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旅行的意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旅行的意义

旅行本质上是为了寻找自己。因为日常经验的细水,照出的你永远是那一副面容。需要更激烈的流、更多变的水,好映照我们的各种侧面。

作者:生活周刊记者 唐骋华

最近日本流行“觉悟族”,乍一听,很有点看透红尘、大彻大悟的味道。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不太在乎个人收入和家庭状况,够活就行。对未来不再抱有期待,从日常用品到奢侈品,没有任何东西能激发其兴趣。当然,他们也懒得去旅行。大城市汇聚了各种美食,何必跑去国外?想看异域风情,有谷歌街景嘛!

原来所谓的“觉悟族”,本相是宅男。只不过,他们用冠冕堂皇的说辞为自己编织了一件看似华丽的袍子。但这件袍子上爬满了虱子。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圈都是有限的,甚至很狭小。通常,我们每天总会路过那几个地方、办那几件事、与那几张面孔打交道。这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经验。它细水般长流,极少波澜,时间久了,或许连浪花都没有。

“觉悟族”仿佛是看穿了人生本该如此,干脆不折腾。其实是向日常经验缴械,把生活圈当作金箍棒划定的禁区,不迈出半步。然而,没有新鲜经验的注入,日常经验将陷入死寂。失去源头的细水注定沦为一堂死水。

怎么办?别相信“六度人脉理论”。人脉这种东西,只会让你进一步陷入庸常而无法自拔。你需要的是,背起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意味着暂时跳出生活圈,用异域的风土刷新原有的经验世界。旅行本质上是为了寻找自己。因为日常经验的细水,照出的你永远是那一副面容。需要更激烈的流、更多变的水,好映照我们的各种侧面。

难怪台湾作家蒋勋又把旅行称作“出走”。他认为,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待久了,敏感性会逐渐丢失。“这时候,就需要出走。”去人烟稀少的所在,与自己对话、宇宙对话,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热闹的市井,与旅伴对话、异乡人对话,在异乡体会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只是缺少那么点勇气。因为离开日常经验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的确令人害怕。这一点,即便资深旅行者也难以全然避免。所以,还是做“觉悟族”吧。

但其实,启程并没有想象中困难。蒋勋年少时走遍台湾,后来游历欧洲。总有年轻人跑来问:“去欧洲要做什么准备?”他则反问:“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在蒋勋看来,只要你清楚自己要什么,任何困难、不确定都能够被克服。他最爱举的例子是欧洲的“出走文化”,“年轻人打零工攒点钱就出发了,花完了也不害怕,再赚点,继续下一段旅行。”

事实即如此。新锐戏剧人吴定谦在30岁那年跑了美国66号公路,为“三十而立”做了生动的诠释。朱佳嘉(J调的华丽)曾是外企白领,工作引人羡慕,却辞职远行。罗丽媛和夏奈也都是普通文艺青年,只因遵循内心的召唤,到远方寻找真实的自己。

说起来,他们去的地方通常并不危险。远行回馈他们的,远比“觉悟族”所抓牢的安全感丰厚得多。出发,只要那么点小激动、小勇敢。反过来可不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勇气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他也不会为爱情奋不顾身?

(注: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542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旅行的意义

旅行本质上是为了寻找自己。因为日常经验的细水,照出的你永远是那一副面容。需要更激烈的流、更多变的水,好映照我们的各种侧面。

作者:生活周刊记者 唐骋华

最近日本流行“觉悟族”,乍一听,很有点看透红尘、大彻大悟的味道。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不太在乎个人收入和家庭状况,够活就行。对未来不再抱有期待,从日常用品到奢侈品,没有任何东西能激发其兴趣。当然,他们也懒得去旅行。大城市汇聚了各种美食,何必跑去国外?想看异域风情,有谷歌街景嘛!

原来所谓的“觉悟族”,本相是宅男。只不过,他们用冠冕堂皇的说辞为自己编织了一件看似华丽的袍子。但这件袍子上爬满了虱子。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圈都是有限的,甚至很狭小。通常,我们每天总会路过那几个地方、办那几件事、与那几张面孔打交道。这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经验。它细水般长流,极少波澜,时间久了,或许连浪花都没有。

“觉悟族”仿佛是看穿了人生本该如此,干脆不折腾。其实是向日常经验缴械,把生活圈当作金箍棒划定的禁区,不迈出半步。然而,没有新鲜经验的注入,日常经验将陷入死寂。失去源头的细水注定沦为一堂死水。

怎么办?别相信“六度人脉理论”。人脉这种东西,只会让你进一步陷入庸常而无法自拔。你需要的是,背起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意味着暂时跳出生活圈,用异域的风土刷新原有的经验世界。旅行本质上是为了寻找自己。因为日常经验的细水,照出的你永远是那一副面容。需要更激烈的流、更多变的水,好映照我们的各种侧面。

难怪台湾作家蒋勋又把旅行称作“出走”。他认为,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待久了,敏感性会逐渐丢失。“这时候,就需要出走。”去人烟稀少的所在,与自己对话、宇宙对话,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热闹的市井,与旅伴对话、异乡人对话,在异乡体会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只是缺少那么点勇气。因为离开日常经验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的确令人害怕。这一点,即便资深旅行者也难以全然避免。所以,还是做“觉悟族”吧。

但其实,启程并没有想象中困难。蒋勋年少时走遍台湾,后来游历欧洲。总有年轻人跑来问:“去欧洲要做什么准备?”他则反问:“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在蒋勋看来,只要你清楚自己要什么,任何困难、不确定都能够被克服。他最爱举的例子是欧洲的“出走文化”,“年轻人打零工攒点钱就出发了,花完了也不害怕,再赚点,继续下一段旅行。”

事实即如此。新锐戏剧人吴定谦在30岁那年跑了美国66号公路,为“三十而立”做了生动的诠释。朱佳嘉(J调的华丽)曾是外企白领,工作引人羡慕,却辞职远行。罗丽媛和夏奈也都是普通文艺青年,只因遵循内心的召唤,到远方寻找真实的自己。

说起来,他们去的地方通常并不危险。远行回馈他们的,远比“觉悟族”所抓牢的安全感丰厚得多。出发,只要那么点小激动、小勇敢。反过来可不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勇气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他也不会为爱情奋不顾身?

(注: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542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