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不确定我是不是查理,但我肯定你们也不一定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不确定我是不是查理,但我肯定你们也不一定是

你是“查理”,他是穆斯林。但,你们首先都是人。

比利时画家Joos De Momper创作的《巴别塔之旅》 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谈论一个事物时,往往谈的是事物的“名词”而非事物本身,事实上,就不存在任何事物,所谓世界,不过是一个个名词组成的,我们每个人在认知判断下赋予事物以不同的含义,然后围绕着其中的内涵和外延争论不休。人类之所以能交流,就在于在不同的理解上,达成了某种限度的重叠共识。

我们谈论查理,谈论恐怖主义,谈论伊斯兰都是如此。看似谈论同一事物,其实指代的都不一样,基本是鸡同鸭讲。

人类告别血腥杀戮的历史其实很短,对于主权国家、言论自由、国家不准干预新闻自由等等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甚至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这些准则,更多的是在冷战时期,西方社会为了在意识形态上战胜苏联所确立的,这是对“他者”压力下的自我塑造。而这些概念真正实施成为准则,乃是苏联崩溃后,乐观主义横扫全球的产物。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1961年10月17日。那一天,巴黎的阿尔及利亚裔移民涌上街头抗议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劳工的宵禁政策,法国军警严厉镇压,设立包围圈,开枪射杀数人,追打囚禁数十人,然后秘密处决数十人,尸体扔到塞纳河里。当时法国各大媒体记者被勒令不许报道,所有记者都被挡在现场外。几十个阿尔及利亚劳工被杀,第二天的法国报纸不过刊发区区豆腐块文章,不提死伤。

今天高喊“我们是查理”的人,可会在1961年高喊“我们都是阿尔及利亚人”?

我对此是心存疑问的,因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法国军警的大开杀戒,仇恨十足,很大程度上缘于阿尔及利亚解放组织对法国军警的暗杀——1961年8月到10月,阿解组织就暗杀了11个法国军警。法国警察总监和所有警察早就想报仇。除了17日那天的屠杀,此前很多阿尔及利亚裔移民被警察带走,就再无音讯,只不过塞纳河里多了些无名尸首而已。

照片拍摄于1961年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移民抗议期间。来源:AFP

人们总以为“地球村”是互联网塑造的,但其实,人们跨洲跨种族的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人类走出非洲开始,迁徙各地,很快就失去了联系,文明在荒野中生长,有了再次远足的能力后,四处攻伐就成了人类交流史的最主要方式。在南洋群岛,驾驶着独木舟漂流到别的荒岛,几代人失去了与故乡岛屿的联系,若干年后,故乡岛屿的武士驾驶着舟船而来的毛利人,在战胜了这些他们远古血缘的表兄弟部族后,很可能是吃掉他们。这是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战争自然法”。

柏柏人很早就居住在北非,虽然也是迁徙而来,但时间久远,可以认为是北非的原住民。汪达尔人原来居住在中欧大森林,匈奴骑兵横扫欧洲,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战败于其他日耳曼民族的汪达尔人被迫举族搬迁到北非。在那里,他们击败了迦太基,闹得北非乱哄哄的。公元八世纪,阿拉伯骑兵手举弯刀和伊斯兰教杀到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被征服的同时,也被伊斯兰化。柏柏人、汪达尔人、阿拉伯人共同生活,供奉安拉。

十字军数次东征,为了抢回圣地耶路撒冷,一路攻杀。而奥斯曼帝国西征,并于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杀戮三天。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方国家和以色列是好基友。但在当代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民兵武装曾经炸毁大卫王饭店,炸死了英军司令和平民,还制造爆炸,炸死17名阿拉伯人。在1948年的“代而亚辛村”惨案中,犹太民兵屠杀了两百多阿拉伯人。

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来源:网络

所谓恐怖袭击,指的是杀伤平民。不成建制的军队一般都是游击队和城市武装,打不过对方军队,往往就制造恐怖袭击。弱者的反抗往往极端又残忍,一旦掌权,成为主权国家后,迫于政治压力,加之优势武力在手,往往只干掉对方的武装力量,无需再攻击平民。而在战争法则里,军队有组织消灭敌方平民,很容易就被解释为战争过失。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阿解组织曾经暗杀和枪杀与法军合作的穆斯林和法国移民,制造爆炸炸死平民,法军展开大规模报复,任何有嫌疑的阿尔及利亚人都可能被逮捕,枪杀或者活埋,甚至砍头,还把死者的阳物割下来放到看下的头颅嘴里,羞辱死者。

