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多米
最近几年,国产纪录片作品数量飙升,可以说是观众群扩大和影视工作者双重作用的结果。《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纪录片的生产总投入达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60.26亿元,同比增长14%和15%,这一数字也达历年之最。
从引领纪录片进入“公众时代”的《舌尖上的中国》,到引领纪录电影迈入“大片时代”的《二十二》,再到现象级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还有不胜枚举的纪实剧、纪实节目,国产纪录片大批量涌现,同时也收获了越来越多来自国内外的关注。
备受青睐的中国题材
以前作为神秘的“东方之国”,现在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状投来了更多好奇的目光。
近年来,英国BBC、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日本NHK等纷纷推出中国题材的大型纪录片,从他者的角度阅读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传播中国的同时,也自带他们的审视,甚至偏见。
英国BBC展现中国风光的《美丽中国》、讲述中华美食故事的《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叙述日常校园生活的《中国学校》,美国探索频道展示近代中国崛起历程的《运行中国》等,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讲述当今中国的国家样貌。除了对当今中国发展的观察和好奇,以中国文化为内核的纪录片作品也常常成为国外纪录片机构的主题选择。BBC《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美国探索频道《华人福新年》也从生活日常中挖掘中国的习俗与文化。
这些纪录片带有明显的西方话语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方也试图寻求更多的话语权,关于中国题材的中外纪录片合作项目也频频出现。
中、美、英三国联合摄制,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全球多个国家上映,获得美国影评网“烂番茄”83%新鲜度的评价,由英国制作人修米·布兰坦与陈凯歌联合指导的《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利用现代遥感技术探测尚未发掘的秦始皇陵;由央视科教频道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作的《改变世界的战争》,在澳大利亚Foxtel历史频道播出,力图让西方观众认识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拍的《改变世界的战争》、与美国PBS电视台合作的《地球宝藏》已制作完成并分别在法国ARTE电视台、澳大利亚Foxtel电视台等多个海外电视台播出,而与澳大利亚Sealight公司合作的《深潜》项目、与美国AETN公司合作的《一带一路》(国际版)、与奥地利PreTV合作的《丝路传奇》等项目都在陆续进行中。
国产作品主动出击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对于纪录片来说同样是如此。
从历史进程、文化遗产、到各种习俗风貌,都是可以不断发掘的纪录片选题。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国产纪录片作品在全球市场中显得更加独树一帜。2017年,以中医药文化为题的纪录片《本草中国》在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热播,专业的纪录片制作技巧保证了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扩散和传递。
广电总局曾有官员表示,中国文化内核纪录片的出海彰显了三个自信,“第一个自信,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第二个自信,是对国产纪录片的自信;第三个自信,是对中国纪录片人的自信。”
当然,国产纪录片不能仅仅依靠民族文化的资源宝库,也要有“传承”之外的更多闪光。当一些国内主流话语的纪录片需要费劲心思在海外传播时,一些揭开社会伤疤的纪录片却引起不错反响。
城市开发的进程加快,底层人民的生活却与发展的列车背道而驰,潘志琪执导的 《二十四号大街》带来城市建设背后的辛酸故事,萧潇执导的《团鱼岩》则展示了当代没落村庄的样貌,带着犀利的眼光拷问时代的两部片子都在IDFA节展获奖。
这些作品勾勒出的都是中国的独特一角,而非全貌。怎么展现一个可感可知的中国?这个命题不应该由创作者来担忧,更多应由监管者去考虑。
政策号召下的传播趋势
不难发现,海外传播的加速少不了政策极大的鼓励。
近日,为推进国产纪录片走向海外的步伐,“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正式开启,一方面加强合拍及海外营销,鼓励扶持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外合拍纪录片,与境外主流纪录片制作播出机构合拍的纪录片也将视同国产纪录片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加大对纪录片“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对在国际主流媒体播出的优秀国产纪录片予以重点扶持,扶持指导办好国内纪录片节展活动,支持优秀国产纪录片和制作机构参加境外高水平影视节展。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下,五洲传播中心早在2016年就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随后,周播纪录片栏目《丝路时间》作为联盟旗下首个项目正式开播。截至今年5月,该栏目已译成10多种语言,并通过20多家“一带一路”国家电视台覆盖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亿受众。最近,匈牙利ATV电视台成为继匈牙利有线电视台D1之后播出《丝路时间》的第二家匈牙利媒体,实现了该作品在一国多家媒体的登陆,更让联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机关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商业化网站也主动布局纪录片领域,展示国内纪录片人自主创新、寻求突破的愿望。
今年,腾讯在纪录片领域合作的国际机构增至14家,不仅引进了国际合作机构如BBC、国家地理频道、NHK等的优质国际纪录片,还将加强联合出品,例如,与ITV联合制作的《The Cute Ones》、与美国A&E联合出品的《网络新生代》等。优酷也继续着与BBC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与美国国家地理共同出品了中国版《被点亮的星球》,从单片引进到设置专区、从参与出品到联合定制,逐步深入国际级的纪录片制作。同样的,爱奇艺也与BBC、CNEX、Discovery、Netflix等国际出品方建立合作关系。视频网站的向国外制片方抛出的橄榄枝既是国内纪录片人实力与信心的证明,也是一次又一次在国际纪录片行业刷新身份坐标的实际行动。
整体看来,国产纪录片走出国门的步伐已经坚定迈出。而且随着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频频出现,多元的类型和题材都有充分的展现与接受评价的机会。
纪录片是真实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既要尊重多元的题材范围和创作理念,也要尊重行业的基本准则。国际影响力都是其次考虑的问题,当下,面对庞大的国际市场,中国的纪录片人能否保持最初的创作心态,拒绝预设剧本的选题、彩排甚至更严重的造假手段,将是未来国产纪录片是否正向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海外对中国纪录片评价的关键点。
评论