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3年过去了,情景喜剧依然跨越不了《家有儿女》的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3年过去了,情景喜剧依然跨越不了《家有儿女》的槛

情景喜剧要面临的是更加细分且需求不一的小众市场。

作者:雪映窗

2005年,横空出世的《家有儿女》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新时代。凭借小家庭大教育的题材突破、具有生活真实性的人物形象、日常领悟代替道德煽情等突出优点,《家有儿女》在情景喜剧的发展历史上,留下深深一笔。

13年过去,当初的“夏雨夏雪夏冰雹”早已成年,各在娱乐圈有所建树,一部全新的《家有儿女初长成》低调开播。5月29日起,由《家有儿女》原班人马打造,林丛执导,张一山、高亚麟、王琳、周小斌、东靖川等主演的百集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初长成》登陆东方卫视周播剧场,试图让观众重温童年回忆。

当怀旧已经成为掘金的代名词、情景喜剧已经在内地荧屏式微,除了借用《家有儿女》的IP之外、全新重启的《家有儿女初长成》能真的为满屏都市情感剧的小荧屏,投射出神奇的喜剧之光吗?

两倍扩容的人物关系,人设却走向了平庸无奇

娱乐大众是情景喜剧的精神宗旨,通过接地气、近人情和低姿态的方式来诠释生活,情景喜剧往往能消解崇高、回归世俗,让观众抛却现实烦恼和压力,得到身心愉悦和缓释。把相当严肃的家庭重组与成长教育,与轻松诙谐、幽默嬉闹的小品式故事相结合,是《家有儿女》在该题材的创举,从而一举奠定其经典地位。

在戏剧冲突上野心更大的《家有儿女初长成》,在人物关系上进行了简单粗暴的扩容:姐姐江南与弟弟江北都已长大成人,因父母离婚,姐姐江南跟着母亲吴琼,而弟弟江北跟着父亲江国立。很快,江国立与吴琼再婚,两个新家庭比邻而居。要命的是,江国立的新妻子戴玲玲有个8岁的儿子童童;吴琼的新丈夫杜伟则有12岁的女儿阳阳。曾经《家有儿女》的一个家庭中,两个大人三个孩子的人物关系;由此演变成两个家庭,四个大人与四个孩子的故事。

故事扩容的优点显而易见,精巧的人物设计与情节主题有一一对应关系。8岁的童童与12岁的阳阳,用来呈现家庭教育模式的冲突;22岁的江北与25岁的江南,则用来展示都市年轻一代成家立业的家庭压力;两个新家庭的组建,加上可以设计的互为邻居,虽过于刻意、但也让矛盾冲突以更加激烈、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追求强情节的当下,《家有儿女初长成》的人物关系设计算得上赶上了时髦。

《家有儿女初长成》接下来要做的,是塑造颇具辨识度的扁平人物形象。之所以需要扁平化的人物形象,是因为情景喜剧的人物都“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以《武林外传》为例,无论是风情万种的“掌柜的”佟湘玉,还是口头禅“子曾经曰过”的秀才,抑或只会“葵花点穴手”的白展堂,都因扁平化的典型个性,备受欢迎。

然而,《家有儿女初长成》在扩容两倍的人物关系里,却在人物塑造上走向了平庸。

张一山饰演的弟弟江北并不讨喜,在《家有儿女》中,曾经的刘星虽然成绩不如姐姐夏雪,但他心地善良、调皮活泼,有青春期少年身上独特的闪光点。

而已经锲而不舍“奔三”的江北,依然在浑浑噩噩中度日。为了撩妹给女生做清洁、为了不去上班怒怼人力资源经理、每天嚷嚷着音乐梦想而从不付诸实践,江北属于恶搞有余、但却浑身散发负能量的角色。

“雪姨”饰演的妈妈吴琼,也并非展现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女儿情感问题的监控,不仅让姐姐江南、也让观众心生反感。如为了了解女儿在杂志社的情感状态,吴琼装作应聘清洁工,去刺探内情,不仅在戏剧上缺乏映射真实的诞生土壤,也绝不代表父母的正确方式。