一旦暴力机器开动,就是死循环,心怀鬼胎的人们乐于看到死循环升级,温和的声音不再吭声,仇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剩下来的就是杀杀杀。

我们所在言及一个事物时,不对,是名词时,总会先入为主地做了“名词解释”。比如法国巴黎一词,代表了浪漫自由平等博爱奢侈品美女高跟鞋言论自由等等,一谈到伊斯兰,很可能就是恐怖袭击、落后野蛮黑面纱。两者一比较,情感的审美,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好恶。

可是在1572年8月,人们谈到法国巴黎时,很可能谈论的是屠杀和宗教狂热,比如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天主教徒将基督教胡格诺派杀得血流成河。

你说年代久远的事情不要谈了,没意义。那么1961年不算远吧?

法国画家François Dubois以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为主题创作的绘画。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的世界存在两套规则体系:一套是明面上的,以法律规则和道德体面的交往等构筑的显性体系;另一套是掩藏在政治正确下的个人判断和行为。我们不曾承认歧视,但我们拒绝接触,哦,不对,我们见面时还是彬彬有礼,心怀各异,撕逼不知何时而已。

就算是歧视和隔离,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吧?!嗯?殖民者将世界纳入一个规则体系里,宗教仇杀不行、吃人不行。我们送来了现代文明,电灯电话铁路,将你们带进文明,你们为什么要反抗?不过是领袖们自私自利愚蠢的煽动而已,你们反抗文明,是野蛮的。这种言论的追随者自有让他们信服的理由: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结束后,白人后裔纷纷逃回法国,阿解组织上台后,各种内斗和军事政变,曾经的北非明星沦为一介穷国,期间还经历了失败的社会主义经济试验,经济一蹶不振。幸好他们后来发现了石油。但即便如此,移民法国或者偷渡法国,仍然成为阿尔及利亚人改变生活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查理周刊》恐怖袭击者的父母,就是阿尔及利亚移民。

是的,齐达内也是阿尔及利亚人的后裔。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思潮风起云涌,1968年法国巴黎街头爆发了“五月风暴”,学生造反席卷全国,而《查理周刊》的编辑们就成长于那个年代,他们自称是“五月风暴的子嗣”,他们以此为荣,并声称要“捍卫人类的独立以及普世价值”。也就是“五月风暴”的一年后,日本赤军成立,也号称要“世界革命”,重信房子带领日本赤军转战中东,与巴解组织合作到处搞恐怖袭击,曾经劫持飞机到阿尔及利亚。他们也算是“革命的子嗣”吗?

亚洲很有意思。在近现代亚洲中,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复兴运动,其实是泛阿拉伯主义的孪生兄弟。而日本曾在20世纪前后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都兴起过“亚细亚主义”,而它们的他者,一个是西方,一个是加上俄国的西方。阿拉伯复兴运动和亚细亚主义早起都有浓烈的社会主义(左翼)影响。但当苏联垮台和中国革命热潮退却后,前者被宗教极端思潮所代替,后者则被对中国的恐惧和不安所代替。

还有宗教和人口增长率,以及移民社区的融合,等等。这世界还有比宗教沾鲜血更多的东西吗?没有吧。有比宗教更顽固的东西吗?没有吧。现代文明的起源是超越性与世俗性分离,政教必须分离,只是,这必须是文明自我推动的。遗憾的是,吾辈有生之年,很难看到伊斯兰教整体做到的那天。至于后两者,当不同人群的人口比例发生变化,同时移民将不同的宗教和文明聚集到同一个场合下的时候,冲突在所难免——不管你喜不喜欢亨廷顿,反正,事实就是这样的。

假如,我是说假如,有一个道德律令是不准杀同类的外星文明来到地区,一看到人类互相残杀,非常愤怒,于是要消灭人类这个野蛮的文明。我们人类如何自我辩护?自从那个猿类走下树林,人类杀死了多少同类?或许,我们可以要求:我们站着死,让懵懂的后裔们生,只要有人活着,就有希望,进化的希望。告别野蛮需要漫长的时间,请给他们耐心。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完了,看懂了,或者给我贴上了什么标签。我不喜欢标签,正如我不喜欢做名词解释。你是“查理”,他是穆斯林。但,你们首先都是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不确定我是不是查理,但我肯定你们也不一定是

