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假装在莫斯科优雅地吃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假装在莫斯科优雅地吃饭

去俄罗斯竟也吃不到传统俄菜?

看来,今年去俄罗斯看世界杯的中国球迷真的为数不少,疯胃君频频接到如何在莫斯科找到合适的俄式餐厅的问询。

不过,大部分的球迷还是在国内看球,不能去俄罗斯固然是个遗憾,但也不是全无办法,按照疯胃君为大家准备的这篇内容,不仅可以更好伪装球迷,更可以十分生动形象的向周边人分享你对于俄式大餐的细腻品鉴,让人相信你刚刚从那个美丽、深邃、忧伤的国度回来。

正宗的俄餐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有个基本的概念——在俄罗斯吃到的俄餐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传统菜肴。

历史上,关于俄餐的记录甚少。据说,对俄罗斯民族食品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公元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天文学及地理学家艾哈迈德·伊本·鲁斯塔(AhmadIbn-Rustah)的著作中,提到俄罗斯人喜欢食用马奶。

这也和维基百科里介绍的相似,即——“除考古发掘外,859年以前对俄罗斯前人的历史记录所知甚少”。

近代意义上的俄餐是两种餐饮合流的产物,即法餐和东欧民间饮食。

从高端意义上来讲,1717年出访法国的彼得大帝初尝法国大菜,立刻钟情于这种美味,尤其是和当时很不发达的俄式餐饮相比。为了不出国门就能吃到法国菜,他挑选了法国厨师带回俄国,附庸风雅的贵族们很快就爱上了备受沙皇推崇的法国大餐。至今,俄餐里有不少菜式还是会注明“法式xxx”,但和今天的法餐到底有多少关系,就真的鬼知道了。

另外强烈影响俄餐的还有欧亚大陆各个民族的餐饮,特别是东欧诸国。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数世纪以来,俄罗斯菜肴与其他民族美食一直存在交互。当今许多被认为是“俄罗斯”的菜肴,很多都是从邻国传来的,比如从芬兰-乌戈尔传来的一种类似馄饨的肉饺子,还有土耳其面条,以及大名鼎鼎的红菜汤,其实来自于乌克兰。

 《透视俄罗斯》的专栏作者马克西姆·希尔尼科夫就在一篇文章里指出:“遗憾的是,在餐厅的菜单上很难找到地道的俄罗斯美食。经常品尝到的只是地道的俄餐复制品,而且极可能仅是口味的复制,和真正的俄式美食差得很多。”

不要沮丧,来看看这里

那我们如何确定什么是真正的俄罗斯饮食呢?很难,但至少可以拉出一个简单的列表。

首当其冲的是自然是红菜汤,但这的的确确是一道乌克兰菜,至少在屠格涅夫出版于1852年的《猎人日记》里,疯胃君没有找到一处提及红菜汤的地方。而在这本充满俄罗斯风情美食的著作里,面包被提及了21次,俄罗斯的民族饮料格瓦斯被提及了7次,“汤”这个单词也出现了5次,但没有一次是红菜汤。

但今天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中国,红菜汤都是菜单上醒目的第一道菜,所以你就放心的喝吧,它至少是当代俄罗斯菜的代表。

事实上,真正上俄罗斯人比较常喝的是圆白菜汤,屠格涅夫的另一篇极富悲剧色彩的短篇《白菜汤》里的描写能够让人落泪。而一般意义上来讲,俄罗斯人认为,一顿典型而传统的农家丰盛午餐,应该包括一盘长时炖制的圆白菜汤和用荞麦、小麦、小米或者黑麦煮制的碎粥。

但这两样菜太普通了,也太廉价了,所以你很难在餐厅喝到。

另外,俄罗斯人还有一种凉汤,喝起来像是用汽水(格瓦斯)加蔬菜混合在一起而成的,中国人很难习惯,故此很少见。但如果你真的愿意一尝究竟,北京西羊管胡同甲1号的老井俄餐厅倒是备有此菜,可能是京城独一份儿。

