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中国影视行业推行过“导演中心制”、“制片中心制”、“资本中心制”,但一部作品最根本的剧作,仍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让心系影视产业发展的人深感忧虑。5月26日,汪海林、宋方金、余飞、梁振华、王志军、李尚龙、孟婕、朱睿、曹金玲、马帅、杨江、袁琴、宋冰雪等知名编剧、制作人以及李星文、谭飞、杜红军等媒体人相聚“沙地造林,久久为功”的山西右玉,召开了以“剧作中心制刻不容缓”为题的创作研讨会,理性分析了剧作中心制的意义、推行的方式以及存在的困境。期间与会人士有批判有反思,为中国影视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作品品质献言献策、不遗余力,再次发出编剧界的最强音。接下来,编剧帮将陆续发布嘉宾的发言稿。
马帅:剧作中心制纵然步履蹒跚,但也终会到来
四百三十年前,威廉莎士比亚离开了家乡斯特拉福德,来到伦敦,加入“内务大臣供奉剧团”成了“伦漂”的一员。当他为剧团里的喜剧演员量身创作出了他创作生涯中最光彩夺目的喜剧角色“福斯塔夫”后。莎士比亚成为了“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也成为了剧团里毫无疑问的中心。
我们把目光从四百三十年前拉回到今天。美国有部多场景的喜剧叫《戏里戏外》,主演是《老友记》的主演马特·勒布朗。这部美剧没什么名气,创作上也比较一般。但是我一直追看,因为这部剧讲的是一对英国编剧夫妻,创造了一套原创剧集,在英国大获成功,被好莱坞相中,拿到好莱坞改编开发的故事。
说到这儿,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会追看一部质量不是那么高的剧集了。在这部戏里,有根本不看剧本,对每部戏提同样意见的策划。有一天一个主意,精神失常的制片人。几乎所有咱们中国编剧遇到的糟心事儿,好莱坞的编剧都能遇到。但是除了这些糟心事儿,这部戏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所有好莱坞开发项目的编剧有个专有名词——创造者!
什么是创造?英文“创造”这个词在《圣经》上有,上帝创造人,原来在美国的电视剧行业里,编剧的地位何止是中心,编剧就是上帝!
从古到今,从欧美到我们近邻日韩,电视剧行业中,剧作中心制是常识。就好像不能乱闯红绿灯,不能乱扔垃圾一样是常识。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影视行业跟中国的很多行业一样,缺位的恰恰是常识。
就在上周,一部投资数亿的大制作大戏发布了官方海报。在颇具中国水墨画风的海报上,在整个海报十分之九的留白空间里,找不到编剧的名字。害得这位编剧,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剧本的初稿、修改稿,发出了悲愤的哀鸣!或许整个事件中有我们不知道的隐情。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诺大的海报上确实没有编剧的名字。
我们的电视剧行业,在经历了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小鲜肉中心制之后,已经把编剧这个剧作的创造者成功驱赶出了主创团队。当然剧作中心制不等于编剧中心制,但是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不那么尊重编剧的行业里,会尊重编剧笔下的剧本。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一直认为我们影视工业会越来越糟,我甚至悲观地认为以后对于电视剧行业来说,精心编写的剧本会沦落为一个可以随便涂鸦的底稿,精雕细刻的台词只会成为演员嘴里枯燥的数字。但是最近一些制片人渐渐地让我这个悲观主义者涌起了一些希望,会有制片人诚挚邀请我对演员遴选提供一些看法,因为只有编剧才会对剧作中的人物形象有最初的概念。希望我能够去剧组,因为编剧在剧组,才能够最大可能地保持一个高水准剧作的“完整性”。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意识到剧作才是一部高水准电视剧的中心。虽然这个常识的取得是在市场和观众血淋淋的教育下才努力得到的。剧作中心制在诸多合力之下,已近乎于原生态的方式异常艰难的有了几分雏形的样子。
影视工业回归本源,回归到剧作这个本源上来,才是解决这个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行业的一方济世良药。在这个剧作中心制雏形渐渐成型的时刻,我们编剧,作为剧作第一负责人,应该承担起比原来更多的责任。我们要更加珍视我们的每个故事,我们要对笔下的人物投注更多的感情,我们要更加凝练地雕刻人物的每一句台词,我们还要加强我们的制作知识的短板,使我们的剧本为制作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剧作中心制来得虽晚,纵然步履蹒跚但也终会到来。莎士比亚说过,时间是审查一切的最老练的法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