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主角预备员:国际学校里的中国教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主角预备员:国际学校里的中国教师

外界光环的背后,他们不是主人公,自认为是中国国际学校里再平凡不过的存在。不少受时代潮流、利好等诱惑的人,进入这个迅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同样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以最安全的状态就是他们本来就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很长时间以来困扰王蓝钒的问题是,一张典型的亚洲脸作为英语教师在国际学校的窘境。“无论我英语说的多好,我的英语教学多么过硬。”她说,“你去应聘的时候,得到的永远只是这样一句话:对不起,我们只招外教”。这是中国教师遇到的职业瓶颈之一。

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火热,王蓝钒是跨进国际教育行业浪潮的其中一人。2000年到2010年,起步十年的中国国际学校在这个阶段高速发展,学校数量急速上升。此后进入转型和变革阶段,美国南加州大学对外英语教学专业毕业生王蓝钒在2011年以“海龟”身份回国,在国际教育行业打拼七年,从双语教师晋升为英语教学组长,后再成为MYP跨学科协调员。

王蓝钒的演讲是有分量的。她有丰富的经验,在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里,她曾经是唯一一位或者是首位中国籍的英语教学组长。今年5月29日她被邀请出席由K12国际教育资源平台顶思TopSchools联合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亚洲协会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举办的首届“2018年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王蓝钒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外籍教师分享职业经验,涉及薪资、职业晋升渠道和中国人在国际学校的处境,以个人经验给出了提高软实力的建议。

王蓝钒

墙内外的误解

中国的国际学校是海外教育“送货上门”的产物,背后结合了中西教育和文化理解,以确保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全球教育。短短的三十几年里,数量已经从6所激增至564所。在类型多样的国际学校里——外籍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学校、民办学校国际班和公办学校国际班等,王蓝钒瞄准了双语教学的学校。她先是在管理偏中式的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工作,四年后,到了北京青苗国际学校。所任职的两所学校都是北京排名前列的优质国际学校,不同的是,后者由外国人领导并且提供了纯英文的工作环境。

这不失为符合市场趋势的选择,双语教师正是目前最稀缺的人才。这一点在国际教育机构必益教育首席执行官William Vanbergen接受BBC采访中得到了印证。中国父母期待英语浸入式教学,但他们仍然想保留自己本土文化。通过调查120所国际学校样本,顶思联合专注教育行业的人才服务专家才鹿发布了《2016年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发现67%的国际学校需要1-3年经验初级双语教师,82%的国际学校需要3年以上资深双语老师。

从美国留学回来时王蓝钒优势显而易见,愿意向她抛出橄榄枝的学校不少。中育贝拉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周冰琛表示了对海归毕业生的青睐,按照她的说法,出国留学需求直接带动国际教育行业的发展,两者更像循环链上的两环,培养的留学生出国,留学生再回来任教。从这种角度来说,有留学经验的海归更适合国际学校的教师岗位,因为他们兼备双语文化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

来自校方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愈发凸显了入行后的落差感。

王蓝钒拥有了一片实现自己教育理念的天地——告别了题海战术并且跳出传统考试框架,在历经七年的认识和实践后,她发现被认为是有钱有闲、“高洋上”的国际学校教师逐渐褪去外界光环,原来中国教师并不是中国国际学校的主人公,更接近于被边缘化的一群人。同时群体数量庞大,根据报告数据,中籍教师仍然是国际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平均每个学校的中籍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比例3:1。