说完了红菜汤,我们再说说鱼。鱼和松鸡是上层俄罗斯人非常喜欢的食物,除了烤鱼以外,俄罗斯人更喜欢的是腌制的鱼,作为冷盘端上来借以佐酒,这是一顿宴席规格如何的标志。

赫尔曼.沃克的名著《战争风云》里,亨利中校曾经参加过斯大林出席的国宴,他为一席宴会上多达数十种的冷鱼感到惊讶不已,因为这是作为美国人的他从未体会过的繁复精美的菜式。其实,今天的北京莫斯科餐厅也有冷酸鱼这道菜,不过是聊备一格,意思一下而已了。

在一本17世纪的家庭管理手册“持家之道”亦或“治家良言”中,提到了十多种不同的咸鱼制作方法,包括风干、桶中盐渍、层压和其他方式。

又比如,有一道沙拉叫“穿裘皮的青鱼”,是把腌青鱼还有煮熟的胡萝卜、甜菜、土豆、蛋青切成小块,用沙拉酱分别拌好,然后像做蛋糕一样层层码齐。

然后不得不提的是鱼子酱,这种饱满到会在舌尖上爆裂开的珍物其实并不是俄罗斯的独有美食,法国菜里一样珍而重之。

真正意义上的鱼子酱产自俄罗斯和伊朗,因为两国靠近里海,而最上等的鱼子酱是产自里海的贝鲁嘉鲟的黑色鱼卵做成的。历史上。两国出产的上等鱼子酱一度占全世界市场的95%。

但由于苏联解体后带来的过度捕捞,短短十年间,过度捕捞又使野生鲟鱼在2000年成为濒危物种,野生鲟鱼的捕捞又再次受到限制,这使得真正正宗的鱼子酱几不可寻。此后,中国大陆生产的鱼子酱份额达到市场份额的35%。有资料说,来自浙江千岛湖的卡露伽鱼子酱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鱼子酱。(疯胃君很怀疑这只是个宣传噱头)

所以,即使你在俄罗斯,即使你吃到的是黑色的鱼子酱,它们更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圆鳍鱼、鲑鱼、白鲑、鳕鱼,或是别的鱼类家族。

然后,我们再说说土豆烧牛肉。这道菜曾经被国人广泛的认为是俄罗斯菜,原因是,它在赫鲁晓夫在50年代末访问匈牙利时被提及,说如果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就可以经常吃HungarianGoulash(匈牙利红烩牛肉),但当时的翻译者考虑到如果做如此复杂的翻译很难被理解,所以只翻译成土豆烧牛肉。

而当时领袖对赫鲁晓夫很有意见,因此写了一首词加以嘲讽,里面的名句是:”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道菜就成了上世纪60年代经常被提及的菜式。

其实,这道菜不仅在匈牙利有名,在捷克、奥地利等中欧国家也同样有名,其中,匈牙利红椒粉Paprika是精髓,它由红甜椒烘干研磨而成,闻起来辛香,但实则微甜而不辣,还为这道红烩牛肉赋予了浓艳的红色。

但这的确不是一道俄罗斯菜,所以你去了估计是点不到的。

如何假装在莫斯科

在中国吃到的俄餐基本上是西餐中国化后的产物。

不能简单的认为中国的西餐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产物。其实,清代上层早就很赶时髦的接触了西餐,清宫造办的西式餐具里从牛排刀、黄油刀到鱼刀一样俱全,硬件仿的是一丝不差,就是不知道乾隆皇帝是否真的吃过西餐。

当然,对于民间来说,的确是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西餐才逐渐进入。比较早的有俄餐、法餐和德餐,而腐国料理看来的确不给力,以至于英国虽然是列强中为首者,但英式餐饮除了下午茶外,在中国早期的西餐市场上的确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西餐一进入中国就发生了强烈的化合反应,除了部分使馆、医院和租界内的餐厅还保持着较多的原味以外,快速的发生了本土化。当时,在北京最有名的西餐厅叫”撷英“,上海的则有”晋隆“、”一品香“,哈尔滨则有”华梅“,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西餐中式化的程度有多深了。唐鲁孙甚至提到,在上海的有些西餐厅吃到螃蟹时,侍者居然会偷偷给客人提供镇江香醋来佐餐以收取小费,这样的西餐该有多么中西结合,也是可想而知了。

但是,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俄餐一直在中国的西餐市场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为什么呢?

