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首次正式“特普会”为何落地芬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首次正式“特普会”为何落地芬兰?

历史上,芬兰不时扮演着俄美关系见证者的角色。现实中,赫尔辛基也能够满足普京对于会议地址距离适中、安保够强、相对中立的要求。

6月28日,赫尔辛基市中心的集市广场和总统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确定将于7月16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晤。这将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正式美俄峰会,受到广泛关注。

和今年6月“特金会”的举办国新加坡一样,作为“特普会”举办国的芬兰也被推到了聚光灯前。

一般来说,在双边会议中,当与会的两个国家存在事实上的敌对状态、需要第三方作为中间人来斡旋时,会更可能将会议选址放在第三国。这中间除了安全和沟通上的考虑,也有平衡政治力量对比的需求:不将会议地点放在任何一方,以避免其中一方拥有过于明显的主场优势。

在具体选择第三国时,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 中立:该地需要在政治上整体相对中立,社会平稳,有良好的国际名声;与双方都有不错的关系,但又不明显偏向其中一方。这个特质也决定了,第三国通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富裕的小国。
  2. 接待能力:该地应有较完善的会议基础设施和外交接待能力,最主要的是安保力量,其次还包括接待媒体的能力等。
  3. 距离:该地与双方的地理距离适中。

例如,今年的“特金会”最终定址新加坡,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新加坡是为数不多的与朝鲜有外交关系、又相对中立的发达国家,与朝美都有一定距离但又都不算特别远(特别是对远途旅行比较介意的朝鲜领导人来说,这一点让新加坡拥有比欧洲国家更强的优势)。

又如,拥有斡旋外交传统的北欧国家,如挪威、芬兰、瑞典,也都具有至少(1)、(2)的特质。1990年代著名的巴以和平协议,便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在奥斯陆会面后的结果。

在“特普会”的情况里,芬兰则能够满足普京对于会议地址距离适中、安保够强、相对中立的要求。芬兰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多次荣登“世界最幸福国家榜”榜首,外交上向来中立。地理上,芬兰与俄罗斯相邻;而“特普会”之前,特朗普已经人在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峰会,短途旅行便可到达赫尔辛基。因此美国也认可,芬兰是一个“对双方都方便的第三国”。

但是,赫尔辛基最终在多个选项中脱颖而出,除了满足上述三方面的需求,也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考虑。

第一,近代史上,芬兰曾多次见证俄美关系的变迁。

1975年在赫尔辛基,时任美国总统福特与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及其他30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以期改善苏联与西方阵营的关系,这项协议创建的欧安组织直到今天还在全球发挥重要作用。

1990年在赫尔辛基,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与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就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的海湾形势交换了意见,表示要“联合起来反对伊拉克侵略”。

1997年在赫尔辛基,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会见了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讨论了欧洲安全、军备控制和经贸合作等问题并签署了五个文件。在当时,这被西方舆论视为冷战结束以后“最重要的一次”俄美首脑会晤。

第二,芬兰的“中立”身份十分特殊。芬兰是欧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国家,与俄美都有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它是欧盟的一部分,在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层面,都可以被美国视为盟友;但另一方面,芬兰并不是北约的一部分,在冷战时期也保持着中立国的地位,这可以让俄罗斯更为放心地信任。

芬兰与俄罗斯共享着一千多公里边境线
 

客观上来看,芬兰与俄罗斯在地缘上更近,关系也更复杂。芬兰与俄罗斯共享着一千多公里边境线,历史上爆发过多次战争。从19世纪初期开始,芬兰便一直以大公国的形式向沙皇俄国效忠,直到1917年才宣布独立。冷战以后,苏联和芬兰建立起一种既不结盟,又不对抗的特殊关系,其中一项便是芬兰不加入北约和马歇尔计划。

直到今天,与俄罗斯的关系仍是芬兰政坛里的重要议题。能否同时平衡好对俄罗斯的关系和对欧盟的关系,是芬兰民众评价政治家智慧的重要指标。

今年初,以高支持率连任的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便是一个例子:他在欧盟里形象良好,盟友很多;他也与普京建立了不错的关系。据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去年在芬兰举行的北极国家峰会上,尼尼斯托就提议与特朗普和普京进行面对面会谈。虽然那次会谈最终未能实现,但是可以想象,“特普会”最终落地赫尔辛基,个中必定也少不了尼尼斯托持之以恒的斡旋。

(界面驻欧记者王磬发自荷兰阿姆斯特丹。欧罗万象邀请群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首次正式“特普会”为何落地芬兰?

