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德国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长颈巨龙骨架模型”,该藏品是文物归还争议的焦点。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刘星
继去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高呼“非洲文物归还非洲”,在欧洲文艺界投下一记震撼弹后,5月14日,德国政府首次对此发表官方的具体回应,德国文化部长格鲁特斯公布了一份长达130页的《殖民脉络下的收藏文物处置准则》,作为德国博物馆如何研究文物出土来源、归还可能性的依凭准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曾殖民非洲部分地区长达34年。马克龙出访非洲,抛出“文物归还”说后,文物归还的争议也延烧到德国。曾殖民非洲并有大量非洲藏品的德国也难以回避“非洲掠夺”的历史。
归还文物门槛高得令人气馁
近年来,随着非洲经济的持续发展,非洲人正在找回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加大对自我意识的重建,追索文物是其中之一。不少非洲国家认为,文物是非洲数代人文化的结晶,现在是非洲被盗文物“回家”的时候了,而随着非洲的发展,非洲国家有意愿也有办法让这些文物“回家”。
有关非洲文物回归的消息也不断见诸媒体。2014年2月,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向肯尼亚移交30件历史文物;2013年,法国海关向尼日利亚移交了查获的5件诺克陶俑,它们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早的陶土艺术作品……而在很多人眼里,非洲流失文物回归被认为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德国文化部长格鲁特斯表示:长久以来,殖民时期在德国人的记忆文化里一直是个盲点,重新审视这些文物是德国对前殖民地的责任之一。她表示,德国作为曾经的殖民者,有必要重新回头检视收藏文物的来源,甚至不应该局限在德属东非的30多年殖民期间,应当回溯到15世纪时,“拓荒”非洲大陆的征服者时期开始。
然而,却有不少文物归还派的拥护者批评称,政府话讲得漂亮,却只是坐而言道,不起而行。因为尽管政府对于“殖民脉络”的首次定义,意外地扩展了许多,但事实上,归还文物的门槛却高得令人气馁。
据英国《卫报》报道,准则不仅不具约束力,还提及纳入返还考量的文物,应以违反前殖民地当时的“法律与道德标准”为主,物归原主也并非“义务性的解决方案”。因此,该文件被部分舆论认为是默克尔政府对马克龙呼吁的明确拒绝。
德国博物馆协会的总监克纳也对马克龙的“文物归还论”表示:如果他的呼吁意味着,博物馆的收藏品应该整批打包上车,然后运出国,这不是正确的方式。据报道,文件提出了一些例如长期租借、共同监管等归还替代方案。
海量非洲文物散布欧美博物馆
目前,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伦敦博物馆等9处馆舍都拥有来自非洲的文物、书画等物品。其中,大英博物馆约有20万件藏品来自非洲大陆,其古代埃及部收藏文物达7万余件,仅次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藏品中有大型人兽石雕和为数众多的木乃伊,多种碑刻、壁画、金玉首饰、镌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模型,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此外,据报道,比利时皇家中非博物馆据说拥有1.8万多件非洲文物。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网站曾介绍说,非洲文物是该博物馆最大收藏之一,包括1.5万件有关人种的文物和5000件考古文物,大部分是在1891年至1937年间获得,藏品大部分是1912年从伦敦购买的。
而南非约翰内斯堡市中心的非洲博物馆内有藏品80多万件,但很大一部分是从欧美博物馆复制和回购的。
而在众多关于归还文物、收藏品讨论中,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长颈巨龙骨架模型”首当其冲。
长颈巨龙的骨架模型,是德国古生物学家在1909年至1913年间,于当时德意志帝国殖民地——德属东非(包含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挖掘出土的骨头标本与模型组合而成。模型高达13米、长26米,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大、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模型,甚至名列吉尼斯世界纪录。
支持将古生物标本物归原主的舆论认为,恐龙确实出土于今天的坦桑尼亚国土,而考古挖掘不应脱离人类的文化活动,因此德国应当将标本归还该国。
但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总监佛格却表示,经由一项德国官方资助、历时3年的研究计划指出,长颈巨龙的骨头标本是在“合理付钱”的情况下开挖,不涉及役使奴隶劳工,是合法取得。他甚至表明,标本事实上根本不是“金鸡母”,保存与维护所费不菲。
