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为们“撤退”,深圳怎么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为们“撤退”,深圳怎么了

生产和生活成本一路飙高,是横在企业头上一把刀,更是悬在37岁深圳“鹏起九万里”的达摩克利斯利剑。

文 / 华商韬略 常子健

近日一则消息,把深圳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7月2日,约1500台车载着华为2700名员工正式去东莞上班。前一天40辆8吨货车60车次,贴有统一标识“华为搬迁专用车辆”从深圳总部驶向松山湖。

华为外迁迹象时间也是不短了,政府的焦虑和担心也很长时间了。但,实质性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该来的,必然会来。

【二十年前就没有被重视的隐忧】

“坂田办公区容纳不下研发部门8万员工,但总部还会留在深圳。”尽管华为方面坚定表态,但依然消除不了地方政府的忧虑。

事实上,回望二十年前,当很多人还“陶醉”于经济特区的辉煌时,登高远望,隐忧已显:国家特惠政策优势、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逐渐被削弱,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各个省份群雄逐鹿,也让深圳面临竞争压力。

1990年代中期,地处长三角的上海被国家寄予众望,“上海旧梦”大获初醒。随后与之一河之隔的香港回归受到“厚待”,“特区不特”让鹏城腾飞的翅膀力不从心。

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险宣布,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投20亿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厦。这一年的坏消息,还有中兴、华为、招行等意闯上海滩。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问得巧,回答得更妙!

资本逐利,本性使然。但这一切,绝非偶然。当深圳躺在民营和金融及高科技产业成绩斐然的温床上,上海早已抛出绣球:只要总部从深迁来,就在核心地段送专用别墅,这只是条件之一。眉目传情间,一些对国际市场踌躇满志的金融企业荷尔蒙愈发躁动,移情别恋。而此时的深圳,横眉冷对。

很快,深圳一些王牌企业“脚踏两只船”,也有“靓女二嫁”。招行信用卡中心总部,平安保险运营管理中心、投资管理中心,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部辗转腾挪到上海……2000年,外商希捷公司把在深圳形成的年产值100亿元企业搬到无锡。前前后后的,还有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将生产线迁至南昌。深圳深知后果有多严重。金融和高新技术两大产业,如同最先擎起特区脊梁的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承载两大行业的招行、平保、中兴和华为这四大金刚,如远走他乡,深圳制造业将被釜底抽薪。

事实上,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谁都不敢任性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走,一定有原因。

国家层面,要平衡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6年,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直接“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之前,获得国家宏观层面认同和规划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以及成渝经济圈,均是中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跨省(市)区“大块头”。此番四个均属省内的“次区域”城市群进入国家视野,足以表明中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战略决心。雪上加霜的,是2007年末,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打破并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更令深圳制造业“寒意逼人”,2008年增长速度以3%递减,2014年甚至出现零增长。期间,大批制造业工厂倒闭和撤离,内地乘势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承接产业转移。

广东层面,“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最为扎眼。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是一手繁华,一脚落寞。在省里腾笼换鸟、对口帮扶等政策推力下,原本在土地资源难以为继的深圳,迎来了大企业“外迁”的频发期。2013年,大疆科技在东莞买地;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时任深圳市长许勤在一次讲话中坦言,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这年,《别让华为跑了》的传闻被广泛转发。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除了外部大环境,还有深圳的自身出了问题。

【筑梦深圳人,需要被温情以待】

改革开放,令深圳成为创业者的热土,应届毕业生的“应许之地”,务工者的“梦想国”。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末“北上广深”常住人口数,分别是2173万、2420万、1404万、1191万。在2012到2015年间,北京和上海呈减少趋势,广州和深圳则是增长趋势。常住+流动,目前深圳有2000多万人口。另外,包括海外的300多家上市公司,8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深圳“人缘最好”的佐证。

成就有目共睹,无需赘言。还是回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上来。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被广泛传播。时任市领导肯定该文是对深圳“爱之深、责之切”的直接反应。南方都市报推出独家专题《深圳,抛弃了吗?》更是引发一场关于深圳未来的大讨论。十多年来,诸如《前海,我为你哭泣》;《深圳,有没有人为我们哭泣》;《集体失声的深圳媒体,我为你们哭泣》;《深圳,我为你哭泣》;《深圳,今夜谁为你哭泣》;《布吉,你为何哭泣》;《同胞们,请不要让深圳哭泣》;《深圳红树林在哭泣》等大量网文不断出现。