让王蓝钒感到最意外的是工作量,“刚开始的时候会‘哇’觉得这么多的课,非常overwhelming了,就包括身体上也有一些不适,比如说嗓子不太适应”。她的工作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包括了四个MYP(中学课程)班级的英语课程和外国学生的中文习得课;二是作为跨学科协调员组织各种培训和会议,以保证各年级的跨学科单元顺利推进;三是身兼班主任、个人项目指导老师、社区服务指导老师等职责。如何处理好跨学科的、跨国家的人际关系,则是每个国际学校教师的一门必修课。以她多年的行业经验来看,“面对这种情况,你只能去积极地调整自己,因为没有人会给你减工作量。所以不管是在时间管理还是事务安排都会去做一个调整”,进一步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两位曾经职于上海西华国际学校(WISS)的外籍教师同样觉得日子不好过。在企业点评与职位搜索的美国职场社区Glassdoor网站上,他们匿名为学校打了满分5颗星,对包容的教育环境、全球化的开放思想和有创造力的课程感到满意,仅仅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平衡这一点颇有微词。其中一位说,“那些教师热爱学校,将奉献给学校,但是他们已经有点心力交瘁了”。教师以外的工作人员在高压下长期工作,往往看起来一脸疲倦,也无法快速并有效地回应教师的要求。

加倍付出并未得到更多的薪酬应许。根据2016年的数据,大多数刚入职场的中籍老师年薪一般在5-10万之间,月薪4000-8000之间,与应届别业生的平均月薪基本持平。五年后,六成中籍教师跨入了年薪20万的行列。那些越洋而来的外籍教师处境则要好得多:起步高、上限高。近半数外籍教师从10-20万年薪起步,有希望在五年后拿到80万。提起外界风传的行业高薪,周冰琛将这种看法理解为参考系不同,与普通中学的教师相比会更高一点,但是比外籍教师要更低一点。

周冰琛

乱世出英雄?

伴随着误解和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声势浩荡涌入国际学校;同时一批人离开了。广州碧桂园国际学校的中层管理者从匹配度解释了当前国际学校招聘教师的尴尬,问题并不是校方筛选,她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应用能力是否匹配国际学校,这些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现实一般分两种情况,“一些老师不适应课堂模式、思维、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转变,过去在中国课堂里以学生为主的那种教学模式和经验不再适用了,所以他们可能进来一段时间就走了,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另一种有过国外学习经验、参加国际活动的人更适应国际交流的多元环境,反而留得比较长。

整体而言,中籍教师的流失率不高。仅有6%的学校表示中籍教师的年流失率超过15%,58%的学校表示中籍老师的年流失率小于5%。在谈及教师离职原因的时候学校管理者表示,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是中外籍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中籍教师更倾向于因为家庭原因离职。要想留住中籍人才,学校应该关心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

“乱”是周冰琛形容现在国际教育行业的一个词。留学热和国际学校热是同消共涨的一对,但是归国潮裹挟的人群,远远无法满足国际学校雨后春笋般增长速度。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教师流动性较大,频繁出现学校之间互相挖人的情况。据她所说,具备可塑性的海归毕业生只能算国际教育领域的新人,真正被定义为成熟人才的,通常是拥有3-5年国际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而后者是非常短缺的。所谓时间的强力魔法,施展于教师、课程和学生的三环之内,在教师身上表现为他们对于还不太熟悉的IB、AP等主流国外课程体系,经历了从理解到实践的过程。                                      

以普遍经验而言,教师如何理解、运用这些国际课程,是教学里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王蓝钒看来,娴熟运用双语双文化的能力还是很难的,如果能力不够,就无法达到对课程的精准认识。她在英语习得专业的学习中接触了分级教学,讲究英语水平和教学难度相匹配。此后应用到了课程中,当她教授转基因单元时,为英语水平高的孩子设计了辩论task,英语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孩子可以选择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农民或其他角色,做一个包含PPT的presentation,减小了语言挑战。通常她会选择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方式去落地教学理念,同时不忘鼓励。

拿到国际学校的入场券,也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周冰琛和广东碧桂园国际学校的管理者想法一致,以她多年管理经验来看,英语足够好,就有机会踏进门槛,其次教师的思维和理念的调整是校方最看重的部分。顶思TopSchools发布的报告透露,一般来说,招聘中外籍教师时重点考量的四项因素:教育学历背景、教学经验、学科专业水平和英语流利程度。

