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果“女子图鉴”拍成了“漫威系列”剧集,你还会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女子图鉴”拍成了“漫威系列”剧集,你还会看吗?

对比两部女子图鉴剧,它们谁也不服谁,可谁都没有好过谁。

作者:荼蘼

4月的北京,5月的上海,你们可还好?持续两个月的“女子图鉴”系列剧终于在今晚迎来了会员收官之夜。两部女子图鉴剧虽没有掀起多轰动的“话题性”,但关于“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究竟该如何选择”的城市之争话题还是一直困扰着普罗大众们。

而这对于刚高考结束的考生来说,选择就读哪所大学也就意味着可能在哪个城市打拼生存的问题。在《上海女子图鉴》中罗海燕对她高中生侄子说:“如果你想趁年轻好好地奋力一搏,可以选择去大城市看看;但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抱负和决心,即使选择留在老家也不错,这样到了26岁左右结个婚,也能安安稳稳的过完一辈子。”在笔者看来,或许这是代表在大城市奋斗过的人对后生说的最理性的一句话。

从观众、媒体人对两部女子图鉴剧褒贬不一的评价中,笔者梳理了一份“晴雨表”。虽然两部剧不足的地方有很多,但至少在话题、短剧集叙事模式、女性题材、现实与戏剧间的把控等方面,为未来的剧集提供了“如何精进的试水标准”的贡献。

“女子图鉴”系列剧的“晴雨表”

对比两部女子图鉴剧,它们谁也不服谁,可谁都没有好过谁。

1.关于欲望与三观的比拼

媒体人王大根评价:《上海女子图鉴》女主角虽然口口声声号称着梦想,但却不是一个有梦想、有欲望的人。《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一出场,就明明白白地展现出了自己强烈的物欲,但罗海燕是没有欲望的。她为自己的山寨包感到自卑,但她并没有表现出对奢侈品的向往;她天天加班,也只是因为工作需要,并非出自职业上的野心;她想买房,但好像也不是为了在上海扎根,更多是对上司的跟风,而且也没见她为了买房攒过钱,只不过就是跑了两三趟售楼处。

对于“上图”里接地气的表现虽然不如“北图”里的欲望让人看的大快人心,可同样都是“一个女人和N个男人的故事”,“上图靠自己”就要比“北图靠男人”的三观正太多,这或许也是观众对“上图”最好的评价了吧。

2.关于人设,两者都不够现实

对于《北京女子图鉴》新京报网是这样评价的:在《北京女子图鉴》里,男性几乎主导了女主的职业生涯。女主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的每一次巨大变化,都不取决于她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她身边男人的垂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绝不是探讨女性自觉、女性权利意识的都市剧,而是国产玛丽苏剧的翻版。如果想拍一部能引起北漂姑娘共鸣的好片子,必须得在片中“见众生”。一个绝世美女的例子,那是传奇,缺乏共性。

在人设上,笔者觉得两部女子图鉴剧犹如“捡了芝麻掉了西瓜”。事实上镜像剧也好,选择剧也罢,都不如“群像剧”更符合大众,虽然两部剧也呈现了女主身边其它女性代表的角色,但毕竟是配角,诠释的不够丰富立体。

在“京沪”女子图鉴中,不仅聚焦了陈可、罗海燕等“奔”女性的心路沉浮,还构建了都市新女性群像:“立”住了北京飒蜜桔子、稳重胖妹笨笨、上海本地囡囡Kate、合租小妹陆曼妮等人物,而顾映真和斯嘉丽则代表了“40+”女演员也可以不囿于婆婆妈妈的角色、不囿于家长里短,呈现这个年龄段女性该有的优雅姿态。

说实话这些配角的支线人设都要比主角人设来的真实、讨喜。引用豆瓣网友那句话:“拜托能不能拍拍我们自力更生的理工科女生奋斗图鉴啊”。既然想要走“现实”人设,那么不分主配、某一特定职业的“群像剧”或许更适合“女子图鉴系列剧”的称呼。

3.关于话题,可圈可点下也有为了“痛点”而戏剧的桥段

关于剧集中三观与人设的设定,想来“京沪”女子图鉴都没有让观众满意,而主推的话题向上虽涉及广但却反响平平,是痛点不够,还是不对?剧中将关于“饭桌文化、交友文化、职场文化、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探索一一呈现了一遍。对于这些“社会文化与话题”还是颇有感同身受,值得称赞的。

