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把说话变成一门生意?听听这位播客达人怎么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把说话变成一门生意?听听这位播客达人怎么说

中国的播客节目的制作标准市场也很迷茫,这个行业里目前还没有特别高质量的作品诞生。

中国的播客节目的制作标准市场也很迷茫,这个行业里目前还没有特别高质量的作品诞生。但美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产业体系,我们可以设想将来中国,我相信播客、音频也好,是一个阵地,不会取代谁,但也不会消亡,来或者不来,它都会在那里。

这位分享人曾供职于国内的一线新闻媒体,撰写文化报告和人物特稿——这是非常考验制作者功底的选题。在茶楼、图书馆,那些充满着书香气的地方,和学者,带有历史感的人物,和文化名流对坐而谈,这种交谈采访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很多思考。后来,他推出了中文播客节目《忽左忽右》。原来做的那件事情和现在做的这件事情,中间有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听一听程衍樑的故事。

以下为程衍樑在GGVoice第二季活动现场的演讲内容整理:

站在幕布前,我其实非常惭愧。今天主题是“好好说话是一门手艺”,我绝对是一个门外汉。我是写客,过去当过特稿记者,目前在多家杂志做特别撰稿工作。好在我很喜欢听别人说,我是一个播客爱好者,近些年我和好朋友——一位上海电视台夜间节目制作人,挖掘了一款立足于上海的文化沙龙播客节目,影响范围很小。今天,我会从制作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如何做好播客节目。当然,我会引用一些世界上真正顶尖的案例。

1

播客从次级地位复兴

与首先,想问一下在场观众:有多少人听过播客,或者打开过在喜马拉雅、苹果自带的软件,收听过播客?还有不少。今天确实是有很多声音爱好人士。请问在场有多少人收听过诞生于2014年的美国播客节目Serial。其它场景下,同样的问题,能答得上来的人相当少,那是一档非常棒的节目。非常高兴,今天在座的各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听过的。做了播客后,朋友会问我,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精力在一个看上去既小众又过时的民间渠道——播客呢?也就是所谓的Walk Talk。直到今天跟别人聊起播客,很多人可能还是没有听过,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结构的媒介和渠道。

其实。播客在中国复兴或兴起经历了好几波。2014年,苹果推出了Walk Talk应用。翻开当年新浪网的报道,有很多文章说“播客正在美国兴起”,或“播客即将成为一种全球的潮流”。2004年、2005年以来,身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很难感受到播客的存在感。播客长期以来,从业者很少,也很难找到发挥音频优势,挖掘音频潜力的制作流程或者调查方法。音频存在的元素相对单一,只有声音一种渠道,相对于能够激起人类想象力的文字,能够通过各种炫酷视觉刺激达成效果的电影、电视剧来说,它所承载的内容会更加贫乏、贫瘠。总之,从播客诞生以来,诞生的伟大作品很少。即使在美国,直到2014年。播客长期以来也处于次级地位。

2

美国播客的两个划时代作品

直到2014年的美国播客Serial,在播客转折点的那一年。那一年诞生了两档划时代的播客节目,第一档是芝加哥当地电台的Serial Podcast,一个罪案调查的音频节目。这个节目里,可能很多人会想,这是不是新闻调查,或者广播剧中的调查,但是这个节目里,制作人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理念,比如一些非虚构的写作手段或电影剪辑技巧,可以看到非线性的叙事。事件里,会有一个讲述者,讲述自己面对这场真实发生过的案件:这是案子的当事人,这是被害的韩裔女生,这是凶手前男友,后来被判处终身监禁,至今还在牢里。

大家忽然发现,一档以罪案调查为主题的播客居然能作出广播剧的效果,每一集都是一个章节,完全小说化的流程。大家会觉得不是在看新闻节目或者罪案调查,而是在看美剧。因为里面有要求、起伏、反转,甚至直到结尾,制作人都没有给出最终结论——赛义德到底是被冤枉,还是罪有应得,他是真的凶手吗?不知道。

在美国互联网上,它激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导致了这个罪案调查的重启。2014年一播出,Serial迅速成为史上在iTunes上登顶最快的节目,当年下载量每集都在150万以上。播客领域,下载量是和完播率强相关,完播是指一个人在这个节目上停留20-40分钟。