经过硬性条件的筛选后,中国的国际学校组成了一支高学历、拥有一种或双重教师资格证的中籍教师团队。所有学校的共同点在于招收本科和硕士生为主,不同的是近六成的国际学校里,硕士学历教师甚至超过本科学历教师的数量,占了中籍教师团队的一半;小部分受访的学校甚至加入了豪华的博士阵容。对于教育学历的下限,似乎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共识,80%的国际学校里见不到专科学历的中、外籍教师。

对教师资格证放低了准入门槛,这一点上国际学校表现得更加宽容、开放。根据数据,仅仅有12%的学校将中国教师资格证和国际教师资格证设为必备项,超过半数的学校认为拥有其中一种资格证就已经符合岗位需求,还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招聘条件宽松,对中外籍教师都没有严格的教师资格证要求。这主要考虑到目前课程体系的两种来源,一是从国外输入成熟课程体系,二是由学校内部组织开发,所以在课程体系不统一的前提下,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正因为消解了人们对教育资格证书的势力,让正在逐步规整的国际教育行业,彰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力。

顶思TopSchools于2018年5月25-5月27主办、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承办的首届“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会场,台下坐着500多名一线国际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知名国际学校的嘉宾。

升级打怪难

感受到机会和挑战并存的王蓝钒,在五百多人的2018年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会场里,做了一场名为《一位中国教师在国际学校的升级打怪之路》的演讲。她的话掷地有声,“我个人最痛心的一点,就是无论我们工作多么努力,我们都会在职业发展上遭遇一些瓶颈”。她以一名一线教师的身份,陈述了多年来“升级打怪”的心得和秘籍。直刺痛点,引发了台下同行的小声议论和提问。

大多数中籍教师的职业发展都暗合着一条固定路径。一名中文教师的未来前景是中文组组长,像王蓝钒这样的中国籍英语教师,可能遇到像文章开头那种区别对待,使得很多有教育理想的中籍教师,不得不屈身于助教和行政岗位。在这其中,学科教师更难看到成长路径的顶点,语言短板是他们晋升组长路上的巨大障碍。王蓝钒意识到,升到组长后,能够看到的升值空间更小、更模糊了。

事后看来,周冰琛从一线教师做到集团副总裁,机遇和去边界起到了关键作用。只当了不到一年的教书匠,这段时间里她同时参与项目设计、课程研发,做过美国大学的校方代表。就像一个切入点,她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职责边界就逐渐被抹去了。从业十年,周冰琛收到的认可和经验皆与时增进,渐渐摸清了整个国际教育行业的链条。现在作为一名高层管理者,她经常跑到集团下的16个校区听课、评课,还负责集团的教师招聘、培训和课程研发。

即使从现在来看,能够实现周冰琛职业发展上的大跳跃,是符合情理的又是意料之外的。她正是顺应了发展通道,“国际学校能上升到管理层的,基本上都会从教师岗上来,如果是其他岗位,你对课程对教学不理解,有时候也很难做一些高级管理”,所以相较于那些频繁跳槽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好的提升机会。在这个高层管理者的经验总结里,教师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理念指引,可能会暗示着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她建议不设限、去尝试,但是大多数教师存在短视的问题,被薪资诱惑等困住了步伐。一个普通教师的思维可能接近于,我能教好课,我很受学生欢迎,我就是很棒的老师,就可以赚更多的薪水,并且对未来的职业路径毫无规划。“其实更应该考虑的就是说我在国际学校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周冰琛以一名管理者的眼光,向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不妨自问“我既然能做好一个老师,我能不能做好一个学校的领导者?我既然能上好一节课,我能不能去教其他老师上好课?”