没有谁想唱衰这座城市。恨之切,责之切,又皆因爱之深。

2007年,《深圳,给了我们什么?》有两段话,令人记忆犹新:

一是,如果你是一个踌躇满志的男人,但在事业上却毫无建树而又收入平平,那就趁早离开,否则多年后,你还是一无所有。这座城市在吸干你满腔的热血之后会无情地将你唾弃,它得到的是繁华,你逝去的是青春。

二是,如果你是风姿绰约的女人,却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归属,还是趁早离开深圳,蔡屋围的摩天大厦承载不了你的梦想,东门的繁华市井给不了你幸福的生活。这座城市得到的是快感,你破灭的是梦想。

十年已逝。何止是深圳!此前《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在北京,每天有100万人在假装谈合作》的帖子刷爆朋友圈。

这不是“外地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式的矫情。每个人都需要有被认同感、存在感、尊重感、价值感,而这些,则需要城市对“外来者”有人性的温度,还有留得住的厚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企业布局当然不只限于某一地,无论在何时又将奔向何方,都取决于外部和驻地环境以及自身发展需求。1988年的深圳接纳了14岁的台资富士康,成就了他登上2017年位居《财富》全球500强第27位的辉煌。但在2013年却号称投50亿美元在印度建12个基地。这一年,金立进入印度。2015年,富士康拟在南宁打造千亿元级工业园,并在内部提出了“开展内地,制造搬运”的标语,将部分生产线搬运到山东烟台、重庆、河北廊坊、北京亦庄等地。富士康有多大?在深圳龙华工厂就有30万员工,占地近80平方公里,厂房100多栋。

谁在创造价值?

截至2017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累计达1.12万家,新增全职院士12名、“千人计划”66名、“孔雀计划”团队30个,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6.3万名、增长42%。新开工及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0.2万套。有诸多待遇和保障罩着,高端级群体不用面对“骨感的现实”发愁。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工厂蓝领,公司的中低收入者来说,是要靠工资过日子的,还有那些意料不到的各种花销。

不否认,高端人才在一个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领头羊作用,但是对于深圳而言,我们更要承认的事实是,承载大量密集型员工的企业很多。深圳的崛起,缺席了这个庞大的群体会是无源之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消费大国。2018年全国各省市纷纷密集推出的“落户”新政,足以证明未来城市发展一定要靠各个层面的人来夯实。

于深圳而言,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在这里的筑梦人能够拥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舒心,称心”生活环境,依然任重道远。

问深圳何能不朽,望温度永别落幕。

【如何卸去生产和生活成本这把刀?】

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的答卷,也无愧于历史。

2017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7.6亿元、增长9.3%,工业投资增长27.5%,技改投资增长71.9%。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918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的比重达到40.9%。

辉煌数字背后,是硬币的B面。

几何学上有一条定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承载企业发展和市场利润之间的,是成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压力更大。对制造业来说,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用电用水成本、税赋成本等等,都是一项不小的支出。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冲击和国内外市场充满的不确定性,都让实体经济如履薄冰。

生产和生活成本一路飙高,是横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刀,也是悬在深圳“鹏起九万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政者也不回避中低收入、“夹心层”等群体住房问题。

对生在深圳,长在深圳的华为来说,或许内心充满了五味杂陈。公司一路快跑,如今已稳坐全球通讯行业第一把交椅。目前有1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事实上,随着自身发展不断壮大,对解决用地成本和职工生活成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研发部门搬迁到东莞的背后,折射出企业对各类成本增加的多种考量。而东莞的优惠政策之中,将为华为提供3万套员工住房。对于难以承受深圳一飞冲天房价的华为来说,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一项研究显示,深圳已成为全球房价第二贵的城市,仅次于加州圣何塞。2016年,深圳楼市成交额超过666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日成交18亿。楼市水涨船高,不仅仅碾碎了低中层务工者安居梦,也推高了实体企业的土地本钱和运营本钱。这一年,开发商6平方米的“鸽子笼”售价88万的广告,在网上被刷屏。华为总部所在的龙岗区,2017年商品房均价为41495元/平方米,相较于当年的成交均价10764元/平方米,涨幅达285%。

如果说土地资源约束了企业扩张发展的空间,那么,疯狂飙升的高房价推波助澜倒逼实体企业撤离。几家欢乐几家愁,只有企业自己才解个中滋味!

