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共享单车过气了?全球为何突现接盘侠排大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共享单车过气了?全球为何突现接盘侠排大队

作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佳选择,共享单车在全球各地拥簇甚众。

 

共享出行的风口已经过去了吗?从共享单车、电单车到滑板车,这股共享风潮刚刚在中国市场偃旗息鼓,又突然在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热络起来。而中国的滴滴,东南亚的Grab,美国的Uber和Lyft,就如同盯着猎物的虎豹,又开始出手了……

Lyft表示将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otivate。

两周前,多家外媒刚把这则新闻PO出不久,反转剧情就来了。就在Lyft以为这笔交易已经板上钉钉之时,Uber最近突然横插一脚,表示也在积极考虑收购Motivate的事宜,并且收购价格很有可能超过Lyft的报价……

全球网约车巨头蜂拥入局共享单车

摩托车、船只、直升机、人力车……不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只要涉及人们的出行,Uber都不想放过,而它的劲敌Lyft也不含糊。双方在网约车市场的拼争尚未完结,最近又在北美市场瞄着共享单车较劲了。

这并非是Uber首次在共享单车行业有所行动。

今年四月,Uber宣布将收购美国最早成立的共享单车公司之一——Jump Bikes,这家企业拥有旧金山无桩共享单车项目的独家运营许可,同时这也是达拉·科斯罗萨西接管Uber以来完成的首次收购。

据多家媒体披露,本次收购金额为2亿美元。仅在两个月后,Uber又相中了Motivate。在单一领域如此密集的投资节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Uber的后知后觉和企图在共享单车市场迎头赶上的意愿。

Motivate是全美最大的共享单车企业,旗下拥有纽约Citi Bike和旧金山Ford Gobike,2017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从体量上来看,Jump Bikes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低于Motivate,但Uber的入局迅速提高了Jump Bikes在各地的单车投放量。

“当你骑上这些单车并踩动踏板时,你会感觉自己像个超人!”达拉·科斯罗萨西略带幽默地向公众推荐共享单车。在美国,Jump自行车每使用30分钟需支付2美元。

那么,共享单车为何对Uber和Lyft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在欧美市场,共享单车拥有庞大用户基础。根据Alltechasia的报道,两位德国研究员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尽管出租车和网约车服务日益增多,但在在最后一英里的出行方案选择方面,自行车是最受当市民欢迎的交通工具,而在诸多拥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欧洲城市,情况也一样。

也就是说,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对共享单车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无怪乎诸如Bird(共享电动滑板车)和Lime等短途出行初创企业在今年以来会频频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相较于硝烟弥漫的美国市场,在共享单车领域中国已提前一步进入洗牌阶段。早在2016年,滴滴就已入股中国共享单车双寡头之一ofo。

今年一月,滴滴接管小蓝单车,推出自营品牌青桔单车。此外,同样希望在出行市场分一杯羹的美团点评收购了另一家共享单车巨头摩拜,而哈罗单车也已于去年投身江苏永安行低碳科技旗下,支付宝也是其股东之一。

再来看看东南亚。自Uber全面撤出后,新加坡网约车巨头Grab便坐上了东南亚地区打车市场的头把交椅。今年一月,Grab宣布将和本土打车企业oBike合作。此后,双方的合作进展虽不明朗,但种种迹象显示,Grab准备一头扎进目前被Ofo、摩拜以及oBike三分天下的新加坡共享单车市场。

三月下旬,Grab推出名为GrabCycle的App,通过该App,用户可以搜寻附近的所有众多运营商提供的私人出行设备,例如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据悉,Grab已经与四家运营商展开了相关合作,分别是oBike、GBikes、Anywheel和 Popscoot。

Grab发言人曾公开表示,“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出行方式,以丰富我们现有的交通产品组合。我们致力于在全岛推广共享单车,使之成为大家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选择。”

然而,在全球巨头纷纷进军共享单车市场的大背景下,我们也注意到,共享单车业务目前并不盈利,那么为何巨头们会争先恐后的入场呢?

共享单车难盈利?接盘侠在排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追捧。对于城市而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因此,无论从舆论层面还是环境层面来看,共享单车的出现都可谓恰逢其时。

然而,作为百花齐放的共享经济体系的一员,共享单车也遭遇了与其它伙伴同样的盈利困境。业内普遍认为,共享经济是消费者的蜜糖,却是企业和投资者的砒霜。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共享单车的数量必须足够多,才能让人们随时随地都有车可骑。与此相悖的是,单车的维护与购买成本高企,而收费却很低。因此,共享单车企业不盈利太正常不过。

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疯狂入局的打车企业还是其它投资者,趟入共享单车行业的浑水都是为了更长远的战略性目标。此前,根据Credit Suisse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共享经济的全球市场价值将达3,350亿美元。而作为共享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共享单车在未来无论以哪种方式输出利润,巨头们的考虑想必是提前布局总该是没错的。