2014年另一档划时代的节目是由布伦·伯格先生推出的。他是美国国家共用网络电台的金牌制作人,曾推出过一个风靡全球的财经类播客,很多财经爱好者都听过他的名字,我本人的财经知识是源于这档市场二三十分钟,诙谐幽默,又印象深刻的金融脱口秀节目。2013年,布伦·伯格先生创办了自己的音频制作公司。他非常有勇气,将自己的创业过程制作成为一档活生生的真人秀播客,今年ABC推出一个美剧,就是以布伦·伯格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他的创业史。他将和太太在创业时的争吵,和合伙人的争执,以及和投资者在谈判过程中的扯皮,制作成了一档真人秀式的播客节目。很有意思。

这个时代可能是创业者最多的时代,但实际上,创业的过程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非常神秘的。失败的创业者不会被媒体关注,在创业成功后再重塑他们的创业过程。但这档节目,再现了他们的真实创业经历和当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惊心动魄的遭遇也好,其它的刁难也好。这就是布伦·伯格先生的可贵之处,他将自己的创业过程做成一档节目,不难理解, 2014年这档节目为什么在美国形成巨大的轰动。

3

播客试水新发展模式

2014年Serial横空出世,直接触发了播客产业在美国的复兴,大量公共电台开始把资源投入到播客制作中,大量公司也开始兴建企业播客。市场中诞生了一系列为企业提供播客服务的制作机构,我本人的公司就是其中标杆性的一个。

程衍樑的播客制作公司

2014年以前,在美国,播客行业是典型UTC形式,有这个领域的爱好者,但不足以成为一个产业。2014年以后,播客得到了市场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一代的播客从业者挖掘出了播客音频非常贫瘠、单调的信息载体——它其实能完成非常高级的故事模式。难道一定要做播客吗?有创意或者创造性的手段,这么好的故事,不能做成美剧吗?不能写成小说吗?我们稍后再谈这个。

很多人看到布伦·博客他推出了播客,趁热打铁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播客题材,这只是冰山一角。四年来,其中一部分是自产的,另外一部分是为美国各大公司制作的商业播客。这种合作形式是怎么样的,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很多小说爱好者很熟悉的何伟是著名的非虚构写作者,他写过以中国为题材的《江城》、《甲骨文》等。去年,洲际酒店做了一档官方播客,何伟担任主持人,逻辑很简单:一个城市,一家洲际酒店,一个故事。何伟将非虚构才能与洲际酒店的品牌故事或客户故事融合在一起,制作了一个非常精良的非虚构作品。拿掉品牌赞助背景,纯粹把它当成一个节目,我们依然会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节目。

去年我非常喜欢看在历史频道上播出的一部美剧,叫《骑士美国》,比较小众,我对这一段历史比较感兴趣,在历史频道官网上查找它的资料,发现了历史频道每更新一集,第二天会更新一段播客。这个播客请到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来主持。美剧讲述的是非虚构的故事,但博客讲述了真实的历史,这为播客本身提供了一个信息增量,为剧集爱好者提供了了解这部剧背景的渠道。

前几年特别非常火电视剧《琅邪榜》就是以魏晋南北朝历史为背景。它火了后,一个历史作者讲了《琅邪榜》背后真实的魏晋南北朝历史。如果《琅邪榜》制作方不是国内机构,而是历史频道,后者一定会为它量身订做阐释类的播客节目。

4

为什么是播客?——音频的独特特性

第一,讲故事是个古老的传统,它写在人类的DNA里。人类为了感悟这种口述方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讲述系统,这和影像的讲述方式、文字的书面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它有自己的独特性。现在国内这几年很多音频产品出现,媒体行业里,许多杂志、新媒体都推出了音频产品,但都不那么让人满意,有许多是将原有的文稿直接转化成语音产品,其实违背了人类的讲述系统。书面语言和讲述系统是不同的系统,用讲述系统来复述书面语言,效果会非常差,而且浪费了音频这么重要的渠道。

第二,为什么要听音频呢?每个人每天都有一部分时间是专属的,无法用眼睛去看事情、看书。开车的时候,跑步的时候,换乘地铁的时候,洗漱的时候,这段时间如果想干点事,最好的方式是听音频。当然,音频有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弱社交属性,不利于传播。在Facebook转发视频时会默认把声音关掉,因为对于有的人是声音,对于其他人可能就是噪音。但是一体两面,声音不容易传播的同时,它和用户的黏性要比其它介质更强。我和你们,或者和一群人在交流时,是不会戴上耳机听任何节目的,一旦我戴起了耳机,某种程度上就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了,让自己处于更加中和的环境。这样我们对内容的专注度,精神上的紧密性更加紧密。