由此带来的国际人才流动率变高,加之学校数量增长,教学和管理人才需求随之增长,成了迎面而来的难题。在国际学校内部,专门设立的教师发展部门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增加教师团队稳定性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形式丰富的在职培训,还有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期增加教师团队的稳定性,最终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也就是只有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共赢。

对于如何抵达更高的职业发展层次,国际教师王蓝钒也有自己的理解,她分享了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四条秘籍。第一,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双语教师的教学资质辟出了两条发展道路,于教师而言则多了一条腿,走得更稳。第二,从兴趣爱好到专业。如果用心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打造为专业技能,那么你还有可能成为一名篮球教练或者摄影选修课的教师。第三,新领域新发展。涉猎新领域、探索新知识也是应对变化、减小风险的方法之一。这时候你比别人先走了一步,就先遇见了职业机会。第四,扩大圈子,资讯带来新机。长期待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造成了信息的匮乏,而其他资讯丰富的人,有更多的渠道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长久以来,王蓝钒觉得作为一名国际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可替代性太高了——不是国际学校的主人公、再平凡不过的存在,“那么是什么让我变得与众不同?”的思考常常浮在脑海里。今年5月,她带着学生去印尼参加了一个戏剧节。对英语戏剧方面的爱好与探索,可以回顾到她的大学时代,王蓝钒清楚地记得第一部在汇佳私立学校指导学生获奖的戏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出演了《麦克白》、《博物馆之夜》,至今仍然从这种专业相关的长板优势中获得营养,丰富教学方法。

钱志龙

重新定义教师

所谓高考的分数评判,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任何其他发展都不可以凌驾于孩子的学习之上。目前中国正处于缓慢觉醒的进程中,不少的人提前放弃本土的教育系统,寻求海外教育。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DCI)的劳伦斯库克(Laurence Cook)向BBC说,在中国,进入世界前100所大学的需求比10年前更加激烈,国际学校被视为一个良好教育的安全轨道。更确切地说,是通向留学之路的跳板。

国际学校的这种独特存在,通常能透视出其中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的信仰飞跃,也再次引发了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重新思考。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的发言中,就多次透露出了重新定义“教师”的想法。他的行业履历丰富,曾担任过三年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北京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现在的头衔是探月学院督学、惠灵顿(中国)理事、北京中国学中心董事。更多的人将他看作教育行业KOL,王蓝钒称他为自己前行路上的导师。

相较于大多数传统守矩的中国教师,钱志龙博士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毫无疑问教师角色会发生重大变化,从教学者走向共学者。为了迎合未来时代,这些人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留学的一纸学历。所谓硬实力不不再是唯一门槛,“他(未来教师)不一定是现在offer的这些学科,他可以是一个建筑师、机械高手或者编程员,但他们同时又喜欢跟孩子们一起去做教学这件事情,或者说教学相长这件事情”。

他现在所在的探月学院正在此类教学创新。这所创新学校邀请了设计师、公司HR、名校博士、互联网公司的大牛以及心理咨询师,涉及的领域涵盖大数据,公共艺术,科技教育,心理学,创意写作,生死学。这些师资和课程内容的改变反映在孩子身上,就是最终创造一个用新的、以人为本的、以软实力为代表的、人的核心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

真正的国际化落实到教育者身上,是一以贯之、自然而然的形成。他告诉记者,“国际化”不是确切可说的一些教学方法,从概念上,它是“不忘本的,不以牺牲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母语的代价获得的国际化;是开放的,不是守着自己这些所谓老祖宗的宝贝,不愿意去开拓边界的国际化”。具体表现在个人的日常行为、气质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换而言之,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有了这种国际化意识和思维方式,自然碰撞出好的东西。

对真正有志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来说,与其说被时代潮流和利好卷入,最好应该将自我认知和职业选择相结合。钱志龙博士认为“很多以前老一辈的老师们选择教育行业,是因为稳定,没有什么太大挑战,也不用什么绩效,我不用去拼。新时代的教师一定不是这样而是逆之反其道而行之的,我们需要吸引一批有才华的、有想法的、不愿意按部就班地愿意挑战既成事实的、愿意破筐思考的人,来引领孩子做同样的事情”。钱志龙博士总结道,“所以他们最安全的状态就是他们本来就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主角预备员:国际学校里的中国教师