在解放前,最重要的原因是,十月革命以后,有将近200万的白俄移民离开了祖国,其中相当一部分贵族、商人、军官来到了中国。

很快,他们就生计难以为续,因此纷纷选择成为乐师、厨师、钢琴教师和妓女,其中相当多的人选择开小餐馆为生,而且尽量做到物美价廉,这就在客观上为西餐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当然,不管多么物美价廉,当时选择吃西餐也主要是达官贵人、学者和商人,普通百姓是绝不会尝试的。

而在建国后,中国率先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俄餐不仅是先进生活方式的象征,而且也是政治正确的。当时,北京为数不多的西餐厅如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欧美同学会,以及较为平民化的大地西餐厅,基本上都是以俄餐为主。

中国的俄餐是经过比较彻底的中式化的俄餐,其中式化主要体现在距离其本源风味日渐遥远,而且基本在中国也是由中国厨师代代相传,所以,你如果真的要假装自己在俄罗斯,就千万别说的太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俄餐不好吃,事实上,能够经过岁月磨洗留下来的,基本都是味道很不错的菜式。

比如,疯胃君就一度很钟情北京莫斯科餐厅的炸猪排。原因是大部分餐厅的炸猪排都用的是从调料商店买回来现成的炸粉,而老莫却还一直坚持用面包渣的传统做法,所以有一种特殊的粮食的清香。这里的罐焖牛肉、奶油杂拌儿和烤鱼都相当经典,但已经卖的很贵了,性价比不高。

又比如说,疯胃君还很喜欢翠微路附近的基辅罗斯餐厅,这家由中国人经营的俄式餐厅以乌克兰菜为招徕,但底子基本是俄餐,这里的菜说不上很好吃,但红菜汤的确够水准,值得一试。第聂伯河鱼汤则非常难喝,不推荐。这里的基本水平比老莫差一个档次,但可能更接近真实。另外,这里的格瓦斯是产自波罗的海啤酒厂的原装货,比娃哈哈和秋林牌的都更正宗。

在西四还有一家北京较早经营俄式菜点的老字号,创建于1945年。最早坐落于西长安街上,后来迁到西四。

这家餐馆已经很久了,从装修到菜单都是80年代的风格,而且味道平平。不过,里面经常可以看见气度不凡的北京老爷子、老阿姨在里面怀旧,想必这里一定和他们的青春岁月有关。

如果你在上海,疯胃君还真的不知道推荐哪家好了。因为上海的西餐文化实在太发达了,餐厅代际更替的很快。一些老餐厅如红房子、德大西餐社现在已经很难说是什么流派了,至于历史上那些在霞飞路上的俄菜馆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文艺复兴、拜司饭店、DD′S、伏尔加、卡夫卡、克勒夫脱……如今都没有了。所以,只能麻烦读者自己去大众点评了。

如果你在哈尔滨,可以去华梅西餐厅,这家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112号的俄式餐厅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哈尔滨曾经有大量的俄国侨民,但这家店能开在当时最尊贵的中央大街上,解放后又能保存至今,足以说明它的地位。不过,疯胃君上次去的时候,确实觉得门庭冷落,而且从味道到服务都很走样,不知道这几年恢复的如何。和上海一样,有深厚的俄餐传统的哈尔滨,一定也早就有了推陈出新的新俄餐旗舰了。

如果你在天津,当然可以去小白楼附近的起士林,这个由德国炊事兵创办的餐厅最早是德国风味的,但在漫长的经营历史中逐渐扩充为俄式、德式、法式(不太正宗)兼而有之。这里的整体水准略低于老莫,但还算有模有样。

不过,如果你希望和自己的红颜知己有个更神秘、更优美的约会场所,疯胃君很建议你去政协俱乐部西餐厅(旧楼),这里是竣工于1907年的原德国俱乐部旧址,有疯胃君在国内见过的最美丽的壁炉和地板,而且空间宽大自带几分奢侈气度。如果在窗外白雪飘飞的日子里,和佳人在这里用餐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但从菜品的角度来说只能打70分,其中俄式菜品居多。

如果你不愿意去以上的任何一家,那么可以去面包房买个大列巴,然后弄点红肠和酸黄瓜,再配上一瓶伏特加,摆好造型拿手机来上一张,这或许更接近于真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假装在莫斯科优雅地吃饭

去俄罗斯竟也吃不到传统俄菜?