性格缺乏抓人的鲜明特质,则是《家有儿女初长成》在角色塑造上的败笔。张晔子饰演的姐姐江南,除了展现被催婚的无奈之外,与江北之间缺乏互动,比不上《家有儿女》中与弟弟嬉闹、作对,具有强烈CP感的夏雪。12岁的女儿阳阳则还停留在杀马特的叛逆年代,让人看起来十分穿越。而8岁的儿子童童,除了引出漂亮的音乐老师让江北动心以外,几乎成为了背景板式的多余人物。

人物关系虽扩容,但在角色塑造上,《家有儿女初长成》既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也不借助特色方言,人物内心世界缺乏足够解读,依据人物性格碰撞所产生的戏剧张力也就无从谈起。

扭捏的教育主题呈现,剧情逻辑与人物角色发生错位

成长无疑是《家有儿女》无往不利的核心主题。通过呈现中小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家有儿女》用时而温暖、光明,时而又戏谑、调皮的笔触,描摹出中国万千家庭的本真模样。这一点,同样是《家有儿女初长成》所欠缺的。

尽管人物关系得到两倍扩容,故事风格走向多样,但其精神价值内核依然是重组家庭的喜怒哀乐。2005年《家有儿女》中的价值冲突,有父亲民主式教育与母亲家长式教育的冲突,也有三个孩子之间的成绩对比、亲生非亲生的差异。

《家有儿女初长成》则把笔墨更多放在了成年的江南江北身上——玩世不恭的江南,依然沉浸在音乐梦中无法自拔,不能认清现实,并拒绝父亲介绍的工作机会;夹在已婚上司与黏虫同事之间的江北,则被母亲疯狂催婚,情感是其最大的谜题。

从这个角度看,《家有儿女初长成》虽然借用了《家有儿女》的IP热度,但已经绝非情景喜剧视角下的儿童剧,虽然包裹着家庭场景的外衣,但它的内核已经演变成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博弈。

江北与父亲江国立之间,有所谓的职业“鄙视链”,江北瞧不起做家具生意的父亲,不愿意接受他的赞助,嗟叹着自己“艺术生涯短暂”,并为生活费与父亲斗智斗勇;江南不愿意接受母亲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要在情感上为自己留出独立的空间。剧情逻辑虽然顺畅,但《家有儿女初长成》却犯了一个大错误——用曾经儿童剧的方式,来呈现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较量。

每天“挺尸”在家的江北,依然脱离不了刘星的模样。尽管已经22岁了,但是他的行事逻辑依然停留在初高中,有着鲜明的幼齿倾向;“雪姨”饰演的吴琼,面对25岁女儿的情感问题时,却显露出对待未成年少女早恋时的紧张与不安,有强烈的错位感。因此,在呈现家庭教育、青年人情感与职场等主题时,《家有儿女初长成》陷入了扭捏的境地。

从市场表现来看,《家有儿女初长成》并不如人意。6月5日CSM52收视率显示,《家有儿女初长成》收视率为0.427%、市场份额为2.448%,落后《像我们一样年轻》和《泡沫之夏》,仅超过了扑街的《莽荒纪》。

在类型剧集中爆炸的当下,情景喜剧会走向何方?

从1994年问世的《我爱我家》算起,情景喜剧已经在内地拥有了24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兴起、高潮、低谷等多个阶段。其兴衰的背后,正是内地电视剧生产与观众审美的多年流变。

制作于1993年,热播于1994年的《我爱我家》,是中国首部情景喜剧。英达、王朔、梁左等创作精英,让《我爱我家》以家庭模式开启情景喜剧之门。此后,情景喜剧走出了家庭的情景限制,叙事空间、题材主角都走向了多元。

如《候车大厅》把叙事空间放在火车站这一公共场所;情景喜剧《老娘舅》则是首部海派情景喜剧,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新七十二家房客》描摹出上海石库门一带弄堂居民的风情画卷,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市民阶层的遭遇;《外地媳妇本地郎》则以身份冲突为叙事切入点,展现南粤文化与外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进入新世纪后,情景喜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批影响力无远弗届的经典作品。