外界光环的背后,他们不是主人公,自认为是中国国际学校里再平凡不过的存在。不少受时代潮流、利好等诱惑的人,进入这个迅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同样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以最安全的状态就是他们本来就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很长时间以来困扰王蓝钒的问题是,一张典型的亚洲脸作为英语教师在国际学校的窘境。“无论我英语说的多好,我的英语教学多么过硬。”她说,“你去应聘的时候,得到的永远只是这样一句话:对不起,我们只招外教”。这是中国教师遇到的职业瓶颈之一。

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火热,王蓝钒是跨进国际教育行业浪潮的其中一人。2000年到2010年,起步十年的中国国际学校在这个阶段高速发展,学校数量急速上升。此后进入转型和变革阶段,美国南加州大学对外英语教学专业毕业生王蓝钒在2011年以“海龟”身份回国,在国际教育行业打拼七年,从双语教师晋升为英语教学组长,后再成为MYP跨学科协调员。

王蓝钒的演讲是有分量的。她有丰富的经验,在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里,她曾经是唯一一位或者是首位中国籍的英语教学组长。今年5月29日她被邀请出席由K12国际教育资源平台顶思TopSchools联合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亚洲协会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举办的首届“2018年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王蓝钒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外籍教师分享职业经验,涉及薪资、职业晋升渠道和中国人在国际学校的处境,以个人经验给出了提高软实力的建议。

王蓝钒

墙内外的误解

中国的国际学校是海外教育“送货上门”的产物,背后结合了中西教育和文化理解,以确保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全球教育。短短的三十几年里,数量已经从6所激增至564所。在类型多样的国际学校里——外籍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学校、民办学校国际班和公办学校国际班等,王蓝钒瞄准了双语教学的学校。她先是在管理偏中式的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工作,四年后,到了北京青苗国际学校。所任职的两所学校都是北京排名前列的优质国际学校,不同的是,后者由外国人领导并且提供了纯英文的工作环境。

这不失为符合市场趋势的选择,双语教师正是目前最稀缺的人才。这一点在国际教育机构必益教育首席执行官William Vanbergen接受BBC采访中得到了印证。中国父母期待英语浸入式教学,但他们仍然想保留自己本土文化。通过调查120所国际学校样本,顶思联合专注教育行业的人才服务专家才鹿发布了《2016年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发现67%的国际学校需要1-3年经验初级双语教师,82%的国际学校需要3年以上资深双语老师。

从美国留学回来时王蓝钒优势显而易见,愿意向她抛出橄榄枝的学校不少。中育贝拉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周冰琛表示了对海归毕业生的青睐,按照她的说法,出国留学需求直接带动国际教育行业的发展,两者更像循环链上的两环,培养的留学生出国,留学生再回来任教。从这种角度来说,有留学经验的海归更适合国际学校的教师岗位,因为他们兼备双语文化的理解力和语言能力。

来自校方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愈发凸显了入行后的落差感。

王蓝钒拥有了一片实现自己教育理念的天地——告别了题海战术并且跳出传统考试框架,在历经七年的认识和实践后,她发现被认为是有钱有闲、“高洋上”的国际学校教师逐渐褪去外界光环,原来中国教师并不是中国国际学校的主人公,更接近于被边缘化的一群人。同时群体数量庞大,根据报告数据,中籍教师仍然是国际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平均每个学校的中籍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比例3:1。