历史上,芬兰不时扮演着俄美关系见证者的角色。现实中,赫尔辛基也能够满足普京对于会议地址距离适中、安保够强、相对中立的要求。

6月28日,赫尔辛基市中心的集市广场和总统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确定将于7月16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晤。这将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的首次正式美俄峰会,受到广泛关注。

和今年6月“特金会”的举办国新加坡一样,作为“特普会”举办国的芬兰也被推到了聚光灯前。

一般来说,在双边会议中,当与会的两个国家存在事实上的敌对状态、需要第三方作为中间人来斡旋时,会更可能将会议选址放在第三国。这中间除了安全和沟通上的考虑,也有平衡政治力量对比的需求:不将会议地点放在任何一方,以避免其中一方拥有过于明显的主场优势。

在具体选择第三国时,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 中立:该地需要在政治上整体相对中立,社会平稳,有良好的国际名声;与双方都有不错的关系,但又不明显偏向其中一方。这个特质也决定了,第三国通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富裕的小国。
  2. 接待能力:该地应有较完善的会议基础设施和外交接待能力,最主要的是安保力量,其次还包括接待媒体的能力等。
  3. 距离:该地与双方的地理距离适中。

例如,今年的“特金会”最终定址新加坡,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新加坡是为数不多的与朝鲜有外交关系、又相对中立的发达国家,与朝美都有一定距离但又都不算特别远(特别是对远途旅行比较介意的朝鲜领导人来说,这一点让新加坡拥有比欧洲国家更强的优势)。

又如,拥有斡旋外交传统的北欧国家,如挪威、芬兰、瑞典,也都具有至少(1)、(2)的特质。1990年代著名的巴以和平协议,便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在奥斯陆会面后的结果。

在“特普会”的情况里,芬兰则能够满足普京对于会议地址距离适中、安保够强、相对中立的要求。芬兰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多次荣登“世界最幸福国家榜”榜首,外交上向来中立。地理上,芬兰与俄罗斯相邻;而“特普会”之前,特朗普已经人在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峰会,短途旅行便可到达赫尔辛基。因此美国也认可,芬兰是一个“对双方都方便的第三国”。

但是,赫尔辛基最终在多个选项中脱颖而出,除了满足上述三方面的需求,也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考虑。

第一,近代史上,芬兰曾多次见证俄美关系的变迁。

1975年在赫尔辛基,时任美国总统福特与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及其他30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以期改善苏联与西方阵营的关系,这项协议创建的欧安组织直到今天还在全球发挥重要作用。

1990年在赫尔辛基,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与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就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的海湾形势交换了意见,表示要“联合起来反对伊拉克侵略”。

1997年在赫尔辛基,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会见了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讨论了欧洲安全、军备控制和经贸合作等问题并签署了五个文件。在当时,这被西方舆论视为冷战结束以后“最重要的一次”俄美首脑会晤。

第二,芬兰的“中立”身份十分特殊。芬兰是欧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国家,与俄美都有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它是欧盟的一部分,在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层面,都可以被美国视为盟友;但另一方面,芬兰并不是北约的一部分,在冷战时期也保持着中立国的地位,这可以让俄罗斯更为放心地信任。

芬兰与俄罗斯共享着一千多公里边境线
 

客观上来看,芬兰与俄罗斯在地缘上更近,关系也更复杂。芬兰与俄罗斯共享着一千多公里边境线,历史上爆发过多次战争。从19世纪初期开始,芬兰便一直以大公国的形式向沙皇俄国效忠,直到1917年才宣布独立。冷战以后,苏联和芬兰建立起一种既不结盟,又不对抗的特殊关系,其中一项便是芬兰不加入北约和马歇尔计划。

直到今天,与俄罗斯的关系仍是芬兰政坛里的重要议题。能否同时平衡好对俄罗斯的关系和对欧盟的关系,是芬兰民众评价政治家智慧的重要指标。

今年初,以高支持率连任的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便是一个例子:他在欧盟里形象良好,盟友很多;他也与普京建立了不错的关系。据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去年在芬兰举行的北极国家峰会上,尼尼斯托就提议与特朗普和普京进行面对面会谈。虽然那次会谈最终未能实现,但是可以想象,“特普会”最终落地赫尔辛基,个中必定也少不了尼尼斯托持之以恒的斡旋。

(界面驻欧记者王磬发自荷兰阿姆斯特丹。欧罗万象邀请群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