不过,尽管共享单车企业本身很难盈利,但如果投入巨头的怀抱,其所发挥出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佳选择,共享单车在全球各地拥簇甚众。而正是因为这种轻量式出行的便捷性,共享单车运营商可以广泛地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用户,包括学生、上班族甚至游客等等。而这至少可以为企业带来两方面的助益。

一方面,即便共享单车未来不再是大势所趋,但通过该项业务搜集的海量数据可以帮助企业轻松拓展其它业务。例如,Grab就借助打车业务所获取的大量用户和数据基础,从一家单纯的打车企业成长为一家支付App(GrabPay)开发商。

另一方面,尽管共享单车在短期内盈利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却不一定。运营商可以利用共享单车搜集的用户数据,对自己的业务模式和车辆投放地点及数量进行调整,在精简单车数量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长此以往,很难说这种模式不会盈利。

此外,这些数据当然还可以应用于无人驾驶等AI领域以及其它业务领域。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此不做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单车为其它业务带来的想象空间不可估量。

最后,具体到网约车领域,入局共享单车的打车巨头的优势则更为明显。事实上,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面,共享单车拥有天然的优势,而这也对网约车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入局共享单车行业,打车企业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用户,还可以培养用户使用其App的习惯,提高用户粘性。

对于打车巨头而言,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务帝国,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只要用户有出行需求时就会联想到它们的平台,这当然不会局限于单车。按照这个逻辑,打车巨头们下一个PK领域会是无人驾驶还是直升机,抑或是网约船……我们只需拭目以待。

不过对于Uber的入局,懂懂笔记却是捏着一把汗。

Uber在收购Jump时,该企业只有约1000辆共享单车,而如若想要在全球市场赢得市场份额,至少还需投入数百万辆单车。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势挑衅,一波波烧钱大战在所难免。然而,我们也知道,Uber计划在2019年IPO,不知道资本市场会如何看待Uber入局共享单车行业呢?

【结束语】

共享单车企业独木难支,但排队接盘的企业和投资者却为数众多。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在这轮席卷全球的共享单车业务整合潮中,还会有更多的重量级玩家出现。无论入场形式是投资、合作还是内部开发,很快我们将看到,除了科技巨头外,很多传统的汽车制造商都有可能加入进来。悄悄告诉你,宝马和马辛德拉(印度大车厂)都已经在生产电动滑板车和电动单车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共享单车过气了?全球为何突现接盘侠排大队

作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佳选择,共享单车在全球各地拥簇甚众。

 

共享出行的风口已经过去了吗?从共享单车、电单车到滑板车,这股共享风潮刚刚在中国市场偃旗息鼓,又突然在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热络起来。而中国的滴滴,东南亚的Grab,美国的Uber和Lyft,就如同盯着猎物的虎豹,又开始出手了……

Lyft表示将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otivate。

两周前,多家外媒刚把这则新闻PO出不久,反转剧情就来了。就在Lyft以为这笔交易已经板上钉钉之时,Uber最近突然横插一脚,表示也在积极考虑收购Motivate的事宜,并且收购价格很有可能超过Lyft的报价……

全球网约车巨头蜂拥入局共享单车

摩托车、船只、直升机、人力车……不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只要涉及人们的出行,Uber都不想放过,而它的劲敌Lyft也不含糊。双方在网约车市场的拼争尚未完结,最近又在北美市场瞄着共享单车较劲了。

这并非是Uber首次在共享单车行业有所行动。

今年四月,Uber宣布将收购美国最早成立的共享单车公司之一——Jump Bikes,这家企业拥有旧金山无桩共享单车项目的独家运营许可,同时这也是达拉·科斯罗萨西接管Uber以来完成的首次收购。

据多家媒体披露,本次收购金额为2亿美元。仅在两个月后,Uber又相中了Motivate。在单一领域如此密集的投资节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Uber的后知后觉和企图在共享单车市场迎头赶上的意愿。

Motivate是全美最大的共享单车企业,旗下拥有纽约Citi Bike和旧金山Ford Gobike,2017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从体量上来看,Jump Bikes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低于Motivate,但Uber的入局迅速提高了Jump Bikes在各地的单车投放量。

“当你骑上这些单车并踩动踏板时,你会感觉自己像个超人!”达拉·科斯罗萨西略带幽默地向公众推荐共享单车。在美国,Jump自行车每使用30分钟需支付2美元。

那么,共享单车为何对Uber和Lyft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在欧美市场,共享单车拥有庞大用户基础。根据Alltechasia的报道,两位德国研究员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尽管出租车和网约车服务日益增多,但在在最后一英里的出行方案选择方面,自行车是最受当市民欢迎的交通工具,而在诸多拥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欧洲城市,情况也一样。