让王蓝钒感到最意外的是工作量,“刚开始的时候会‘哇’觉得这么多的课,非常overwhelming了,就包括身体上也有一些不适,比如说嗓子不太适应”。她的工作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包括了四个MYP(中学课程)班级的英语课程和外国学生的中文习得课;二是作为跨学科协调员组织各种培训和会议,以保证各年级的跨学科单元顺利推进;三是身兼班主任、个人项目指导老师、社区服务指导老师等职责。如何处理好跨学科的、跨国家的人际关系,则是每个国际学校教师的一门必修课。以她多年的行业经验来看,“面对这种情况,你只能去积极地调整自己,因为没有人会给你减工作量。所以不管是在时间管理还是事务安排都会去做一个调整”,进一步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两位曾经职于上海西华国际学校(WISS)的外籍教师同样觉得日子不好过。在企业点评与职位搜索的美国职场社区Glassdoor网站上,他们匿名为学校打了满分5颗星,对包容的教育环境、全球化的开放思想和有创造力的课程感到满意,仅仅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平衡这一点颇有微词。其中一位说,“那些教师热爱学校,将奉献给学校,但是他们已经有点心力交瘁了”。教师以外的工作人员在高压下长期工作,往往看起来一脸疲倦,也无法快速并有效地回应教师的要求。

加倍付出并未得到更多的薪酬应许。根据2016年的数据,大多数刚入职场的中籍老师年薪一般在5-10万之间,月薪4000-8000之间,与应届别业生的平均月薪基本持平。五年后,六成中籍教师跨入了年薪20万的行列。那些越洋而来的外籍教师处境则要好得多:起步高、上限高。近半数外籍教师从10-20万年薪起步,有希望在五年后拿到80万。提起外界风传的行业高薪,周冰琛将这种看法理解为参考系不同,与普通中学的教师相比会更高一点,但是比外籍教师要更低一点。

周冰琛

乱世出英雄?

伴随着误解和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声势浩荡涌入国际学校;同时一批人离开了。广州碧桂园国际学校的中层管理者从匹配度解释了当前国际学校招聘教师的尴尬,问题并不是校方筛选,她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应用能力是否匹配国际学校,这些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现实一般分两种情况,“一些老师不适应课堂模式、思维、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转变,过去在中国课堂里以学生为主的那种教学模式和经验不再适用了,所以他们可能进来一段时间就走了,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另一种有过国外学习经验、参加国际活动的人更适应国际交流的多元环境,反而留得比较长。

整体而言,中籍教师的流失率不高。仅有6%的学校表示中籍教师的年流失率超过15%,58%的学校表示中籍老师的年流失率小于5%。在谈及教师离职原因的时候学校管理者表示,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是中外籍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中籍教师更倾向于因为家庭原因离职。要想留住中籍人才,学校应该关心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

“乱”是周冰琛形容现在国际教育行业的一个词。留学热和国际学校热是同消共涨的一对,但是归国潮裹挟的人群,远远无法满足国际学校雨后春笋般增长速度。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教师流动性较大,频繁出现学校之间互相挖人的情况。据她所说,具备可塑性的海归毕业生只能算国际教育领域的新人,真正被定义为成熟人才的,通常是拥有3-5年国际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而后者是非常短缺的。所谓时间的强力魔法,施展于教师、课程和学生的三环之内,在教师身上表现为他们对于还不太熟悉的IB、AP等主流国外课程体系,经历了从理解到实践的过程。                                      

以普遍经验而言,教师如何理解、运用这些国际课程,是教学里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王蓝钒看来,娴熟运用双语双文化的能力还是很难的,如果能力不够,就无法达到对课程的精准认识。她在英语习得专业的学习中接触了分级教学,讲究英语水平和教学难度相匹配。此后应用到了课程中,当她教授转基因单元时,为英语水平高的孩子设计了辩论task,英语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孩子可以选择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农民或其他角色,做一个包含PPT的presentation,减小了语言挑战。通常她会选择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方式去落地教学理念,同时不忘鼓励。

拿到国际学校的入场券,也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周冰琛和广东碧桂园国际学校的管理者想法一致,以她多年管理经验来看,英语足够好,就有机会踏进门槛,其次教师的思维和理念的调整是校方最看重的部分。顶思TopSchools发布的报告透露,一般来说,招聘中外籍教师时重点考量的四项因素:教育学历背景、教学经验、学科专业水平和英语流利程度。

