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袁子弹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对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过多次创作高峰。如今现实主义成为当下影视行业炙手可热的新风口,却由此衍生出诸多乱象。5月28日,在“唯一载入二十四史、从酿造到入口一清到底”的汾酒的故乡汾阳“杏花村”,以“新现实主义冲击波”为题的中国影视编剧山西采风行的第二场论剑举行,汪海林、宋方金、袁子弹、余飞、王志军、李尚龙、孟婕、朱睿、曹金玲、马帅、杨江、袁琴、宋冰雪等30余名编剧、制作人及刘海洋、林丽宁、王晓玉、李星文、杜红军等业内人士齐聚一堂,深入剖析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历史沿革、现实意义、行业乱象及背后成因,并对现实主义创作贡献了诸多具备可操作性的金玉良言。后续,编剧帮将陆续放送现场嘉宾的发言稿。
袁子弹: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看到这个标题,说真的有点难以下手,觉得太大了,大的有点难以聊得下来。但放在电视剧这个领域,这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却又很有现实意义。
中国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文学上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风格,要言之有物,文以载道,审美上走的却是抽象派的路子,讲究空灵,飘逸,留白,所以现实思索和艺术美感,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两端。中国早期的电视剧大多脱胎于严肃文学,所以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比如《渴望》《外来妹》《孽债》《过把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平年代》《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等,那种炽烈的生活的感觉往往能迅速击中你,而且你几乎可以根据这些电视剧所表达的内容,清晰地推测出它们各自诞生的年代,因为它们关注的,正是时代中最本质的精神,和最痛切的要点。
所以回到现实主义的话题。什么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首先要表现当下的、正在进行的、火热的生活。如果说样板戏是那个年代的现实主义,那么朋友圈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现实主义。
我不知道大家最后一次不为工作,看完一本长篇小说是什么时候。如果说一度中国人用诗歌记录自己的当下,继而用小说记录自己的当下,那现在,中国人很可能在用电视剧记录自己的当下——因为在眼下这个时代,传播最广、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得最广阔的、最细腻的,就是电视剧。那么,是不是所有反应当下生活的电视剧,都称得上现实主义呢?那就太未必了。为什么?第一是因为剧情和逻辑上的不现实,第二是因为美学和艺术上的无质感,第三是缺乏附着在现实上的内省和思考。
一、剧情和逻辑上的不现实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不现实,说起来简直像个笑话。但现在打开电视,确实能看到不少电视剧,里面的人明明跟我生活在一个时代,却干着我永远也不能理解的事。男女主角永远住着光洁亮丽的房子,个个不是傻白甜就是XX天才,永远选择站在广大群众的对立面。他们不普通不平庸,不上街买菜也不说人话,一言不合就吵架,三句话不对付就辞职,所有生活细节都对不起他们的年龄和人设,充满了装逼感和违和感。还有的是彻底与时代脱节,关心的问题和表达的方式都像是穿越而来的产物。这里面,有编剧技巧的责任,有创作周期越来越短、缺乏真实生活体验的责任,当然也有整个行业相对短视、浮躁的责任,突出表现为用既往的成功模式强行去套现行的创作,或者将创作拆分为组装,几分钟一个矛盾几分钟一个矛盾,全然不顾生活的本来逻辑。
坦白说,影视剧需要提炼,需要删节,需要矫饰,也需要高潮和冲突,但把假话说成真话是牛掰,把真话说成假话,那就太可悲哀了。这里推荐我非常喜欢的《士兵突击》,我很难界定他是否算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因为里面的人物都太理想化,太浪漫主义了,可他们每一个人,又是那么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对得起他们的出身、背景、职务和性格,这样的作品,反映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更是人性的真实,在我看来,是现实主义的最高境界。
第二、美学和艺术上的无质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我们现在的电视剧不美吗?镜头不酷炫吗?造型不时髦演员不漂亮吗?不,恰恰相反,单看镜头很美,我们的电视剧,甚至容不下非俊男美女担任男主角或是女主角,生怕损伤了镜头的美。但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美不是漂亮就可以。美是真实、合宜,恰如其分。
当年《渴望》里的刘慧芳是美的,她的朴素端庄就是那个时代的美;《大明宫词》里的太平也是美的,那种极灿烂极繁华就是她的真实。而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品,往往美得太认真,太刻意,太单调无趣没有区别。这种美就如整容后的脸,缺乏那种真实的鲜活,和灿烂的感染力,也就缺乏艺术的质感。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梅姨那样牛掰的女演员,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影视美学已经狭隘到容不下一张长着鱼尾纹的苍老的脸,全然不管那张脸里是否藏着魅力与故事。
第三、缺乏附着在现实上的内省和思考
之前说了,鉴于电视剧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在这个浮躁时代留下的最庞大、涵盖面最广泛的文化痕迹,所以,它不可回避地一定会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人生观、价值观,比起其他任何一种类型的电视剧,它都更贴近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本身。而现在,与其说是不会思考,不如说是我们渐渐放弃了思考,说服自己只要笑笑就好了,打发打发时间就好了,观众如此,创作者也如此。
因为思考自古以来就是最难的,而且在电视剧这个天生带有娱乐性质的行当里,思考的收益极度不客观,不但不一定能转化为收视率,甚至有时候还会吓跑偷懒的观众。可如果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品,花了几十集的功夫,写了各种角色和各种桥段,却不能反映出一点社会问题,或是一代人的思考和困惑,这样的创作又有什么意义?思考或许有高低之分,人与人对生活的感悟也千差万别,但对于创作者而言,不敢想、不愿想是比想不好、想不对更大的原罪。因为故事如果是一个人的骨肉,思考就是他的血液。没有思考的故事不会有火热的情感,更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它无法触及到观看者真正的切肤之痛,也就不会形成共鸣。
最后,我一直认为人文和科技是人类的两条腿,让我们得以不断前行。我们有幸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伟大时代,但很遗憾,在现今的中国,这些变革大多由科技主导,我们甚至无法用我们的创作,真正表现这个火热的时代,和这群庞大、丰富、多元化,前所未有自信,也前所未有焦虑的中国人。希望新现实主义的作品能够越来越多,因为我们懒惰的大脑需要质疑、需要反省、需要思考,因为这个时代值得更严肃、也更真诚的表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