但就“智斗小三”的戏码来说,两部剧的表现虽各有千秋,但都有些刻意说教的成分。《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的闺蜜晓云生二胎,小三拿着礼物来病房看望她,结果晓云不动声色、话里话外直戳小三要害,让其心生畏惧。而在《上海女子图鉴》里,“被小三”的罗海燕,在原配的一番“同情牌”下,也得以迷途知返。

两部剧在传达正确道德观的同时,也让人心生危机“难道婚姻都会如此不堪吗?”。笔者觉得女子图鉴剧有些过于想要表达女性在逆境中的成长史了。就好比当下流行的“虐恋剧”般,越虐才显得这份感情格外珍贵;而剧集人生越挫折,才会显得越现实。

还有职场中必出现的“厕所文化”在两部剧中都有体现,虽然陈可选择默不作声的做法比罗海燕“傻白甜”式的出头显得有情商多了,但剧情本身的错误才是该话题的失败之处。

现实生活中的厕所一般分两种情况:要么是公司足够大有独立厕所,要么就是写字楼中的公用厕所。而在厕所里能够心无旁骛、肆无忌惮的谈论上级隐私的员工想来“脑子也是瓦特了吧”。而且现在流行的都是私底下组建N个微信群互怼的“群文化”,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下看剧中的“厕所文化”着实让人不禁吐槽“剧情中的角色是有多愚蠢”。

“女子图鉴”是对多样叙事模式、短剧集、女性题材呼吁的试水之作

两部女子图鉴剧虽都没有成为爆款,但并不代表它就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它是属于“全民呼吁下的产物之一”。当下,各大视频网站平台都在大力宣传推出“短剧集”,加之近几年“大女主”“姐弟恋”“女权主义”等题材的热播,可见观众对女性题材剧的呼吁变得越来越高。

而女子图鉴系列监制马筱楠曾表示,“在开放内容链条的前提下,健美和多元将是优质内容的两个关键词。健美,即拒绝注水,剧集的长度短同时保证内容浓度和故事浓度;多元,即探索多种垂直类别题材,满足圈层用户的需求。”对于在健美和多元上的体现,女子图鉴系列剧无疑是它们的试水之作。

论时长,20分钟一集,共20集的“女子图鉴系列剧”都符合“健美”这一元素。短剧集的模式确实让剧情紧凑许多,但只为快速发展剧情而忽略了故事衔接部分的“拆东墙补西墙”之法,也是短剧集容易出现的命门之处。而都犯了这一错误的两部女子图鉴剧,小单元故事衔接不当、跳戏的问题,恰好给创作者们做出了错误示范。

论多元,女子图鉴属于垂直类别的题材之一,但笔者还发现了它们的另一多元: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在剧情上,《上海女子图鉴》巧妙地设置了“AB剧”的处理方式,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先展现罗海燕内心小恶魔的一面,再展现剧集中真正的选择。与之不同的是《北京女子图鉴》每集正片结束后,都会有一个2分钟的番外小剧场,作为不属于主线故事但又对故事走向有影响的情节的补充。两种不同的叙事手法相比的话,番外小剧场或许更受观众喜爱。

因为AB剧容易拍成“幻想感”始终不是真实的,反映现实无奈的同时也会让人觉得女主不够“真性情”。而以配角为主观视角的番外,便会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使剧情变得更丰富、人物变得更丰满。所谓“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这样的剧情结构让剧集显得更真实与多面化,现实不就是如此,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背后的故事”,那么多的遗憾。

总的来说,“京沪”女子图鉴系列剧即使自身没取得成功,但就算是作为“反面教材”在行业女性题材创作和IP模式探索上,还是提供了不少可参考的经验与价值。其实回想起来两部剧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藏身于两部剧的大彩蛋:陈可与一家上海的公司竞争客户,而这家上海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正是《上海女子图鉴》的罗海燕。

此时笔者有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女子图鉴”能够像漫威系列一样多续集发展就无敌了,无论是广州女子图鉴、深圳女子图鉴、香港女子图鉴、还是留洋女子图鉴等,每个主角之间都有所联系,将她们拍成“系列剧集”,或许这将成为女性题材剧的又一里程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女子图鉴”拍成了“漫威系列”剧集,你还会看吗?