经过硬性条件的筛选后,中国的国际学校组成了一支高学历、拥有一种或双重教师资格证的中籍教师团队。所有学校的共同点在于招收本科和硕士生为主,不同的是近六成的国际学校里,硕士学历教师甚至超过本科学历教师的数量,占了中籍教师团队的一半;小部分受访的学校甚至加入了豪华的博士阵容。对于教育学历的下限,似乎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共识,80%的国际学校里见不到专科学历的中、外籍教师。

对教师资格证放低了准入门槛,这一点上国际学校表现得更加宽容、开放。根据数据,仅仅有12%的学校将中国教师资格证和国际教师资格证设为必备项,超过半数的学校认为拥有其中一种资格证就已经符合岗位需求,还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招聘条件宽松,对中外籍教师都没有严格的教师资格证要求。这主要考虑到目前课程体系的两种来源,一是从国外输入成熟课程体系,二是由学校内部组织开发,所以在课程体系不统一的前提下,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正因为消解了人们对教育资格证书的势力,让正在逐步规整的国际教育行业,彰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力。

顶思TopSchools于2018年5月25-5月27主办、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承办的首届“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会场,台下坐着500多名一线国际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知名国际学校的嘉宾。

升级打怪难

感受到机会和挑战并存的王蓝钒,在五百多人的2018年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会场里,做了一场名为《一位中国教师在国际学校的升级打怪之路》的演讲。她的话掷地有声,“我个人最痛心的一点,就是无论我们工作多么努力,我们都会在职业发展上遭遇一些瓶颈”。她以一名一线教师的身份,陈述了多年来“升级打怪”的心得和秘籍。直刺痛点,引发了台下同行的小声议论和提问。

大多数中籍教师的职业发展都暗合着一条固定路径。一名中文教师的未来前景是中文组组长,像王蓝钒这样的中国籍英语教师,可能遇到像文章开头那种区别对待,使得很多有教育理想的中籍教师,不得不屈身于助教和行政岗位。在这其中,学科教师更难看到成长路径的顶点,语言短板是他们晋升组长路上的巨大障碍。王蓝钒意识到,升到组长后,能够看到的升值空间更小、更模糊了。

事后看来,周冰琛从一线教师做到集团副总裁,机遇和去边界起到了关键作用。只当了不到一年的教书匠,这段时间里她同时参与项目设计、课程研发,做过美国大学的校方代表。就像一个切入点,她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职责边界就逐渐被抹去了。从业十年,周冰琛收到的认可和经验皆与时增进,渐渐摸清了整个国际教育行业的链条。现在作为一名高层管理者,她经常跑到集团下的16个校区听课、评课,还负责集团的教师招聘、培训和课程研发。

即使从现在来看,能够实现周冰琛职业发展上的大跳跃,是符合情理的又是意料之外的。她正是顺应了发展通道,“国际学校能上升到管理层的,基本上都会从教师岗上来,如果是其他岗位,你对课程对教学不理解,有时候也很难做一些高级管理”,所以相较于那些频繁跳槽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好的提升机会。在这个高层管理者的经验总结里,教师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理念指引,可能会暗示着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她建议不设限、去尝试,但是大多数教师存在短视的问题,被薪资诱惑等困住了步伐。一个普通教师的思维可能接近于,我能教好课,我很受学生欢迎,我就是很棒的老师,就可以赚更多的薪水,并且对未来的职业路径毫无规划。“其实更应该考虑的就是说我在国际学校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周冰琛以一名管理者的眼光,向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不妨自问“我既然能做好一个老师,我能不能做好一个学校的领导者?我既然能上好一节课,我能不能去教其他老师上好课?”