《炊事班的故事》消解了严肃神秘的军营生活,用喜剧小品的方式来展现了军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横断面;《家有儿女》则是《我爱我家》之后最成功的家庭生活类作品;陪伴了一代人成长的《武林外传》,则让情景喜剧发展到古装范畴, 角色穿着古装演绎现代生活, 用极尽戏谑之能事,来重构了“江湖”的概念,是“年轻受众群熟悉和热衷的戏仿混搭审美”;此后,《爱情公寓》横空出世,标志着情景喜剧的又一种新尝试——把青春偶像与情景喜剧结合起来。

此后,情景喜剧虽有《龙门镖局》等尝试,但走向式微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网剧兴起的年代,《万万没想到》等喜剧类网剧开始崛起,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盛极一时的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的创作与收视热潮,缘何走向“凉凉”?一方面是作为成熟的电视剧类型,情景喜剧历经24年发展,带有强烈猎奇性质的陌生化审美观感,已经不复存在。

勃兴年代时,情景喜剧的内容储备、桥段蓄积和题材选择有相当空间;而在网络高度发达,段子层出不穷的年代,需要有一定生产制作周期的情景喜剧,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家有儿女初长成》依然在玩“苹果手机支付?我用猕猴桃支付”的冷笑话,已经无法与时代匹配。

另一方面,电视剧的生态环境已经走向多元,谍战、古装、奇幻、青春、都市等多种类型剧集全面走向成熟,观众分流已经不可逆转,情景喜剧要面临的是更加细分且需求不一的小众市场。

此外,在精品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观众,已经不再适应“土味”浓郁的情景喜剧。拍摄场景固定、镜头语言和逻辑方式追求简约、配备场外观众笑声等特点,本是情景喜剧的不同之处,然而在年轻观众看来,它们均成为了情景喜剧的缺点——摄影棚的布景充满廉价感、镜头缺乏视觉奇观、场外笑声莫名且尴尬……

当情景喜剧从巅峰到低谷,《家有儿女初长成》前途未卜,后继者会有改观吗?且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3年过去了,情景喜剧依然跨越不了《家有儿女》的槛

情景喜剧要面临的是更加细分且需求不一的小众市场。

作者:雪映窗

2005年,横空出世的《家有儿女》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新时代。凭借小家庭大教育的题材突破、具有生活真实性的人物形象、日常领悟代替道德煽情等突出优点,《家有儿女》在情景喜剧的发展历史上,留下深深一笔。

13年过去,当初的“夏雨夏雪夏冰雹”早已成年,各在娱乐圈有所建树,一部全新的《家有儿女初长成》低调开播。5月29日起,由《家有儿女》原班人马打造,林丛执导,张一山、高亚麟、王琳、周小斌、东靖川等主演的百集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初长成》登陆东方卫视周播剧场,试图让观众重温童年回忆。

当怀旧已经成为掘金的代名词、情景喜剧已经在内地荧屏式微,除了借用《家有儿女》的IP之外、全新重启的《家有儿女初长成》能真的为满屏都市情感剧的小荧屏,投射出神奇的喜剧之光吗?

两倍扩容的人物关系,人设却走向了平庸无奇

娱乐大众是情景喜剧的精神宗旨,通过接地气、近人情和低姿态的方式来诠释生活,情景喜剧往往能消解崇高、回归世俗,让观众抛却现实烦恼和压力,得到身心愉悦和缓释。把相当严肃的家庭重组与成长教育,与轻松诙谐、幽默嬉闹的小品式故事相结合,是《家有儿女》在该题材的创举,从而一举奠定其经典地位。

在戏剧冲突上野心更大的《家有儿女初长成》,在人物关系上进行了简单粗暴的扩容:姐姐江南与弟弟江北都已长大成人,因父母离婚,姐姐江南跟着母亲吴琼,而弟弟江北跟着父亲江国立。很快,江国立与吴琼再婚,两个新家庭比邻而居。要命的是,江国立的新妻子戴玲玲有个8岁的儿子童童;吴琼的新丈夫杜伟则有12岁的女儿阳阳。曾经《家有儿女》的一个家庭中,两个大人三个孩子的人物关系;由此演变成两个家庭,四个大人与四个孩子的故事。