而今年5月初,德国外交部长马斯出访坦桑尼亚时,与该国外交部长马西加会面时,马西加也表明不会要求德国归还殖民时期取得的收藏品。
马西加表示,那只恐龙“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坦桑尼亚,而是世界共享的遗产”“德国纳税人缴了好多钱来保存它”,并赞许馆方对文物遗产的处置相当妥当。
佛格表示,馆方正提出一项替代归还文物的计划,将由德国来协助坦桑尼亚训练古生物学家与技术工人,来挖掘敦达古鲁组的未知宝地。
除了恐龙古物以外,柏林的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收藏的美国阿拉斯加文物,也是争议藏品之一。对于这批已于5月16日,正式归还给代表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楚加奇阿拉斯加公司的收藏品,德国政府则表示,据一项研究计划指出,这批文物是在19世纪末,挪威民族学家雅各森从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墓地非法取得,才将之归还,这样的例子并非常例。
文物回归面临现实挑战
近年来,非洲国家在与外国政府、博物馆以及拍卖行等一次次的博弈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独特的追讨策略,例如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索要流失文物。2002年,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梅莱斯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问题首脑会议上当着时任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和各国首脑的面,猛烈抨击意大利政府,要求归还方尖碑,促使意大利政府会后痛下决心,成立专门文物归还部门。
埃及、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都设有负责流失文物追讨的特别委员会和独立机构,埃及最有成效,已追回5000多件文物。此外,非洲很多国家民间组织还成立了追讨文物机构。
非洲文物回归面临的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2002年,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19家欧美博物馆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其收藏文物属于全人类,不能也不必成为原属国的财产。大英博物馆馆长和芝加哥艺术学院院长还发起宣传运动,捍卫西方博物馆拥有非洲国家被掠文物的合法性。
尽管非洲国家近年来成功追讨了一些文物,但相对于大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以“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共用”为由拒绝归还文物。许多非洲国家面临资金紧缺、相关法规缺位等问题。
国际文物返还条例的苛刻条款让非洲国家面临重重障碍。根据国际文物返还条约的规定,文物出土国在向文物所在国追讨文物时,必须提供该文物详细的资料,如体积、重量、颜色以及丢失时间等细节,以证明该文物的确来自该国家。但由于很多流失文物是非法发掘,没有考古证明文件,也就无法证明其所属权。
2006年9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博物馆向肯尼亚归还了一件祭祀木雕,这是肯尼亚首次向外国博物馆成功追讨文物。在追讨过程中,肯尼亚差点因为文物所有权证明问题和木雕失之交臂。这件木雕是1985年被人从肯尼亚姆瓦克鲁家族的墓地盗走的,后来流落到美国。有人在2003年出版的美国《人类学学刊》上找到了一组照片:美国人类学家琳达和莫妮卡在该木雕被盗前拍下的姆瓦克鲁家族的一名成员与木雕的合影。这成为了木雕属于肯尼亚的铁证。
目前普遍的担心是,回归文物是否能得到妥善的保护。一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文物保护,也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有些国家战乱频繁,文物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非洲某国曾要求一家英国博物馆归还殖民时期被掠夺的文物,但这家博物馆却以该国没有能力保护这些文物予以拒绝。该博物馆反问:你们能有设施使归还文物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吗?你们有防盗设备吗?你们有文物保护专家和管理人员吗?
对于非洲一些国家来说,在大力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同时,却不断有大量文物走私到国外。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价值5亿美元的文物从非洲流失。因此,非洲国家在采取有效措施打击文物走私的同时,应该加强同有关国家海关部门的合作,遏制文物流失海外。
责任编辑:马蓉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