看来,今年去俄罗斯看世界杯的中国球迷真的为数不少,疯胃君频频接到如何在莫斯科找到合适的俄式餐厅的问询。

不过,大部分的球迷还是在国内看球,不能去俄罗斯固然是个遗憾,但也不是全无办法,按照疯胃君为大家准备的这篇内容,不仅可以更好伪装球迷,更可以十分生动形象的向周边人分享你对于俄式大餐的细腻品鉴,让人相信你刚刚从那个美丽、深邃、忧伤的国度回来。

正宗的俄餐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有个基本的概念——在俄罗斯吃到的俄餐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传统菜肴。

历史上,关于俄餐的记录甚少。据说,对俄罗斯民族食品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公元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天文学及地理学家艾哈迈德·伊本·鲁斯塔(AhmadIbn-Rustah)的著作中,提到俄罗斯人喜欢食用马奶。

这也和维基百科里介绍的相似,即——“除考古发掘外,859年以前对俄罗斯前人的历史记录所知甚少”。

近代意义上的俄餐是两种餐饮合流的产物,即法餐和东欧民间饮食。

从高端意义上来讲,1717年出访法国的彼得大帝初尝法国大菜,立刻钟情于这种美味,尤其是和当时很不发达的俄式餐饮相比。为了不出国门就能吃到法国菜,他挑选了法国厨师带回俄国,附庸风雅的贵族们很快就爱上了备受沙皇推崇的法国大餐。至今,俄餐里有不少菜式还是会注明“法式xxx”,但和今天的法餐到底有多少关系,就真的鬼知道了。

另外强烈影响俄餐的还有欧亚大陆各个民族的餐饮,特别是东欧诸国。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数世纪以来,俄罗斯菜肴与其他民族美食一直存在交互。当今许多被认为是“俄罗斯”的菜肴,很多都是从邻国传来的,比如从芬兰-乌戈尔传来的一种类似馄饨的肉饺子,还有土耳其面条,以及大名鼎鼎的红菜汤,其实来自于乌克兰。

 《透视俄罗斯》的专栏作者马克西姆·希尔尼科夫就在一篇文章里指出:“遗憾的是,在餐厅的菜单上很难找到地道的俄罗斯美食。经常品尝到的只是地道的俄餐复制品,而且极可能仅是口味的复制,和真正的俄式美食差得很多。”

不要沮丧,来看看这里

那我们如何确定什么是真正的俄罗斯饮食呢?很难,但至少可以拉出一个简单的列表。

首当其冲的是自然是红菜汤,但这的的确确是一道乌克兰菜,至少在屠格涅夫出版于1852年的《猎人日记》里,疯胃君没有找到一处提及红菜汤的地方。而在这本充满俄罗斯风情美食的著作里,面包被提及了21次,俄罗斯的民族饮料格瓦斯被提及了7次,“汤”这个单词也出现了5次,但没有一次是红菜汤。

但今天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中国,红菜汤都是菜单上醒目的第一道菜,所以你就放心的喝吧,它至少是当代俄罗斯菜的代表。

事实上,真正上俄罗斯人比较常喝的是圆白菜汤,屠格涅夫的另一篇极富悲剧色彩的短篇《白菜汤》里的描写能够让人落泪。而一般意义上来讲,俄罗斯人认为,一顿典型而传统的农家丰盛午餐,应该包括一盘长时炖制的圆白菜汤和用荞麦、小麦、小米或者黑麦煮制的碎粥。

但这两样菜太普通了,也太廉价了,所以你很难在餐厅喝到。

另外,俄罗斯人还有一种凉汤,喝起来像是用汽水(格瓦斯)加蔬菜混合在一起而成的,中国人很难习惯,故此很少见。但如果你真的愿意一尝究竟,北京西羊管胡同甲1号的老井俄餐厅倒是备有此菜,可能是京城独一份儿。