故事扩容的优点显而易见,精巧的人物设计与情节主题有一一对应关系。8岁的童童与12岁的阳阳,用来呈现家庭教育模式的冲突;22岁的江北与25岁的江南,则用来展示都市年轻一代成家立业的家庭压力;两个新家庭的组建,加上可以设计的互为邻居,虽过于刻意、但也让矛盾冲突以更加激烈、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追求强情节的当下,《家有儿女初长成》的人物关系设计算得上赶上了时髦。

《家有儿女初长成》接下来要做的,是塑造颇具辨识度的扁平人物形象。之所以需要扁平化的人物形象,是因为情景喜剧的人物都“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以《武林外传》为例,无论是风情万种的“掌柜的”佟湘玉,还是口头禅“子曾经曰过”的秀才,抑或只会“葵花点穴手”的白展堂,都因扁平化的典型个性,备受欢迎。

然而,《家有儿女初长成》在扩容两倍的人物关系里,却在人物塑造上走向了平庸。

张一山饰演的弟弟江北并不讨喜,在《家有儿女》中,曾经的刘星虽然成绩不如姐姐夏雪,但他心地善良、调皮活泼,有青春期少年身上独特的闪光点。

而已经锲而不舍“奔三”的江北,依然在浑浑噩噩中度日。为了撩妹给女生做清洁、为了不去上班怒怼人力资源经理、每天嚷嚷着音乐梦想而从不付诸实践,江北属于恶搞有余、但却浑身散发负能量的角色。

“雪姨”饰演的妈妈吴琼,也并非展现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女儿情感问题的监控,不仅让姐姐江南、也让观众心生反感。如为了了解女儿在杂志社的情感状态,吴琼装作应聘清洁工,去刺探内情,不仅在戏剧上缺乏映射真实的诞生土壤,也绝不代表父母的正确方式。

性格缺乏抓人的鲜明特质,则是《家有儿女初长成》在角色塑造上的败笔。张晔子饰演的姐姐江南,除了展现被催婚的无奈之外,与江北之间缺乏互动,比不上《家有儿女》中与弟弟嬉闹、作对,具有强烈CP感的夏雪。12岁的女儿阳阳则还停留在杀马特的叛逆年代,让人看起来十分穿越。而8岁的儿子童童,除了引出漂亮的音乐老师让江北动心以外,几乎成为了背景板式的多余人物。

人物关系虽扩容,但在角色塑造上,《家有儿女初长成》既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也不借助特色方言,人物内心世界缺乏足够解读,依据人物性格碰撞所产生的戏剧张力也就无从谈起。

扭捏的教育主题呈现,剧情逻辑与人物角色发生错位

成长无疑是《家有儿女》无往不利的核心主题。通过呈现中小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家有儿女》用时而温暖、光明,时而又戏谑、调皮的笔触,描摹出中国万千家庭的本真模样。这一点,同样是《家有儿女初长成》所欠缺的。

尽管人物关系得到两倍扩容,故事风格走向多样,但其精神价值内核依然是重组家庭的喜怒哀乐。2005年《家有儿女》中的价值冲突,有父亲民主式教育与母亲家长式教育的冲突,也有三个孩子之间的成绩对比、亲生非亲生的差异。

《家有儿女初长成》则把笔墨更多放在了成年的江南江北身上——玩世不恭的江南,依然沉浸在音乐梦中无法自拔,不能认清现实,并拒绝父亲介绍的工作机会;夹在已婚上司与黏虫同事之间的江北,则被母亲疯狂催婚,情感是其最大的谜题。

从这个角度看,《家有儿女初长成》虽然借用了《家有儿女》的IP热度,但已经绝非情景喜剧视角下的儿童剧,虽然包裹着家庭场景的外衣,但它的内核已经演变成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博弈。

