的将投资目标按照盈利质量进行排序,还要观察盈余公告后价格的惯性漂移情况。书中还分别根据厌恶损失、套利不对成性等认知倾向,对应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理性应对金融市场的不理性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这本书相当坦诚深入地探讨了金融风险、金融资产泡沫、市场非理性现象等问题,借助中美两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大量案例,重点解析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非理性现象背后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得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政策。

所评图书:

书名:《理性的非理性金融》

作者:王健、余剑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2008年以来,金融业、金融市场一直在面临批评。当代金融业已经发展出高度分化、复杂的产品体系、交易方式、细分市场,资本的运转流通非常迅速,这增加了人们认知理解金融问题的难度。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和内控、监管机制可谓高度完善,这种情况下仍不免出现操作失误、渎职及欺诈等因素引发的严重问题,不免让一些人怀疑金融市场的安全性甚至金融创新及监管的意义所在。

金融学家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开始获得了各国监管者和金融行业从业者、研究者的重视。但在大众舆论的视域中,金融不稳定假说之所以走红,是因为这个假说的名字,而非观点内容,不在少数的人想当然的推导得出金融天然不稳定、金融创新必然不可靠的错误结论。上述因素,以及金融行业、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性,还使得各式金融阴谋论变得十分流行。

实际上,长期致力于批评金融市场非理性现象、投机乱象的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就曾指出,金融业对于有效市场假说、金融模型的迷信,使得金融风险变得愈加突出,投资、投机中的贪婪往往也会助长风险,但他指出,金融本可以发挥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当代经济和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金融业发挥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理性的非理性金融》,出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中国金融40人(青年)成员、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中心主任王健,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建树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余剑峰。这本书相当坦诚深入的探讨了金融风险、金融资产泡沫、市场非理性现象等问题,借助中美两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大量案例,重点解析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非理性现象背后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得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政策。《理性的非理性金融》整本书基于严谨分析,叙述中又能做到通俗、简洁、易懂,有助于金融业界从业者、监管部门官员及广大投资者完善金融知识素养、提高金融风险和理性思考水平。

全书第一章介绍金融的基本概念,以及资产泡沫的由来。书作者指出,“金融资产的本质是在未来能带来金融收入的权利”,并基于此详细分析了比特币等热门的虚拟货币的缺陷所在。接下来,书作者引介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市场不可能做到完全有效的原因。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的有效市场悖论主要着眼于信息成本,推导出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的部分无效性。并且,现实生活中的市场套利活动会受到诸多限制。书中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套利交易遭遇巨大风险而陷入巨亏的案例,就此进行了解说。

金融市场的价格泡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如前所述,金融资产的价值,取决于未来变现的额度,所以这就不可避免带来不确定性。书作者还指出,金融泡沫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我循环,越吹越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证明,投资者哪怕是掌握最充分信息、最聪明、历史交易业绩最为出色的投资者、投资机构,都有很高几率出现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

全书第二章分析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充当媒介,资产的回报率与流动性、安全性往往呈现反比关系。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配置,部分的降低风险,但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书作者指出,近年来在国内热度很高的P2P金融之所以不断上演跑路、失联、资金链断裂等闹剧,问题就在于其经营模式存在缺陷,即无法平衡回报率与流动性、安全性。P2P金融需要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资金投放,回报率承诺相当惊人,还提供了宽松的流动性限制,这使得其安全性不受控制的被降低在极低的水平。

金融市场的风险,乃至严重风险集中爆发所带来的金融危机都源自信息不对称。要改善信息不对称,消除金融欺诈,就必须致力于制度建设,严加监管(包括行政监管、行业监管、法律基础上的信息披露等),但即便如此,由于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因而内审、外部审计和监督、信息披露等机制,往往也难以杜绝市场上的欺诈行为。书作者建议,我国应当借鉴引进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部人”(“吹哨人”)举报制度。

信息不对称不仅会让投资者面临不可控的资产风险,而且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也将因此受到威胁。为了降低信息成本,征信制度和大数据分析应运而生。书作者在赞赏央行及芝麻信用等官方、商业征信机构开展的这方面实践的同时,也指出,确保信用记录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个人或企业因低微错误、无心之失造成的错误记录不能消除,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仍是我国征信业面临的突出挑战。

这本书的第三章围绕投资者心理与股票市场中的种种异象,展开了深入分析。书作者指出,由于人们的常识思维、习惯思考方式,往往与贝叶斯公式存在很大差别,所以更习惯于用直觉来得出判断,因而会受到可获得性偏差(例如,极其偶然、少有出现的空难,会促使人们在出行中选择汽车等事故率远远高于民航的出行方式)、有限注意力偏差(比如,2012年,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甚至带动了中国股市中的澳柯玛的行情大涨)、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过分乐观和过分自信等预期偏差的影响。而在风险的辨识和应对中,厌恶损失等认知倾向也会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往往一定程度上偏离理性估量和计算。

书中第四章就市场和市场主体的非理性现象,提出了改进和应对策略的建议。如前述,人的注意力高度有限,表现在择股时就会出现只关注总盈利水平而不认真研判盈利来源等情况。书作者指出,投资者可有针对性的将投资目标按照盈利质量进行排序,还要观察盈余公告后价格的惯性漂移情况。书中还分别根据厌恶损失、套利不对成性等认知倾向,对应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