由此带来的国际人才流动率变高,加之学校数量增长,教学和管理人才需求随之增长,成了迎面而来的难题。在国际学校内部,专门设立的教师发展部门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增加教师团队稳定性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形式丰富的在职培训,还有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期增加教师团队的稳定性,最终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也就是只有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共赢。

对于如何抵达更高的职业发展层次,国际教师王蓝钒也有自己的理解,她分享了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四条秘籍。第一,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双语教师的教学资质辟出了两条发展道路,于教师而言则多了一条腿,走得更稳。第二,从兴趣爱好到专业。如果用心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打造为专业技能,那么你还有可能成为一名篮球教练或者摄影选修课的教师。第三,新领域新发展。涉猎新领域、探索新知识也是应对变化、减小风险的方法之一。这时候你比别人先走了一步,就先遇见了职业机会。第四,扩大圈子,资讯带来新机。长期待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造成了信息的匮乏,而其他资讯丰富的人,有更多的渠道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长久以来,王蓝钒觉得作为一名国际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可替代性太高了——不是国际学校的主人公、再平凡不过的存在,“那么是什么让我变得与众不同?”的思考常常浮在脑海里。今年5月,她带着学生去印尼参加了一个戏剧节。对英语戏剧方面的爱好与探索,可以回顾到她的大学时代,王蓝钒清楚地记得第一部在汇佳私立学校指导学生获奖的戏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出演了《麦克白》、《博物馆之夜》,至今仍然从这种专业相关的长板优势中获得营养,丰富教学方法。

钱志龙

重新定义教师

所谓高考的分数评判,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任何其他发展都不可以凌驾于孩子的学习之上。目前中国正处于缓慢觉醒的进程中,不少的人提前放弃本土的教育系统,寻求海外教育。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DCI)的劳伦斯库克(Laurence Cook)向BBC说,在中国,进入世界前100所大学的需求比10年前更加激烈,国际学校被视为一个良好教育的安全轨道。更确切地说,是通向留学之路的跳板。

国际学校的这种独特存在,通常能透视出其中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的信仰飞跃,也再次引发了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重新思考。独立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的发言中,就多次透露出了重新定义“教师”的想法。他的行业履历丰富,曾担任过三年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北京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现在的头衔是探月学院督学、惠灵顿(中国)理事、北京中国学中心董事。更多的人将他看作教育行业KOL,王蓝钒称他为自己前行路上的导师。

相较于大多数传统守矩的中国教师,钱志龙博士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毫无疑问教师角色会发生重大变化,从教学者走向共学者。为了迎合未来时代,这些人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留学的一纸学历。所谓硬实力不不再是唯一门槛,“他(未来教师)不一定是现在offer的这些学科,他可以是一个建筑师、机械高手或者编程员,但他们同时又喜欢跟孩子们一起去做教学这件事情,或者说教学相长这件事情”。

他现在所在的探月学院正在此类教学创新。这所创新学校邀请了设计师、公司HR、名校博士、互联网公司的大牛以及心理咨询师,涉及的领域涵盖大数据,公共艺术,科技教育,心理学,创意写作,生死学。这些师资和课程内容的改变反映在孩子身上,就是最终创造一个用新的、以人为本的、以软实力为代表的、人的核心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

真正的国际化落实到教育者身上,是一以贯之、自然而然的形成。他告诉记者,“国际化”不是确切可说的一些教学方法,从概念上,它是“不忘本的,不以牺牲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母语的代价获得的国际化;是开放的,不是守着自己这些所谓老祖宗的宝贝,不愿意去开拓边界的国际化”。具体表现在个人的日常行为、气质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换而言之,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有了这种国际化意识和思维方式,自然碰撞出好的东西。

对真正有志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来说,与其说被时代潮流和利好卷入,最好应该将自我认知和职业选择相结合。钱志龙博士认为“很多以前老一辈的老师们选择教育行业,是因为稳定,没有什么太大挑战,也不用什么绩效,我不用去拼。新时代的教师一定不是这样而是逆之反其道而行之的,我们需要吸引一批有才华的、有想法的、不愿意按部就班地愿意挑战既成事实的、愿意破筐思考的人,来引领孩子做同样的事情”。钱志龙博士总结道,“所以他们最安全的状态就是他们本来就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