最后,用眼睛看的能耗会大于用耳朵听。你们觉得每天哪个时段听播客的人最多?开车时或者睡觉时?我一直认为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在通勤时段是最适合听播客的。今年年初,全世界最大的节目平台发布了一个报告,全球有1.5亿用户:其中7100万是付费用户,7100万付费用户中有几十万播客用户。该平台主要用户其实就是两块——音乐和播客。

这是发布的用户习惯数据:蓝色是听音乐,红色是听播客。可以看到,无论是听音乐还是播客,礼拜中远远高于周末。播客可能更明显。播客的受众大部分是在工作时,最多的是在上班的时候,而非高峰时段。这说明当代生活中,我们的工作量是严重不饱和的。8小时的工作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工厂,适用于体力劳动。在脑力劳动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时代,每天高效的工作时段可能最多4个小时。硅谷前几年有个工程师推出了4小时工作制,这是程序员呕心沥血的惨痛教训,他们认为4小时是最适合当代人的工作时段。

播客的应用场景跟我们之前设想的不一样。回想一下,上班时看看同事,他们很可能是戴着耳机,他们戴着耳机无非两种目的。第一种是告诉你,我不要跟你聊天,我有事。第二种是他们可能在听音乐,放松心情。他们跟英文用户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为什么美国用户会选择收听播客节目,而中国用户是在听网易云音乐、虾米,归根结底是在于中国播客节目质量目前相对较低。

中国的播客节目的制作标准市场也很迷茫,这个行业里目前还没有特别高质量的作品诞生。但美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产业体系,我们可以设想将来中国,我相信播客、音频也好,是一个阵地,不会取代谁,但也不会消亡,来或者不来,它都会在那里。

随着创业者增多,播客的玩法变多,播客的内容、质感以及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增加,未来播客依然能够生长到相对来说更大的空间。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到中国的播客领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把说话变成一门生意?听听这位播客达人怎么说

中国的播客节目的制作标准市场也很迷茫,这个行业里目前还没有特别高质量的作品诞生。

中国的播客节目的制作标准市场也很迷茫,这个行业里目前还没有特别高质量的作品诞生。但美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产业体系,我们可以设想将来中国,我相信播客、音频也好,是一个阵地,不会取代谁,但也不会消亡,来或者不来,它都会在那里。

这位分享人曾供职于国内的一线新闻媒体,撰写文化报告和人物特稿——这是非常考验制作者功底的选题。在茶楼、图书馆,那些充满着书香气的地方,和学者,带有历史感的人物,和文化名流对坐而谈,这种交谈采访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很多思考。后来,他推出了中文播客节目《忽左忽右》。原来做的那件事情和现在做的这件事情,中间有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听一听程衍樑的故事。

以下为程衍樑在GGVoice第二季活动现场的演讲内容整理:

站在幕布前,我其实非常惭愧。今天主题是“好好说话是一门手艺”,我绝对是一个门外汉。我是写客,过去当过特稿记者,目前在多家杂志做特别撰稿工作。好在我很喜欢听别人说,我是一个播客爱好者,近些年我和好朋友——一位上海电视台夜间节目制作人,挖掘了一款立足于上海的文化沙龙播客节目,影响范围很小。今天,我会从制作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如何做好播客节目。当然,我会引用一些世界上真正顶尖的案例。

1

播客从次级地位复兴

与首先,想问一下在场观众:有多少人听过播客,或者打开过在喜马拉雅、苹果自带的软件,收听过播客?还有不少。今天确实是有很多声音爱好人士。请问在场有多少人收听过诞生于2014年的美国播客节目Serial。其它场景下,同样的问题,能答得上来的人相当少,那是一档非常棒的节目。非常高兴,今天在座的各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听过的。做了播客后,朋友会问我,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精力在一个看上去既小众又过时的民间渠道——播客呢?也就是所谓的Walk Talk。直到今天跟别人聊起播客,很多人可能还是没有听过,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结构的媒介和渠道。