说完了红菜汤,我们再说说鱼。鱼和松鸡是上层俄罗斯人非常喜欢的食物,除了烤鱼以外,俄罗斯人更喜欢的是腌制的鱼,作为冷盘端上来借以佐酒,这是一顿宴席规格如何的标志。

赫尔曼.沃克的名著《战争风云》里,亨利中校曾经参加过斯大林出席的国宴,他为一席宴会上多达数十种的冷鱼感到惊讶不已,因为这是作为美国人的他从未体会过的繁复精美的菜式。其实,今天的北京莫斯科餐厅也有冷酸鱼这道菜,不过是聊备一格,意思一下而已了。

在一本17世纪的家庭管理手册“持家之道”亦或“治家良言”中,提到了十多种不同的咸鱼制作方法,包括风干、桶中盐渍、层压和其他方式。

又比如,有一道沙拉叫“穿裘皮的青鱼”,是把腌青鱼还有煮熟的胡萝卜、甜菜、土豆、蛋青切成小块,用沙拉酱分别拌好,然后像做蛋糕一样层层码齐。

然后不得不提的是鱼子酱,这种饱满到会在舌尖上爆裂开的珍物其实并不是俄罗斯的独有美食,法国菜里一样珍而重之。

真正意义上的鱼子酱产自俄罗斯和伊朗,因为两国靠近里海,而最上等的鱼子酱是产自里海的贝鲁嘉鲟的黑色鱼卵做成的。历史上。两国出产的上等鱼子酱一度占全世界市场的95%。

但由于苏联解体后带来的过度捕捞,短短十年间,过度捕捞又使野生鲟鱼在2000年成为濒危物种,野生鲟鱼的捕捞又再次受到限制,这使得真正正宗的鱼子酱几不可寻。此后,中国大陆生产的鱼子酱份额达到市场份额的35%。有资料说,来自浙江千岛湖的卡露伽鱼子酱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鱼子酱。(疯胃君很怀疑这只是个宣传噱头)

所以,即使你在俄罗斯,即使你吃到的是黑色的鱼子酱,它们更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圆鳍鱼、鲑鱼、白鲑、鳕鱼,或是别的鱼类家族。

然后,我们再说说土豆烧牛肉。这道菜曾经被国人广泛的认为是俄罗斯菜,原因是,它在赫鲁晓夫在50年代末访问匈牙利时被提及,说如果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就可以经常吃HungarianGoulash(匈牙利红烩牛肉),但当时的翻译者考虑到如果做如此复杂的翻译很难被理解,所以只翻译成土豆烧牛肉。

而当时领袖对赫鲁晓夫很有意见,因此写了一首词加以嘲讽,里面的名句是:”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道菜就成了上世纪60年代经常被提及的菜式。

其实,这道菜不仅在匈牙利有名,在捷克、奥地利等中欧国家也同样有名,其中,匈牙利红椒粉Paprika是精髓,它由红甜椒烘干研磨而成,闻起来辛香,但实则微甜而不辣,还为这道红烩牛肉赋予了浓艳的红色。

但这的确不是一道俄罗斯菜,所以你去了估计是点不到的。

如何假装在莫斯科

在中国吃到的俄餐基本上是西餐中国化后的产物。

不能简单的认为中国的西餐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产物。其实,清代上层早就很赶时髦的接触了西餐,清宫造办的西式餐具里从牛排刀、黄油刀到鱼刀一样俱全,硬件仿的是一丝不差,就是不知道乾隆皇帝是否真的吃过西餐。

当然,对于民间来说,的确是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西餐才逐渐进入。比较早的有俄餐、法餐和德餐,而腐国料理看来的确不给力,以至于英国虽然是列强中为首者,但英式餐饮除了下午茶外,在中国早期的西餐市场上的确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西餐一进入中国就发生了强烈的化合反应,除了部分使馆、医院和租界内的餐厅还保持着较多的原味以外,快速的发生了本土化。当时,在北京最有名的西餐厅叫”撷英“,上海的则有”晋隆“、”一品香“,哈尔滨则有”华梅“,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西餐中式化的程度有多深了。唐鲁孙甚至提到,在上海的有些西餐厅吃到螃蟹时,侍者居然会偷偷给客人提供镇江香醋来佐餐以收取小费,这样的西餐该有多么中西结合,也是可想而知了。

但是,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俄餐一直在中国的西餐市场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为什么呢?