你是“查理”,他是穆斯林。但,你们首先都是人。

比利时画家Joos De Momper创作的《巴别塔之旅》 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谈论一个事物时,往往谈的是事物的“名词”而非事物本身,事实上,就不存在任何事物,所谓世界,不过是一个个名词组成的,我们每个人在认知判断下赋予事物以不同的含义,然后围绕着其中的内涵和外延争论不休。人类之所以能交流,就在于在不同的理解上,达成了某种限度的重叠共识。

我们谈论查理,谈论恐怖主义,谈论伊斯兰都是如此。看似谈论同一事物,其实指代的都不一样,基本是鸡同鸭讲。

人类告别血腥杀戮的历史其实很短,对于主权国家、言论自由、国家不准干预新闻自由等等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甚至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这些准则,更多的是在冷战时期,西方社会为了在意识形态上战胜苏联所确立的,这是对“他者”压力下的自我塑造。而这些概念真正实施成为准则,乃是苏联崩溃后,乐观主义横扫全球的产物。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1961年10月17日。那一天,巴黎的阿尔及利亚裔移民涌上街头抗议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劳工的宵禁政策,法国军警严厉镇压,设立包围圈,开枪射杀数人,追打囚禁数十人,然后秘密处决数十人,尸体扔到塞纳河里。当时法国各大媒体记者被勒令不许报道,所有记者都被挡在现场外。几十个阿尔及利亚劳工被杀,第二天的法国报纸不过刊发区区豆腐块文章,不提死伤。

今天高喊“我们是查理”的人,可会在1961年高喊“我们都是阿尔及利亚人”?

我对此是心存疑问的,因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法国军警的大开杀戒,仇恨十足,很大程度上缘于阿尔及利亚解放组织对法国军警的暗杀——1961年8月到10月,阿解组织就暗杀了11个法国军警。法国警察总监和所有警察早就想报仇。除了17日那天的屠杀,此前很多阿尔及利亚裔移民被警察带走,就再无音讯,只不过塞纳河里多了些无名尸首而已。

照片拍摄于1961年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移民抗议期间。来源:AFP

人们总以为“地球村”是互联网塑造的,但其实,人们跨洲跨种族的交流和碰撞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人类走出非洲开始,迁徙各地,很快就失去了联系,文明在荒野中生长,有了再次远足的能力后,四处攻伐就成了人类交流史的最主要方式。在南洋群岛,驾驶着独木舟漂流到别的荒岛,几代人失去了与故乡岛屿的联系,若干年后,故乡岛屿的武士驾驶着舟船而来的毛利人,在战胜了这些他们远古血缘的表兄弟部族后,很可能是吃掉他们。这是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战争自然法”。

柏柏人很早就居住在北非,虽然也是迁徙而来,但时间久远,可以认为是北非的原住民。汪达尔人原来居住在中欧大森林,匈奴骑兵横扫欧洲,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战败于其他日耳曼民族的汪达尔人被迫举族搬迁到北非。在那里,他们击败了迦太基,闹得北非乱哄哄的。公元八世纪,阿拉伯骑兵手举弯刀和伊斯兰教杀到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被征服的同时,也被伊斯兰化。柏柏人、汪达尔人、阿拉伯人共同生活,供奉安拉。

十字军数次东征,为了抢回圣地耶路撒冷,一路攻杀。而奥斯曼帝国西征,并于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杀戮三天。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方国家和以色列是好基友。但在当代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民兵武装曾经炸毁大卫王饭店,炸死了英军司令和平民,还制造爆炸,炸死17名阿拉伯人。在1948年的“代而亚辛村”惨案中,犹太民兵屠杀了两百多阿拉伯人。

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来源:网络

所谓恐怖袭击,指的是杀伤平民。不成建制的军队一般都是游击队和城市武装,打不过对方军队,往往就制造恐怖袭击。弱者的反抗往往极端又残忍,一旦掌权,成为主权国家后,迫于政治压力,加之优势武力在手,往往只干掉对方的武装力量,无需再攻击平民。而在战争法则里,军队有组织消灭敌方平民,很容易就被解释为战争过失。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阿解组织曾经暗杀和枪杀与法军合作的穆斯林和法国移民,制造爆炸炸死平民,法军展开大规模报复,任何有嫌疑的阿尔及利亚人都可能被逮捕,枪杀或者活埋,甚至砍头,还把死者的阳物割下来放到看下的头颅嘴里,羞辱死者。