深圳向来不缺激情和实干,但严重缺地。看下这组数据:北京16410.54平方公里;上海6340.5平方公里;广州7434.40平方公里;而深圳真是拿不出手了,是1997.27平方公里。而且深圳非常特殊,是全国唯一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存在集体土地的市。同时,“现行制度的刚性难以突破;存量土地开发协调难、搬迁难;历史遗留违法建筑消化处理难”这三大难题长期摆在主政者面前。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去哪里去找安身立命的土地?对此,深圳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力争五年时间整备出108平方公里土地。

【深圳再出发,呼呼敢试敢闯的精神】

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深圳却是“一夜之间”崛起的。

冲破一个个盲区、禁区、雷区的深圳,在25岁时就创造了230多项全国改革之最。世界权威杂志之一的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为此做注解的,是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

抛去戴在深圳头上数不清的国字号,国际号光环。如果说“没地了”和“高房价”是拦在37岁深圳未来路上的一道门障,那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问题,用改革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打开高成本这扇铜墙铁壁。

除去土地和能源紧缺,环境容量透支,人口压力不堪重负,以及国际日趋复杂的大环境外。似乎今天的深圳,还缺少了一种精神。

君不见,一些领导干部“骄”、“松”、“退”问题还很严重,深圳“拓荒牛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丰碑,“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这些实干兴邦的“真功夫”,早已脱变成“说多做少,虚比实多”的阿Q精神和口技秀……

38年前,敢闯敢试感想敢干的特区展开了“水击三千里”的一翼。今天,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节点上深圳,又该拿什么舒展开“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另一翼?对于37岁的深圳来说,继续和其它兄弟省市横向纵向比规模、比总量,是没有意义的。国家赋予的阶段性历史使命虽然已经完成,但心稳神定,心无旁骛,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动摇,不放弃的“先试先行”之使命远远没有结束。

其实,让满怀梦想的他们不再承受太多生活压力的里子,比站在世界聚光灯下赢得满台喝彩的面子更重要。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为们“撤退”,深圳怎么了

生产和生活成本一路飙高,是横在企业头上一把刀,更是悬在37岁深圳“鹏起九万里”的达摩克利斯利剑。

文 / 华商韬略 常子健

近日一则消息,把深圳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7月2日,约1500台车载着华为2700名员工正式去东莞上班。前一天40辆8吨货车60车次,贴有统一标识“华为搬迁专用车辆”从深圳总部驶向松山湖。

华为外迁迹象时间也是不短了,政府的焦虑和担心也很长时间了。但,实质性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该来的,必然会来。

【二十年前就没有被重视的隐忧】

“坂田办公区容纳不下研发部门8万员工,但总部还会留在深圳。”尽管华为方面坚定表态,但依然消除不了地方政府的忧虑。

事实上,回望二十年前,当很多人还“陶醉”于经济特区的辉煌时,登高远望,隐忧已显:国家特惠政策优势、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逐渐被削弱,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各个省份群雄逐鹿,也让深圳面临竞争压力。

1990年代中期,地处长三角的上海被国家寄予众望,“上海旧梦”大获初醒。随后与之一河之隔的香港回归受到“厚待”,“特区不特”让鹏城腾飞的翅膀力不从心。

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险宣布,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投20亿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厦。这一年的坏消息,还有中兴、华为、招行等意闯上海滩。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问得巧,回答得更妙!

资本逐利,本性使然。但这一切,绝非偶然。当深圳躺在民营和金融及高科技产业成绩斐然的温床上,上海早已抛出绣球:只要总部从深迁来,就在核心地段送专用别墅,这只是条件之一。眉目传情间,一些对国际市场踌躇满志的金融企业荷尔蒙愈发躁动,移情别恋。而此时的深圳,横眉冷对。

很快,深圳一些王牌企业“脚踏两只船”,也有“靓女二嫁”。招行信用卡中心总部,平安保险运营管理中心、投资管理中心,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部辗转腾挪到上海……2000年,外商希捷公司把在深圳形成的年产值100亿元企业搬到无锡。前前后后的,还有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将生产线迁至南昌。深圳深知后果有多严重。金融和高新技术两大产业,如同最先擎起特区脊梁的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承载两大行业的招行、平保、中兴和华为这四大金刚,如远走他乡,深圳制造业将被釜底抽薪。

