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多米
高质量、好口碑的作品是纪录片人不懈的追求,但长期以来,“纪录片不赚钱”的说法似乎成为一道魔咒。而一部聚焦妇产科生育的纪录片《生门》,不仅在豆瓣获得剧版评分9.5、影版评分8.7分的成绩,还将版权输出到东方卫视和爱奇艺,成为纪录片行业中作品口碑与商业回报兼具的典型案例。近日,纪实观察(ID:jishiguancha)邀请到《生门》制片人戴年文,和他聊了聊《生门》闯入市场的那些事。
从80到40
拍摄对象与拍摄者的关系是纪录片拍摄中非常敏感的话题。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妇产科,《生门》制作团队用两年的时间,从最开始有80多组家庭愿意接受拍摄,到最终同意播出的仅剩40多组。
把真实的人生片段公之于众,对于纪录片拍摄对象来说,终归是一件需要考虑的事情。
面对愿意接受拍摄的家庭,尊重和协商事整个创作团队的首要原则。当发现陈小凤的哥哥准备回家乡借钱,摄制组主动提供了自己的车,与拍摄对象协商后跟拍了借钱的整个过程。
有人认为,拍摄者对于事件的介入影响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但通常这种介入由于难以规避而成为一项难题。
毕竟,即使不是拍摄者有意地改变故事走向,单是意识到镜头的存在也会使拍摄对象的言行产生变化。在戴年文看来,无论是提供交通工具还是帮助联系筹款,都像纪录片镜头的存在一样不需要回避,镜头中的故事也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如果他没有顺利借到钱,我们会不会帮他筹钱,这只靠假设是无法确定的。不过如果我们做了什么帮助,那就一起记录在片子中,这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伦理与“介入”的问题,《生门》团队没有从创作者的角度去考虑具体的边界,但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应有的坦诚一直都在。
70分钟一集,依然能在互联网“横行”
在《生门》播出后,一位中国传媒大学教影视创作的老师突然疑惑了,因为在近年来的教学中,他们告诉学生“要把片子做短”。但突然间,70分钟一集的《生门》取得的反响让他难以向学生们解释。
纪录片的时长真的有标准吗?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掀起了移动端、PC端播放短视频的风潮。《生门》剧集开始在爱奇艺上线时,就有人建议戴年文改成15分钟一集。然而在人们看抖音15秒都嫌长的时代,纪实剧《生门》依然坚持70分钟一集、一共13集的长度和体量。
在爱奇艺的播放页面,剧版《生门》每集结束时总会出现“一集又结束了”“又要等一周”等弹幕。这不禁让人思考,纪录片的时长是否真的会影响观看体验?
对于《生门》为何能够吸引观众,戴年文的答案是自然而笃定的,“时长不是关键,好看的片子大家一口气都能看完。”现在呈现出来的《生门》,无论是剧版还是电影版,都是已经精炼之后的结果。“好看”这一条就足够撑起《生门》的时长,让观众全神贯注。
夏锦菊是《生门》最让观众心疼的人物之一,在各种剧评、影评中常被提起。“有的人认为抢救的过程最重要,恰恰不是,我们把抢救的过程删减了很多,反而把她之前谈笑风生能拍到的全罗列上去了,还不够用,情绪仍然推不上去。”
谈笑风生的画面和躺在病床上面对命运风云变幻的对比剪辑,使影片的带入感更加强烈。就像这样,《生门》用故事片创作的手法对待纪录片,剪辑出起承转合、引人入胜的紧凑剧情。
不仅对单个故事用心剪辑,《生门》在剧情衔接上也进行了精妙的设计。纪录片中,高龄产妇曾宪春的情况非常危险,妇产科的李主任点出,一家人为了保胎付出那么多,“就为了生个男孩”。
影片没有直接交代曾宪春一家为什么这样渴望生儿子,却在紧接着的故事中,借陈小凤的丈夫之口讲出了“有个兄弟,有事的时候能帮忙跑”的理由。由此,剧情之间实现呼应,而具体对影片人物的价值观作何评价,要看每个观众心里的那一杆秤。
就这样,后面的故事是前面的答案,从春节到又一个春节,13集的《生门》以充足的铺垫和暗示带着观众迎来圆满的剧终。
“真实”能带来一千种解读
访谈中,戴年文向纪实观察(ID:jishiguancha)讲述了他眼中文艺讨论的四个层面。以《生门》为例,一个孩子的出生,在第一个层面是出生这件事本身,让世界变得不同;在第二个层面,影响了一个家庭生活的变化;在第三个层面,要考虑到如何生存的问题;最后一个层面,才是关乎人性与三观。
但这种渐次递进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略带匠气的技巧,而是源自真实的故事本身。
“永远不要刻意地用故事去灌输观点,‘教育’别人,观众能够感受到什么,都是他自己的解读和体会。”《生门》团队一直在坚持这样一种理念:虽然对镜头的选择和拼接,融合了团队的想法,但是“真实”永远是最大的灵感。
《生门》中既没有为事件定性的旁白,也没有强加观念的字幕。“可能过个几年,你如果回过头来再看,感悟会不一样。有很多人说我生过孩子,感悟不一样;我是个男人,我感悟不一样。这都很正常。很少人像我们这样是站在各种角度去感悟这件事情。”
戴年文的解释似乎在证明,以客观的镜头呈现真实事件,把思考和感悟的权利留给观众,才造就了纪录片能够达到的最大的意义空间。
“纪录片靠内容本身就能挣钱”
无论是从关注度、口碑,还是商业价值看,《生门》作为一部纪录片,都可以说是“做成了”。戴年文开玩笑地说,还有人建议他们出个续集《死门》。
然而,就像戴年文所说,《生门》里的每个故事都是偶然碰上的,组合在一起才有了独特的反应。就算原班人马再扛着摄像机去医院里等两年,也等不到下一个《生门》。
团队选择不再重复过去的经历,另起炉灶,打造另一个纪录片项目《城管》。
虽然不再有续集,但是《生门》为我国纪录片行业留下的经验和启发却远没有结束。《生门》以先行版的电影拿到龙标,也就拿到了进入公众视野大门的钥匙。有了电影龙标的铺垫,电视台才能放心购买剧版的医疗纪录片《生门》。
戴年文说,“希望《生门》能让大家看到,纪录片是可以挣钱的。不光是做专题片靠广告挣钱,而是能通过版权挣钱,靠内容挣钱。”
关于《生门》从电影到电视剧的布局,戴年文表示,“纪录片素材素材多、质量又好时,就可以同时制作电影和电视剧。这是纪录片独有的优势,其他的商业电影无法达到。”这样的运作方式为纪录片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