一旦暴力机器开动,就是死循环,心怀鬼胎的人们乐于看到死循环升级,温和的声音不再吭声,仇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剩下来的就是杀杀杀。

我们所在言及一个事物时,不对,是名词时,总会先入为主地做了“名词解释”。比如法国巴黎一词,代表了浪漫自由平等博爱奢侈品美女高跟鞋言论自由等等,一谈到伊斯兰,很可能就是恐怖袭击、落后野蛮黑面纱。两者一比较,情感的审美,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好恶。

可是在1572年8月,人们谈到法国巴黎时,很可能谈论的是屠杀和宗教狂热,比如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天主教徒将基督教胡格诺派杀得血流成河。

你说年代久远的事情不要谈了,没意义。那么1961年不算远吧?

法国画家François Dubois以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为主题创作的绘画。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的世界存在两套规则体系:一套是明面上的,以法律规则和道德体面的交往等构筑的显性体系;另一套是掩藏在政治正确下的个人判断和行为。我们不曾承认歧视,但我们拒绝接触,哦,不对,我们见面时还是彬彬有礼,心怀各异,撕逼不知何时而已。

就算是歧视和隔离,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吧?!嗯?殖民者将世界纳入一个规则体系里,宗教仇杀不行、吃人不行。我们送来了现代文明,电灯电话铁路,将你们带进文明,你们为什么要反抗?不过是领袖们自私自利愚蠢的煽动而已,你们反抗文明,是野蛮的。这种言论的追随者自有让他们信服的理由: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结束后,白人后裔纷纷逃回法国,阿解组织上台后,各种内斗和军事政变,曾经的北非明星沦为一介穷国,期间还经历了失败的社会主义经济试验,经济一蹶不振。幸好他们后来发现了石油。但即便如此,移民法国或者偷渡法国,仍然成为阿尔及利亚人改变生活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查理周刊》恐怖袭击者的父母,就是阿尔及利亚移民。

是的,齐达内也是阿尔及利亚人的后裔。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思潮风起云涌,1968年法国巴黎街头爆发了“五月风暴”,学生造反席卷全国,而《查理周刊》的编辑们就成长于那个年代,他们自称是“五月风暴的子嗣”,他们以此为荣,并声称要“捍卫人类的独立以及普世价值”。也就是“五月风暴”的一年后,日本赤军成立,也号称要“世界革命”,重信房子带领日本赤军转战中东,与巴解组织合作到处搞恐怖袭击,曾经劫持飞机到阿尔及利亚。他们也算是“革命的子嗣”吗?

亚洲很有意思。在近现代亚洲中,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复兴运动,其实是泛阿拉伯主义的孪生兄弟。而日本曾在20世纪前后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都兴起过“亚细亚主义”,而它们的他者,一个是西方,一个是加上俄国的西方。阿拉伯复兴运动和亚细亚主义早起都有浓烈的社会主义(左翼)影响。但当苏联垮台和中国革命热潮退却后,前者被宗教极端思潮所代替,后者则被对中国的恐惧和不安所代替。

还有宗教和人口增长率,以及移民社区的融合,等等。这世界还有比宗教沾鲜血更多的东西吗?没有吧。有比宗教更顽固的东西吗?没有吧。现代文明的起源是超越性与世俗性分离,政教必须分离,只是,这必须是文明自我推动的。遗憾的是,吾辈有生之年,很难看到伊斯兰教整体做到的那天。至于后两者,当不同人群的人口比例发生变化,同时移民将不同的宗教和文明聚集到同一个场合下的时候,冲突在所难免——不管你喜不喜欢亨廷顿,反正,事实就是这样的。

假如,我是说假如,有一个道德律令是不准杀同类的外星文明来到地区,一看到人类互相残杀,非常愤怒,于是要消灭人类这个野蛮的文明。我们人类如何自我辩护?自从那个猿类走下树林,人类杀死了多少同类?或许,我们可以要求:我们站着死,让懵懂的后裔们生,只要有人活着,就有希望,进化的希望。告别野蛮需要漫长的时间,请给他们耐心。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完了,看懂了,或者给我贴上了什么标签。我不喜欢标签,正如我不喜欢做名词解释。你是“查理”,他是穆斯林。但,你们首先都是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