对比两部女子图鉴剧,它们谁也不服谁,可谁都没有好过谁。

作者:荼蘼

4月的北京,5月的上海,你们可还好?持续两个月的“女子图鉴”系列剧终于在今晚迎来了会员收官之夜。两部女子图鉴剧虽没有掀起多轰动的“话题性”,但关于“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究竟该如何选择”的城市之争话题还是一直困扰着普罗大众们。

而这对于刚高考结束的考生来说,选择就读哪所大学也就意味着可能在哪个城市打拼生存的问题。在《上海女子图鉴》中罗海燕对她高中生侄子说:“如果你想趁年轻好好地奋力一搏,可以选择去大城市看看;但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抱负和决心,即使选择留在老家也不错,这样到了26岁左右结个婚,也能安安稳稳的过完一辈子。”在笔者看来,或许这是代表在大城市奋斗过的人对后生说的最理性的一句话。

从观众、媒体人对两部女子图鉴剧褒贬不一的评价中,笔者梳理了一份“晴雨表”。虽然两部剧不足的地方有很多,但至少在话题、短剧集叙事模式、女性题材、现实与戏剧间的把控等方面,为未来的剧集提供了“如何精进的试水标准”的贡献。

“女子图鉴”系列剧的“晴雨表”

对比两部女子图鉴剧,它们谁也不服谁,可谁都没有好过谁。

1.关于欲望与三观的比拼

媒体人王大根评价:《上海女子图鉴》女主角虽然口口声声号称着梦想,但却不是一个有梦想、有欲望的人。《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一出场,就明明白白地展现出了自己强烈的物欲,但罗海燕是没有欲望的。她为自己的山寨包感到自卑,但她并没有表现出对奢侈品的向往;她天天加班,也只是因为工作需要,并非出自职业上的野心;她想买房,但好像也不是为了在上海扎根,更多是对上司的跟风,而且也没见她为了买房攒过钱,只不过就是跑了两三趟售楼处。

对于“上图”里接地气的表现虽然不如“北图”里的欲望让人看的大快人心,可同样都是“一个女人和N个男人的故事”,“上图靠自己”就要比“北图靠男人”的三观正太多,这或许也是观众对“上图”最好的评价了吧。

2.关于人设,两者都不够现实

对于《北京女子图鉴》新京报网是这样评价的:在《北京女子图鉴》里,男性几乎主导了女主的职业生涯。女主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的每一次巨大变化,都不取决于她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她身边男人的垂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绝不是探讨女性自觉、女性权利意识的都市剧,而是国产玛丽苏剧的翻版。如果想拍一部能引起北漂姑娘共鸣的好片子,必须得在片中“见众生”。一个绝世美女的例子,那是传奇,缺乏共性。

在人设上,笔者觉得两部女子图鉴剧犹如“捡了芝麻掉了西瓜”。事实上镜像剧也好,选择剧也罢,都不如“群像剧”更符合大众,虽然两部剧也呈现了女主身边其它女性代表的角色,但毕竟是配角,诠释的不够丰富立体。

在“京沪”女子图鉴中,不仅聚焦了陈可、罗海燕等“奔”女性的心路沉浮,还构建了都市新女性群像:“立”住了北京飒蜜桔子、稳重胖妹笨笨、上海本地囡囡Kate、合租小妹陆曼妮等人物,而顾映真和斯嘉丽则代表了“40+”女演员也可以不囿于婆婆妈妈的角色、不囿于家长里短,呈现这个年龄段女性该有的优雅姿态。

说实话这些配角的支线人设都要比主角人设来的真实、讨喜。引用豆瓣网友那句话:“拜托能不能拍拍我们自力更生的理工科女生奋斗图鉴啊”。既然想要走“现实”人设,那么不分主配、某一特定职业的“群像剧”或许更适合“女子图鉴系列剧”的称呼。

3.关于话题,可圈可点下也有为了“痛点”而戏剧的桥段

关于剧集中三观与人设的设定,想来“京沪”女子图鉴都没有让观众满意,而主推的话题向上虽涉及广但却反响平平,是痛点不够,还是不对?剧中将关于“饭桌文化、交友文化、职场文化、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探索一一呈现了一遍。对于这些“社会文化与话题”还是颇有感同身受,值得称赞的。