事实上,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谁都不敢任性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走,一定有原因。

国家层面,要平衡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6年,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直接“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之前,获得国家宏观层面认同和规划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以及成渝经济圈,均是中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跨省(市)区“大块头”。此番四个均属省内的“次区域”城市群进入国家视野,足以表明中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战略决心。雪上加霜的,是2007年末,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打破并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更令深圳制造业“寒意逼人”,2008年增长速度以3%递减,2014年甚至出现零增长。期间,大批制造业工厂倒闭和撤离,内地乘势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承接产业转移。

广东层面,“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最为扎眼。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是一手繁华,一脚落寞。在省里腾笼换鸟、对口帮扶等政策推力下,原本在土地资源难以为继的深圳,迎来了大企业“外迁”的频发期。2013年,大疆科技在东莞买地;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时任深圳市长许勤在一次讲话中坦言,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这年,《别让华为跑了》的传闻被广泛转发。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除了外部大环境,还有深圳的自身出了问题。

【筑梦深圳人,需要被温情以待】

改革开放,令深圳成为创业者的热土,应届毕业生的“应许之地”,务工者的“梦想国”。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末“北上广深”常住人口数,分别是2173万、2420万、1404万、1191万。在2012到2015年间,北京和上海呈减少趋势,广州和深圳则是增长趋势。常住+流动,目前深圳有2000多万人口。另外,包括海外的300多家上市公司,8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深圳“人缘最好”的佐证。

成就有目共睹,无需赘言。还是回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上来。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被广泛传播。时任市领导肯定该文是对深圳“爱之深、责之切”的直接反应。南方都市报推出独家专题《深圳,抛弃了吗?》更是引发一场关于深圳未来的大讨论。十多年来,诸如《前海,我为你哭泣》;《深圳,有没有人为我们哭泣》;《集体失声的深圳媒体,我为你们哭泣》;《深圳,我为你哭泣》;《深圳,今夜谁为你哭泣》;《布吉,你为何哭泣》;《同胞们,请不要让深圳哭泣》;《深圳红树林在哭泣》等大量网文不断出现。

没有谁想唱衰这座城市。恨之切,责之切,又皆因爱之深。

2007年,《深圳,给了我们什么?》有两段话,令人记忆犹新:

一是,如果你是一个踌躇满志的男人,但在事业上却毫无建树而又收入平平,那就趁早离开,否则多年后,你还是一无所有。这座城市在吸干你满腔的热血之后会无情地将你唾弃,它得到的是繁华,你逝去的是青春。

二是,如果你是风姿绰约的女人,却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归属,还是趁早离开深圳,蔡屋围的摩天大厦承载不了你的梦想,东门的繁华市井给不了你幸福的生活。这座城市得到的是快感,你破灭的是梦想。

十年已逝。何止是深圳!此前《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在北京,每天有100万人在假装谈合作》的帖子刷爆朋友圈。

这不是“外地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式的矫情。每个人都需要有被认同感、存在感、尊重感、价值感,而这些,则需要城市对“外来者”有人性的温度,还有留得住的厚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企业布局当然不只限于某一地,无论在何时又将奔向何方,都取决于外部和驻地环境以及自身发展需求。1988年的深圳接纳了14岁的台资富士康,成就了他登上2017年位居《财富》全球500强第27位的辉煌。但在2013年却号称投50亿美元在印度建12个基地。这一年,金立进入印度。2015年,富士康拟在南宁打造千亿元级工业园,并在内部提出了“开展内地,制造搬运”的标语,将部分生产线搬运到山东烟台、重庆、河北廊坊、北京亦庄等地。富士康有多大?在深圳龙华工厂就有30万员工,占地近80平方公里,厂房100多栋。

谁在创造价值?