在解放前,最重要的原因是,十月革命以后,有将近200万的白俄移民离开了祖国,其中相当一部分贵族、商人、军官来到了中国。

很快,他们就生计难以为续,因此纷纷选择成为乐师、厨师、钢琴教师和妓女,其中相当多的人选择开小餐馆为生,而且尽量做到物美价廉,这就在客观上为西餐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当然,不管多么物美价廉,当时选择吃西餐也主要是达官贵人、学者和商人,普通百姓是绝不会尝试的。

而在建国后,中国率先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俄餐不仅是先进生活方式的象征,而且也是政治正确的。当时,北京为数不多的西餐厅如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欧美同学会,以及较为平民化的大地西餐厅,基本上都是以俄餐为主。

中国的俄餐是经过比较彻底的中式化的俄餐,其中式化主要体现在距离其本源风味日渐遥远,而且基本在中国也是由中国厨师代代相传,所以,你如果真的要假装自己在俄罗斯,就千万别说的太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俄餐不好吃,事实上,能够经过岁月磨洗留下来的,基本都是味道很不错的菜式。

比如,疯胃君就一度很钟情北京莫斯科餐厅的炸猪排。原因是大部分餐厅的炸猪排都用的是从调料商店买回来现成的炸粉,而老莫却还一直坚持用面包渣的传统做法,所以有一种特殊的粮食的清香。这里的罐焖牛肉、奶油杂拌儿和烤鱼都相当经典,但已经卖的很贵了,性价比不高。

又比如说,疯胃君还很喜欢翠微路附近的基辅罗斯餐厅,这家由中国人经营的俄式餐厅以乌克兰菜为招徕,但底子基本是俄餐,这里的菜说不上很好吃,但红菜汤的确够水准,值得一试。第聂伯河鱼汤则非常难喝,不推荐。这里的基本水平比老莫差一个档次,但可能更接近真实。另外,这里的格瓦斯是产自波罗的海啤酒厂的原装货,比娃哈哈和秋林牌的都更正宗。

在西四还有一家北京较早经营俄式菜点的老字号,创建于1945年。最早坐落于西长安街上,后来迁到西四。

这家餐馆已经很久了,从装修到菜单都是80年代的风格,而且味道平平。不过,里面经常可以看见气度不凡的北京老爷子、老阿姨在里面怀旧,想必这里一定和他们的青春岁月有关。

如果你在上海,疯胃君还真的不知道推荐哪家好了。因为上海的西餐文化实在太发达了,餐厅代际更替的很快。一些老餐厅如红房子、德大西餐社现在已经很难说是什么流派了,至于历史上那些在霞飞路上的俄菜馆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文艺复兴、拜司饭店、DD′S、伏尔加、卡夫卡、克勒夫脱……如今都没有了。所以,只能麻烦读者自己去大众点评了。

如果你在哈尔滨,可以去华梅西餐厅,这家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112号的俄式餐厅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哈尔滨曾经有大量的俄国侨民,但这家店能开在当时最尊贵的中央大街上,解放后又能保存至今,足以说明它的地位。不过,疯胃君上次去的时候,确实觉得门庭冷落,而且从味道到服务都很走样,不知道这几年恢复的如何。和上海一样,有深厚的俄餐传统的哈尔滨,一定也早就有了推陈出新的新俄餐旗舰了。

如果你在天津,当然可以去小白楼附近的起士林,这个由德国炊事兵创办的餐厅最早是德国风味的,但在漫长的经营历史中逐渐扩充为俄式、德式、法式(不太正宗)兼而有之。这里的整体水准略低于老莫,但还算有模有样。

不过,如果你希望和自己的红颜知己有个更神秘、更优美的约会场所,疯胃君很建议你去政协俱乐部西餐厅(旧楼),这里是竣工于1907年的原德国俱乐部旧址,有疯胃君在国内见过的最美丽的壁炉和地板,而且空间宽大自带几分奢侈气度。如果在窗外白雪飘飞的日子里,和佳人在这里用餐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但从菜品的角度来说只能打70分,其中俄式菜品居多。

如果你不愿意去以上的任何一家,那么可以去面包房买个大列巴,然后弄点红肠和酸黄瓜,再配上一瓶伏特加,摆好造型拿手机来上一张,这或许更接近于真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