但就“智斗小三”的戏码来说,两部剧的表现虽各有千秋,但都有些刻意说教的成分。《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的闺蜜晓云生二胎,小三拿着礼物来病房看望她,结果晓云不动声色、话里话外直戳小三要害,让其心生畏惧。而在《上海女子图鉴》里,“被小三”的罗海燕,在原配的一番“同情牌”下,也得以迷途知返。

两部剧在传达正确道德观的同时,也让人心生危机“难道婚姻都会如此不堪吗?”。笔者觉得女子图鉴剧有些过于想要表达女性在逆境中的成长史了。就好比当下流行的“虐恋剧”般,越虐才显得这份感情格外珍贵;而剧集人生越挫折,才会显得越现实。

还有职场中必出现的“厕所文化”在两部剧中都有体现,虽然陈可选择默不作声的做法比罗海燕“傻白甜”式的出头显得有情商多了,但剧情本身的错误才是该话题的失败之处。

现实生活中的厕所一般分两种情况:要么是公司足够大有独立厕所,要么就是写字楼中的公用厕所。而在厕所里能够心无旁骛、肆无忌惮的谈论上级隐私的员工想来“脑子也是瓦特了吧”。而且现在流行的都是私底下组建N个微信群互怼的“群文化”,在这样的社交环境下看剧中的“厕所文化”着实让人不禁吐槽“剧情中的角色是有多愚蠢”。

“女子图鉴”是对多样叙事模式、短剧集、女性题材呼吁的试水之作

两部女子图鉴剧虽都没有成为爆款,但并不代表它就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它是属于“全民呼吁下的产物之一”。当下,各大视频网站平台都在大力宣传推出“短剧集”,加之近几年“大女主”“姐弟恋”“女权主义”等题材的热播,可见观众对女性题材剧的呼吁变得越来越高。

而女子图鉴系列监制马筱楠曾表示,“在开放内容链条的前提下,健美和多元将是优质内容的两个关键词。健美,即拒绝注水,剧集的长度短同时保证内容浓度和故事浓度;多元,即探索多种垂直类别题材,满足圈层用户的需求。”对于在健美和多元上的体现,女子图鉴系列剧无疑是它们的试水之作。

论时长,20分钟一集,共20集的“女子图鉴系列剧”都符合“健美”这一元素。短剧集的模式确实让剧情紧凑许多,但只为快速发展剧情而忽略了故事衔接部分的“拆东墙补西墙”之法,也是短剧集容易出现的命门之处。而都犯了这一错误的两部女子图鉴剧,小单元故事衔接不当、跳戏的问题,恰好给创作者们做出了错误示范。

论多元,女子图鉴属于垂直类别的题材之一,但笔者还发现了它们的另一多元: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在剧情上,《上海女子图鉴》巧妙地设置了“AB剧”的处理方式,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先展现罗海燕内心小恶魔的一面,再展现剧集中真正的选择。与之不同的是《北京女子图鉴》每集正片结束后,都会有一个2分钟的番外小剧场,作为不属于主线故事但又对故事走向有影响的情节的补充。两种不同的叙事手法相比的话,番外小剧场或许更受观众喜爱。

因为AB剧容易拍成“幻想感”始终不是真实的,反映现实无奈的同时也会让人觉得女主不够“真性情”。而以配角为主观视角的番外,便会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使剧情变得更丰富、人物变得更丰满。所谓“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这样的剧情结构让剧集显得更真实与多面化,现实不就是如此,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背后的故事”,那么多的遗憾。

总的来说,“京沪”女子图鉴系列剧即使自身没取得成功,但就算是作为“反面教材”在行业女性题材创作和IP模式探索上,还是提供了不少可参考的经验与价值。其实回想起来两部剧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藏身于两部剧的大彩蛋:陈可与一家上海的公司竞争客户,而这家上海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正是《上海女子图鉴》的罗海燕。

此时笔者有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女子图鉴”能够像漫威系列一样多续集发展就无敌了,无论是广州女子图鉴、深圳女子图鉴、香港女子图鉴、还是留洋女子图鉴等,每个主角之间都有所联系,将她们拍成“系列剧集”,或许这将成为女性题材剧的又一里程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