江北与父亲江国立之间,有所谓的职业“鄙视链”,江北瞧不起做家具生意的父亲,不愿意接受他的赞助,嗟叹着自己“艺术生涯短暂”,并为生活费与父亲斗智斗勇;江南不愿意接受母亲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要在情感上为自己留出独立的空间。剧情逻辑虽然顺畅,但《家有儿女初长成》却犯了一个大错误——用曾经儿童剧的方式,来呈现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较量。

每天“挺尸”在家的江北,依然脱离不了刘星的模样。尽管已经22岁了,但是他的行事逻辑依然停留在初高中,有着鲜明的幼齿倾向;“雪姨”饰演的吴琼,面对25岁女儿的情感问题时,却显露出对待未成年少女早恋时的紧张与不安,有强烈的错位感。因此,在呈现家庭教育、青年人情感与职场等主题时,《家有儿女初长成》陷入了扭捏的境地。

从市场表现来看,《家有儿女初长成》并不如人意。6月5日CSM52收视率显示,《家有儿女初长成》收视率为0.427%、市场份额为2.448%,落后《像我们一样年轻》和《泡沫之夏》,仅超过了扑街的《莽荒纪》。

在类型剧集中爆炸的当下,情景喜剧会走向何方?

从1994年问世的《我爱我家》算起,情景喜剧已经在内地拥有了24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兴起、高潮、低谷等多个阶段。其兴衰的背后,正是内地电视剧生产与观众审美的多年流变。

制作于1993年,热播于1994年的《我爱我家》,是中国首部情景喜剧。英达、王朔、梁左等创作精英,让《我爱我家》以家庭模式开启情景喜剧之门。此后,情景喜剧走出了家庭的情景限制,叙事空间、题材主角都走向了多元。

如《候车大厅》把叙事空间放在火车站这一公共场所;情景喜剧《老娘舅》则是首部海派情景喜剧,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新七十二家房客》描摹出上海石库门一带弄堂居民的风情画卷,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市民阶层的遭遇;《外地媳妇本地郎》则以身份冲突为叙事切入点,展现南粤文化与外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进入新世纪后,情景喜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批影响力无远弗届的经典作品。

《炊事班的故事》消解了严肃神秘的军营生活,用喜剧小品的方式来展现了军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横断面;《家有儿女》则是《我爱我家》之后最成功的家庭生活类作品;陪伴了一代人成长的《武林外传》,则让情景喜剧发展到古装范畴, 角色穿着古装演绎现代生活, 用极尽戏谑之能事,来重构了“江湖”的概念,是“年轻受众群熟悉和热衷的戏仿混搭审美”;此后,《爱情公寓》横空出世,标志着情景喜剧的又一种新尝试——把青春偶像与情景喜剧结合起来。

此后,情景喜剧虽有《龙门镖局》等尝试,但走向式微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网剧兴起的年代,《万万没想到》等喜剧类网剧开始崛起,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盛极一时的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的创作与收视热潮,缘何走向“凉凉”?一方面是作为成熟的电视剧类型,情景喜剧历经24年发展,带有强烈猎奇性质的陌生化审美观感,已经不复存在。

勃兴年代时,情景喜剧的内容储备、桥段蓄积和题材选择有相当空间;而在网络高度发达,段子层出不穷的年代,需要有一定生产制作周期的情景喜剧,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家有儿女初长成》依然在玩“苹果手机支付?我用猕猴桃支付”的冷笑话,已经无法与时代匹配。

另一方面,电视剧的生态环境已经走向多元,谍战、古装、奇幻、青春、都市等多种类型剧集全面走向成熟,观众分流已经不可逆转,情景喜剧要面临的是更加细分且需求不一的小众市场。

此外,在精品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观众,已经不再适应“土味”浓郁的情景喜剧。拍摄场景固定、镜头语言和逻辑方式追求简约、配备场外观众笑声等特点,本是情景喜剧的不同之处,然而在年轻观众看来,它们均成为了情景喜剧的缺点——摄影棚的布景充满廉价感、镜头缺乏视觉奇观、场外笑声莫名且尴尬……

当情景喜剧从巅峰到低谷,《家有儿女初长成》前途未卜,后继者会有改观吗?且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