其实。播客在中国复兴或兴起经历了好几波。2014年,苹果推出了Walk Talk应用。翻开当年新浪网的报道,有很多文章说“播客正在美国兴起”,或“播客即将成为一种全球的潮流”。2004年、2005年以来,身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很难感受到播客的存在感。播客长期以来,从业者很少,也很难找到发挥音频优势,挖掘音频潜力的制作流程或者调查方法。音频存在的元素相对单一,只有声音一种渠道,相对于能够激起人类想象力的文字,能够通过各种炫酷视觉刺激达成效果的电影、电视剧来说,它所承载的内容会更加贫乏、贫瘠。总之,从播客诞生以来,诞生的伟大作品很少。即使在美国,直到2014年。播客长期以来也处于次级地位。

2

美国播客的两个划时代作品

直到2014年的美国播客Serial,在播客转折点的那一年。那一年诞生了两档划时代的播客节目,第一档是芝加哥当地电台的Serial Podcast,一个罪案调查的音频节目。这个节目里,可能很多人会想,这是不是新闻调查,或者广播剧中的调查,但是这个节目里,制作人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理念,比如一些非虚构的写作手段或电影剪辑技巧,可以看到非线性的叙事。事件里,会有一个讲述者,讲述自己面对这场真实发生过的案件:这是案子的当事人,这是被害的韩裔女生,这是凶手前男友,后来被判处终身监禁,至今还在牢里。

大家忽然发现,一档以罪案调查为主题的播客居然能作出广播剧的效果,每一集都是一个章节,完全小说化的流程。大家会觉得不是在看新闻节目或者罪案调查,而是在看美剧。因为里面有要求、起伏、反转,甚至直到结尾,制作人都没有给出最终结论——赛义德到底是被冤枉,还是罪有应得,他是真的凶手吗?不知道。

在美国互联网上,它激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导致了这个罪案调查的重启。2014年一播出,Serial迅速成为史上在iTunes上登顶最快的节目,当年下载量每集都在150万以上。播客领域,下载量是和完播率强相关,完播是指一个人在这个节目上停留20-40分钟。

2014年另一档划时代的节目是由布伦·伯格先生推出的。他是美国国家共用网络电台的金牌制作人,曾推出过一个风靡全球的财经类播客,很多财经爱好者都听过他的名字,我本人的财经知识是源于这档市场二三十分钟,诙谐幽默,又印象深刻的金融脱口秀节目。2013年,布伦·伯格先生创办了自己的音频制作公司。他非常有勇气,将自己的创业过程制作成为一档活生生的真人秀播客,今年ABC推出一个美剧,就是以布伦·伯格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他的创业史。他将和太太在创业时的争吵,和合伙人的争执,以及和投资者在谈判过程中的扯皮,制作成了一档真人秀式的播客节目。很有意思。

这个时代可能是创业者最多的时代,但实际上,创业的过程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非常神秘的。失败的创业者不会被媒体关注,在创业成功后再重塑他们的创业过程。但这档节目,再现了他们的真实创业经历和当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惊心动魄的遭遇也好,其它的刁难也好。这就是布伦·伯格先生的可贵之处,他将自己的创业过程做成一档节目,不难理解, 2014年这档节目为什么在美国形成巨大的轰动。

3

播客试水新发展模式

2014年Serial横空出世,直接触发了播客产业在美国的复兴,大量公共电台开始把资源投入到播客制作中,大量公司也开始兴建企业播客。市场中诞生了一系列为企业提供播客服务的制作机构,我本人的公司就是其中标杆性的一个。

程衍樑的播客制作公司

2014年以前,在美国,播客行业是典型UTC形式,有这个领域的爱好者,但不足以成为一个产业。2014年以后,播客得到了市场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一代的播客从业者挖掘出了播客音频非常贫瘠、单调的信息载体——它其实能完成非常高级的故事模式。难道一定要做播客吗?有创意或者创造性的手段,这么好的故事,不能做成美剧吗?不能写成小说吗?我们稍后再谈这个。