也就是说,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对共享单车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无怪乎诸如Bird(共享电动滑板车)和Lime等短途出行初创企业在今年以来会频频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相较于硝烟弥漫的美国市场,在共享单车领域中国已提前一步进入洗牌阶段。早在2016年,滴滴就已入股中国共享单车双寡头之一ofo。

今年一月,滴滴接管小蓝单车,推出自营品牌青桔单车。此外,同样希望在出行市场分一杯羹的美团点评收购了另一家共享单车巨头摩拜,而哈罗单车也已于去年投身江苏永安行低碳科技旗下,支付宝也是其股东之一。

再来看看东南亚。自Uber全面撤出后,新加坡网约车巨头Grab便坐上了东南亚地区打车市场的头把交椅。今年一月,Grab宣布将和本土打车企业oBike合作。此后,双方的合作进展虽不明朗,但种种迹象显示,Grab准备一头扎进目前被Ofo、摩拜以及oBike三分天下的新加坡共享单车市场。

三月下旬,Grab推出名为GrabCycle的App,通过该App,用户可以搜寻附近的所有众多运营商提供的私人出行设备,例如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据悉,Grab已经与四家运营商展开了相关合作,分别是oBike、GBikes、Anywheel和 Popscoot。

Grab发言人曾公开表示,“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出行方式,以丰富我们现有的交通产品组合。我们致力于在全岛推广共享单车,使之成为大家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选择。”

然而,在全球巨头纷纷进军共享单车市场的大背景下,我们也注意到,共享单车业务目前并不盈利,那么为何巨头们会争先恐后的入场呢?

共享单车难盈利?接盘侠在排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追捧。对于城市而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因此,无论从舆论层面还是环境层面来看,共享单车的出现都可谓恰逢其时。

然而,作为百花齐放的共享经济体系的一员,共享单车也遭遇了与其它伙伴同样的盈利困境。业内普遍认为,共享经济是消费者的蜜糖,却是企业和投资者的砒霜。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共享单车的数量必须足够多,才能让人们随时随地都有车可骑。与此相悖的是,单车的维护与购买成本高企,而收费却很低。因此,共享单车企业不盈利太正常不过。

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疯狂入局的打车企业还是其它投资者,趟入共享单车行业的浑水都是为了更长远的战略性目标。此前,根据Credit Suisse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共享经济的全球市场价值将达3,350亿美元。而作为共享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共享单车在未来无论以哪种方式输出利润,巨头们的考虑想必是提前布局总该是没错的。

不过,尽管共享单车企业本身很难盈利,但如果投入巨头的怀抱,其所发挥出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佳选择,共享单车在全球各地拥簇甚众。而正是因为这种轻量式出行的便捷性,共享单车运营商可以广泛地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用户,包括学生、上班族甚至游客等等。而这至少可以为企业带来两方面的助益。

一方面,即便共享单车未来不再是大势所趋,但通过该项业务搜集的海量数据可以帮助企业轻松拓展其它业务。例如,Grab就借助打车业务所获取的大量用户和数据基础,从一家单纯的打车企业成长为一家支付App(GrabPay)开发商。

另一方面,尽管共享单车在短期内盈利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却不一定。运营商可以利用共享单车搜集的用户数据,对自己的业务模式和车辆投放地点及数量进行调整,在精简单车数量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长此以往,很难说这种模式不会盈利。

此外,这些数据当然还可以应用于无人驾驶等AI领域以及其它业务领域。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此不做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单车为其它业务带来的想象空间不可估量。

最后,具体到网约车领域,入局共享单车的打车巨头的优势则更为明显。事实上,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面,共享单车拥有天然的优势,而这也对网约车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入局共享单车行业,打车企业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用户,还可以培养用户使用其App的习惯,提高用户粘性。

对于打车巨头而言,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务帝国,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只要用户有出行需求时就会联想到它们的平台,这当然不会局限于单车。按照这个逻辑,打车巨头们下一个PK领域会是无人驾驶还是直升机,抑或是网约船……我们只需拭目以待。

不过对于Uber的入局,懂懂笔记却是捏着一把汗。

Uber在收购Jump时,该企业只有约1000辆共享单车,而如若想要在全球市场赢得市场份额,至少还需投入数百万辆单车。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势挑衅,一波波烧钱大战在所难免。然而,我们也知道,Uber计划在2019年IPO,不知道资本市场会如何看待Uber入局共享单车行业呢?

【结束语】

共享单车企业独木难支,但排队接盘的企业和投资者却为数众多。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在这轮席卷全球的共享单车业务整合潮中,还会有更多的重量级玩家出现。无论入场形式是投资、合作还是内部开发,很快我们将看到,除了科技巨头外,很多传统的汽车制造商都有可能加入进来。悄悄告诉你,宝马和马辛德拉(印度大车厂)都已经在生产电动滑板车和电动单车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