截至2017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累计达1.12万家,新增全职院士12名、“千人计划”66名、“孔雀计划”团队30个,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6.3万名、增长42%。新开工及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0.2万套。有诸多待遇和保障罩着,高端级群体不用面对“骨感的现实”发愁。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工厂蓝领,公司的中低收入者来说,是要靠工资过日子的,还有那些意料不到的各种花销。

不否认,高端人才在一个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领头羊作用,但是对于深圳而言,我们更要承认的事实是,承载大量密集型员工的企业很多。深圳的崛起,缺席了这个庞大的群体会是无源之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消费大国。2018年全国各省市纷纷密集推出的“落户”新政,足以证明未来城市发展一定要靠各个层面的人来夯实。

于深圳而言,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在这里的筑梦人能够拥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舒心,称心”生活环境,依然任重道远。

问深圳何能不朽,望温度永别落幕。

【如何卸去生产和生活成本这把刀?】

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的答卷,也无愧于历史。

2017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7.6亿元、增长9.3%,工业投资增长27.5%,技改投资增长71.9%。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918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的比重达到40.9%。

辉煌数字背后,是硬币的B面。

几何学上有一条定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承载企业发展和市场利润之间的,是成本。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压力更大。对制造业来说,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用电用水成本、税赋成本等等,都是一项不小的支出。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冲击和国内外市场充满的不确定性,都让实体经济如履薄冰。

生产和生活成本一路飙高,是横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刀,也是悬在深圳“鹏起九万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政者也不回避中低收入、“夹心层”等群体住房问题。

对生在深圳,长在深圳的华为来说,或许内心充满了五味杂陈。公司一路快跑,如今已稳坐全球通讯行业第一把交椅。目前有1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事实上,随着自身发展不断壮大,对解决用地成本和职工生活成本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研发部门搬迁到东莞的背后,折射出企业对各类成本增加的多种考量。而东莞的优惠政策之中,将为华为提供3万套员工住房。对于难以承受深圳一飞冲天房价的华为来说,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一项研究显示,深圳已成为全球房价第二贵的城市,仅次于加州圣何塞。2016年,深圳楼市成交额超过666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日成交18亿。楼市水涨船高,不仅仅碾碎了低中层务工者安居梦,也推高了实体企业的土地本钱和运营本钱。这一年,开发商6平方米的“鸽子笼”售价88万的广告,在网上被刷屏。华为总部所在的龙岗区,2017年商品房均价为41495元/平方米,相较于当年的成交均价10764元/平方米,涨幅达285%。

如果说土地资源约束了企业扩张发展的空间,那么,疯狂飙升的高房价推波助澜倒逼实体企业撤离。几家欢乐几家愁,只有企业自己才解个中滋味!

深圳向来不缺激情和实干,但严重缺地。看下这组数据:北京16410.54平方公里;上海6340.5平方公里;广州7434.40平方公里;而深圳真是拿不出手了,是1997.27平方公里。而且深圳非常特殊,是全国唯一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存在集体土地的市。同时,“现行制度的刚性难以突破;存量土地开发协调难、搬迁难;历史遗留违法建筑消化处理难”这三大难题长期摆在主政者面前。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去哪里去找安身立命的土地?对此,深圳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力争五年时间整备出108平方公里土地。

【深圳再出发,呼呼敢试敢闯的精神】

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深圳却是“一夜之间”崛起的。

冲破一个个盲区、禁区、雷区的深圳,在25岁时就创造了230多项全国改革之最。世界权威杂志之一的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为此做注解的,是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

抛去戴在深圳头上数不清的国字号,国际号光环。如果说“没地了”和“高房价”是拦在37岁深圳未来路上的一道门障,那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问题,用改革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打开高成本这扇铜墙铁壁。

除去土地和能源紧缺,环境容量透支,人口压力不堪重负,以及国际日趋复杂的大环境外。似乎今天的深圳,还缺少了一种精神。

君不见,一些领导干部“骄”、“松”、“退”问题还很严重,深圳“拓荒牛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丰碑,“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这些实干兴邦的“真功夫”,早已脱变成“说多做少,虚比实多”的阿Q精神和口技秀……

38年前,敢闯敢试感想敢干的特区展开了“水击三千里”的一翼。今天,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节点上深圳,又该拿什么舒展开“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另一翼?对于37岁的深圳来说,继续和其它兄弟省市横向纵向比规模、比总量,是没有意义的。国家赋予的阶段性历史使命虽然已经完成,但心稳神定,心无旁骛,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动摇,不放弃的“先试先行”之使命远远没有结束。

其实,让满怀梦想的他们不再承受太多生活压力的里子,比站在世界聚光灯下赢得满台喝彩的面子更重要。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