很多人看到布伦·博客他推出了播客,趁热打铁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播客题材,这只是冰山一角。四年来,其中一部分是自产的,另外一部分是为美国各大公司制作的商业播客。这种合作形式是怎么样的,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很多小说爱好者很熟悉的何伟是著名的非虚构写作者,他写过以中国为题材的《江城》、《甲骨文》等。去年,洲际酒店做了一档官方播客,何伟担任主持人,逻辑很简单:一个城市,一家洲际酒店,一个故事。何伟将非虚构才能与洲际酒店的品牌故事或客户故事融合在一起,制作了一个非常精良的非虚构作品。拿掉品牌赞助背景,纯粹把它当成一个节目,我们依然会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节目。

去年我非常喜欢看在历史频道上播出的一部美剧,叫《骑士美国》,比较小众,我对这一段历史比较感兴趣,在历史频道官网上查找它的资料,发现了历史频道每更新一集,第二天会更新一段播客。这个播客请到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来主持。美剧讲述的是非虚构的故事,但博客讲述了真实的历史,这为播客本身提供了一个信息增量,为剧集爱好者提供了了解这部剧背景的渠道。

前几年特别非常火电视剧《琅邪榜》就是以魏晋南北朝历史为背景。它火了后,一个历史作者讲了《琅邪榜》背后真实的魏晋南北朝历史。如果《琅邪榜》制作方不是国内机构,而是历史频道,后者一定会为它量身订做阐释类的播客节目。

4

为什么是播客?——音频的独特特性

第一,讲故事是个古老的传统,它写在人类的DNA里。人类为了感悟这种口述方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讲述系统,这和影像的讲述方式、文字的书面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它有自己的独特性。现在国内这几年很多音频产品出现,媒体行业里,许多杂志、新媒体都推出了音频产品,但都不那么让人满意,有许多是将原有的文稿直接转化成语音产品,其实违背了人类的讲述系统。书面语言和讲述系统是不同的系统,用讲述系统来复述书面语言,效果会非常差,而且浪费了音频这么重要的渠道。

第二,为什么要听音频呢?每个人每天都有一部分时间是专属的,无法用眼睛去看事情、看书。开车的时候,跑步的时候,换乘地铁的时候,洗漱的时候,这段时间如果想干点事,最好的方式是听音频。当然,音频有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弱社交属性,不利于传播。在Facebook转发视频时会默认把声音关掉,因为对于有的人是声音,对于其他人可能就是噪音。但是一体两面,声音不容易传播的同时,它和用户的黏性要比其它介质更强。我和你们,或者和一群人在交流时,是不会戴上耳机听任何节目的,一旦我戴起了耳机,某种程度上就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了,让自己处于更加中和的环境。这样我们对内容的专注度,精神上的紧密性更加紧密。

最后,用眼睛看的能耗会大于用耳朵听。你们觉得每天哪个时段听播客的人最多?开车时或者睡觉时?我一直认为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在通勤时段是最适合听播客的。今年年初,全世界最大的节目平台发布了一个报告,全球有1.5亿用户:其中7100万是付费用户,7100万付费用户中有几十万播客用户。该平台主要用户其实就是两块——音乐和播客。

这是发布的用户习惯数据:蓝色是听音乐,红色是听播客。可以看到,无论是听音乐还是播客,礼拜中远远高于周末。播客可能更明显。播客的受众大部分是在工作时,最多的是在上班的时候,而非高峰时段。这说明当代生活中,我们的工作量是严重不饱和的。8小时的工作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工厂,适用于体力劳动。在脑力劳动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时代,每天高效的工作时段可能最多4个小时。硅谷前几年有个工程师推出了4小时工作制,这是程序员呕心沥血的惨痛教训,他们认为4小时是最适合当代人的工作时段。

播客的应用场景跟我们之前设想的不一样。回想一下,上班时看看同事,他们很可能是戴着耳机,他们戴着耳机无非两种目的。第一种是告诉你,我不要跟你聊天,我有事。第二种是他们可能在听音乐,放松心情。他们跟英文用户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为什么美国用户会选择收听播客节目,而中国用户是在听网易云音乐、虾米,归根结底是在于中国播客节目质量目前相对较低。

中国的播客节目的制作标准市场也很迷茫,这个行业里目前还没有特别高质量的作品诞生。但美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产业体系,我们可以设想将来中国,我相信播客、音频也好,是一个阵地,不会取代谁,但也不会消亡,来或者不来,它都会在那里。

随着创业者增多,播客的玩法变多,播客的内容、质感以及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增加,未来播客依然能够生长到相对来说更大的空间。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到中国的播客领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